规划3.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984473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规划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规划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规划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规划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规划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3.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化县“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全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特别是农村税的全面取消和直补政策的落实,农民种田积极性显著提高。 2、县域面积356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220平方公里。丰富的山地面积,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3、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业规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人口的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产品的有效需

2、求提高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农产品价格上涨,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制约因素 1、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等必将占用一部分耕地,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 2、各种矛盾将不断加剧,制约农业发展。首先是农业发展对资金需求加大和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农民收入低,只能用来解决温饱问题,投入农业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其次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素质低下的矛盾特别突出;三是农村集约化生产与家庭小规模经营矛盾有进一步加剧。 3、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根本性因素仍未消除,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4、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

3、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着眼“五个统筹”发展的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加速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努力实现我县“农业稳县”的发展战略。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我县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

4、发展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农业生产目标 (1)农业总产值:23.8亿元,增长21.7%,年均递增4%; (2)农业增加值:15.9亿元,增长21.7%,年均递增4%; (3)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45万吨,与“十五”末基本持平; 油料:1.93万吨,增长61%;年均递增10%; 烤烟:3万担,增长50%;年均递增8.5%; 出栏牲猪:150万头,增长12.8%;年均递增2.3%; 水产品:1.86万吨,增长34%,年均递增2.3%; 2、农村非农产业目标 (4)乡镇企业总产值:110亿元,增长61%,年均递增10%; (5)乡镇企业增加值:32.2亿元,增长61%,年均递增10%; 3、农

5、村就业和农民生活目标 (6) 年转移剩余劳动力1.5万人; (7)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2元,增长27%,年均增长5%; 4、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 (9)森林面积19.6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5%; (10)农村沼气池发展到34000户; (11)农村居民饮水达标率为100%; (12)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870公里; (13)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4%; (14)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5%; (15)力争100%的行政村通电话 5、农村社会事业目标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8.9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60。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20。 (

6、三)产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时期,按照适应市场需求、突出比较优势、提升产业水平的要求,我省应重点发展资源和产业基础较好的几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1、优质稻产业 水稻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面积、总产长期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时期,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支持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政策导向,大力发展优质稻产业。优质稻种植面积由2000万亩扩大到2500万亩,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40提高到45。推行订单生产,加强产销衔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种粮增效、粮农增收。一是重点抓好44个水稻面积50万亩以上、总产4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大县的优质稻发展,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质稻生产新格局;二是着力扶持龙头企

7、业,提高粮食加工水平和规模,培育企业和产品品牌。以金健、盛湘等为龙头,培育一批加工规模25万吨以上、联系基地100万亩以上的稻米加工企业,争取建成1-2个年加工优质稻谷100万吨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金健”、“粒粒晶”等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进一步完善以中心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粮食市场为纽带、产区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快优质稻米的流通,提高市场消费份额。 2、养殖业 发展养殖业是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十一五”时期,在进一步抓好传统生猪和家禽产业发展的同时,突出发展草食动物和名特优水产等高效养殖业。生猪养殖,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依托现有基础,科学整合资源,加强良种繁育和疫

8、病防治体系建设,增强生猪及肉制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外销。以正虹海源、唐人神、先锋、伟鸿等肉类加工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建设107国道沿线和生猪优势产区的外销生猪基地,实现传统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现代化经营的转变。草食动物,以35个草食动物基地县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和饲养大户为主体,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益,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形成“南奶、北肉、东西羊”的发展格局。以加华、天华等为龙头,促进草食动物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的整体发展,把我省建成南方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以亚华、阳光、光明派派、太子奶等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奶牛

9、养殖,搞好奶制品加工,尽快占领快速增长的奶制品市场。名特优水产,发挥淡水养殖的比较优势,重点建设鳜鱼、虾蟹、珍珠、银鱼、鲑鳟、斑点叉尾回等名特优淡水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抓好环洞庭湖渔业优势区、湘中湘西南的“稻鱼”结合模式养殖区、大中型水域名特优水产养殖区发展。以洞庭水殖、益华等为龙头,打造一批名优品牌,扩大加工出口,抢占国际市场。 3、果茶蔬产业 柑橘产业。发挥柑橘大省的比较优势,在稳定发展宽皮柑橘、橘瓣罐头并扩大出口的同时,主攻优质脐橙、橙汁加工用甜橙等进口替代产品,实施品改工程,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加工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以永州熙可、邵阳雪峰等为龙头,抓好无病毒苗木繁育、产中标准化生产、产后商品

10、化处理和加工。重点建设南岭山区、雪峰山区、武陵山区等优势区域。 茶叶产业。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发展优质绿茶和名优茶。优质绿茶以猴王、兰岭、潇湘、东山秀峰等品牌为重点,名优茶以君山银针、怡清源、高桥银峰、古丈毛尖等品牌为重点,培育几个上规模的知名品牌。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有机茶,大力开拓国际茶叶市场。重点建设武陵山区、南岭山区和长沙、岳阳等优势区域。 蔬菜产业。立足于高起点、大规模生产,适当调减大路菜,扩大时令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名特优蔬菜生产,发展高山迟熟菜、野菜等特种蔬菜生产,重点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在城市郊区建立大棚蔬菜为主的设施蔬菜基地,在湘西、湘东、常德石门等县市建立反季节蔬菜

11、基地,同时,建立产、供、销包括贮藏、加工、运输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尽快形成经济优势。4、棉麻油产业 棉花产业。我省具有高支纱棉花生产的基础和单产水平高、生产成本低等诸多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要突破原棉品质瓶颈,坚持以质取胜,以适应棉纺工业多元化的需要。通过大力加强棉田基本建设,推行“一地一品”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提升我省棉花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重点建设洞庭湖区和衡阳盆地两大优势区域。 苎麻产业。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实行一地一品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以华升集团等为龙头,提升苎麻及其制品的品牌地位,扩大出口,提高效益。重点建设洞庭湖优势产区。 油料产业。要加快“双低”油菜新

12、品种选育,推进专用品种集中连片种植,重点建设湘西北和衡阳盆地等优势区域。以金健、帅牌、油中王等企业为龙头,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打造质量、健康、安全型食用油品牌,提高省内外市场占有率。抓好油茶林低改,建设无公害油茶加工基地,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精炼茶籽油。同时,开发茶皂素、茶籽壳活性炭等油茶深加工项目。 5、竹木产业 通过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基地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以松树、楠竹、杨树等为重点的速生丰产林和花卉苗木生产,突出抓好洞庭湖区欧美杨和湘南地区桉树等速生丰产林基地和浏阳河花木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竹木加工业,着力推进楠竹精深加工和林纸一体化建设,做大做强泰格林纸、洞庭林纸等龙头

13、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竹木产业的综合效益。 6、种苗产业 在动植物良种选育方面,我省具有明显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过来也建成了一批种苗基地,但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十一五”期间,要在提高种苗产业化经营水平上下功夫,通过加大改制力度、增加财政性投入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种苗产业发展,以省级种苗基地为龙头、区域种苗基地为骨干、县级种苗基地为基础,形成覆盖全省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促进种苗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主要对策措施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十一五”时期,我省粮食生产要在确保总量的前提下,改善品质,优化布局,提高效益。 1、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

14、护。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用地补充和农业环境污染的监控管理,确保耕地面积稳定。 (2)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支持良种推广、栽培技术应用和粮食加工技术研发等适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3)加大对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继续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建设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2、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1)重点扶持粮食龙头企业的发展。 (2)加强粮食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3)加快培育粮食一体化经营机制。 (4)进一步培育种粮大户。 (二)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十一五”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

15、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1)农产品品种品质优化。 (2)林产品品种品质优化。 (3)乡镇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2、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2)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3)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4)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3、逐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1)主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2)主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4、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

16、的渠道。 (1)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提高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高效养殖业和高效林业。 (2)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时期,我省应重点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种养业种苗体系。重点是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 2、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包括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农业机械示范、农民科技培训等。 3、动植物保护体系。包括植保、动物防疫、动植物检验等。 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检测等。 5、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体系。 6、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7、农业社会化管理体系。包括农

17、业执法队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渔港渔政、林业管护等。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要由主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向全面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拓展,由主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拓展。 1、水利设施建设。 (1)建立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继续加强洞庭湖综合治理和“四水”治理,加强山丘区重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山洪灾害的防治力度。 (2)重点水库工程建设。 (3)建立基本满足农业用水和农村饮水需要的水利保障体系。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农田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加强小型水库、山塘、渠道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

18、溉技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2、农村电力设施建设。 (1)加快中小水电开发和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把怀化、郴州、永州和张家界市建设成为全国特大型农村水电基地,把我省建成全国水电强省。 (2)继续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扩大村改面。 3、农村道路建设。 (1)实现所有可通公路的行政村通公路,重点提升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使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 (2)农村公路建设要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发展布局、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4、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通讯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入户工程”,提高农村通讯的覆盖面和质量。 5、农业机械化建设。 (1)重点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

19、示范县项目、重点地区秸杆机械化还田项目、机械化旱作农业示范项目、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 (2)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和保鲜、贮存机械研发项目。/P 6、气象事业发展。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事业框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实施人才强业战略,促进资源与信息共享。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投入机制,加快全局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水利生态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严格控制废污水排放,搞好小流域治理。 2、林业生态建设。继续实施“三难地”绿化攻坚工程、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四水”上中游

20、水土流失区封山育林工程,继续营造洞庭湖和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加强对自然保持区特别是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3、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继续实施沼气生态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 (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拓展“一点一线”地区的农业功能。“一点一线”地区具有市场、交通、信息、人才、资金、科技、区位等多方面的优势,具备优先发展的条件。“十一五”期间,该区域不仅要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而且要率先发展现代农业,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区域布局。 (2)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 (3)构筑比较完善的农业支撑体系。 (4

21、)抓好农村现代化示范县(市)和小康示范村建设。 2、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1)统筹财政扶贫、以工代赈、移民扶持、退耕还林和日贷扶贫等各种资金,加强20个国扶县和18个省扶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及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移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2)按照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着力落实湘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 (3)重点抓好整村推进、贫困农民培训及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1)以经济强县为重点,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行强县扩权改革,调整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快乡镇机构和村级管理方式改革,增强乡村两级经济

22、发展和服务的功能。 (2)实行分类指导和扶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加强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镇、综合改革发展示范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农产品加工专业乡镇等,要分类指导,并给予重点支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和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广辟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滚动开发机制。改革小城镇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和财税制度,优化发展环境,清除农民进镇的障碍。 (七)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十一五”时期,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健康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1、发展农村教育,提高

2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1)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2)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3)建立教育扶贫济困制度,保障农村家庭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4)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1)建设各类文化设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要。 (2)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3、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1)整合农村卫生资源,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2)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 (3)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 4、加快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

24、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八)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十一五”时期,要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解决农村就业问题。 1、发展现代农业。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从农业内部消化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2、增加公共投资。加大农村公共投资力度,缩小农民义务工规模,增加农民务工就业岗位和收入。 3、发展非农产业。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挥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主渠道作用。 4、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县城和中心镇,降低农民进镇居住和就业、创业门槛,发挥小城镇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载体作用。 5、加强劳务输

25、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突破。 (九)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 “十一五”时期,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 1、继续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加强重点农林水利项目建设。 2、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比重,形成稳定的、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政支农资金来源。 3、整合财政支农投入,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1)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农产品稳定供应。 (2)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26、。 (3)支持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体系。 4、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更多地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资本投资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企业化水平。 5、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性保护。 (1)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农业生产直接补贴制度。 (3)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十)推进农村改革开放 “十一五”时期,要继续推进农业

27、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1、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 (1)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征用制度改革,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2)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3)加强农村产权、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4)引导和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培育壮大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 (2)积极争取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及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3)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提高我省农产品外对竞争的实力和出口创汇的能力。BR(1)培育壮大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 (2)积极争取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及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3)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提高我省农产品外对竞争的实力和出口创汇的能力。(来源:新化政务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