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必修一政治史.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47215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7.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必修一政治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必修一政治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必修一政治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必修一政治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必修一政治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必修一政治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课标高考历史(适用于文科艺术生):必修一政治史.doc(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必修一 政治成长历程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政治文明史的主线。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国际社会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从中国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专制制度国家向民主国家过渡。 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

2、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夏朝开始,中国较早进入文明社会,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商周时期主要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秦的郡县制所取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 抓住三条基本线索:一是从夏到周的制度创新过程,这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二是秦朝建立的专制皇权不断强化,这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三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掌握四方面知识:一是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朝统一、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七国之乱和武帝的集权措施、唐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时达到顶峰。理解三个观点: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史悠久、体系完备;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是当时社会的主宰,官僚体制、行政机构的调整等都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对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课

4、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考试大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夏商政治制度(不在课标要求之内,简要了解即可)1、夏朝(前2029年-前1559年)政治特点:第一个国家政权;从禅让制度到王位世袭制度(家天下);出现官僚、军队和监狱等国家机器,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但仍然保留着氏族公社的特点。2、商朝(前1559年-前1046年)政治:以商部落为中心的诸侯国联盟;联盟内部实行内外服制度;诸侯国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二、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政治制度1、分封制度:贵族分权制政体

5、(政治等级化:确定统治阶级内部权利分配关系)”天下归周”。 (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巩固西周的奴隶制度。 (2)前提:保证周王室强大。(3)对象: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商朝旧贵族)、先代贵族。(4)义务:核心是授土授民(分封土地和人口);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5)特点:层层封授。 (6)诸侯国:同姓亲族:鲁国、燕国、卫国、晋国;功臣:齐国;殷商降族:宋国。 (7)效果: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贵族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8)瓦解: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再次分封后的臣民不直接属于周王,产生离心力;重亲缘轻法度,缺乏对

6、诸侯的约束力。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2、宗法制度(血缘政治化:解决王族和贵族的家族内部继承权的问题)“天下归宗”。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问题上的矛盾。 核心:嫡(正妻)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内容: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大宗是嫡长子和嫡长孙血缘体系,小宗是其余兄弟系统。绝对的大宗是周王。大小宗的关系:相对的、家族等级关系、政治隶属关系。辅助工具:礼乐制度。(礼乐制是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成效:家国一体;强化了王权;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证贵族垄断特权地位。(6)对今

7、天的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家庭建设、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体现在人情、宗派、任人唯亲等违背公平公正。3、礼乐制度(等级观念生活化:是周朝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天下归心”。含义:“礼”泛指表示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规定社会贵贱有序、各安其份;“乐”指音乐、舞蹈和歌咏等,它使各等级上下“和同”。作用:(直接)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有力工具;(根本)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有利统治秩序稳定;是周朝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4、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废除:商鞅变法确立军功爵制。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商朝

8、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宗法分封制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局面。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形成森严的等级关系。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6、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秦朝确立)。7、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继承(沿袭)和发展(损益),如汉承秦制。8、贵族政治。【历史概念】“封建制度”“封邦建国”:“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

9、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神权政治:由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的一种政治统治制度。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剥削阶级借助于宗教信仰来巩固其专制制度,神化国王,用王权神授的思想和各种神化崇拜仪典来宣传麻痹人民,实行神权的君主专制。【知识拓展】制度目的基本内容特点实质影响分封制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确保贵族特权利益。周天子将土地、人民授予王族、功臣与古帝王后代。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分封对象多元化;受封诸侯有一定独立性;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力和义务。西周

10、的一种地方制度与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造成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相对性和制约性。嫡长子继承,次子分封;大小宗的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纽带相结合。按血缘关系区分的权力继承制度。维护了贵族特权,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形成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族社会。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力的原则。(2)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3)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是宗法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4)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就是把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礼乐制维系宗法分封制身

11、份的等级与社会规范,缓解社会矛盾的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的政治文化工具。巩固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王位世袭制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维护“家天下”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了奴隶主贵族专政。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考试大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然性春秋战国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1、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从分权到集权成为历史必然;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各大国在扩张领土上广泛采用郡县制;秦国兼并六国,北击匈奴,南讨岭南

12、,结束了550年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2、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小农经济的产生。3、思想基础:百家争鸣中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秦朝君臣讨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4、民族因素:民族交流与融合。5、社会条件:社会转型(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1)特点:皇位世袭(产生)、皇帝独裁(有无任期)、皇权至上,皇位终身、皇帝独尊(地位)、神化皇权。(2)本质:君主专制。(3)影响: 积极:(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

13、,且易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书并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关系:三者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特点:互相配合、相互牵制。优势:有利于君主专制(家天下)。3、地方机构郡县制:(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2)内容: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末期;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朝推向全国;郡县两级之下还有乡里等地方机构。(3)与分封制的四个区别:划分依据从血缘到地域;地方官员从世袭到中央任免;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是历史的进步。(4)评价:郡

14、县长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官僚政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县制为后世所常用;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极)地方缺乏一定自主权,不能有效治理,妨碍地方发展。4.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度评价:商鞅新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新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5. 考察官吏的制度目的:维持各级官僚机构正常运转。考察方式:中央委派专职官员监督(自上而下);官员自行汇报(自下而上)

15、。考察制度:“殿”、“最”制。6.法律制度秦律指导思想:“轻罪重刑”。特点:十分细密、严苛。评价:是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工具;秦法对于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6. 监察和谏议制度御史大夫7. 朝议制度:君臣讨论军国要务,皇帝决断的制度。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作用有限。8、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家国一体;(3)皇帝独裁。(4)垂直管理,行政高效。9、长期发展原因:第一,分散、稳固的小农经济是其经济基础;第二,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传统是其思想基础;第三,治理水患、抗拒灾害等需要是其社会基础。10、内部

16、矛盾:一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二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11、发展脉络:春秋战国萌芽,秦朝确立,汉朝发展,唐宋完善,明清僵化。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初步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专制独裁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对后世的影响(站在整个2000多年封建王朝来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政治方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和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第二,经济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水利工程的组织建设。第三,文化方面,有利于文化繁荣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

17、抵御外来侵略和古代文明的持久性发展。第四,有利于民族融合。消极:第一,政治方面,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专制统治、决策失误,造成暴政;同时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人浮于事、贪污腐化盛行,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第二,经济方面,妨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第三,文化方面,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扼杀了社会活力和才智,钳制思想,摧残文化。(3)总:从历史发展来看,封建社会初期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一面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概念】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一种政权组织方式。其特点是地方

18、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先秦:主要是指夏、商、周、春秋、战国。【知识拓展】郡县制与分封制异同是什么?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异时期商周时期秦以来的古代社会元朝前提周王室实力强大国家大一统国家统一基础血缘地域地域产生方式和权利世袭在封地内行使行政权任命(地方官员)只拥有行政管理权任命(中央官员)只拥有行政管理权与中央关系相对独立,权力过大绝对服从中央绝对服从中央历史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统治秩序,带有很强的独立性,但容易

19、发展为割据势力。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但地方缺乏一定自主权,不能有效治理,妨碍地方发展。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同实质: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目的:巩固统治。作用: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统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考试大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1、 中央政治制度(中枢权力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关系) 1、秦朝(前221-前207)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

20、掌管律令图书并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 特点:互相配合、相互牵制。优势:有利于君主专制。2、汉朝(前202-220)内外朝制度(一般了解)汉武帝建立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削弱了相权。3、隋唐(581-618、618-907)三省六部制概念:三省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总管六部,负责政令执行;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第一,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第三,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第四,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3)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制

21、的异同比较项三省六部制三权分立制不同点设置目的加强皇权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分权内容决策、审议、执行立法、行政、司法分权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实质封建社会下的皇权专制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相同点分散权力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4、宋朝(960-1279)“二府三司”制基本要点: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合称“二府”, 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分割宰相权力: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5、元朝(1271-1368)中书一省制和枢密院、宣政院原因:元疆域辽阔,政务

22、繁杂,需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治。内容: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的军务事务机构。作用:宰相权力反弹、加大。6、明朝(1368-1644)废丞相,设内阁。7、清朝(1644-1912)设立军机处。总结: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及特点相权逐渐被削弱、分割,(元代反弹)到明朝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如汉中朝。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2、

23、 选官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任人唯贤)。2、 西周: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度(世官制)。 3、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4、汉武帝时期:察举制(郡国推荐,自下而上)和征辟制(官府征聘,自上而下)。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消极)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易形成小集团。5、魏晋南北朝: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特点:分科取士;定期考试;分级筛选;公开、公平、公正;以才学为标准;注重考查儒家经典和诗赋文章;注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意义:扩大统治基础;提供高素质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帝国繁荣,标志选官

24、制度成熟。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局限:八股取士,钳制思想。废除:1905年。时期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初汉武帝后东汉末至南北朝隋朝唐朝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举荐)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7、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选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拨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公平、公开、客观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僵化。明清采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现实思考?作用:把选报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

25、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3、 监察与谏议目的:为保证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效能,维系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1、监察制度(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代设御史府,长官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监督地方高官的十三州刺史;宋代有通判;明清中央有都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员,又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各省有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3、评价: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

26、要作用。消极: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或服务皇权、效能有限。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1)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2) 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明宰相制度的变化,相权不断削弱(元代反弹),直至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 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拨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都有重要影响。思考:以考试来

27、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不拘一格,选拨人才,有利于给当今社会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历史概念】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 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

28、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科举:分两种:常科,岁考一次,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明经科主要对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进士

29、科除考经书外,侧重考诗赋和时务策论,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见解有很高要求。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势需要临时下令举行。制科名目繁多,其中较常见的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考生来源有:由各级学馆荐举者称生徒;经州县荐举者称乡贡。常科录取等第一经尚书省礼部试合格后,明经科为四等,进士科分甲乙科,但仅获出身,须再经吏部试后方可入仕。制科分五等,但仅从第三等录取,称甲科,四、五等为乙科;登第后立即授官,升擢较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设武科考试,由兵部主考,课试方法如文职明经、进士考试之制。宋代科举:有常科、制科和武举。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

30、赐同进士出身。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明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

31、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由宋代的经义(主要来源于朱熹注解)演变而成。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

32、机构。【知识拓展】郡县制与行省制比较盛行时代和中央的关系影响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隶属于中央政权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弊端:限制地方自主权。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性质:地方行政制度。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考试大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

33、影响。【知识梳理】一、地方政治机构的演变(中央与地方关系)1、汉朝王国问题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设中朝、刺史,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结果:汉武帝设刺史对全国13个州郡实行监察,中央集权得以加强。2、隋唐藩镇问题(1)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许多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导致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2)解决:宋太祖分割地方权力。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分割地方军权(兵):第一,杯酒释兵权,兵权收归中央;第二,“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握统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34、第三,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外;第四,派文臣做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分割地方行政权(权):派文臣做地方长官,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分割地方财政权(钱):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中央:三司分割财权。)特点:通过分权的方法实现集权;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结果:解决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但造成了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4、元朝措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省制的开端

35、,影响深远。二、皇权的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关系)1、朱元璋废除丞相:原因:为了加强皇权,吸取元代宰相专权引起动荡的教训,胡惟庸事件。废除:1380年明太祖处死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皇帝自掌六部。影响:历史上实行了1600年(前221年-1380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废丞相之后皇帝政务繁多。沿革: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协理政事,但没有决策权;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商讨;之后内阁地位逐步提高,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采纳都

36、有皇帝决定。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宰相内阁首辅相同点职责都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异地位法定、制度赋权、有属官。非法定、侍从咨询、无属官。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对皇权作用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3、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原因:根本是加强皇权;直接是及时处理西北战事。职责:参与皇帝处理内政外交事物,但品级不高,只是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班子。特点:临时性:军机大臣的任命、职务没有制度的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处无专官,全为兼职。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强。认识: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4、军

37、机处与明内阁比较:内阁地位高,可参与商讨;军机处则是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班子。明朝内阁清军机处原因皇帝政务负担重处理西北紧急军务权限顾问、协理章奏、票拟权上传下达特点内侍机构人员简单,行事快捷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共同点成员有皇帝亲近人员组成,都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机构。5、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1)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一个本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 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3) 三个“核心”: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

38、机处的设立。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制度(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政权组织形式)。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本质是人治(人治高于法治)。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帝通过压抑、侵夺、分化相权,使宰相由实位转向虚位,来加强皇权;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4、皇权借助神权、宗法制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矛盾在明朝解决。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

39、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5、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完备周密和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6、贵族政治(分封制)与官僚政治(郡县制、行省制)相结合。 7、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沿革清晰。 8、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9、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四、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作用: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消极作用:政治方面,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40、,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同时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文化方面,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扼杀了社会活力,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经济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知识拓展】明朝内阁英国内阁形成条件封建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加强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性质封建性质,皇权专制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资本主义性质,君主立宪制产物权限内侍机构,顾问,品质较低,无决策权。君主立宪制下最高行政机构,行政权组成皇帝任命选举负责对象对皇帝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影响消极: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积极:巩固了

41、资产阶级民主;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明朝的内阁制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真正起到制约作用。明清时期中国和欧美历史的不同走向中国西方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工业革命使其向工业国转变政治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外交海禁、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文字狱;文化专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解放科技传统科技进

42、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发展【单元知能整合】【知识框架】【时空线索】一、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阶段特征时期特征表现中央(皇权的不断加强)地方(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商周浓厚的血缘关系,严格的等级制度王位世袭;天下共主。宗法制;分封制春秋战国宗法分封制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候称王,割据混战。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隋唐中央集权制的完善三省六部制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宋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任命文臣为州郡长官;设置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废三省,实行中书一省

43、制行省制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行省制总体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发展皇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二、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特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皇帝个人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经济基础:这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政治上:为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都需要一个强权来保护自己。 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防止分裂割据

44、,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大矛盾: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发展趋势:总趋势有三:是不断改革中央

45、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战国和秦形成确立:战国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处于萌芽状态,政治理论是韩非的法家观点;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巩固: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思想上使秦始皇所创建的政治体制得以充实和巩固。儒家思想也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成为封建君主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封建政体从此基本定型。隋唐完善: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则继续沿用并使之进一步完善。三省的长官为宰相,六部分理庶务,皇帝则总揽一切大权。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元朝新发展: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可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它是郡县制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另外对边疆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