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306 上传时间:2025-07-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6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6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6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6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坚守初心使命 强化责任担当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市*区脱贫攻坚工作汇报中共*市*区工作委员会 *市*区管理委员会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四区一带”,奋力打造遵义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增长极奠定坚实

2、基础,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一、基本情况*市*区位于*市区东部,为市属正县级派驻机构,成立于2009年5月,面积平方公里,人口近 万。2014年,全区农村户籍人口*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2019年末,全区建档立卡人口*人全部脱贫退出,1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截止目前,建档立卡人口*人,“两防户”92户317人。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大扶贫资金*亿元,其中水、电、路、房、讯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投资*亿元,财政专项产业扶贫资金*亿元,易地扶贫搬迁投资*亿元。二、 高效统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2016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安排部署,积极发

3、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冬季充电”等战略行动,着力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和“八大战役”,做到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务求精准,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一)坚守初心使命,扛牢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强化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结合“、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把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紧紧围绕

4、建档立卡信息数据质量、教育保障、健康扶贫、住房保障、安全饮水、通寨路硬化、串户路建设、社会保障兜底、人居环境整治“九个清零”补齐短板,切实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统一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上。(二)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战贫困。一是聚焦“学有所教”。累计投入资金*亿元,受益学生23.5万人次。其中:资助资金*万元,营养餐资金*万元;区级财政兜底解决营养改善计划*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子女生活费102万元;办理助学贷款*万元,贷款学生5917人次。累计投资教育项目*亿元,完成学校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80个,切实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及“七长”责任

5、制,未出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失学(辍学)。二是聚焦“病有所医”。全区各镇(街道)卫生院已达到标准化卫生院要求,各行政村卫生室均符合标准化建设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在家建档立卡户共签约*户,履约率100%。四类慢性病签约管理*人,大病救治动态跟踪管理896人。全面落实建档立卡人口在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出院结账“一单清”等政策。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人口参保全覆盖,参保率100%。三是聚焦“住有所居”。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跑风漏雨整治*户、完工率100%。对全区*户建档立卡户开展全覆盖住房安全性评定,消除了脱贫群众住房安全隐患问题,实现了“住房安全有

6、保障”目标。四是聚焦农村“饮水安全”。投入资金8711.9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个,全面解决了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同时,创新探索农村集中式饮用水工程管护机制,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长期稳定运行和群众饮水安全。(三)聚焦农村产业革命,重点发力战贫困。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围绕*市委打造“世界辣椒贸易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136”产业布局体系,做大做强辣椒核心主导产业,做优做特蔬菜、花椒、花卉苗木等3个重点产业,稳定提升精品水果、特色种养、中药材、茶叶、烤烟、粮油等6个基础产业。完成11万亩辣椒(含“换种工程”)和10万亩蔬菜种植规划布局,培育辣椒专业村2个,建设蔬菜基地13个,面积*亩。二是强化

7、主体培育。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引领作用。2019年招商引进*等企业入驻*区,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兑现落实“一企一策”扶持政策,完善辣椒育种、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建设。2019年,成功把“*”培育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引导扶持*等企业技改工程,按照“一事一议”研究制定专项政策给予扶持。三是强化基础投入。累计安排中央、省级、市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6181万元,建设项目66个。累计实施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6个,总投资1.3亿元,建设规模3.92万亩,新增耕地7398.6亩,覆盖建档立

8、卡户832户3390人。2019年,全区整合区级财政资金694.7万元用于“换种工程”及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的基础配套建设;投入区级财政资金519.4万元,新建辣椒育苗大棚7.96万平方米,辣椒集中育苗大棚面积达9.46万平方米;投入区级财政资金640万元用于辣椒育苗补助,提高了椒农积极性。四是强化产业带动。通过“椒+菜”、“菜+菜”、“稻+”等种植模式建设500亩以上坝区15个,受益农户8672户3.13万人,覆盖建档立卡户1523户4677人。“庭院种养”项目持续稳定,累计增养生猪2482头,涉及建档立卡户1004户,增养家禽3.78万羽,涉及建档立卡户529户。五是强化品牌战略。依托省、市

9、辣椒科研院所技术资源,与遵辣集团进行战略合作,成功将虾子辣椒智慧产业园打造成为高标准工厂化集中育苗基地。通过培育品牌、提升品质,有效提升了“中国辣椒之都”的影响力,2019年3月,成功承办了贵州省辣椒育苗现场观摩会。(四)聚焦易地扶贫搬迁,持续发力“拔穷根”。一是抢抓机遇“挪穷窝”。坚持把中央、省委、市委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机遇,建成全区城区安置点、*经开区清江路小区安置点,于2018年6月27日前全面完成480户1992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城区安置点于2018年5月成功承接全省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二是多措并举“稳得住”。配套完善银行、超市、物流点、餐饮点、学校、

10、卫生室、易地搬迁群众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民族团结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健身房等设施,实施“一对一帮扶、一户一就业、医疗服务、社区服务、子女就学”等保障举措,为搬迁群众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破除“两头跑”“两头住”等情况,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三是探索创新“能致富”。积极探索构建“党群联动、文明引领、集体经营、自主创业”四种机制,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完成技能培训682人次,其它政策培训3022人次。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有劳动力家庭468户1014人,已有468户926人实现稳定就业,户均就业1.98人,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五)聚焦基础设施,稳步发

11、力补短板。一是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总投资6.57亿元,完成建制村通硬化路163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269公里,“组组通”公路222.5公里,硬化通寨公路336.9公里。建设县级客运站2个,镇级客运站5个,开通城乡客运线路90条,实现了全区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建制村100%通客运,撤并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农村公路100%列养,形成了“内外衔接、城乡互通、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布局。二是农村电网建设不断提升。实施农村电网建设项目23个,总投资5311.32万元。2020年新建和改造巩固脱贫农网建设项目11个,投资668.05万元,新建和改

12、造10KV线路18.73公里、400V及以下低压线路23.4公里,新建10KV变压器28台,实现“两率一户”升级目标。三是小康讯不断发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小康讯”行动,快速推进“数字*、满格*”。移动、联通、电信等投资22.2亿元,建成光纤2620千米、4G基站1251个,改造基站776个,覆盖行政村66个,实现了“村村通宽带网络、户户通广播电视”目标。(六)聚焦综合保障,全面发力惠民生。完成农村低保核查提标工作,全区城乡低保人数4722户904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114户5934人。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补助资金 1.15亿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2232

13、9人129.42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132.81 万元;发放养老金500万元;发放以工代赈及就业援助补贴64.6万元;推进财政“一卡通”集中统发惠农补贴资金1.54亿元;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村法律服务需求。(七)聚焦“志智双扶”,协同发力增动力。一是利用“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干部帮村包户等平台和形式,开展扶贫扶志进村入户大宣讲活动,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二是通过挖掘脱贫攻坚和抗疫战场上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并进行广泛宣传,为群众选出身边榜样。2018年以来,新区16名同志分别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第三届贵州省

14、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2名农村党员分别入选2018年、2019年贵州省脱贫攻坚群英谱;三是通过在区级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扶贫、惠农政策,宣传各地各部门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通过开展文明创建,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乡风文明;五是通过开展“话脱贫、感党恩、谋发展、跟党走”宣传教育暨送文化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三、乘势而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2020年,*区党工委管委会统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大战役,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全省就

15、业扶贫工作大会等会议精神,认真开展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重大部署,抓好“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专项督查工作,加大扶贫项目建设力度,共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万元,安排实施扶贫项目*个,强力推进和保障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围绕“四个不摘”抓巩固提升。始终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保持帮扶干部与建档立卡群众的结对关系,保持脱贫攻坚政策和支持力度连续性,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减,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不撤。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将返贫人口、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掉队,确保应纳尽纳、应

16、保尽保、应扶尽扶。继续开展“大走访”和“回头看”专项行动,列出问题清单,一项一项整改清零,对整改反弹的工作进行挂牌督办、办结销号、跟踪问效。进一步落实各类保障措施,持续强化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保障,落实好低保和特困供养制度,继续推动失能人员集中供养工作提标扩面,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二)围绕责任落实抓巩固提升。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责任制,构建区、镇(街道)两级扶贫开发“双组长”指挥体系,成立8个战区指挥部,以村为单位分为64个作战单元格和14个专项工作组,组建驻村工作组19个,选派19名副科级以上实职干部到村任驻点指挥长,明确*名驻村干部“一宣六帮”职责任务,组织*名干部按照

17、333”的结对帮扶模式开展帮扶工作,确保帮扶工作覆盖所有建档立卡户。(三)围绕产业革命抓巩固提升。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成功经验,按照“八要素”和“六个转变”的要求,以坝区提质增效和坡耕地结构调整为重点,健全完善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扶贫产业成效,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61个。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5个,投入区级扶贫资金5695万元,涉及新建灌溉管网、田间道路、排洪沟渠、高位水池等项目。已建成茶叶1200余亩、高山葡萄3000余亩,蜂糖李5000余亩、花椒6000余亩、苹果桃1000余亩、蔬菜1300余亩等长效产业,利益联结建档立卡户覆盖率100%,贫困村覆盖率10

18、0%。切实发挥政府主引、市场主导、农户主体作用,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己建成的辣椒育苗大棚建设、烘干线、千亩蔬菜基地、绿壳蛋鸡生态养殖等项目,实现建档立卡户利益联结100%,2020年分红资金将达105万元。(四)围绕消费扶贫抓巩固提升。一是优化产品供给。制定了*市*区推进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动方案。通过区级认定扶贫产品122个,充分发挥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作用,通过智慧服务中心销售农产品791.48吨,销售额达681.69万元。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构建“电子商务+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引导企业借助直播平台,推出“云直播”、“云购物”等“直播带货

19、活动,以“辣三娘”为主的辣椒制品网络零售额达1179.8万元,带动全区5262户建档立卡户增收。二是拓展市场渠道。深入推进“黔货出山”“遵品入沪”,2020年1至9月,入沪农产品共计销售742.74吨,销售额近794.9万元。蔬菜、辣椒制品、绿壳鸡蛋、蜂蜜、大米等5种农特产品走进上海遵义馆,4种农产品入驻上海5家大润发超市,6款产品入驻“遵品入沪”网络平台。精心组织开展“*区第一届美食文化节”、“抗击疫情新菜出山”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重庆中小企业服务节”等展会活动,组织合力超市、北京华联、上海敞耀农业、遵义蔬菜集团等企业到坝区、蔬菜基地实地考察,搭建产销平台助推产销对接。(五)围绕就业扶贫

20、抓巩固提升。以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劳动力和易地搬迁劳动力为重点,帮助就业1113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2期,培训建档立卡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和重点群体2657人。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公共就业服务校园行”等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33场次,开发就业岗位3758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1539人,今年新增公益性岗位957人。对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兑现异地就业补贴77人7.7万元,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101人8.95万元。发放扶贫政策宣传资料4000余份,政策宣讲8场,组织劳务输出贫困劳动力就业2688人。(六)围绕金融扶贫抓巩固提升。一是做好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共向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

21、小额信贷*户*万元,财政累计贴息总额达*万元,解决了建档立卡户产业发展启动资金难的问题;在贴息过程中加强对发放贷款用途的监督管理,确保所有贷款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发挥资金效益。二是强化农业保险工作。全区农业保险保费总额*万元(其中:区级财政投入*万元),对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的农业产业和省12个特色产业,做到了应保尽保,有效防止广大群众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三是推动基金申报和管理。申报落地原产业扶贫子基金1.18亿元(其中1亿元已于2018年退出),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9608.4万元,解决“三农”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农业企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七)围绕问题整改抓巩固提升。一是对标剖析精准

22、改。对中央、省反馈的问题,主动对标、主动认领、深刻剖析、全面审视,切实找准病根症结,做到精准整改。二是专项行动全面改。以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七个专项督查、督导督战和大走访大排查等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扶贫对象问题排查、脱贫攻坚“回头看”等工作,做到新老问题一起改、点上问题和面上问题共同改,实现了在根子上“除病灶”。三是压实责任切实改。层层压实整改责任,坚持负总责,区、镇(街)、村(居)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加强跟踪督办、严格监督执纪、用好问责武器,以严肃纪律规矩保障各类问题切实整改。整改完成省级督办问题6个,涉及教育类3个,住房类2个,兜底保障类1个。(八)围绕防贫帮扶抓巩固提升。完善研判调

23、度机制,严格执行镇(街)半月一研判,区级每月一调度,重点研判风险点、补短措施、政策落实等方面的事项。聚焦因灾因疫影响农户、聚焦贫困监测对象、聚焦残疾贫困群体和特殊贫困群体,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充分用足用活各项扶贫政策,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根据防返贫(致贫)原因,对应落实帮扶措施,确保风险全部消除。针对已纳入监测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制定了*市*区防贫帮扶基金管理办法,保障了因灾、因学、因病、因其它事故等原因影响家庭基本生活暂时困难群体,确保不返贫不致贫。四、典型经验(一)围绕辣椒种植调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聚焦规范化种植,打造标准化生

24、产样板。新区每年稳定种植辣椒面积达10万亩,其中集约化育苗5.5万亩,标准化种植5.5万亩,订单种植5.5万亩,实施辣椒换种工程3.2万亩。全区目前有高标准辣椒示范基地7个(500亩以上区级示范点2个,100亩以上镇级示范点5个),完成了新舟至永乐7000亩辣椒产业示范带创建。鲜椒产量达13万吨,产值4.34亿元,带动贫困户4479户14136人,亩产纯收入达2500余元。二是发挥规模效应,构筑辣椒食品加工工业集群。新区始终围绕市委“一心两翼”辣椒产业布局,立足辣椒加工贸易,深化辣椒产业发展方式,推进辣椒加工贸易集聚区建设。目前已形成以中国辣椒城为依托,辣椒加工园为核心,辣椒物流园为载体,辣椒

25、智慧产业园为延伸的“一城三园”辣椒产业发展新格局,并围绕“一城三园”新格局助推“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建设。引进和培育了重庆德庄、贵三红、红满坡、天源堂、辣得笑、高原山乡等15家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达9.35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共实现产能约9万吨,辣椒食品加工园产值6.8亿元,带动就业约500人。2020年还成功引进了全市首家以辣椒文化为主题的火锅城*生活港Hi椒巷,并于今年8月辣博会期间开业运营。三是大力开拓市场,做大做强辣椒产业。围绕“中国辣椒、遵义定价、全球销售”的发展定位,不断强化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推进“辣椒出山、辣椒出省、辣椒出国”。目前新区企业所产干辣椒及辣椒制

26、品畅销全国并远销印度、缅甸、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均辣椒交易量达40万吨、交易额60亿元,“小辣椒、大产业”走向国际初见成效。(二)做优后续服务,保障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我区现有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别在虾子镇清江路小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其中新中街道松源社区是*市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322户1383人(跨县安置95户410人),新区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五个体系”建设要求,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更让跨县安置的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一是坚持以党建引领,抓好机制建设。为让搬迁群众看得到组织、找得

27、到依靠、感受到温暖,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党支部,通过建强四支队伍、落细五项制度,突出行为规范,实施文化教化,充分利用新时代市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礼仪讲座、传统节日活动、组织生活馆,促进了来自不同县区群众的思想融合、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引导他们自觉纠正了原有农村陋习,从而过上文明的城市生活。二是以就业为先,实现收入稳定。按照搬迁群众家庭劳动力状况、就业意愿,通过外出务工和在小区内搭建创业平台,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搬迁群众提供优惠店面,让群众自主经营,实现就业创业多元化,解决了629名搬迁群众的就业,实现了户均就业1.9人。三是以实现自治管理,强化服务意识。针对社区实际情况, 以“网格化”管理为载

28、体,以楼栋为单元,以居民为网点,设置了3名党小组长、6名网格长、11名楼栋长加11名包楼栋律师的1张网格,同时还组织37名在职报到党员、干部成立了自协会,参与社区治理,建立了居民自治管理的网格体系。同时采取“一张网”服务、“一对一”帮扶、“1+N”志愿服务方式。街道党工委派出46名街道党员干部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搬迁群众。建立“支部+社会公益团体+社区党员”的志愿服务机制,先后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为空巢老人做家务、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三)强化探索创新,破解贫困难题。为有效解决新区贫困人口失能人员生活问题,新区在喇叭镇按照规范化托养服务标准设计,

29、投资234.9万元,建成建筑面积2208平方米,51间个房间,74张床位,率先在全省打造集医、养、康、体、乐“五位一体”的集中托养中心,并于2019年6月起正式运行,截止目前,入住托养中心贫困残疾人家庭失能人员27人。通过委托第三方实施企业化管理,在这27户贫困家庭中,共释放了40余名具有劳动力的家庭成员,这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后,通过其他方式再就业,为家庭经济创收,实现户均就业年增收2.6万元,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同时还达到了对贫困失能人员实行集中托养,变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救助+身心救助”双重保障转变,解决了贫困失能人员在精准脱贫中的健康养护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生

30、活质量,破解了“一人失能、全家贫困”的难题,探索出了兜底脱贫和健康扶贫工作的新路径。五、存在的困难一是资金负债压力较大。近几年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统筹40余亿元的大扶贫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方面的生产生活质量。但由于*区自身财政收入比较薄弱,在脱贫攻坚方面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资金负债,对进一步巩固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二是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尽管通过近些年开展以“感党恩、跟党走、话脱贫、谋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不够,在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想脱贫工程上还需要下苦功;三是巩固脱贫

31、成果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区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统筹协调全面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短板,基本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但是,在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新时代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能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相关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六、 下步工作打算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精神,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衔接、工作衔接,根据贫困状况的变化对减贫战略和帮扶方式进一步优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规划、一体实施,进一步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帮扶的精准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逐步迈向富裕。一是继续保持政策稳定,

32、确保不出现松懈滑坡。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最要紧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决不能在最后紧要关头出现闪失。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做到频道不换、靶心不变、力度不减,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二是继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基层发展基础。新区将继续改善交通、通信、电网条件,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农村供水、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农村改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是继续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激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脱贫攻坚战要收官,但扶持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不能收官,新区将继续加强财政、金融、土地等各方面支持

33、力度,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不断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持续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壮大。继续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培育,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继续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切实解决扶贫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扎实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继续打造产品品牌,开拓市场,增强扶贫产业的竞争力。四是继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依托新时代讲习所等平台,大力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事迹、优秀作品、经验做法,为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和增强劳动致富的热情和信心。同时,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促进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探索建立新时代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指导、指正。汇报完毕。- 1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