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苏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77319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苏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苏教版必修3.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文本20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1字音辨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缒而出() 不阙秦()逢孙()(2)给多音字注音 2辨形组词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且贰于楚:_敢以烦执事:_夫晋,何厌之有:_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因人之力而敝之:_失其所与:_以乱易整:_一、整体感知1实词(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共其乏困:_秦伯说:_失其所与,不知:_无能为也已:_(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之义敢以烦执事古义:_今义:_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今义:_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今义:_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今义:_(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辞子

2、鄙(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晋军函陵:_夜,缒而出:_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越国以鄙远:_邻之厚,君之薄也:_既东封郑:_不阙秦:_与郑人盟:_2虚词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于其之焉既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晋军函陵:_是寡人之过也:_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敢以烦执事:_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夫晋,何厌之有:_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_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译文:_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_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译文:_二、深层探究5第1段叙事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6第2段粗线条地勾勒了三个人物形象,试简析其特点。7

3、第3段“夜,缒而出”反映了什么?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军的?8当“子犯请击之”时,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三、技法迁移伏笔照应法文本回顾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表明秦与郑并无太大矛盾,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前边秦、晋分别驻军两处,并没有合围,表明有矛盾有漏洞,也照应了秦、晋围郑“国危矣”。结尾晋文公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照应前边烛之武说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而秦伯使三将戍郑,晋军劳师动众一无所获,又为以后的秦、晋殽之战埋下伏笔。技法点拨伏笔和照应技法是记叙文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方

4、法,就是前面的文章为后面的文章埋下因果关系的种子,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产生疑问,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直到阅读结束,突然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时时处处设置伏笔,这在文学大师的小说、戏剧之类中比比皆是。伏笔和照应是一体的,有伏必有应,比如说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你在第二段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首尾的伏笔照应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技法运用请用伏笔照应法写一篇记叙短文。【答案解析】基础梳理1(1)fnyzhujupn(2)b/bo/bn/nj/jy/y2贰心/油腻

5、狐狸/孤立缒城而出/棒槌3从属二主。谦词,“冒昧请求”。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及:达到、到。因:依靠。敝:损害。结交、亲附。改变。文本互动1(1)“共”同“供”,供给。“说”同“悦”,高兴。“知”同“智”,聪明、明智。“已”同“矣”(此不属于实词,因是通假,故归并到一起)。(2)古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旧时俗称仪仗。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行李:古义,“出使的人”、“外交使节”;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乏困:古义,“缺乏的物质”;今义,“疲乏”“经济、生活困难”。古义:那人。夫:那。今义

6、: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3)推辞/言辞、词句/辞去您/儿子以为边邑/浅陋/边境/轻视、看不起干、做/给予(4)军: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亡: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鄙:以为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远:远方的国家,指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厚”、“薄”都是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削弱)。东:在东边。方位名词作状语。封:使成为疆界。名词的使动用法。阙:使减少,侵损。动词的使动用法。盟:结盟。名词用作动词。2连词,“因为”/介词,“拿”,后省略“之”/目的连词,“来”/连词,同“而”。介词,“对”/介词,引进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不译/介词,“对”。代词,“它”,

7、指郑国/指示代词,“这样做”/副词,表示婉商语气,“还是”。人称代词,“他”,指佚之狐/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它”,代郑国。句末语气助词/副词,“怎么”/代词,“哪里”。副词,“已经”/连词,与“又”构成并列关系。3省略句,即“晋军(于)函陵”。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省略句,即“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即“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宾语前置句。4因为郑国(在晋文公出逃、路过郑国时)对晋文公没有礼遇他(或没有以应有的礼节接待他),并且在从属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8、秦国)使者来往,(郑国可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这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侵损秦国的土地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5“晋侯、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6“国危矣”,说明佚之狐已清醒地意识到郑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的关系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他的推荐,引出了烛之武出场,也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是个堪当大任

9、的人才。烛之武先“辞”后“许”,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心中难免有感伤和牢骚,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会用人;另一方面面临国家危难,又抛弃个人得失,深明大义。这一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郑伯首先善于纳谏并勇于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7“夜,缒而出”,说明烛之武是趁着夜色的掩护,让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城的,可见当时秦、晋围郑的严峻形势。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

10、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第二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也”。第三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第四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惟君图之”,引史为例,离散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11、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具有称霸的实力,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8从晋文公的角度讲,他是在秦伯的帮助下才成为晋国君主的,这里的“不仁”应针对秦而言。后来的事实也证实晋文公没有侵略秦国的意图,只是在晋文公死后才出现了晋军偷袭秦军的事情。“不仁”表明晋文公不敢忘恩负义。如果这时袭击秦军,就会失去秦国这个同盟者,不是勇武的表现。从客观情况讲,晋国虽然强大,但要消灭郑国,势必会削弱自己的力量。而且秦国撤军后还留下军队援助郑国,如果继续攻郑,势必造成以一对二的战争劣势,自己受损,秦国得利,这正是晋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仁义”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也罢,“以乱易整,不武”,即胜负不定、难以意料也罢,说到底晋文公还是很理智的,能对动武的后果进行冷静判断,从自身利益不受损的根本目的出发,故退兵。技法运用略。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