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n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归类方法及调节机制,性、归类方法及调节机制,并用以阐释世界万物的发并用以阐释世界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中国古代哲学学系的一种中国古代哲学学说。说。n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深刻影响。系有深刻影响。(一)五行的特性(一)五行的特性n木
2、曰木曰曲直曲直n火曰炎上火曰炎上n土爰稼穑土爰稼穑n金曰从革金曰从革n水曰润下水曰润下木曰曲直木曰曲直引申引申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引申引申 炎热、上升、光明炎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的事物。火曰炎上火曰炎上 引申引申 生化、承载、受纳生化、承载、受纳 等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土爰稼穑土爰稼穑引申引申 沉降、肃杀、收敛沉降、肃杀、收敛 等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金曰从革金曰从革引申引申 滋润、下行、寒凉、闭滋润、下行、寒凉、闭藏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水曰润下水曰
3、润下五五音音五五味味五五色色五五化化五五气气五五方方五五季季五五行行五五脏脏六六腑腑五五官官五五体体五五液液五五志志五五声声角角 酸酸青青生生风风东东春春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泪泪怒怒呼呼徵徵 苦苦赤赤长长暑暑南南夏夏火火心心小小肠肠舌舌脉脉汗汗喜喜笑笑宫宫 甘甘黄黄化化湿湿中中长长夏夏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涎涎思思歌歌商商 辛辛白白收收燥燥西西秋秋金金肺肺大大肠肠鼻鼻皮皮涕涕悲悲哭哭羽羽 咸咸黑黑藏藏寒寒北北冬冬水水肾肾膀膀胱胱耳耳骨骨唾唾恐恐呻呻(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自 然然 界界人人 体体(三)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三)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五行的生克制化一)
4、五行的生克制化 正常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二)五行的乘侮、母子相及(二)五行的乘侮、母子相及 异常异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一)五行的生克制化(一)五行的生克制化 正常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五行相生五行相生 含义: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助长和促进的关系。规律:规律:意义:意义:是事物发生和成长的根是事物发生和成长的根由,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由,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生我生我”者为母
5、者为母,“我生我生”者为子。者为子。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克五行相克含义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制约的关系。规律规律:意义:意义:维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维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平衡协调,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平衡协调,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克我克我”者为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不胜”,“我克我克”者为我者为我“所胜所胜”。木火土金水五行制化五行制化 含义:含义:是指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维持平衡协调,推动是指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事物稳定有序的变化
6、与发展。规律:规律: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意义:意义: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
7、展。“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素问六微旨大论六微旨大论木火土金水五行制化图举例:五行制化图举例:木以()生火,则火得生为()木以()生火,则火得生为();火以()生土,则土得生应火以()生土,则土得生应 为(),但木以()克土,为(),但木以()克土,土被克则还有();土被克则还有();土以()土以()生金,金得生则生金,金得生则 应为(),应为(),但火以()克金,则金被克还有但火以()克金,则金被克还有();();金以()生水,水得生则金以()生水,水得生则为(),但土以()克水,为(),但土以()克水,则水实为();同时金以()克则水实为();同时金以()克
8、木,则木原()之亢盛因被克而复木,则木原()之亢盛因被克而复得平也为()。得平也为()。至此,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发生了至此,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发生了变化,但变化的结果在五行系统的整变化,但变化的结果在五行系统的整体是(),即稳定不变。体是(),即稳定不变。00(二)五行的乘侮、母子相及(二)五行的乘侮、母子相及 异常异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五行相乘五行相乘含含义义:是是指指五五行行中中一一行行对对其其所所胜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的过度制约或克制。规律:规律:原因原因:太过、不及太过、不及 太过所致相乘太过所致相乘:如木旺乘土如木旺乘土 不及所致相乘不及所致相乘:如土虚木乘如土虚木
9、乘火土金水木五行相侮五行相侮 含含义义:是是指指五五行行中中一一行行对对其其所所不不胜胜的的反反向向制制约约和和克克制制。即即“反克反克”,又称又称“反侮反侮”。规律:规律:原因原因:太过、不及太过、不及 .太过所致相太过所致相侮侮:如木反侮金如木反侮金 .不及所致相不及所致相侮侮:如土虚水侮如土虚水侮木火土金水相侮与相乘的异同:相侮与相乘的异同:同:同: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 异常相克现象;两者皆因异常相克现象;两者皆因“太过太过”或或“不及不及”引起;且相乘与相侮可同时发生。引起;且相乘与相侮可同时发生。异:异: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度
10、克制;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度克制;相侮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反向克制。相侮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反向克制。素问素问五运行大论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木木金金土土不及不及太过太过制已所胜制已所胜侮所侮所不胜不胜已所已所不胜侮而乘之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已所胜轻而侮之气气有有余余其其不不及及“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11、3 3五行母子相及五行母子相及母病及子母病及子 指指五五行行中中的的某某一一行行异异常常,累累及及其其子子行行,导导致致母母子子两两行皆异常。行皆异常。例:例:木病及火。木病及火。子病及母子病及母 指指五五行行中中的的某某一一行行异异常常,影影响响到到其其母母行行,终终致致子子母母两行皆异常。两行皆异常。例:例:火病及木。火病及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部分)(部分)肝肝属木:属木:木曰曲直木曰曲直,枝叶,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肝性条达,有升发之性。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条达,恶抑郁,
12、有疏泄之功功 心属火:心属火:火曰炎上火曰炎上,有温,有温热之性热之性,心居膈上,有温煦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之功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脾属土:脾属土:土性敦厚土性敦厚,生化万物,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肺属金:金性清肃金性清肃,收敛肃杀,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肾属水:水性滋润水性滋润,下行闭藏,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n相生:相生:n 肝藏血以济心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木生火 n 心之阳以温脾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火生土 n 脾散精以充肺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土生金
13、n 肺肃降以助肾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金生水 n 肾藏精以养肝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生的联系。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生的联系。n相克:相克:n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木克土 n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火克金 n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土克水 n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金克木 n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水克火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约的联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约的联系。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以五
14、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 本脏之气虚损,则有他脏之气补之本脏之气虚损,则有他脏之气补之 附附1 1:五脏互藏:五脏互藏n五行互藏:五行互藏:五行中任何一行皆包含有其他四行。五行中任何一行皆包含有其他四行。如:如:“五行者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而不知五者之中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而复有互藏之妙焉。”张张介宾介宾 类经图翼类经图翼五行统论五行统论n五脏相关:五脏相关:五脏中的任何一脏都从不同的侧面调五脏中的任何一脏都从不同的侧面调控着他脏的某些功能控着他脏
15、的某些功能,任何一脏的病变也均不同任何一脏的病变也均不同程度地波及其余四脏。程度地波及其余四脏。如:如:“凡五藏之气凡五藏之气,必互相灌濡必互相灌濡,故五藏之中故五藏之中,必各兼必各兼五气。五气。”张介宾张介宾 脉神章脉神章n五脏调节:五脏调节:某一部位或功能均受到五脏不同程度某一部位或功能均受到五脏不同程度的共同调节。的共同调节。如:五轮学说;津液输布的五脏调节。如:五轮学说;津液输布的五脏调节。五五音音五五味味五五色色五五化化五五气气五五方方五五季季五五行行五五脏脏六六腑腑五五官官五五体体五五液液五五志志五五声声角角 酸酸青青生生风风东东春春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泪泪怒怒呼呼徵徵 苦苦赤赤长
16、长暑暑南南夏夏火火心心小小肠肠舌舌脉脉汗汗喜喜笑笑宫宫 甘甘黄黄化化湿湿中中长长夏夏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涎涎思思歌歌商商 辛辛白白收收燥燥西西秋秋金金肺肺大大肠肠鼻鼻皮皮涕涕悲悲哭哭羽羽 咸咸黑黑藏藏寒寒北北冬冬水水肾肾膀膀胱胱耳耳骨骨唾唾恐恐呻呻附附2 2: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自自 然然 界界人人 体体肝心脾肺肾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乘侮n(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n相生关系传变相生关系传变 母病及子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如:肾病及肝。子病及母子病及
17、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如:心病及肝。相克关系传变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相克太过而为病。如如“木旺乘土木旺乘土”、“土虚木乘土虚木乘”相侮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反向克制而为病。如如“木火刑金木火刑金”、“土虚水侮土虚水侮”五脏病变传变规律五脏病变传变规律(总汇总汇)如:肝脏有病如:肝脏有病 附:阐释五脏发病与季节的关系附:阐释五脏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n五脏外应五时,所以,五脏发病的一般规律,五脏外应五时,所以,五脏发病的一般规律,是在其所主之时受邪而发病。是在其所主之时受邪而发病。q春天多发肝病春天多发肝病q夏天多发心病夏天多发心病q长夏多
18、发脾病长夏多发脾病q秋天多发肺病秋天多发肺病q冬天多发肾病冬天多发肾病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为肝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从本脏所主色、味、从本脏所主色、味、从本脏所主色、味、从本脏所主色、味、脉诊断本脏之病脉诊断本脏之病脉诊断本脏之病脉诊断本脏之病(三)指导疾病的诊断(三)指导疾病的诊断确定五脏病变部位确定五脏病变部位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从出现它脏所主色、从出现它脏所主色、从出现它脏所主色、从出现它脏所主
19、色、脉确定五脏相兼病变脉确定五脏相兼病变脉确定五脏相兼病变脉确定五脏相兼病变n注:主色为五脏的本色,客色为应时之色注:主色为五脏的本色,客色为应时之色五色五色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 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色脉合参色脉合参得生色之脉为顺得生色之脉为顺 得克色之脉为逆得克色之脉为逆判断预后判断预后 (参考)(参考)指导疾病的防治指导疾病的防治 n指导脏腑用药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来指导:根据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来指导: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赤色、苦味入心,如丹参
20、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赤色、苦味入心,如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黄色、甘味入脾,如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黄色、甘味入脾,如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白色、辛味入肺,如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白色、辛味入肺,如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肾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肾n控制疾病的传变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 制传变,防患于未然。制传变,防患于未然。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临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临床治疗时,除
21、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传变规律规律(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盛则传,虚则受盛则传,虚则受”),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七十七难“见肝之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故先实其脾气”。确定治则和治法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治法:滋水涵木滋水涵木,益火补土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培土生金,金水相生金水相生 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适用于肾阴:
22、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又称滋肾养肝法、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滋补肝肾法。益益火火补补土土法法:是是温温肾肾阳阳以以补补脾脾阳阳的的治治法法,适适用用于于肾肾阳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培培土土生生金金法法:是是健健脾脾生生气气以以补补益益肺肺气气的的治治法法。主主要要用用于于脾脾气气虚虚衰衰,生生气气无无源源,以以致致肺肺气气虚虚弱弱之之证证;若若肺肺气气虚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金金水水相相生生
23、法法:是是滋滋养养肺肺肾肾之之阴阴的的治治法法,主主要要用用于于肺肺阴阴亏亏虚虚,不不能能滋滋养养肾肾阴阴,或或肾肾阴阴亏亏虚虚,不不能能滋滋养养肺肺阴阴的的肺肺肾阴虚证。亦称滋养肺肾法。肾阴虚证。亦称滋养肺肾法。以相克规律确定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治则:抑强,扶弱抑强,扶弱 治法:治法:抑木扶土抑木扶土,培土制水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泻南补北 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虚木乘之证。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
24、停聚病证的治: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又称为敦土利水法。证。又称为敦土利水法。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肝火犯肺证(木火刑金)。证的治法,适用于肝火犯肺证(木火刑金)。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相结合治疗心肾不交是泻心火补肾水相结合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
25、法。降火法。4.4.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情志相胜法情志相胜法:依据情:依据情志五行归属志五行归属,五行生克规五行生克规律律,以情志相互制约的关以情志相互制约的关系治疗精神情志疾患的方系治疗精神情志疾患的方法法。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悲胜怒、恐胜喜5.5.指导针灸取穴指导针灸取穴 六腑阳经六腑阳经:金金 水水 木木 火火 土土 五输穴五输穴:井井 荥荥 俞俞 经经 合合 五脏阴经五脏阴经:木木 火火 土土 金金 水水肝经实证肝经实证 本经补泻法本经补泻法:肝经肝经:本穴本穴 木穴木穴 井穴井穴:大敦大敦 子穴子穴 火穴火穴 荥穴荥穴:行间行间 异经补泻法异经补泻法:子经心经子经心经:本穴本穴 火穴火穴 荥穴荥穴:少府少府肝经虚证肝经虚证 本经补泻法本经补泻法:肝经肝经:本穴本穴 木穴木穴 井穴井穴:大敦大敦 母穴母穴 水穴水穴 合穴合穴:曲泉曲泉 异经补泻法异经补泻法:母经肾经母经肾经:本穴本穴 水穴水穴 合穴合穴:阴谷阴谷何为六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