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七篇.docx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取代 || 文档编号:4201659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七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七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七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七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七篇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七篇篇一来北京二十多年了,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消散,相反,时光就像一瓶陈年的酒,将这份眷恋酝酿的越来越浓。故乡青翠的山峦、碧绿的河水、淳朴的乡音都让我魂牵梦萦,最让我难忘的是村口的那两株苦楝树,就像两枚神奇的封印,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梦里。这两株苦楝树直径大约超过2米,要两个成年人伸出双手合抱才抱的过来。一左一右分据村口的两侧,像两个守护神日日夜夜守护着古老的村庄。早前,右边那棵树下是一个大石磨,每逢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来这里磨米粉,用特制的模子做成各种形状的米粑,上笼屉蒸熟了吃起来甭提有多么香甜!这棵树是我们孩提时代的乐园

2、,我们常常在树下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也常常排着队争先恐后爬上树,站上最粗的那根像手臂一样伸展出来的枝桠,然后一个个做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动作从树上跳下来,嬉笑声和惊叫声震的满树淡紫色的花瓣扑簌簌往下落。那份纯真无邪的画面多少年了,却始终日久弥新。左边这棵树,在农业大集体时从不远处的河坝处修了条明渠过来,在树下筑了个蓄水池,池里装了个抽水泵,通过柴油机带动,每逢干旱的夏季,日夜不停地将水打到畔上的灌溉渠,直接输送到方圆几百亩的大田畈,滋养了我们这一方水土全村近百户人家。我的童年的每一个夏夜都是枕着柴油机和抽水泵的轰鸣声入睡的。后来考上大学,住校,很长一段时间失眠,因为再也不能听到苦楝树下那抽水扬水的

3、混合交响曲了!大人们说苦楝树一身是宝。春天里,满树绿叶间那些细小的紫色花瓣随风飘散,像漫天星斗洒落人间,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在落英缤纷中嬉戏、打闹、快乐的笑声飘得很远很远;炎热的夏天,苦楝树那高大而浓密的绿荫为辛勤劳作的人们送来片片阴凉,无数个夏夜,大人们坐在树下休憩纳凉,孩子们围着大人听故事、看星星,一直到明月西垂,人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三年自然灾害,这两株苦楝树的嫩芽和新叶更是被村里人采下来当野菜,熬过了最艰难的饥荒年月。早些年村里人家家户户还采摘苦楝树成熟后的树籽,压榨出一种植物油来当肥皂。老人们说苦楝树的根、皮、叶和种子都能做药,能治蛔虫和湿疹、皮藓。苦楝树木材也是制作家具的好材料。而

4、对我来说,这两株苦楝树见证了我童年成长的所有欢乐,也见证了我们兄妹三人与命运抗争的悲欢离合。小学毕业后到离村十里的乡上中学读书,每逢周末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经过村口都要经过苦楝树下。每次我都要用手去抚摸它那宽厚的树身,起风时,贴近树身侧耳去听,能听见苦楝树向我打招呼的声音。中学毕业因家境贫寒,我没有去市里重点中学贵中读书,而是选择了离家五百多里路的巢湖一所中专学校,就为了这里每月可以领到三十斤粮票,不需要家里再拿生活费,此外最大的好处是三年毕业后可以直接分配工作,从而支持哥哥读高中考大学。虽然那一年哥哥最终没能考上大学,而是进了省财校,而妹妹被迫中断学业放弃升初中的机会,留在家里帮助父母种地。

5、那一夜,妹妹蹲在苦楝树下哭了整整一夜;呜咽声、流水声和苦楝树树枝随风摆动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像锋锐无比的刀刃狠狠地刺穿人的心脏;那一夜全家每个人心头都像压了千斤重担,满脑子都被那种苦涩的滋味充溢着久久不去。中专毕业回到家乡,在镇上农技站做了一名农技员,每个月能领到大概两百多块钱工资。钱虽然不多,但是多少减轻了家里负担。随后的几年里,我通过成人高考考到了北京,成为了一名首都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留下来工作、成家,有了孩子,生活甜蜜而美好。哥哥毕业后分配到县里财政局做了一名公务员,实现了他从小就向往的职业理想。妹妹自学通过了电脑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在网上开了一家网店,专卖村里的农林特产和手工艺品

6、,生意还不错。前几天,妹妹打电话来让我给网店起个好听的名字,我几乎没作任何思考就脱口而出,就叫“苦楝树”吧!妹妹一听也说好。四十多年来,我们兄妹三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识改变了命运,生活越来越好,可只要提起家乡,我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那两株苦楝树,那淡紫色的小花瓣,梦一样随着风轻轻地飘啊飘。篇二没有一把剪刀能像这把剪刀那样锋利和有力度。当我在步鑫生纪念馆看到这把剪刀时,首先想到的却是我妈曾经用过的那把剪刀。四十年前,我妈在忙完了生产队里的农活后,便去自留地里种棉花。棉苗生成了一株株挺拔而又舒展的棉杆,杆枝了挂上了棉蕾,棉蕾裂开了缝露出了棉花的白.我妈每次从地里回家都顾不上吃饭,有声有色地描述关于

7、棉地里的变化,喜笑的眼神在我和妹妹身上飘来飘去。妹妹身上的衣服已经打上好几个补丁了,我的衣服也是又旧又破。妹妹还小,瞪大眼睛看我妈眉飞色舞,我知道我妈为什么高兴。棉花地里终于开出了满地白云,我妈摘云朵的手巧妙得像绣花。我妈背着满满一篰棉花往家走,脚步轻松得像背着云彩走路。接下来的日子,我妈忙着晒棉花,我家晒场上天天白云飘飘。把棉花轧成皮,制成絮,捻成棉条,纺成纱,浆成线,织成了布。快过年了,裁缝师傅来了。我妈抱出备好的布料,是我妈开了无数个夜工后赶织出来的土布。裁缝师傅个子不高但手脚粗壮,给我兄妹几个量衣服尺寸,嘴里念着量到的数字,喊道:“唷,比去年长高了好多。”我妈就说:“得再多种点棉花。”

8、裁缝师傅拿出一把剪刀在土布上裁剪。这把剪刀手柄短短的,两个刀片长长的,裁缝师傅把剪刀张开成一张大大的嘴,伸进布料里,沿着画好的线一刀咬下去,发出咔嚓的脆响,又一刀咬下去,又咔嚓一声,一块布料很快剪成了衣服的模样。在缝纫机不断的哒哒声里,一件土布衣裳做好了。我妈喊我过去试穿新衣裳,我穿上了不肯脱下来,我妈喊着:“要留着过年做客人穿的。”将我身上的新衣裳强行脱下来。许多年后我妈回忆当年强行脱我新衣裳的情景。我妈说往事的时候,已经不再种棉花,也不再叫裁缝师傅上门做衣服。商店里挂满了五彩缤纷的衣服,款式多到让挑选者眼花缭乱。可是我妈念念不忘曾经的岁月,她收藏了当年裁缝师傅用剩下的一把裁衣,不时拿出来剪

9、裁布料,做些袖套之类简单的布品。剪刀!目光投向步鑫生纪念馆里这把静卧着的剪刀。这把剪刀上虽然留着岁月的痕迹,但依然闪闪发亮,向参观者诉说当年的改革故事。当年,世代裁缝的步家将这把剪刀传承到了步鑫生手上,步鑫生从一位普通的裁缝,成长为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从1979年起,步鑫生在海盐衬衫总厂实行联产计酬制,“实超实奖,实欠实赔,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砸了“铁饭碗”的用工制度,将懒惰职工毫不手软地予以辞退;改革不合理的劳保福利制度,根除“泡病号”的流行病。一石激起千层浪,步鑫生的所为招来了纷繁的非议和巨大的阻力,但海盐衬衫总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从原有固定资产2万多元,效益低下到连退休工人工资都

10、发不出来,到1982年,年生产衬衫能力达到130万件,固定资产增加到113万元,3年间实现利税164万元,一跃成为浙江省一流的专业衬衫厂。步鑫生大胆改革的举措和成效惊动中央。1983年1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的改革事迹作出重要批示。11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长篇报道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全国媒体聚焦海盐,步鑫生成为推动中国企业改革的先锋和典范。中国的改革从企业推向全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势如破竹、波澜壮阔。时光走过四十年。人们带着崇敬走进步鑫生纪念馆,怀着感恩形容这把剪刀:“一把剪刀剪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帷幕。”我望着这把剪刀,眼前控制不住闪现破衣裳、新衣裳

11、,闪现我妈摘棉花的手,织布机在深夜里“哐哐”。步鑫生的街坊邻居们当年感叹,步家这位个子瘦小的裁缝有如此大的胆魄。现在他们明白了,这把剪刀与今天的好日子息息相关。篇三秋来一场细雨,滋润着丰硕的庄稼,浇得村民们的心里也滋润润的。时至中午,我因事驱车来到王小庙行政村,恰好遇到该村支部书记王志英,也是我的老战友。战友见面分外亲,王志英顺手拾掇了几个小菜,掂出一瓶当地名酒,我们边喝边聊了起来。他向我讲述这几年村里的发展变化。王志英是王小庙行政村支部书记,已经五十多岁了。村支部书记也干许多年了。他为人快人快语,做事雷厉风行,是搞基层工作难得的好干部,也是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的领头人。“这几年咱们村里,涌现出

12、来很多的致富能手,也带动了全村人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希望,王福祥就是村里典型的致富模范。”听到王志英书记提到的王福祥,我一下子想起80年代我在这个乡当乡镇干部,负责包他们村那些年的事。因为常年到村里开展工作,对大部分农民家的生活状况也了解一些。那时候的王福祥才刚结婚,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他家兄弟姊妹多,那个年代,家里吃饭的嘴多,日子自然过得艰难,再加上娶媳妇拉下的饥荒,一个精壮的棒小伙,也被生活压弯了腰。听说他后来一直在外打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倒是再没见过他,想不到如今他已经是村里响当当的人物了。吃完饭,趁着酒兴,王支书说要陪我去参观一下王福祥的养鸡场。此话正合我意,于是我们继续谈笑着欣然前往,顺

13、便也看看村里的新容新貌。在我的印象里,村里以前道路泥泞,房屋参差不齐,村民们生活困难,是出了名的贫困落后村。现在村里通过规划,清澈湍急的白沟河水,绿树成荫的河边小路,都是这个小村的最秀美的风景。村里的楼房鳞次栉比,全村道路统一硬化,宽阔平整的柏油路条条通往城里。王支书说,王小庙行政村有6个自然村,3000多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户住上了两层或三层的小楼,家家通电话,户户有彩电、有摩托、电动车,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王小庙的一个自然村就买小轿车30多辆。王福祥的养鸡场就建在村东头一片开阔的空地上,外围是蓝油漆铁栅栏,两扇高高的大铁门,里面是一栋栋整齐的彩钢瓦厂房。我们走过去正要敲门,可巧一辆客货车朝

14、养殖场开过来,停在大门口。原来,是王福祥和司机去城里送货刚回来。下了车的王福祥看到我们,赶紧过来握手问好。他身材魁梧,衣着考究,完全是一副有钱老板的派头了。王福祥的养鸡场已完成扩建,一排排鸡舍宽敞整洁,鸡场形成了全自动规模化养殖,成果喜人。“前些年在外打工,吃苦受累的,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多亏村领导的大力扶持,王书记鼓励我贷款搞养殖,我的养鸡场办起来,两年就回笼了资金,还清了贷款,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几年我又不断新建鸡舍,扩大生产,实现了养鸡、产蛋一条龙发展,还注册了土鸡禽蛋品牌,肉鸡和鲜蛋在各大市场和超市供不应求呢。”王福祥一边带我们参观鸡场,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他的创业

15、史。“现在我的养鸡场通过招商引资,与我县养殖龙头企业总经理朱满意洽谈,成功签约并建成占地75亩,投产2千万元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现已投入运行,解决了村上的100多人务工就业,也算是对村里、对社会的一份回报吧。”“新时代的农民,了不起!”我由衷地赞叹。“王福祥的养鸡场不仅为全乡的养殖户带了好头,解决了村里闲散人员就业问题,养鸡场所需的大量饲料,也带动了农作物的发展。鸡粪发酵后是优质肥料,供应给蔬菜大棚种植户,可谓是连锁发展,效益无穷啊!”王书记也兴奋地说个不停,对村里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因为有事要赶回城里,我谢绝了王福祥的盛情邀请,答应下次再来一定去他家做客,尝尝他亲手做的全鸡宴。我惊喜

16、地看到,王小庙行政村的村民们,在王志英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已经正式走上了小康之路。村里社会治安稳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每年都被县委组织部命名为“好党支部”!我对我的老战友,更多了几分敬重和钦佩。在王支书送我上车的时候,耳边隐隐约约听到“谁不夸俺家乡好”的歌声。而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谁不夸俺家乡好,得呀吆喂篇四改革开放四十年,每个中国人都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人的财富观念也逐渐变得比过去更加开放。就拿我来说,长久以来,我的“财富观”一直较为传统,只相信把挣来的钱存入银行最保险,却不知道除了凭劳动挣钱外,还可以“用钱生钱”,用资本挣钱。前些年

17、股票刚刚热起来时,在几个“率先吃螃蟹”的同事带动下,单位里兴起了一股“谈股论金”热,同事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不是股票,就是基金。有的同事也动员我炒点股票,我却说:“现在炒股虽然很热,但我还从没见过只涨不跌的股票,与其挖空心思去炒股,倒不如把钱存到银行里省事省心。”为此,有的同事还打趣道:“等哪一天胡老师这样的人也进了股市,咱们就得赶紧往出跑了!”言下之意,像我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涉足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股市的。其实,我所以说那番话也有我的依据,在我家,妹妹算是一位股市“先行者”。在银行工作的她,自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涉足股市,也曾在当时遍地“黄金”的股市里赚了一笔。可是,好景不长,由于赶上熊市,没过

18、几年妹妹的股票就“缩水”过半,眼瞅着妹妹每天废寝忘食地坐在电视前看股指,到头来却不赚反赔,我也就愈发心安地将手中的财富如数“上交”银行。1996年妹妹曾为我在沪深两市分别开户,可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两个账户我居然没有动用过一次。可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连我这个“榆木脑袋”也逐渐开了窍。2006年,沪深股市一路扶摇直上,妹妹特地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近期股市行情看好,她当初套牢的股票已经悉数解套,有的甚至翻了数倍。妹妹还说千载难逢的良机已经到来,现在入市肯定能赚到钱。听了妹妹的话,我的心里不由得打起了鼓,身边的不少人确实已经开始涉足证券市场,入市的大好机遇无疑已经到来,可自己却总担心入市会遇到风

19、险,到时候挣钱不成,反而赔本。我把这些顾虑告诉妹妹,妹妹笑着说:“姐,刚入市的新手难免都有这样那样的顾虑,痛痛快快入市反倒不正常。”接着,她又建议我先买点儿基金练练手,这比贸然炒股更加保险。恰在此时,爱人写文章获得了两本关于基金投资的书籍,我抽出时间将这两本书细细阅读了一遍,书中的一句话令我咀嚼再三:“炒股就像坐在一只舢板上出海,而买基金就像众人搭乘一条大船远航,这比炒股更加稳妥,抗风险能力也更强。”经过再三思忖,我最终还是决定先买上一只基金看看再说,没想到,几周之后,那只基金就一路飘红、水涨船高。就这样,认准了形势的我开始重塑自己的“财富观”,不仅投资基金,而且购买股票,还启动了尘封十年的沪

20、深两市账户,开通了网上银行,坐在家里动动键盘鼠标就能理财。进入2007年,尽管经历了股市的震荡调整,但我的财富观还是确定了下来,那就是:多元理财,稳中获益。两年下来,尽管自己的基金、股票有涨有跌,有赚有赔,但我还是通过理财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并从中寻找到“用资本挣钱”的乐趣。除了投资证券之外,我还不时买些彩票碰碰运气,即便只中过几次末等奖,我依然乐此不疲。我把买彩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也看作支持慈善事业的细微善行,每次买彩之后,我心里都会有一种美好的期待。投资理财观念的转变,带给我的是更加丰富的物质,更加充实的生活,和更多幸福的体验。有时,我也会想:如果没有40年前的改革开放,会不会有今天这样宽

21、松、包容、多元化的社会,包括财富观在内的人们的思想会不会像今天这样开放、前卫?感谢改革开放,她不仅让中国人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更使当代中国摆了僵化的桎梏,迎来了生机勃勃、姹紫嫣红的盛世春天。篇五我常常感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变化最大的是道路交通。因为这对于一个从青少年就出门奔波的我来说体会是最深刻的了。我第一次知道行路难那是1969年,那一年我才16岁,就被冠以知识青年的名义下放到农村。我下放的地方是湖北公安县北闸区,离我的家武汉仅250公里,可能那时还不通公汽吧,送我们下乡的老师是带我们乘船去的。我们从早上就出发,轮船在长江上整整开了两天一夜,在第二天傍晚时分才到达了沙市,我们下船后,因

22、为天黑了,只有找旅馆住了一宿。第二天早上,我们就自己肩扛着行李来到了沙市的一个渡口,从这里乘小木船过了江,到达了公安县的埠河镇,可这里离我们下放的生产队还有20余里,没有公路相通,只有靠步行才能到达,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青少年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又都是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一路上,只有走走歇歇,等走到我们插队的村庄时,又是傍晚时分了。算下来这250公里的行程,我们居然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到农村不久,生产队就接到所有男劳动力都到南闸去修水利的通知。本来生产队为了照顾我,不让我去的,但我表现积极心切,强烈要求去,队长只有答应了。我们要去的水利工地距我们生产队有70里路,因为还要带上行李、工具、粮草,队长

23、计划二天走到。第一天,我鼓起精神走了40里路,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发现双腿酸疼,脚板上也打了二个泡,但为了不掉队,我只有硬拖着沉重的步履艰难跋涉了。离目的地还有十来里路的时候,我腿沉重的简直难以挪步,每走几步,就要歇上一阵。队长只有安排一个人陪着我在后面慢慢挪动,他自己带领大队人马先行而去。那一次艰难的步行给我的人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1970年,我被招工到湖北光化县的一家水泥厂。光化县在什么地方,那时我并不清楚,但招工的干部告诉我们,从武汉乘火车去,也就400公里。我心想:比起下农村来,这下可方便多了,乘火车又舒服又好玩,大半天就可以到达。其实不然,我那时是太幼稚了。我们到光化去时是晚上八点

24、从武昌火车站发的车,虽然是慢车,又都是硬坐,但我们还是很兴奋,心想,玩一阵,再打个盹不就到了。谁知好容易熬到天都亮了,连襄樊都还没到。怎么还没有到啊!光化好远啊!和我一起同行的伙伴们都不由得感叹。太阳都升起到老高了,我们都被列车摇晃得神色疲倦,有些烦燥了,但光化还在前头。一直到上午十点时,我们才总算熬到了头。算下来,400公里的路程,火车居然走了14个小时,连古代的骑马都不如。在水泥厂工作期间,交通仍是不便,水泥厂到光化县城有18里路,虽有公路,却每天仅有二班车到达。记得打倒四人帮后不久的一天,听说县城电影院开始放老片子,我们这一群热血青年一激动,居然步行了18里路,赶去看了一场洪湖赤卫队。进

25、入八十年代,我虽然成了家,但我的父母都在武汉,我每年都还是要赶回去和父母团聚几天。然此时的交通较十年前并未改变多少,从光化到武汉的列车依然要行13个小时。1982年夏天的一天,我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岁的儿子回武汉,火车从早上七点出发,一路上摇摇晃晃,走走停停,到武汉附近的新沟时,天已经黑下来了,由于一路上列车停时就闷热,开时就从窗子里灌进来热风,儿子经不住折腾,一下发起烧来。我心如火燎,恨不得推着火车快跑,可火车仍然慢悠悠地走了个十来分钟就停一站,到新墩时,眼看再开一站就到达武汉的汉西车站,可偏偏火车在这里居然停了半个小时,我急得直跳脚。好容易熬到了汉西火车站,一下车,我抱起儿子就朝解放大道跑起来

26、,那时还没有出租车,汉西车站又不通公汽,我抱着儿子跑了好几里路,才总算找到公共汽车站,等赶到一家医院,给儿子看了急诊,打了退烧针,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这一幕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最难忘的是1985年的春节过后回家,我带着妻儿从武汉返回老河口(此时光化县已升格为老河口市),火车从武汉发车是上午九点,但由于半路上下起了大雪,火车跑得更慢了,到老河口站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钟了。下了火车后,黑乎乎、白茫茫一片,虽是城市,却稀有灯火,更无车辆行驶,只有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回家,因为要手提身背行李,三岁多的儿子只有跟着我们慢慢踉跄着挪动步子,一路上,他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那时的老河口和武汉虽然也

27、有207国道相通,但到武汉的客车每天仅有一班,因道路不仅狭窄弯曲,而且不时有路段在维修,所以到武汉的客车也像老牛一样要晃荡一天才能到达。有一次,我到武汉开会,为了赶时间,我只有坐清晨就出发的班车去,车行到半路上时,由于司机太疲劳,居然迷迷糊糊打起了盹,汽车向公路边斜插而去,幸亏公路两边是粗大的白杨树,汽车擦过一棵大树后,一头撞在了一棵大树上,把车撞熄了火,我们才有惊无险地躲过一劫。但由于车是撞断了前梁弹簧钢板,再无法动弹,司机只有跑到前面一个集镇上打电话回去,叫送来一幅弹簧钢板。等钢板送来,车修好,天已经黑尽了,司机在这样的路况下是不敢开夜车的,我们只有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班车继

28、续出发,可惜到武汉已是下午,错过了我开会的时间。到了九十年代,虽然火车已经开始提速,但武汉到丹江的火车却停开了,我们要想乘火车回武汉,必须先乘汽车到襄樊,再转乘火车。老河口到襄樊虽然只有七十公里,但汽车往往需要折腾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再乘六个小时的火车到武汉,往往还是要折腾一天。由于交通状况不好,也大大影响了我们这个县级市的经济发展,到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我这个参加工作近三十年的文化干部每月仅只拿到三四百元,而我妻子所在的厂垮了后,居然连一分钱的生活费都不发,为了生活所迫,1999年,年已47岁的我只有携妻儿远走它乡,去广州打工。在广州打工的第二年,我从媒体上了解到:全国各地正在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

29、,从武汉到十堰的高速公路也开始修建,这条高速公路将通过我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老河口。得到这个消息我异常兴奋,当儿子提出利用双休日去学驾驶时,我欣然同意了。到2003年,我们一家在广州打拼了三年,已经拥有了一笔积蓄,我们没有首先考虑买房,而是去买了一辆小轿车。此时的广东三角洲地区,交通已是十分发达,每逢休假,儿子就驾车带着我们全家,到深圳、中山、珠海、肇庆、海口、三亚等地旅游,我们在饱赏了沿途风光的同时,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交通的便利。2005年的9月底,当我们从报纸上看到武汉到十堰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我们一家欢欣鼓舞,决定全家驾车回老河口探望一下久别的亲友。金秋十月的一天,我们全家怀着兴奋和

30、激动的心情上路了,从广州所住的小区开出不久,我们就踏上了京珠高速公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我们随着车内跳荡的音乐,欣赏着路边的风景,那份惬意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从广州到武汉有一千一百公里,听说在八十年代时,乘火车都需要三四十个小时,可是我们家的小车这天开到武汉时,天还没有黑尽,算起来一共才用了13个小时。在武汉玩了几天后,我们开始向鄂西北的老河市口进发,出了武汉,上了汉十高速公路后,我大为惊叹:汉十高速公路修得真是又美观又舒坦,每隔几十里就闪过的顶上天桥,各具特色,让人不由得欣赏叫好。一路上的风光我还没过足瘾,小车就已经下了高速公路,开始进入老河口市,看看时针,从武汉到老河口居然只用了三个半

31、小时。小车缓缓驰过老河口那熟悉的街道,往事历历顿时浮想在心头,我不由得百感交集,心中涌出声声感慨:八千里路云和月啊篇六前些时,接到大学同学的通知,系里要举行改革开放暨同窗四十周年同学聚会,接到这个消息,已经人过中年的我却像去赴约会的年轻人一样,仿佛能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声,四十年前求学时那些难忘的往事,又一幕幕地重现在我的眼前1978年春,刚刚结束了高考的我和同学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迈进了美丽的大学校园。我们这届学生入学后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北京胜利召开,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就像寒冬过后万物复苏的大地一样,改革开放之初的大江南北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母校这座“象牙塔”里也

32、处处显示出蓬勃生机。作为十年“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分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校园里学风积极向上,知识氛围浓厚,同学间的关系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光阴荏苒,一转眼四十载光阴已成往事,这四十年里,同学们曾经数次聚会,当年情同手足的同窗之谊,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化作了隽永深厚的故交之情。眨眼就到了同学聚会的日子,回到母校,才发现记忆中美丽的母校变得更加漂亮、更加年轻,焕发着学术的青春,飘逸着馥郁的书香。事隔数年,当年的老同学们又聚在一起,热情地握手、叙旧、寒暄,彼此之间不分彼此,言谈处处流露亲切。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们如今大都已过天命之年,正处在事业上的“黄金时期”,同学们有的

33、从政,有的经商,有的走上了桃李芬芳的讲台,当上了教书育人的老师。大家纷纷感慨,如果没有四十年前恢复高考的决策,就没有我们这批人的人生起点;如果没有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事业有成的今天!聚会即将结束时,一位同学提议:“我们大家放声高唱一首二十年后再相会,怎么样?”我说:“今年是我们入学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要不我们就把这首歌的歌词改成四十年后再相会吧?”就这样,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我们77届百余名同学引吭高歌,满怀深情的歌声在母校礼堂久久回响篇七四十年斗转星移,四十年桎风沐雨,四十年世事沧桑。我出生于改革开放前的黎明197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我仅一周多,虽然不记事,但根据几年后能记

34、事时所知悉的生活环境,可以粗略勾勒出1978年我家的生活状况:全家11口人,生活在一个院子里,房子当然是土的,老爷爷和我一家共5口人住在北屋;爷爷奶奶和四个姑姑一家6口人住在南屋,前面就是过道,屋门朝北,南面没有窗户,北面有窗户因为防止冬天北风袭扰,常年堵着,所以大白天屋里也黑咕咙咚的。八十年代中期,爸爸做起了棉花生意,妈妈从事缝纫刺绣,后来还养了一群山羊,家里逐渐有了些积蓄。1988年,村小学迁址新建,村委会将学校旧址卖给了我家和村上的另外一家,一家一半。第二年,我家翻建了四间新房。1997年,我家在村北新置的地基上又盖了四间新房。2009年,哥哥将爷爷奶奶住的老房子翻建成了五间大瓦房。老爷

35、爷和爷爷都已仙逝,四个姑姑也都先后嫁了出去。如今全家14口人,却分布在四栋房子里居住,奶奶和爸爸妈妈住一栋房子,哥哥嫂子和小侄儿一家三口住一栋房子,大侄子一家四口住一栋房子,我一家四口在县城也从平房换成了楼房。以上说的是“住”,再说吃、穿、行。记得小时候,家里打的麦子舍不得吃,粜了换钱花。基本上每天都是饼子、窝头,也没什么菜。那时候要说过年包顿白菜掺韭菜馅的饺子,听都没听说过,以为大棚韭菜是天外来物。白菜帮子都舍不得扔,掺和着熬着吃。记得那时每到秋后,我家都去磨房碾些高粱米(俗称“黍黍米”)熬汤喝,吃起来又粗糙又牙碜。偶尔爷爷去趟塘沽郊区的姑奶奶家,捎回点大米一家分一些,吃起来那叫一个“细滑”

36、。每次妈妈都只喝汤,饭粒舍不得吃倒至我的碗里。小时候,一块硬得咬不动的花生饼,成为我爱不释手的解馋零食,那股喷香的味道至今还回味无穷。直到十多岁的时候,才品尝到桔子、柿子等新鲜水果。那时候人们吃水也要费力担着吃。我家门前有口水井,每天清晨挑水的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每到冬天,井四周都冻结了一层冰面,非常危险。现在人们馒头基本都吃腻了,有的老人有时很想吃顿粗粮调调顿。各地城里还建起了“粗粮馆”饭店。以前只有镇里每五天赶一个集市,现在基本上村村立市赶集,并且村上大多数小卖部里都兼销各种时令蔬菜和水果,家里来了稍微尊贵一些的亲戚,都要去饭店定做几个现成的菜,红白喜事在饭店待客也早已不是城里人的“专利”

37、了。现在村上,每天都能听到走街串巷换大米的吆喝声,吃顿焖大米饭都早已不是什么奢望。九十年代初,农村大部分都安装上了自来水,我在县城的楼房光水龙头就四个,全天候24小时有水。前些年,衣服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了冬天,大棉袄、小棉袄,厚棉裤、薄棉裤,里里外外好几层,什么保暖内衣、毛衣、羽绒服什么的,听都没听说过。过年穿新衣服,只是小孩儿们的企盼,大人很少买新衣服。我记得十来岁的时候,有一年过年,大人没给买新衣服,而是拾了哥哥的一身半新不旧的衣服穿,那个年过的非常不痛快。现在,哪个人一年四季不都置换几套新衣服。农村的人们都很少在集市上买衣服了,改到去城里的商场买了。而县城的人们已

38、不再满足于在本县小县城里逛了,纷纷到邻县(市)黄骅信誉楼商厦、盐山千童购物中心和沧州华北商场等大型商场买衣服了。我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大姑生了表妹,爷爷奶奶前去看望,是赶着骡子车去的,近三十里的路程,要走几个小时。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是那种“大铁驴”加重式的,经常摔倒被砸得呲牙咧嘴的。这样还得等着父亲不去赶集做生意或上地干活时,才能抢着骑上一把。现在村村通公交,很少再有骑自行车上县城的了。1988年,哥哥辍学后跟着父亲学做生意,家里买了第一辆三马车,1996年换了第二辆,2005年又买了拖拉机。2000年,我结婚时买了一辆摩托车,2010年买了一辆小车。现在,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真的不再是梦想。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年天翻地覆,四十年今非昔比。四十年的变化、进步和辉煌,得益于改革开放,归功于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是他老人家的运筹帷幄和精描细画,宏伟蓝图才得以变成现实。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明天的日子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党员心得体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