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新时代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工作方案为扎实推进我市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在全 市进一步提升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 位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实现就业形势更加稳定、就业培训更加优 质、就业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 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要求,全 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就业优先战略决策部 署,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推动高质量充分 就业,确保我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 量稳步提升。二 主要目标通过
2、实施“社区赋能、产业赋能、人才赋能、数智赋能”四 大工程,健全失业风险监测预警和劳动力协同适配机制,实现劳 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匹配、劳动者技能与实体经济发展联动。到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 创业3.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79万人,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 培训3万人次以上。提升优化市本级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中心1 个、“就业驿站”“零工市场”60家,认定创新创业平台5家,开 展“千企百校行”招聘会100场,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创业培训5000 人次,举办创业类赛事2场。培训公共服务人员300人,申报大 师工作室累计超15个,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设“1+2+8” 人力资源
3、产业园体系(1个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2个市级人力资 源产业园、8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功能区),“智慧就(创)业 一体化平台”基本建成。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 创业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85万人,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 训3万人次以上。提升优化8个县(区)级高质量就业赋能中心, 新建“就业驿站” “零工市场” 110家,认定创新创业平台5家, 开展“千企百校行”招聘会100场,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创业培训 5000人次,举办创业类赛事2场。培训公共服务人员300人,申 报大师工作室累计达20个,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公共实训 基地,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智慧
4、就(创)业一体化平台” 高质量就业生态系统全面运行。三、主要内容(一)社区赋能,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1 .健全社区就业工作机制。建立组织、社工、人社、财政、 民政、工会等部门协同的工作模式。制定社区设施设备、人员配 备等指导性标准,统一业务流程和规范,推动社区就业服务标准 化、基层就业市场规范化。2024年,在市本级和琅娜区、南谯区 选择30%的社区,其他县(市)选择20%的社区进行试点社区建 设,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到2025 年,全市204个社区全部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2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社区设立就(创)业指导岗,明 确岗位职责。建立人力资源调查统计
5、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就 业服务、创业服务等各项制度。健全县域分片包干服务机制,对 基层服务网点开展就业服务帮扶。每个社区配备2名专(兼)职 就业服务人员,将基层特岗招录、大学生就业见习岗位向社区倾 斜。开展基层就业服务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培训,对就业服务领域 突出亮点工作和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和激励。3 .精准帮扶重点就业群体。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势,推广 “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建立就业需求清单库和岗位需求 清单库,实现两库精准对接、精准匹配,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动态准”。定制个性化就业服务,对重点人群实行“一人一档”“一 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服务,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人员实施 就业援助
6、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4 .优化就业创业服务载体。建立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牵头, 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多方资源共同开展的社区就业创业服务。 优化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中心,打造具备就业数据汇聚展示、政 策宣传、创就业服务、职业指导、就业招聘、微培训功能的复合 型就业创业服务综合体。在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的核心街道社区 建设“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每周开展微宣传、每月开展微招 聘。打造综合性智能就业指导室,开展职业指导、政策宣传和产 业化、定制化培训,定期组织招聘活动。(二)产业赋能,筑牢就业服务保障网。1 .提升人力资源产业服务能力。建立“1+2+8”人力资源服 务产业园
7、体系,着力培育5A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人力资 源服务业“双招双引”力度,到2025年,引进国内百强人力资源 企业等各类规范诚信人力资源专业机构等共100家左右。支持经 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偿参与政府购买服务,举办大型供需对 接会等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市场化就业服务,开展“2+N”品牌 招聘、直播带岗招聘、夜市招聘、校园招聘活动。2 .兜牢重点人群就业。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 实行实名制精准帮扶,在职业测评、生涯指导、模拟实训、实习 实践等方面提供完整的职业指导与技能培育,实现帮扶率100%。 鼓励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创业,给予购房、租房和生活等补贴。 推进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全程网办
8、及人员分类信息化管理,将 企业用工信息与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智能配对、自动推送,变“人 找工作”为“岗位找人”。监测农民工返岗复工、外出回流等情况,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搭建政府与社会、军队与地方、退役军人与社会各界之间沟通交 流的桥梁,整合优秀企业家资源,优先安置退役军人。3 .推进创业促就业行动。面向重点群体开展各类创业培训, 常态化举办“训练营”“周六创业课”“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赛”“滁商大讲堂”等活动,满足各类创业者能力提升需求,培养更 多优秀的创业者和市场主体。组织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融 资租赁、信托等金融机构召开专场融资对接会,积极为企
9、业找资 金、为资金找企业。以“双创汇”活动为载体,以跨区域协同举 办为契机,充分利用先进地域各项优质资源,不断提升活动影响 力。开展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培 育认定,建立省级服务平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培育库,强 化创业带动就业。(三)人才赋能,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1 .拓宽渠道“引”才。优化“1+N”人才政策体系,落实“人 才行”活动重点任务,开展“会客虹桥” “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招才引智高校行” “千企百校行”“菁英学子行” “周六招才” 和人才“看”等活动,每年招引博士以上等高层次人才400人左 右,招引大学生和技能人才4万人左右。推动校企合作,强化校 地协
10、同创新,每年新选聘人才强市合伙高校10个。建立籍优秀人 才库,依托各地联络处、商协学会等,常态化对接联络推介活动, 引导更多籍人才返乡创业就业。2 .紧扣发展“育”才。打造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面向各类 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竞赛和展示交流等公共服务, 年均开展各类社会培训1万人左右。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提质计划,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将技师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 的万人高水平技师院校。着力开展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 定、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等工作,打造“工匠”培训 品牌。支持县(市、区)引进3-4家职业学校,培养更多能工巧 匠。加强校企合作,针对就业重点群体,精准实施
11、订单式、项目 制培训。每年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达3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占 比31%;年举办不少于10期高级工以上研修班,新增技能人才 1.6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0.6万人以上。3 .搭建平台“用”才。高质量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高标 准谋划社会化技能人才评价,大力推进企业自主评价,建立职业 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对接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需求,支持县市区 举办劳务品牌技能大赛和乡村振兴技能大赛,支持行业开展特色 竞赛、企业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每年举办技能比赛18 场以上,每年新增选拔培养“技术能手”达50名。完善创业贷款 优惠政策,帮助各类创业人才“零成本、试创业”。到2025年底, 通过线上线
12、下融合手段每年为2000名以上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提 供免费创业就业实践机会。4 .优化环境“留”才。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技能人才购租 房政策。精选一批创业项目,挖掘一批创业场地资源,梳理一套 本地政策、服务、金融等“全链条”支持举措,向创业者精准推 送、高效兑付。开展创业培训服务,组织一批创业导师进园区、 进乡村,提供创业项目发展解决方案。深化“一窗一卡一网”服 务体系,拓展“亭城英才卡”服务范畴,持续打造“滁周到”人 才服务品牌。开辟审护签绿色通道,做好配偶工作、子女就学就 医等服务。实施“劳动维权+就业帮扶”“调解仲裁+劳动监察” 等模式,健全协商协调、争议处理、风险防控机制。(四)数智赋能
13、打造智慧就业创业服务体系。1.确立数据基座。健全“1+1+9”的“智慧就(创)业一体 化服务”体系,确立1个数据基座,建立1个就业信息监测、风 险预警系统,建立9项数智化业务服务体系,提升就(创)业服 务的效能与品质。依托国家、省“一库一平台”系统,接入人社、 政务、公共就业服务等数据,在确保信息访问和传输安全的前提 下,实现全域劳动力数据、企业数据、公共就业服务数据的交换 和共享。2,完善智慧就(创)业服务体系。开展线上就业创业课程培 训、指导和实训服务,在就业定向、求职之路、职场人生三阶段 给予全面指导和训练;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重点群体提供 高效的人岗匹配、技能匹配、位置匹配、薪资
14、匹配等服务;运用 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将零工市场的服务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 升级和优化,提高求职者的技能、经验、偏好与雇主需求的匹配 度与效率;将数字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相结合,优化人力资源机 构服务、政策服务、法律咨询、人才招聘、培训、生涯规划、人 才库管理、人事管理、劳务派遣等服务。3.提升信息监测预警能力。优化就业信息监测劳动关系风险 预警智慧监管,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提供高效的动态监测 服务。利用数据挖掘、融合、预测、建模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就 业形势、劳动关系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预测发展趋势,将结果 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建立实时监测机制,为用工指导和岗位 储备提供可靠支撑,实现对全
15、市就业创业信息的一站式掌握。四、有关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 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工作专班, 工作专班下设社区、产业、人才、数智赋能4个工作小组。(二)规范工作流程。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 信息互通互享,定期召开分析调度会,形成部门联合协作长效机 制。建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完善资金管理、申报、审批、支出、 监管、安全等方面的流程规范。(三)强化过程监管。按照项目推进绩效目标要求,采取定 期检查与临时抽查等方式,对工作全过程跟踪监管,确保项目的 建设进度、资金使用、项目质量及运行效果等绩效指标能按时、 不打折扣完成。附件:市公
16、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工作专班名单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工作专班名单为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成立市公共 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工作专班。成员名单如下:组长:副组长:成员: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人社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 任办公室副主任。工作专班下设“社区赋能” “产业赋能” “人才赋能” “数智赋 能”四个工作小组,具体如下:社区赋能工作组。负责人:市人社局分管负责同志;成员: 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分管负责同志,各县市区人社 局主要负责同志。产业赋能工作组。负责人:市人社局分管负责同志;成员: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投资促进局、市 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城投集团分管负责同志,各县市区人社局主 要负责同志。人才赋能工作组。负责人:市人社局分管负责同志;成员: 市委组织部、市教体局、市住建局、技师学院分管负责同志,各 县市区人社局主要负责同志。数智赋能工作组。负责人:市人社局分管负责同志;成员: 市数据资源局、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分管 负责同志,各县市区人社局主要负责同志。因人事变动或分工调整需要调整人员时,由成员单位相应职 务人员自行递补,并及时向工作专班办公室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