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97457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含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与二者表述相关的选项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小农经济的兴起C商品经济的出现 D家庭手工业产生2“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荀子大略)对这种经济形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B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C推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D“男耕女织”是其重要特征3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铜铲、铜斧、铜镰等生产工具,经地质测定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

2、6世纪前后。这说明()A商代农业生产已经大量使用铜器 B夏朝对西部地区的统治比较稳定C西周手工业生产分工比较彻底 D商朝初期已掌握青铜冶炼技术4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A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河 B为争霸战争提供了条件C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5(2017安徽合肥二检,27)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

3、非完全封闭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6(2017贵州适应性考试)随着土地买卖和转移加快,典卖制盛行,宋朝法律确认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发给他们“红契”,作为土地私有权的凭证。这表明()A土地买卖日益频繁 B土地经营权商品化C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D传统经济政策松动7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少府监下的织染署是专掌“供天子、太子、群臣之冠冕”的机构,共有作坊25个。据唐六典载,少府监役使的技能工匠达19 850人,将作监所属工匠也有15 000人。材料反映了这种手工业()A分工细,从业人员多 B产品在市场上流通C分布地区广泛 D种类较多、质量高8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

4、,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9右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花和尚鲁智深要求铁匠帮他打制兵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10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

5、突出特点是()A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D区域分工扩大11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中写道:“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河南冶铁业发达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2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二、非选择题(第13题2

6、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

7、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

8、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9分)(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8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8分)14(2017福州质检)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材料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 时间 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2923938练高考找规律1(2016课标,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

9、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2016课标,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3(2015课标,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4(2015课标,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

10、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5(2013课标,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6(2016课标,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7(2016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

11、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

12、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练模拟明趋势8(2017广东深圳一调,2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

13、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9(2017河北石家庄二检,26)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10(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27)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

14、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11(2017太原模拟)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其根源在于()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闭关锁国的政策 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12(2017青岛一模)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

15、较多导致经济倒退13(2017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二)(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以上材料反映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间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14(2017福建质检,25)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15(2017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8)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16、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 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 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16(2017广州一模)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7(2017晋冀豫高三调研)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

17、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这反映了明清瓷器()A烧制技术世界一流水平 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 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练纠错提知能易错点1不能全面理解小农经济18.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戏词,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商品经济发达C小农经济脆弱 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易错点2对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掌握不到位19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

18、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易错点3不能区分三种类型的手工业20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课练15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双基达标课时作业1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经济的有关内容。由题干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治田”等信息可知,其描述的共同对象是农村中的小农经济。结合孟子、李悝所处的时代背景可推理出当时中国古

19、代的小农经济正在兴起,答案为B项。2C材料反映了耕田百亩的个体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要年景不太坏,农民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这种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农具的出现而产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故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D由“经地质测定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甘肃玉门”可排除B、C两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商代的农业生产情况,排除A项;故答案为D项。4D由材料可知,郑国子产推行军赋改革,此时“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反映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大量被开垦,井田制渐趋瓦解,由此可知子产推行的军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故选D项。春秋初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可

20、视作赋役制度改革的先河,故A项错误;B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封建国家”这一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5B从材料信息看,农妇纺棉除了自己家庭使用外,还用于商业出售和交纳赋税,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本商末观念的改变,故A项错误;仅有个别交换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C项错误;纺棉出售贴补家用无法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故D项错误。6C宋朝提供土地私有权的凭证,主要是为了适应土地转移加快的现实情况,说明土地流转受到法律的保护,故C项正确。7A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材料中的信息“织染署共有作坊25个”“技能工匠达19850人”等反映出其特点是分工细

21、,从业人员多。8D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表明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超过官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不能体现生产关系的变化,故A、B、C三项不正确。9D注意,水浒传写于明朝,但反映的是宋代的事情。官营手工业的兵器直接供应军队,A项错误;明朝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B项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出现是在明朝,故C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10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突出特点。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主要经营丝绸贸易、松江地区主要以棉纺织业为主,景德镇主要生产瓷器,这显然体现了区域分工的特点,故选D项。其他选项从材料中皆不能得出。11A西汉时期的冶铁业主要

22、是为农业发展服务的,而且冶铁遗址又以“南阳、巩县两处”规模最大,故答案为A项。由“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江苏”可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12B材料中“辄募旁邑民为佣”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出现,这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家庭结构变迁的信息,故D项错误。13(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9分)(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

23、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8分)(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8分)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第(2)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的理解。第(3)问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14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溉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长江以南地区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说明:从汉到唐随着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

24、断发展。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工程不断发展。说明:农耕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少提取两项,其中每一项信息2分,说明4分)解析:根据图片和表格中的内容从灌渠分布地区的变化、灌溉工程数量的变化等方面提取信息,对其进行说明时要结合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以及南方相对安定等因素进行阐述。加餐练练高考找规律1D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

25、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2B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制度崩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3C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26、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4C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5D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正确。6A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

27、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7(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

28、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首先要划分出材料一的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每个层次的大意。归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总体稳定”“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玉米、甘薯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第二小问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谋移徙”“兴

29、办现代实业”“改良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照搬原文,一定要用专业的历史语言加以概括。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对所有主张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对个人主张分别评价。评价时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该主张的进步性,又要认识到该主张的局限性。练模拟明趋势8B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的进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的做法,有利于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故B项正确。财产继承属于宗法制下的一项权利,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无法说明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故A项错误;这

30、一制度与促进工商业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制度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9C从材料信息可知,宋太宗诏令让农师与里正村耆一起组织“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按照民间租佃制的关系订立契约,收成依契约分成。这种租佃制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选C项。A项中“解决了”和B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10B从材料信息可知,从宋代到明清时期,江浙一带不再是粮食主产区而成为粮食输入地。“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说明不同区域经济特色不同,即区域经济多样性

31、日益突出,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大运河的作用,无法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的艰难,故排除A、C两项。“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表述不当。11B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城市人口数量没有变化,城市化陷入停滞不存在根本联系,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城市化停滞无根本联系,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是禁锢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B项。12C本题考查古代的农耕经济以及灾害情况。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农耕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如两宋、明朝时期,水灾、旱灾发生的频率都比较高,而在游牧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南朝、元朝,发生水灾的频率相对较低,

32、这充分说明了农耕经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故选C项。13C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制度,这与家庭手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民间手工业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工商食官制度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特征,故C项正确;私营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组成部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4D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质铁质兵器的发展,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选D项。A项中“铸币铜料紧缺”与史实不符,排除;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故B项表述不当,排除;火药在唐末才开始应用于军事,故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15B从材料信息可知,从事绫绸之业的人,由郡人到邑民再到土

33、人,这说明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故B项正确。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A项与题干中的明朝时期不符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和工商城市的变化,故C、D两项错误。16C由“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可知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的蚕丝向洋商销售的情形,表明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丝织业中商品生产现象,并未涉及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17D材料中瓷器制作技术没有和其他国家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瓷器不断创新,而不是经久不衰,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瓷器的使用状况,故C项错误;“瓷

34、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说明中国瓷器制作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故D项正确。练纠错提知能18A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小农经济的理解不全面。戏词反映了“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特点之一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C两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项。19D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全面分析图片的信息,几幅图片反映的是古代生产工具的变化。A项与几幅图片中生产工具的演变无关,排除;B项只符合第三、四幅图片,排除;第一、二幅图片与铁犁牛耕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几幅图片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答案为D项。20B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混淆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特点。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即可迅速得出答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江宁织造局生产的“产品”,即官营手工业产品。结合相关内容可知这类产品与市场不发生关系,答案为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