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27644 上传时间:2025-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201 .经络2 .奇经八脉3 . 一源三歧4血海5 .十二经别6 .十二经筋7 .十二皮部8 .根结9 .气街10 .四海8 .腌穴9 .十四经穴:10奇穴11 .阿是穴12 .特定穴13 .五输穴14 .原穴15 .邦穴16 .下合穴17 .背俞穴18 .募穴19 .八会穴20 .八脉交会穴21 .骨度折量定位法22 .拇指同身寸参考答案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

2、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 为“一源三歧”。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 又称血海。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 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 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 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 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乃头、胸、腹、胫。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 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穴:是人体脏腑

3、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 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 系统的腌穴。该类腌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 又简称“经穴”。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 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腕穴。这类胸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 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又称“经外奇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 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月俞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 的月俞穴。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郑穴

4、下合穴、背 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胸穴, 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所出为 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 主逆气而泄。原穴:是指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止于十二经脉四支部的月俞 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 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郑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跷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称为郑穴。都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穴之外,都分布于四 肢肘膝关节以下。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

5、下肢足三阳经的胸穴,称为下合穴, 又称“六腑下合穴”。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的脸穴,简称“俞穴”。位 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主治脏之虚证。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脸穴,又称“腹募穴”。主 治腑之实证。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会聚的8个 月俞穴。腑会中院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 中兮脉太渊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月俞穴。均 位于碗踝部上下。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 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蹒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蹒 照海隔喉咙。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

6、 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 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名“一夫法”。二、名词解释:21-6623 .横指同身寸24 .得气25 .实则泻之26 .宛陈则除之27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8 .热则疾之29 .寒则留之30 .治病求本31 .针灸处方32 .近部选穴33 .远部选穴34 .辨证选穴35 .对症选穴36 .配穴方法37 .本经配穴法38 .表里经配穴法39 .同名经配穴法40 .上下配穴法41 .前后配穴法42 .左右配穴法43 .行针44 .刺法4

7、5 .刺手46 .押手47 .指切进针法48 .夹持进针法49 .舒张进针法50 .提捏进针法51 .直刺52 .斜刺53 .平刺54 .提插法55 .捻转法56 .捻转补泻57 .提插补泻58 .徐疾补泻59 .迎随补泻60 .开阖补泻61 .平补平泻62 .烧山火63 .天灸64 .角法65 .间接灸66 .三因制宜67 .虚则补之68 .陷下则灸之参考答案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当针刺入腌穴后,通过 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 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 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实则泻之:就是实证

8、采用泻法治疗。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 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宛陈则除之:“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唧陈旧 ,引伸为时间长久。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 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 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 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 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 取穴。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热则疾之:即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 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

9、法,以清泻热毒。寒则留之: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 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 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 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针灸处方:是在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在分析病因病机、明 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依据针灸治疗原则、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选取肺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近部选穴:是在病变局部或临近的范围内选取穴位的方法, 是脸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月完;面 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额醪,近部选风池。远部选穴: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

10、络上,据病位较远 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 体现。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 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辨证选穴:是跟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 取穴位的方法。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 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 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腌 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应用,如哮喘选 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等配穴方法:是指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 因、病机等,选

11、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 同作用的胸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俯、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 经脉的月俞穴配成处方。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 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 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 配穴方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 经脉胸穴配合成方。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取肺经的 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的法中的 特殊实例。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月俞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 基于同名经

12、同气相通”的理论。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 配足阳明经的内庭;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月俞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 月俞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如胃脱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阴挺 (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 痛,可上取鱼际,下取太溪或照海;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前后配穴法:是指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腌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脸穴配合应用,在内经中称“偶 刺”。常用于治疗脏腑疾患,如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极,后 取膀胱俞或秩边;肺病可前取华盖、中府,后取肺俞;临床上常 见的俞、募穴配合应用就属于本配穴

13、法。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脸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本法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 点总结而成的。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梁丘等。当然左右配穴 法并不局限于选双侧同一腌穴,如左侧偏头痛,可选同侧的太阳、 头维和对侧的外关、足临泣;左侧面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 地仓和对侧的合谷。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 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 方法。刺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一 定部位的月俞穴,激发经络气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 其状如持笔,。

14、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固定针身,故称左手为 “押手”。指切进针法:用押手(左手)拇指甲切按在月俞穴部位上,刺手(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的 进针。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 针尖露出23分,并固定在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双手 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 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 弛部位腌穴的进针。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 持针,从捏起部位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胸穴的进针。直刺:直

15、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适用于肌 肉较为丰厚的大部分腌穴,如四肢、腰臀、腹部的穴位。斜刺: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适用 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的月俞穴,如胸、背部穴位;或为 避开血管、骨骼、瘢痕部位而采用此法;或为施行行气手法而采 用此法。平刺: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横向刺入,又称横 刺、沿皮刺。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月俞穴,如头部穴位。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胸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 的操作方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腌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 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者为 补法;拇指向后用力重,向前

16、用力轻者为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插用力 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 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开阖补泻:出针时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 不按为泻法。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烧山火: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即天、地、 人三部,将针刺入胸穴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 退回至浅层,如此反复数次,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出针时按压针 孔,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

17、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徐 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法组合而成,为纯补综合 手法)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 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起泡或仅仅局部充血潮红的施灸方法。 常用的有白芥子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角法:角法即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 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月俞穴部位上,使局部 皮肤充血甚至淤血,以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月俞穴皮肤之间 隔开而施灸的方法,又称隔物灸。常用的有隔盐灸、隔姜灸、隔 蒜灸等。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所处的 季节(包括时辰)、地理环境和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 疗方法。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 要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 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 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