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中语文 10短新闻两篇备课参考素材 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42647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高中语文 10短新闻两篇备课参考素材 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最新版高中语文 10短新闻两篇备课参考素材 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版高中语文 10短新闻两篇备课参考素材 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高中语文 10短新闻两篇备课参考素材 人教版必修1.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它以独特的方式把细节勾连在一起,巧妙地把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深刻内涵,全篇显得荡气回肠、别具一格。1.生动的细节勾连有人说,细节是文学作品和通讯作品里的专用道具,在强调精短的消息作品里派不上用场。仔细研读本文,你就会发现细节在消息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既不能讽

2、刺英方撤离的情况,又要见证殖民统治历史结束的象征意义,演绎祖国国家尊严,细节勾连的作用功不可没。例如,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的彭定康在“30日下午”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在蒙蒙细雨中”,作为“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些细节描写把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在含蓄的细节勾连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再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的点染,进一步烘托出英国在香港的“日落”。之后便有了

3、“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突出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走向富强的豪情,报道的思想内涵才更为深刻。2.巧妙的场景编织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时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不仅如此,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巧妙地编织了与香港回归相对应的一些历史背景,从而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赞歌。例如,第一个场景写到30日下午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时,作者回忆了港督府的修建,“

4、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笔锋一转,“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陈迹”二字写出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了过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又如,最后一个场景写到7月1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时,作者默默计算“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香港离开祖国

5、母亲的怀抱整整156年5个月零4天!这是一段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漫长的历史,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没有讽刺,没有痛骂,也没有欢呼,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言语中感受到作者反思历史时心潮的起伏。总之,别了,“不列颠尼亚”用灵活的笔法、深沉的感情、丰厚的内涵,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上了一堂形象而深刻的历史课:落后就要挨打!不是新闻的“新闻”与没有新闻的“新闻”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独特构思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不能算是一篇新闻稿。首先,它的标题与新闻稿标题展示新闻事件核心的要求不符。走向毒气室的老人与孩子既然“没

6、有什么新闻”,那么它还能算是一篇新闻稿吗?其次,它违背了新闻稿导语加主体的结构规律。它没有设置导语,就直奔主体而去了。没有导语的稿子,能算是新闻稿吗?再次,它在内容上不具备新闻的诸要素。除了地点(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两个要素之外,其他的要素如参观的人是谁(人物)、在什么时间参观(时间)都是模糊不清的。连最起码的新闻要素都不具备的稿子,你能说它是新闻稿吗?然而,这确实是一篇新闻稿,而且是新闻史上被称为“名作”的新闻稿。如果它的作者当年循规蹈矩地按新闻稿的要求去写的话,那么它或许会成为一篇地道的新闻稿,却成不了“名作”。把新闻写得不像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却硬要写新闻,这

7、正是罗森塔尔的别出心裁之处,也正是这篇新闻成为“名作”的主要原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标题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最大的事实。这里除了每日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让人们了解当年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些几乎千篇一律的“旧闻”之外,确实没有什么“新闻”。假如说奥斯维辛有了新闻,比如说重新开张了什么的,那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了。因此,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虽然有悖新闻创作的规律,却是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所共同期待的。奥斯维辛虽然没有什么新闻,却有着许多当年纳粹留下的用于迫害囚犯们的“旧物”,比如毒气室、牢房、绞刑室,比如鞭刑柱、焚尸炉,比如6英尺宽、3英尺高的每夜里面要睡五到十个

8、女囚犯的木盒子,比如数以千计的死难者的照片它们都是当年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的铁证。参观者在这些“旧物”面前的各种反应,才是作者所要发掘的新闻意义。从对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表情茫然”“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等神情举止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旧物”已经对参观者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作者发掘“旧物”的新闻意义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了。然而,敏锐的记者罗森塔尔还是发现了一些可以说是与笼罩在奥斯维辛的肃穆气氛不相协调的东西,比如“阳光明媚”“碧绿的草地”“孩子们的嬉笑”“雏菊花在怒放”等,它们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可怕的,这就是对纳粹罪行的淡忘。如果说发掘“旧物”中的新闻意义重要的话,那么,警示世人如果淡忘了纳粹的罪行,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悲剧就可能重演,就是重中之重的了。这或许也是它成为“名作”的原因之一吧!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