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65973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专题限时集训(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对应学生用书第151页)(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江西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D1949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D1954年宪

2、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材料中内容与该宪法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颁布于1912年,排除;C项是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排除;根据材料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可知,这些条文应该出自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由于这时还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以它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故D项正确。2(2017商丘模拟)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如下表。对表格内容表述正确的是()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

3、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全面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C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就具有广泛代表性,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都强调工农的重要性,具有相似性,而不是独创性,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就具有广泛代表性,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故C项

4、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故D项错误。3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这种所谓“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整风反右运动,盛行于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并曾于1975年首次登上了宪法的大雅之堂,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特殊“权利”,最后在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这反映了党和政府()A对理性与法制认识的回归B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C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A由关键信息“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可知,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曲折后,党和政府对理性和法制认识的回归,故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5、立以来,已经开始进行民主法制建设,故B项错误;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这种表述存在问题,这种改变不是审时度势,而是肯定修正错误,故C项正确;材料仅呈现对政治的调整,并未涉及经济,故D项错误。4(2017福建高三质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但需经公社任命或批准。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这种转变()A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B提高了农村人大代表的地位C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D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D生产大队并不是农村党支部,故A项错误;最低一级的人大代表是镇一级的,农村并没有人大代表,故B项错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大部分

6、地区的人民公社体制都已经解散,故C项错误;这种由村民直接选举基层干部的做法,是人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环,它必然有利于人民当做作主意识和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故D项正确。51955年,有日本访华人员欲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他在回忆录中谈道: 他与周恩来见面时说新民主主义的成功是因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的连续革命时,周恩来马上与之握手并说他对历史的解释是正确的。如果该回忆录记载真实,那么()A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B该历史解释带有主观性,故是错误的C两岸关系已结束敌对D周恩来的态度有促成国共合作的用意D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A项错误;B项

7、与题目要求逻辑矛盾,故B项错误;1955年两岸关系正处于敌对时期,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逐渐走向缓和,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恩来的态度有促成国共合作的用意,故D项正确。6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D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C台湾地区问题属于我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是指1997年香港回归,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国对台湾地区不同时期的政策,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坚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故D项错误。7(2017湖南六

8、校高三联考)下表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其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年份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673%49%284%354%258%257%342%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版)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表中内容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逐渐下降,不能体现与美国有了一定经济往来,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外贸易额的变化,不能体现国家工业发展状况

9、,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不断减少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重,故C项正确;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额下降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8(2017资阳高三诊断)1949年6月,美国驻中华国民政府大使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以缓减华北因旱灾造成的粮棉供应困难,同时提出向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大批借款。中共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这些事情暂时无法实现。由此可知()A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B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美交往的基本原则确定C中国已确立“

10、一边倒”方针D美国企图用经济手段要挟中华人民共和国B材料中信息表明美蒋关系尚好,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强调与美国平等的外交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C项错误;美国欲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企图与国共双方都维持友好关系,从而保障在华利益,故D项错误。9(2017湖南十校高三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提出“第二个中间地带”的理论(即西欧、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希望中间地带的国家联合起来,成为一支抗衡美苏两国的政治力量。材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A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B日本、西欧具有可以抗衡美国的实力C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美苏“冷战”避免了新的世

11、界大战爆发A毛泽东提出联合“第二个中间地带”的国家抗衡美苏,说明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中日在1972年才实现关系正常化,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101966年之后,与中国建交和半建交的40多个国家,30个与中国产生外交纠纷,4个宣布与中国断交。毛泽东承认“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面对这样的外交局面,中国决定() A采取“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研制原子弹加强国防力量C必须改善与美国的外交关系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一边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1964年中国已研制成功原

12、子弹,故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中国外交形势严峻,尤其是中苏关系恶化,为此,中国决定转变外交战略,争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尤其是改善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故C项正确;1953年中国已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错误。11(2017赣州高三摸底)下列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正确的是()1971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时间国家1971年1972年亚洲科威特、土耳其、伊朗、黎巴嫩、塞浦路斯日本、马尔代夫非洲尼日利亚、喀麦隆、塞拉利昂、卢旺达、塞内加尔毛里求斯、多哥、马达加斯加、乍得欧洲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冰岛马耳他、英国、荷兰、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美洲秘鲁墨西

13、哥、阿根廷、圭亚那、牙买加A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结果B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C不结盟运动推动的结果D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D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才实现正常化,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开始出现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推动更多国家与我国建交,故D项正确。12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14、()A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C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D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D材料中“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表明这是万隆会议,但直到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才正式形成,故A项错误;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与材料中“一起共舞时”的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

15、表明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杨奎松等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目录(节选)第一章 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第一节 从华北交涉到淞沪抗战第二节 国际社会的最初调停第三节 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第四节 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第二章 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第一节 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第二节 苏联提供军事援助第三节 德国保持中立第四节 中德关系的逆转第三章 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材料二“一边倒”是当

16、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摘编自关锦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13分)【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杨奎松等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目录中第一章到第三章的标题”可以得出由争取国际社会、国联的支持,到联合苏联和中立德国,再到与英美妥协,争取英美援助;由单纯幻想得到国际社会的调停,到推行务实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提供军事援助”得出不拘泥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据材料第三章的标题可以得出在对外妥协退让的基础上,争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以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当时国际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增强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基本格局的奠定,打破外来的孤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积极方面回答;也要注意这一方针制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选择范围。【答案】(1)特点:由争取国际社会、国联的支持,到联合苏联和中立德国,再到与英美妥协,争取英美援助;由单纯幻想得到国际社会的调停,到推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拘泥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妥协退让的基础上,争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2)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和雅尔塔体系的制约;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敌视和包围。(任答三点即可)影响: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

19、巩固,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形成局部开放(半开放)的局面,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基本格局;打破外来的孤立,客观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制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选择范围。(任答两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 强国无(需)

20、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可从材料所涉及的晚清、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选取一个为例,明确说明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当然也可以选取其他国家,但要注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阐述;其次就选取的国

21、家的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进行阐述,注意围绕主题,史论结合;最后要进行简要总结,升华论题。【答案】示例一: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因

22、此,晚清的失败绝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示例二: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论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地位,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封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1955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

23、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示例三:苏联争霸外交导致国力衰败并最终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出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积极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先后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等组织,将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纳入到其争霸的轨道上来,并将苏联模式推广到了这些国家。苏联为了建立霸权,不断地将资源投入到相关的军事等重工业领域,导致农业等部门的生产遇到严重困难。期间虽有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方向。在军事上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并且为了维持其势力范围,还粗暴的干涉他国内政,甚至直接出兵他国,严重影响其国际声誉。最终积重难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本题亦可从日本、德国侵略导致失败,和平外交导致崛起;美国推行霸权,导致国力相对衰败等角度进行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