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97699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课后限时集训(十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27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说明()工农业总产值农业工业1952年10040.359.71957年10023.676.4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家政策的调整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

2、进”运动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2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12694个,建成455个。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据此推知() 【导学号:62160082】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B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A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急于改变成立初期经济建设落

3、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故A项正确。3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二者都()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A根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4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

4、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国民经济的恢复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A材料表明在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为了进行正常的经济建设,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11月以后,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5杨继绳指出

5、: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新中国政权没收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与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关,故A项错误;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吸收由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

6、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的失误,此时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早已不复存在,故D项错误。6毛泽东在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曾指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该讲话的发表() 【导学号:62160083】A确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B为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C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D有利于指导三大改造后的社会主义建设D我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是1952年完成的,这一时期仍有资本家,故A

7、项错误;材料中的谈话出现在三大改造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说明发生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根据材料中的“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说明形式比较灵活,体现了从当时实际出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故D项正确。7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B人民公社

8、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C“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的迅速兴起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材料中的号召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目标,“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主要是建立重工业企业,没有涉及钢产量翻一番的目标,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实行高度公有化程度的政策,不包括“以钢为纲”的号召,故B项错误;“大跃进”提出全民炼钢运动,号召“以钢为纲”,实质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是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左”倾错误的纠正,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81958年1月9日,毛泽东签署主席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

9、登记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这一做法()A完善了城市户籍的管理制度B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C加强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D调动了全民的生产积极性C根据材料“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可知,对城乡居民户口的严格管理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9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C户

10、籍管理制度变化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才开始进行改革,故A项错误;结合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信息可知,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我国并未实施户籍制度的改革,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故D项错误。10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 【导学号:62160084】A确立了“八字方针”B清除了“左”倾错误C反思了“冒进路线”D阻

11、碍了城市化进程C根据题意,题目中并未出现“八字方针”,故A项错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故“清除”错误,故B项错误;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冒进路线”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对其进行了反思,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城市化的问题,故D项错误。11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B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D党和政府大

12、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一五”计划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根据统计图可知,1959196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B项正确;此时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D项错误。12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

13、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A改变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的状况B发展内地经济以推动均衡发展C加强备战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D拉动内需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C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的1957年,新中国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段1964年至1978年,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期,国家政策的重点是阶级斗争而非发展经济,故B项错误;在这一时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在中国东北屯兵百万并威胁要对中国沿海工业区进行核打击,面对这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做出将重要工业西迁的关键举措,故C项正确;同样,这一时期国家工作的重点并非经济的建

14、设与恢复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

15、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他主张: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

16、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渡难关。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

17、产销平衡。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1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1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围绕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注意把异同点分开进行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

18、,可以从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等。【答案】(1)相同:都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都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都注意调整劳资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时间都较短。(任答其中三点即可)不同:苏俄经过了先全部国有化,后适当利用发展,再全部转化为国有的过程;而新中国先是进行合理调整,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公有制经济。苏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包括了引进外国资本和发展国内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发展国家资本

19、主义主要侧重于对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调整。(2)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任意其中三点即可)意义: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现代化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

20、都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说过去时代的相关变数相对来说要少一些,那么今后世界相互依存性的增长将要使相关变数更多更复杂,发展的方式将是多线的,现代化是多模式的。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的模式与发展”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探讨的是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考生首先要将现代化的模式进行分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与之对应的国家,并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答案】示例一:苏联探索出斯大林模式的现代化模式。苏联以重工业为主导,推行指令性经济,工业化迅速发展。为了集中调配国家资源,从内部主要是农业领域筹集大量资金,推行公有制、国有化以及加速农业的集体化,这是一种制度创新。但是苏联的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相对滞后。示例二:现代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政治上,现代中国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民主政治逐渐完善;在经济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有机结合,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思想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任选一例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