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doc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44141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SWI方电网sAuImihb nama umbj*+*f*申 i卯 *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指导意见(试 行)为贯彻落实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人力资源一 体化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加快建立以 法人为责任主体、以劳动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 础的劳动用工机制,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司实 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 性规范劳动用工是企业有效组织生产、开展经营活动的重 要条件,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 系的前提条件,是公司“转型”发展的根本保证。今年以来,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用工及薪酬分配的

2、 调查研究,总体来说,公司的劳动用工管理是较为规范的, 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传统的员工“身份管理”带来收入待遇的差异, 影响到企业的和谐稳定。当前,公司系统劳动用工管理中存 在各种“身份”称谓,有全民工、集体工、劳务派遣工、农 村电工等。公司系统非合同制用工占用工总量的三分之一以 上。不同“身份”的员工收入分配、社保、福利等制度不尽相同,工资列支渠道不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收入水平的 高低不是以岗位价值和绩效贡献决定,而是以“身份”来决 定,造成公平缺失。(二)不同“身份”的员工交叉混岗,造成同一责任主 体内同岗不同酬,不同“身份”员工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普 遍存在,影响到和谐的劳

3、动关系。(三)劳动用工计划管理不严,劳动用工总量缺乏有效 控制,用工结构难以调整,冗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各单位 非计划用工普遍存在,自行决定用工形式和收入分配方式, 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日趋显现。(四)岗位体系建设滞后。多年来在劳动用工策略上采 用“身份”差异替代了“岗位”差异,忽视了岗位体系的建 设,企业内部“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岗变薪变”的分配机 制尚未建立,以劳动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 劳动用工机制尚未形成。劳动用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不利于劳动用工机制的建立,不利于员工的绩效管理,不利 于理顺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劳动用工管理已经成为公司 改革发展和战略

4、转型”的短板,如果不及时规范,必将影 响到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当前,公司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中长期发展战略,公司高 度重视规范劳动用工管理问题。各单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二五期间公司改革发展总体思路和重要工作任务 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建立以劳动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劳动用工 机制,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劳动用工管理存在的矛盾和问 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依法规范、化解风险。着力构建 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二、总体目标按照“集团化、一体化”管理要求,构建一体化的劳动 用工管理制度,把劳动用工统一规范为劳动合同制、劳务派 遣制、非全

5、日制三种用工形式,形成用工主体明确、用工总 量及结构合理、劳动关系清晰的员工队伍。建立以法人为责 任主体、以劳动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用工 机制,将“身份”管理逐步转变为岗位管理,在注重效率和 效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公平,在同一责任主体内,逐步实 现“同岗同工同酬”,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三、基本原则(一)依法规范原则。劳动用工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 要求,通过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二)市场化原则。坚持以岗位管理为基础,形成“人 员能进能出、岗位能升能降”的灵活用人机制,依法规范企 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把规范劳动合同管理作为劳动用工管-3 -

6、f*申 i卯 *理的核心内容(三)公平公正原则。规范劳动用工涉及到员工的切身 利益,各单位要按照公司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制定切实 可行的方案,履行民主的决策程序,让每位员工都享有公平 竞争,择优上岗的机会。(四)绩效导向原则。规范劳动用工的目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各单位要把规范劳动用工与薪酬分配 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薪酬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管理,真正建立“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岗变薪变”的分配机制, 理顺内部收入分配关系。(五)分步实施原则。规范劳动用工政策性强,关系复 杂,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加强政策研究,加强宣传解释,沟通 引导工作,规范劳动用工要综合考虑改革成本,考虑企业

7、的 承受能力,用2-3年的时间逐步规范到位,正确处理好规范 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与企业发展稳定的关系。四、主要措施(一)规范组织机构设置,明确用工主体。规范组织机 构设置,明确用工主体是规范劳动用工的前提条件。各单位 要按照公司组织架构一体化的管理要求,加快规范组织机构 设置工作,机构设置必须与现有的生产经营业务相结合,符 合生产业务流程,体现精干高效的原则。严禁未经批准擅自 扩大机构设置范围, 严禁设立“空壳”的机构增加劳动用工定员。(二)规范岗位设置,确保人岗匹配。各单位要按照公 司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严格按照劳动定员人数配置人员。 按照分类、分层、分结构的原则建立岗位体系,规范岗位设 置,

8、岗位设置要体现效率和效益原则,要做到“因事设岗, 以岗定人,人岗匹配。”(三)规范用工形式,明确劳动关系。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对公司劳动用工统一规范为:劳动合同制、劳务派遣制、非全日制 三种用工形式。公司的各种劳动用工统称为 企业员工。1、劳动合同制用工。发供电单位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技能岗位的劳动用工,原则上使用劳动合同制用工; 非发供电单位,如金融、保险、传媒等单位,其管理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使用劳动合同制用工。2、劳务派遣制用工。各单位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的岗位原则上使用劳务派遣制用工。临时性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工作岗位。替代性岗位是指企业的劳动合同制员工因休病假

9、产 假或脱产培训、服兵役、工伤治疗等情况空缺的岗位,暂时 由劳务派遣员工代替的工作岗位。辅助性岗位是指主要为本企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 提供辅助性服务的工作岗位。包括行政辅助性质(涉密岗位-5 -d 幸申国1W巧电网除外)的文员、打字员、资料收发员等;后勤辅助性质的车 辆驾驶员、物业管理员、餐饮服务员、保安保卫人员、保洁(环卫)员等。对辅助性、服务性业务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业务外包形式进行管理。3、非全日制用工。在公司同一单位内一般平均每日工 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 时,以小时计酬为主的用工,原则上使用非全日制用工。以上三种用工形式,用工主体必须与劳动者

10、建立书面的 劳动合同或协议关系。(四)规范薪酬及保险福利制度,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各单位要在规范劳动用工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收入分配制 度,依法建立有关保险制度,规范员工福利待遇。要深化内 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岗变薪 变”的分配机制,加强员工业绩考核及结果应用。建立员工 收入水平及工资增长、福利待遇与绩效挂钩机制,形成科学 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五)建立和完善业绩考核机制,促进员工合理有序流 动。要建立和完善员工业绩考核机制,建立基于绩效考核的 收入分配及增长机制,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体现“干好 干坏不一样”理念。对业绩考核不合格、不称职的员工进行 转岗及培训,两次

11、转岗及培训后确实无法胜任岗位的员工, 可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7 -d 幸申国1W巧电网(六)加强对岗位胜任力的研究和实践。各单位要积极 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机制,加大教育 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员工的岗位履职能 力。(七)加强合同管理,防范和化解用工风险。各单位要 统一规范劳动合同(协议)文本,除国家劳动合同法律、法 规规定的基本条款外,劳动合同(协议)应包括但不限于以 下的内容。具体包括:工作岗位、工作期限、执行的工资分 配制度或标准、保险福利待遇、考核及奖惩制度、违约及过 错责任、合同(协议)的续约或解除条件等。企业各种劳动 用工必须自

12、用工之日起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协议)关系,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八)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各单位要统一界定劳务 派遣制用工范围及用工岗位,劳务派遣单位必须具有各级政 府劳动主管部门批准的派遣资质。用工单位必须与派遣单位 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符合以上派 遣要求的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进行有效规范。(九)逐步解决劳务派遣制用工与劳动合同制用工混岗 问题。对目前主营业务范围内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和技能岗 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制用工要逐步规范为劳动合同制用工。各 单位要按照劳动定员,在规范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制定工作 方案,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评畳冲仆 I*

13、宜暉St If 鲁样1*停 电i卯 W*!a*W* 价等方式开展招聘,优先招录现在在岗的优秀劳务派遣员 工。用2-3年时间逐步解决劳务派遣员工与劳动合同制员工 混岗的问题。对于从在岗劳务派遣员工招录转成劳动合同制 的员工,按新入企员工管理,原来没有建立的社会保险从订 立劳动合同之日起开始建立。(十)加强定员和劳动用工计划管理。各单位要根据公 司人力资源配置标准,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定员人数,通过盘 活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解决结构性缺员和冗员的问题。因 新增生产能力、自然减员、业务发展、改制重组等情况确实 需要新增人员的,应结合本单位的定员情况,编制劳动用工 总量计划和年度新增用工计划,报公司审批。

14、各单位根据年 度用工计划,制定员工招聘计划报公司审批,并在公司统一 组织协调下开展员工招聘工作,严禁计划外用工,或转移用 工主体自行聘用员工造成事实劳动关系。(一)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公司按照“集 团化、一体化”管理要求,全面清理规范有关劳动用工管理 制度。各单位要按公司统一部署和要求,在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有关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的清理规范工作。同时,要 履行必要民主决策程序,报请公司审批或备案,确保劳动用 工管理依法依规,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五、工作要求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单位要-9 -畳冲仆 I*宜暉St If 鲁样1*停 电i卯 W*!a*W*

15、进行全面的劳动用工及岗位清理,摸清家底,排查矛盾。加 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可行方案,确保和谐稳定。(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指导意见是公司依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的规范性意 见,是公司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 高度重视,建立规范劳动用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 实规范劳动用工的工作责任制。(二)制定可行方案,确保和谐稳定各单位要从维护员工队伍稳定,构建和谐企业的高度统 筹组织和开展工作,加强劳动用工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运 用,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依法用工的法律意识。按照公司指 导意见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规范过程中员 工队伍的稳定。规范劳动用工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的和 谐稳定。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政治思想工作的 优势,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加强调查研究,倾听员工的意见, 加强宣传解释工作,及时沟通引导,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 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对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研究总结, 妥善处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劳动合同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