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2 人境庐诗草自序 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47391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2 人境庐诗草自序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2 人境庐诗草自序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2 人境庐诗草自序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2 人境庐诗草自序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2 人境庐诗草自序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2 人境庐诗草自序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2 人境庐诗草自序 含答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相关读物2人境庐诗草自序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相关文言句式。2.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及学术研究的转型,培养和启发阅读文艺学论著的兴趣,尝试用现代哲学眼光审视文学作品。3.结合人境庐诗草自序感知并了解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主张,把握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传统文化特点,形成开放而健康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视野。对应学生用书P94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是清末杰出的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晚清“诗界革命”的领袖。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1876);出使阶段(18771894);参加变法阶段(189518

2、98);乡居阶段(18991905)。1877年十月(光绪三年)黄遵宪应邀任参赞,随何如璋出使日本。光绪帝八年,黄遵宪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光绪帝十三年,黄遵宪成书日本国志。光绪帝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湖南长宝盐法道,积极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光绪帝二十四年八月,光绪帝任命黄遵宪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但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派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黄遵宪的著作生平自定的有日本杂事

3、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诗论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长于古体诗。如果说王国维主要是从理论上、学术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剧烈动荡时代的转型,作为戊戌变法前后诗歌改良运动的先驱,黄遵宪则更多地在观念上、创作上反映了这一文化的转型。 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21岁时,他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文学主张。而多年的外交官生涯更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积极投身于维新运动,并在诗歌中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人境庐诗草序)。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称自己的诗作为“新派诗”,表达了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想法。他潜心诗歌创作,结成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诗集。人境庐诗

4、草自序则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作出了详尽的说明。人境庐诗草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和近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黄遵宪的诗集,收录了作者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八年间(18651902)写的诗600余首,内容提要分十一卷,书名取自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人境庐诗草是其扛鼎之作。诗集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举凡咏政颂史、家国情况、朝野新闻、时事述评、四海名胜、五洲风情、田园情趣、民俗乡音、追古念旧、怀乡忧民、治学兴教、题赠酬答,乃至道场佛事、年景预测等无不涉猎,其取材之广博堪称历代之最。其诗长于古体,形式较多变化,语言也较通俗,内容多记时事。前期作品多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统治集团的腐朽,体现出

5、改良政治的要求。晚年对义和团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持反对态度。他的部分反映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和包含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作品,使人耳目一新。人境庐诗草自序是诗人自己为自己的诗集作的序。在序言中谈到了自己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主张“我手写吾口”,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所作形式要多变化,熔铸新鲜词汇,描写亲历和耳闻的事件,熔炼出自己的风格。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可谓领风气之先。序中也透露出他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人

6、境庐诗草自序还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对应学生用书P95一、一词多义1假2举3兴4书5要6为二、古今异义1虽一行作吏一行2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虽然3无虑百数十家无虑4以单行之神单行三、词类活用1东西南北(方位名词作动词,东西南北行走)2皆笔而书之(名词作动词,记录)3公度自序(名词作动词,作序,写序)四、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而不为古人所束缚。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而不被古人所束缚。2今之世异于古。句式: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后置。正常语序应该是“今之世于古异”。译文:今天的世界与古代不同。3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句式:倒装句

7、,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后置。正常语序应该是“凡事名、物名于今切者”。译文:凡事名、物名与当今相贴近的。4几几束之高阁。句式:省略句,“束之”后省介词“于”。译文:几乎放在一边不管不顾。5士生古人之后。句式:省略句,“生”后省介词“于”。译文:读书人生在古人之后。五、名句积累1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2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应学生用书P961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解读作者首先交代了自己的经历,表明了自己对诗歌的“笃好深嗜”,介绍了成书之由。随后,在承认诗歌创作难有新意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诗

8、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认为时代变迁,作者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诗歌创作也不必与古人相同,而应有全新的内容,从而表现了自己在诗歌创作上力求革新的主张。2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解读作者具体介绍了自己心中理想的“诗境”、选材、风格,从不同角度表明了创作有新内容的诗歌应该注意的表达要求。其理想“诗境”包括四点:一是恢复“古人比兴之体”,二是“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三是“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四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实是从表现手法、语言特点、表现形式,句式特点四个方面提出了创新的主张。“比兴”

9、是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但“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却表现出重视“神理”而不拘于形式的创新精神;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的主张,则强调用散文自由变化的句式来融入诗歌创作,字句不避长短,可自由伸缩,有利于更好地反映新的内容。3其取材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解读对于诗歌的材料,黄遵宪则认为应该取于经史古籍且贴近现实生活,至于语言,应该不避流俗,以现代社会的官书、会典、方言、俗语来入诗,应该记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这就在选材的丰富性、生动性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是同时代旧派诗人所不及的。对于诗歌的风格,黄遵宪则认为应该借鉴曹植、鲍照以下至晚近小

10、家,但又应“不名一格”“不专一体”,摆脱旧的束缚而创造出“为我之诗”,有自己独有的风格。总体而言,黄遵宪在诗歌理论上强调创新,强调开辟古人未有的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随后,作者引用名言,表达了自己“心向往之”的决心。1从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你可以看出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主张?明确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黄遵宪提出:(1)理想“诗境”:一是恢复“古人比兴之体”,二是“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三是“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四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2)在取材上,主张广泛吸收古代经史子集的精华。(3)在述事上,主张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不排斥“流俗语”。(4)在体式

11、上,提倡不拘一格,不专一体。总之,是不失“为我之诗”。2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说:“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明确现代人应有自己的文化趋向,应该以开放而健康的文化视野来发展现代文明。时代变迁,现代人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作品也应该有新的内容;现代人应该与时俱进,有现代气息;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自我,丢掉美好的传统美德、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应学生用书P143(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 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

12、稼轩之词豪 豪:豪爽解析:豪:豪迈。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往上。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B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13、。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答案:C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目击之而身历之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其谁信之哉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B/C/D/解析:助词,的;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A5默写名句名篇。(3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_。(2)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3)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衣带渐宽终不悔,_。(5)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答案:(1)乱红飞过秋千去(2)故物皆著我之色彩(3)昨夜西

14、风凋碧树(4)为伊消得人憔悴(5)众里寻他千百度灯火阑珊处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2分)译文:_(2)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3分)译文:_答案:(1)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根据文章提拔奖掖后生,所以外表好看,内容空虚。(2)然而像我这样匆忙以这种意思解释这几首词,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允许。二、阅读提升(55分)(一)课内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

15、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

16、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7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切:切合B知春秋之将以经世 经:治理C而面目迥殊 殊:不同,差别D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 果:果敢解析:果:果真。

17、答案:D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A项,动词,写;动词,作为。B项,连词,所以;名词,缘故。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因而。D项,都为连词,因为。答案: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B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C第二段中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D文章结尾一段,作者以一

18、问一答的反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解析:D项,作者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答案:D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3分)译文:_(2)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3分)译文:_答案:(1)我要把我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倒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深切明显啊。(2)是因为他们只是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二)课外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武行德,并州榆次人,身长

19、九尺余,材貌奇伟,家甚贫,常采樵鬻之自给。晋祖镇并门,暇日,从禽郊外,值行德负薪趋拱于道左,晋祖见其魁岸,又所负薪异常,令力士更举之,俱不能举,颇奇之,因留帐下。晋天福初,授奉国都头,迁指挥使,改控鹤指挥使、宁国军都虞候。开运中,契丹至汴,行德被获,乃伪请于契丹以自效。契丹信之,方具舟数十艘载铠甲,令行德率将校军卒送归其国。溯汴至河阴,行德谓诸将曰:“我辈受国厚恩,而受制于契丹,与其离乡井、投边塞,为异域之鬼,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共守河阳姑俟契丹兵退视天命所属归之建功业定祸乱以图富贵可乎”众素服行德威名,皆曰:“所向惟命,不敢爱死。”行德即杀契丹监使,分授器甲,由汜水倍道抵河阳。契丹节度使崔廷勋

20、出兵来拒,行德麾众逆击,自旦及午殊死战,廷勋大败,弃城走。行德遂据河阳,尽以府库分给将士,因推行德知州事。时契丹兵尚充斥,行德厉士卒,缮甲兵,据上游,士气益奋,人望归之。 广顺初,加兼侍中,俄改忠武军节度,迁河南尹、西京留守。时禁盐入城,犯者法至死,告者给厚赏。洛阳民家妪将入城鬻蔬,俄有僧从妪买蔬,就筥翻视,密置盐筥中,少答其直,不买而去。妪持入城,抱关者搜得盐,擒以诣府。行德见盛盐襆非村妪所有,疑而诘之,妪言:“适有僧自城外买蔬,取视久之而去。”即捕僧讯治之,具伏与关吏同诬妪以希赏。行德释妪,斩僧及抱关吏数辈。人畏之若神明,部下凛然。三年,丁外艰,起复。宋初,加中书令,进封韩国公,再授忠武军

21、节度,改封魏国公。乾德二年冬,移镇安州,加开府仪同三司。开宝二年,入为太子太傅。太平兴国三年,以本官致仕。四年,卒,年七十二,赠太师。(选自宋史,有删改)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共守河阳/姑俟契丹兵退/视天命所属/归之建功业/定祸乱/以图富贵可乎/B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共守河阳/姑俟契丹兵退/视天命所属/归之建功业/定祸乱/以图富贵可乎/C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共守河阳/姑俟契丹兵退/视天命所属归之/建功业/定祸乱/以图富贵可乎/D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共守河阳/姑俟契丹兵退/视天 命所属归之/建功业/定祸乱/以图富贵可乎/解析:通过分析,“曷若

22、与诸君驱逐凶党”句子结构完整,“凶党”是“驱逐”的宾语,所以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D;“建功业”与“定祸乱”结构相同,所以在“建”和“定”之前停顿,排除B,选择C。答案:C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弃城走”中的“走”为逃跑的意思。现代的“走”在古代常用“行”来表示,现代的“散步”在古代用“步”。B“府库”在古代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一般贮兵甲的建筑为府,贮财货的建筑为库。C“丁外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丧事,等同于“丁父忧”。与之相对的“丁内艰”指的是居母丧。D“进封韩国公”中的“公”是爵位,中国古代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五等之首曰公。解析

23、:贮财货的建筑应是府,贮兵甲的建筑应是库。答案:B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行德身材相貌奇特伟岸,力量很大。晋祖去打猎时偶遇背着木柴的武行德,晋祖手下的大力士都不能举起他背上的柴,晋祖认为他很奇特,收留了他。B武行德头脑机智,善于变通。在契丹人攻到汴京时,他被俘后假装投降,趁契丹人不备,将其几十条船上的铠甲运回自己的国家。 C武行德对待手下很好,深得手下佩服。河阳一役,他率众打败崔廷勋的大军,将府库里的东西分给士兵,士兵推举他管理州中事务。D武行德心思缜密,断案如神。在审理村妪带私盐进城一案时,他由盛盐的袋子推断不是村妪所为,最终查出真正的罪犯,并严加惩

24、治。解析:B项,“趁契丹人不备,将其几十条船上的铠甲运回自己的国家”错误,是契丹人命令他押送这些船到契丹去。答案:B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开运中,契丹至汴,行德被获,乃伪请于契丹以自效。(5分)译文:_(2)时契丹兵尚充斥,行德厉士卒,缮甲兵,据上游,士气益奋,人望归之。(5分)译文:_答案:(1)开运年间,契丹人攻入汴京,武行德被俘获,于是他假装向契丹人请求为他们效力。(2)当时契丹军队还遍布各地,武行德训练士卒,修缮铠甲兵器,占据上游,军队的士气更加高涨,人们都愿意归顺他。参考译文: 武行德,是并州榆次人,身高九尺多,身材相貌奇特伟岸,家境非常贫困,经常砍柴

25、卖了来养活自己。晋祖镇守并门的时候,闲暇的日子,到郊外去打猎,正赶上武行德背着木柴快步走到路边拱手行礼,晋祖见他身材魁梧伟岸,又见他所背的柴与平常人不同,便让手下的大力士轮流举起那捆柴,那些人都举不起来,觉得他非常奇特,因而把他留下。晋天福初年,授予武行德奉国都头官职,后来又升迁为指挥使,再改任控鹤指挥使、宁国军都虞候。开运年间,契丹人攻入汴京,武行德被俘获,于是他假装向契丹人请求为他们效力。契丹人相信了他,当时正好准备了几十条船装载铠甲,便命令武行德率领将校士兵送回契丹。船队沿汴水上行到河阴,武行德对各位将领说:“我们这些人蒙受国家丰厚的恩泽,却被契丹人控制,与其背井离乡、投身边塞,成为异国

26、他乡的鬼魂,不如与各位驱逐凶徒,共同守卫河阳,等待契丹大军撤退,看天命交付给谁就归顺他,建立功业,平定祸乱,来谋求富贵,可以吗?”众人平素都佩服武行德的威名,都说:“何去何从只听您的命令,不会吝惜死。”武行德当即杀死契丹的监使,分别授予将士们武器铠甲,从汜水兼程到达河阳。契丹节度使崔廷勋派兵抵挡,武行德指挥众人迎击,从早晨到中午,经过殊死战斗,崔廷勋的军队大败,弃城逃走。武行德于是占据了河阳,将府库中的东西全都分给将士,将士们于是推举武行德管理州中事务。当时契丹军队还遍布各地,武行德训练士卒,修缮铠甲兵器,占据上游,军队的士气更加高涨,人们都愿意归顺他。 广顺初年,加官兼任侍中,不久改任忠武军

27、节度使,升任河南尹、西京留守。当时禁止人们带私盐进城,违犯的人按照法律会被处死,告发的人会得到丰厚的赏赐。有一位洛阳百姓家的老妇人,将要进城卖蔬菜,不一会儿,有一位僧人向老妇人买菜,在竹筐里翻看,偷偷地将盐放入竹筐中,稍稍问了一下价钱,没有买便离开了。老妇人拿着竹筐进城,守门的人在竹筐中搜查到了私盐,把她抓到官府。武行德见盛盐的包袱不可能是乡村妇人拥有的,便产生了怀疑,责问她,老妇人说:“刚才有一位僧人在城外买菜,拿过竹筐看了很久才离去。”武行德立即命人抓捕僧人进行审讯,僧人把与守门吏卒一起诬陷老妇企图谋求赏金的事都交代了出来。武行德释放了老妇人,杀了僧人和数名守门吏卒。人们敬畏他就像敬畏神明

28、一样,手下的人都对他充满敬畏。广顺三年,父亲去世,回家居丧,未满期便复职。宋初,加封中书令,进封韩国公,再授予忠武军节度使,改封魏国公。乾德二年冬天,调任镇守安州,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开宝二年,进宫担任太子太傅。太平兴国三年,在这一官职上退休。太平兴国四年,武行德去世,时年七十二,被赠予太师的封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21分)震川文钞序张士元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皆不全,且为后人所涂乙,颇改旧观。最后其曾孙庄出所藏钞本,商订于虞山而刻之。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余生平颇嗜熙甫文,独病其集中间有应酬率易之作,不适于读也。因手录其尤可法者若干首,即用熙甫读史

29、记之法读之,稍稍加评注焉。盖古今文章,自汉氏以来,至唐之韩、柳始备其格,至宋之欧、苏、曾、王乃尽其变。自宋迄元,代有作者,姚燧牧庵、虞集道园尤为一时之杰。明正德、嘉靖间,唐应德、王道思相切劘以古学,唐学眉山,王学南丰,皆大雅之才也。而其力抗欧、曾,气追班、马,如江、汉之发源于岷、嶓而滔滔不竭者,熙甫一人而已。余尤喜其叙事诸文,虽世俗琐事,皆古雅可观。江阴杨文定公尝言:“文章要得二南风度。”如熙甫真可谓得之矣。读之使人喜者忽以悲,悲者忽以喜,不自知其手舞足蹈而不能已也!与熙甫同时人,如王元美,方以诗震动天下,斥熙甫之文为庸,其后乃卒深服之,此岂苟然者哉?而今之剽窃补缀,肥皮厚肉,取青媲白,而自诩

30、为工者,辄敢薄熙甫为不足学,又元美之徒所窃笑者已。是为序。注虞山: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切劘(m):切磋。眉山、南丰:眉山指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南丰是指南丰人曾巩。王元美:明代著名文人王士祯,字元美。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B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C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D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解析:“然”表转折,此前应断开,排除A、C;“人”在句中作主语,排除D。答案:B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31、一项是(3分)()A震川,归有光的别号。别号,简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B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C正德、嘉靖,明代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月日的一种名号。D二南,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中的两部分。解析: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答案:C1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标题和正文中分别用归有光的号和字称呼他而不称其名,这表明了文钞的编者对归有光的尊重。B文章写到唐宋八大家的成

32、就并提及王元美对归有光的散文的态度有变化,其目的都是突出归有光对散文的贡献。C在明代正德、嘉庆年间,唐应德、王道思都是文章大家,但力抗欧阳修、曾巩,气追班固、司马光的,只有归有光一人。D自古以来的序文,褒奖溢美之辞甚多,能像本文作者这样在充分肯定评价对象的基础上,又能客观指出其不足的,实属难得。解析:C项,“嘉庆”和原文不符,应为“嘉靖”;“司马光”应为“司马迁”。答案:C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余尤喜其叙事诸文,虽世俗琐事,皆古雅可观。(6分)译文:_(2)与熙甫同时人,如王元美,方以诗震动天下,斥熙甫之文为庸,其后乃卒深服之,此岂苟然者哉?(6分)译文:_答案

33、:(1)我尤其喜欢他的叙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的是世俗琐事,但都古朴清雅可观。(2)与熙甫同时代的人,如王元美,当时他以诗歌名震天下,斥责熙甫的文章平庸,后来他却又深深为之叹服,这难道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吗?参考译文: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但都不完整,而且被后人删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样子。最后熙甫的曾孙归庄出版了所藏钞本,是借鉴虞山人钱谦益的版本刻写的。虽然也免不了移篇改字的错误,但有赖于这个刻本,人们才得以见到归有光全部的文章。我平生非常喜好读熙甫的文章,唯独不喜欢他文集中有应酬之类的轻率随意之作,这类文章不适合阅读。因此,我亲手抄录了其中特别可以学习的几篇,并学着熙甫读史记的方

34、法去阅读,还在上边加了些评注。古今文章,从汉代以来,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法式开始完备,到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文章已变化到了最好的状态。从宋代到元代,代代有代表作家,姚燧牧庵、虞集道园更是一时俊杰。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唐应德、王道思在古学方面相互切磋,唐应德学习的是眉山三苏,王道思学习的是南丰曾巩,他们都成为了宏达雅正之才。但能够力抗欧阳修、曾巩,气追班固、司马迁,犹如发源于岷山、嶓冢山的长江、汉水滔滔不绝的,唯有熙甫一人而已。我尤其喜欢他的叙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的是世俗琐事,但都古朴清雅可观。江阴人物文定公曾经说:“文章要有周南召南那些诗的气质神韵。”而熙甫的文章真正可以

35、说是做到了。读他的文章能使高兴的人忽然悲伤,悲伤的人忽然高兴,使人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而不能停止。与熙甫同时代的人,如王元美,当时他以诗歌名震天下,斥责熙甫的文章平庸,后来他却又深深为之叹服,这难道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吗?而现在那些剽窃他人的字句拼凑成文,只求形式和对仗,却夸耀自己的文章写得好的人,总是敢轻视熙甫认为他不足以让自己学习,那又是王元美这样的人所要窃笑的了。因此来作一篇序。三、语言运用(15分)19阅读下面的新闻,运用对偶手法为其拟写一则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4分)徘徊在各大医院的号贩子一直是公安机关重点打击的对象。一次民警在北京同仁医院门前打击号贩子时,韩某和妻子杨某与民警发生

36、争执,并撕扯民警,两人的行为导致民警及辅警共4人受伤。近日,韩某和杨某二人因妨害公务罪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受审。法庭当庭对该案进行了宣判,杨某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而其丈夫韩某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二人当庭表示不上诉。答:_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一般是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来写。本题要求运用对偶手法,就是要求新闻标题要有两句话,且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这则新闻报道了两个事件:一是公安机关在打击医院号贩子时,民警执法受阻并受伤;二是号贩子因与执法民警对抗而受审获刑。拟写新闻标题时,就要体现以上两点内容。参考答案:警察打击号贩受伤

37、夫妻对抗执法获刑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_。决定游客满足感的环节,其实比比皆是,我们往往会忽视漫长旅程中的种种理所当然,而对其中的某个疏漏耿耿于怀。实际上,打动游客的是细节,而赶走游客的也是细节,_,是每个景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完善的旅游市场必不可少,一种和谐的旅游文化不可或缺,一套严格的监管体系至关重要。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这种嵌入式的语句连贯题,必须要明确文段论述的中心话题,然后分析所填句子与前后的内容是怎样的关系。这段文字是围绕旅行中游

38、客和景区的关系展开的,侧重讲了旅客的“快”与“不快”的情感认知与景区如何作为等。前面讲“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那么“而是”之后的处应是旅途中的另有所爱,处后面有“决定游客满足感的环节,其实比比皆是”,所以处应填写旅途中的与“满足感”相关的内容。处在“打动游客的是细节,而赶走游客的也是细节”和“是每个景区安身立命的根本”之间,所以处应填写突出细节重要性的句子。参考答案: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让令游客心动的细节贯穿旅行全程(一空2分,两空5分)21用下面的短语组成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两副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符合对联的基本特点,不得更改或省略短语,不得重复使用短语。(6分)劝君一

39、醉窗含明月地得清秋邀月同观一半好敬老花十分圆重阳酒中秋节:(上联)_(下联)_重阳节:(上联)_(下联)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的能力。对联要求比较严格,上下联必须是对偶句,且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另外,上下联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解答此题,首先要针对“中秋节”和“重阳节”的节日特点将所给的短语分类,然后再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进行准确组合,做到得体。月圆是中秋节的典型景观,所以“窗含明月”与“十分圆”应划归中秋节,再据“窗含明月”“十分圆”的短语结构特点,可将“地得清秋”“一半好”也归入中秋节,然后即可确定上下联。最后将剩下的短语依此法拼组重阳节的对联。参考答案:中秋节:地得

40、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重阳节:劝君一醉重阳酒邀月同观敬老花四、写作表达(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90后说:“给我阳光,我就灿烂;给我空间,我就成长。”空间,有大有小,各有特色。成长需要空间,空间需要别人给予,更需要自己争取、创造。请以“成长的空间”为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提示该题是一个偏正式的短语,根据材料导语中“给我空间,我就成长”以及“成长需要空间”等内容,中心词“空间”可以理解为“成长”所需要的生活环境,以及才艺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形成与展现所需要的平台等。它可以是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它应是客观实际和思想、精

41、神、文化、氛围等的统一体。关于“成长”的话题,是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点击的热点,也切合考生的实际,颇能体现时下中学生对教育、家庭、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诉求,更能反映考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这样的文题既与考生个体密切相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合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较为广阔的选材空间。因此,行文时要充分思考“成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如自由、民主、尊重、和谐、宽容、鼓励、欣赏、友情、亲情、帮助、爱、创新、个性、文明、科学、思想、精神等等。不可忽视的是,无论什么样的“空间”,它都不可能是没有限度的“无穷大”。同样,“成长”也需要合理的规范与正确的引导,完全自我放纵的空间是没有的,即使有,对“成长”也是有害的。所以,考生应该正确把握中心的分寸与表达的分寸。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