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复习 1.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27876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复习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复习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复习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复习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复习 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复习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单元复习 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单元复习(三)1.掌握与本单元四篇论述性古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运用于文言诗文阅读。2.对本单元四篇文章熟读成诵,能准确清晰地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感悟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特点。3.思考感悟本单元四篇文章包含的作者观点情感,借鉴写作手法。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情感,以对作品的理解帮助诵读,积累文言知识和成语、名句。2.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3.加强交流,汲取同学的智慧,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1.培养直译文言文的意识,掌握积累文言知

2、识的方法。2.掌握阅读分析古代典型议论文的方法。3.掌握综合运用比喻、对比、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的方法。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以美读、流利背诵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诵读作品的兴趣。2.提示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鼓励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3.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2)锲而舍之,;锲而不舍,。(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自我核对(1)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

3、也(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译文:(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译文:(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自我核对(1)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赈济。(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3)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4)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1.本单元四篇文章

4、针对哪些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思路点拨】分别概括文章内容,提炼作者观点。【与你交流】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孟子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在本文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教材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

5、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过秦论指出了秦亡国的过失。文章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师说着重论述了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大胆提出了恢复师道的主张,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2.本单元四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请你举例说明。除了对比论证外,这四篇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思路点拨】回顾四篇文章,思考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与你交流】 (1)如寡人之于国也用“狗彘食人

6、食”和“涂有饿莩”形成对比,批评统治者的“暴政”,以及当权者不顾人民的死活。劝学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分别将这些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过秦论一文中,昔日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不幸惨败;而后来,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说明了“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后果。师说仅在第二段就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进行论证,即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在对比中得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结论,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了“古之学者

7、必有师”的论点。(2)还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诸葛亮论苏轼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

8、,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

9、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选自苏轼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明耻之耻:耻辱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C.曹、刘之不敌敌:实力相当D.宜其屡战而屡却哉却:后退答案A(耻:以为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

10、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A(均为连词,表目的,“来”。B介词,替;介词,被。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修饰)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孔明“以诈力取天下”的一项是 ()。A.欲袭杀其孤B.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C.孔明迁刘璋D.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答案D(作者观点,并未实现)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B.在第2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

11、大的差别。C.第3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D.第4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答案C(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译文:(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译文:(3)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

12、言竦动哉? 译文:答案(1)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高风亮节,就是远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3)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参考译文】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用秦朝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朝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邪恶的目的,孔

13、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民心。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何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是不应该去做的,然后天下的忠臣义士才会乐意为他效全力而死。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这月

14、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刘军)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曹军的),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被)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营。为什么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并非不可以用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可是曹丕

15、和曹植最终相互残杀到这样的地步。他们兄弟之间尚且成为仇人,又怎么能够得到天下的英雄的心呢?这时有了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的阵营)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这是仁人君子最担心的。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公、灵公,不愿强迫百姓去归服蜀汉,并且想让他的思想让老百姓都知道,并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不知道蜀和魏之间,果真有那么大的过节吗?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这是我作为一个书生所说的话,只能说说而没什么用。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