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64579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含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演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苏维埃制度的比较,认识民主集中制是两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将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古代、近代政治制度同西方的代议制进行联系比较,突出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的特色。“祖国统一大业”复习注意:“一国两制”是新中国史学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要从理论的形成和成功的实践两个角度加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分析,突出“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巨大的成功;海峡两岸关系有很大进展,但是“台独”势力仍很猖獗,要从积极的一面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规律总结】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形成发展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萌发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

2、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至1966年初,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实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严重挫折”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恢复健全和发展”阶段。(2)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整个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稳定之所在,是公民自由之所系,也是建立和谐社会之所本。我国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社会主义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挫折甚至大的灾难。坚持和

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形成发展过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4、文革”中,作为我国政治体制重要部分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受到严重冲击,统一战线工作无法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2)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这一制度确立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而不是各党派轮流执政;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处于同共产党合作共事和参政的地位,而不是在野党、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可以民主协商、互相监督。三、“一国两制”的构想:(1)

5、形成过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雏形。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九条方针”,确定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调,也奠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增强,邓小平同以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战略眼光、非凡胆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2)实践:“一国两制”政策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根据“一国两制”方针,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

6、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历史作用: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而且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四、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突出成就和作用: (1)特色: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简称“一法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

7、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根本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的民族制度。民主政治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制度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2)突出成就有三(三大亮点):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体现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把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奠定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坚实基础。三是“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并被写人宪法,把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

8、统一起来,成为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制度。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保证祖国统一。五、正确认识依法治国方略: (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9、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各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2)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3)依法治国的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权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六、中国历史上,不同政体下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君主专制,封建臣僚和人民毫无民主可言,一切机构的设置围绕皇权为核心的家族式政治体制。(2)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

10、国临时政府,实行西方的议会政党政治,国家政体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虽然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但是享有民主的是少数人。(3)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共和制体制下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4)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精选名校模拟】1(2016届山东诸城高三10月考历史试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材料中“它”是A双

11、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答案】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共同纲领2(2016届陕西省西北农林科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A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B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CGDP

12、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D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属于辨析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能力。题中的叙述说明了GDP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材料的描述A的表述与题干相反所以错误;B只能反映当时也表述错误;C中表述的成反方向也表述错误,D表述的内容与题干相符,所以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中国的经济独立3(【百强校】2016届吉林吉林大学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摸底历史试卷) “自

13、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A有利于农村分配土地所有权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C不利于农村基层的管理工作D民主得到了进一步普及【答案】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4(2016届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高三12月月考(二统模拟)历史试卷)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国别宪法苏俄(联)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中华民国1913年天

14、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其它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从参阅的文件看,既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宪法,又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CD与题意不符,排除。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因此选择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五四宪法特点5(2016届辽宁省大连

15、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下面是新中国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此图表明新中国A政协制度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B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C联合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较为完善【答案】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政治协商会议6(2016届重庆九龙坡区高三上期半期考文综历史试卷)下图是新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其下列的标语与图片内容匹配的是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C紧跟领袖在大风大浪中前进!D人民公社无限好,万里江山一日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B、D三项分别与抗美援朝、解放战争和人民公社化

16、运动有关,而图片中的“红卫兵”袖章说明其与“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运动有关,故C项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文革7(【百强校】2016届安徽省庐江县六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1989年4月行政诉讼法通过后,某报刊发表评论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这个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民群众的权益在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有了司法救济的途径”。由材料可知,现代中国A.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 B.加强了民权的法制化建设C.民主政治进一步得到完善 D.政府不再是法律的制定者【答案】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法治建设及状况8(2016届湖南省岳

17、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82年宪法在修订过程中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而不是以1975年或以1978年宪法为基础,是因为70年代的宪法受到文革时期“左”倾思想的影响,A项表述本身不正确,C项

18、中要注意文革时修订宪法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主要是破坏了民主法制,D项材料未体现。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评价9(2016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B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

19、息相关D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影响村干部的选任【答案】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村干部的选任10(2016届福建邵武七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

20、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故选D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方略11(【百强校】2016届安徽省庐江县六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20世纪80年代,以下“猜拳令”在台湾岛内各酒店逐步流行。它反映出海峡两岸A.政治互信逐渐提升 B.正常交流日益增多C.直接“三通”实现 D.经济一体化的加强【答案】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海峡两岸交流的增进【名师点睛】关于“一国两制”,要注意把握到两个方面内容。第一,“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

21、出的,但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第二,“一国”,即一个主权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是前提。第三,“两制”,即两种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2(2016届陕西省兴平市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答案】A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

22、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海峡两岸交流的关系13(2016届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

23、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材料三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

24、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综上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答案】(1)内容: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3分)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1分)(2)克利斯提尼。(1分) 特点:公民监

25、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原因:美国政府主要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构成;新闻媒体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和动员民众力量,对政府行政施加影响。(2分)不同:前者以监察官员为主体;后者以公民大众为主体。(2分)(4)加强监督立法,维护法律权威;官员监察和民众监督相结合;健全预防和惩戒机制;重视媒体监督作用;借鉴吸收政治文明成果。(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表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方略

26、14(【百强校】2016届吉林吉林大学附中高三上第四次摸底历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文革结束后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1984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和市场

27、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文革”前后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体制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答案】(1)趋势:从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开。(4分)背景:1978年后实行

28、改革开放,逐渐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兴起。(5分)(2)意义:有利于人口流动、人才交流,有利于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稳定社会秩序等。(6分)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户籍制度改革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影响;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背景下户籍制度的改革。属于难度较高的试题。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印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从国民平权与政府有效管理两个角度看,现行户籍制度都应废除,转而建立以保障国民自由迁徙权为基本原则的居民户籍登记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