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1.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153532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1.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第11课劝学1.熟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1.熟读、巧记、多写。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子的思想。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误,归纳出本课应掌

2、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目的。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3、。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战国时期,奴隶制度渐趋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

4、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为统治阶级辩护。荀子则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劝学格言警句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自我核对(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车柔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又论证了什么问题? 答:自我核对“青”和“冰”的比喻是为了论证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和发展;“车柔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则是为了

6、论证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答:自我核对这样能更加突出地强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等效果的取得并非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善于借助外物;同时,与本段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紧密关联,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即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3)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自我核对(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锲而舍之锲而不舍(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靛青()中绳()槁

7、暴()参省()须臾()舆马()舟楫()跬步()骐骥()驽马()二螯()跂而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自我核对dinzhno pxnyyjkujnoqqilu2.多义词(1)于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蟹六跪而二螯 ()(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圣心备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自我核对(1)介词,从。介词,表比较。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等。连

8、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和。(3)兼词,于此。句末语气助词,了。代词,它。疑问代词,哪里。3.通假字(1)车柔以为轮()(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自我核对(1)“”通“”。(2)“有”通“又”,“暴”通“曝”。(3)“知”通“智”。(4)“生”通“性”。4.古今异义词(1)金就砺则利()(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蚓无爪牙之利()(4)下饮黄泉()(5)车柔以为轮()(6)用心一也()(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自我核对(1)金,古义:金属,此处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2)博

9、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3)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4)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5)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制成。今义:动词,认为。(6)用心,古义:用,因为;心,心思。两个词。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7)寄托,古义:托身,藏身。今义:把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上。5.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登高而招()(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6)用心一也()自我核对(1)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2)高,形容词用作名词

10、,高处。(3)利,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上、下,名词用作状语。上,向上;下,向下。表动作行为的方位。(6)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车柔以为轮()(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自我核对(1)介词结构后置。(2)省略句,车柔(之)以(之)为轮。(3)定语后置。(4)判断句。劝学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思路点拨】概括文章局部和整体内容,按照议论文阅读方式提取文章的论点和论据,从而分析作者论述问题的角度。【与你交流】本文

11、第一句揭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意义)的角度来论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从学习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习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2.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请谈谈本文在设喻方面的特点。【思路点拨】找出文章运用了哪些比喻来进行论述,想想这些比喻是如何构成的,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与你交流】(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车柔木为轮”“金就砺

12、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2)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

13、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3.除了比喻论证,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思路点拨】分析文中各组论证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与你交流】本文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先以“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后以“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样正反对举,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再如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作正反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原因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

14、者“用心躁也”。这样的鲜明对比,正反对照,无疑增强了说理的力量。4.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那么他到底勉励人们学习什么呢?【思路点拨】结合全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行无过”“圣心”等。【与你交流】在课文的第1段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作者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来看,荀子勉励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勉励人们学习的是品德。喻巧而理至谈比喻论证要说一个人身材瘦小,如果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她好瘦!”或者

15、说,“她好瘦好瘦!”这样没用,我们还是不知道她到底有多瘦。夏衍在包身工里只说:“(她的)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像一根芦柴棒,这个女工到底有多瘦,也就清清楚楚了。这种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修辞手法叫比喻。同理,要证明在学习上,积累很重要,光说“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那没用。如果能说成“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大家就明白了,大儒学家荀子说得更高雅一点,他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种以常见的现象设喻,阐述道理的手法,就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证明论点。用容易为人理解的事物来说明不易为人理解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深奥的事理,

16、“喻巧而理至”,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生动有力地证明了论点。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如鲁迅为了说明对外来文化要进行合理取舍,用人应该如何对待一所大宅子来比喻,大家一听就懂。如果为了证明我们要正确对待前人留下的一所房子,先大谈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那就让人越听越糊涂了。二是比喻要贴切、自然,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比如为了证明人需要不断学习来自外部的知识,可以用草木需要阳光来设喻,如果说成屎壳郎也需要牛屎,就通俗得过分了,这叫“引喻失义”。三是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必须把比喻和举例论证、

17、道理论证等结合起来使用。这就像装修房子的瓷砖,不能只堆叠在房子里,要用水泥、胶水等把瓷砖组合起来,与门窗、灯光、天花板等相互映衬,才能让人赏心悦目。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下列成语中的“备”与“圣心备焉”中的“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求全责备B.有备无患C.德才兼备D.攻其不备 答案

18、C(例句中的“备”是具备的意思。A完备;B准备;D防备)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办法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用刀雕刻C.蚓无爪牙之利利:利益D.用心一也一:专一答案C(利:锋利)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里”。B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C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它。D助词,用在分句后表停顿/助词,用在动词性词组后,的人)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试作划分并概括层意。答:答案(1)“积土成山”至“无以成江海”,说明学习要积累。(2

19、)“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3)“蚓无爪牙之利”至“用心躁也”,说明学习要专一。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文: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答案(1)骏马跳跃一次,不会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远方),(它的)成绩在于不停地走。(2)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里)用心浮躁的缘故。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

20、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响矣。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选自荀子劝学篇)【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21、的一项是 ()。A.一可以为法则一:全,都B.故不问而告谓之傲故:特意,故意C.不临深溪临:靠近D.教使之然也然:这样答案B(故:所以)7.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2)译文:答案(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8.下列各句,能用来代替文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句的是()。 A.操

22、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答案D(都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A强调视野广博。B强调知错则改。C强调勤奋钻研,独立思考)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译文:答案所以君子居住一定选择乡土,外出一定结交贤士,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方法。【参考译文】甲文: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听进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

23、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就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乙文: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变成黑士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一定选择乡土,外出一定结交贤士,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方法。丙文: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靠近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