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数学下册(冀教版)备课教案集 体备 课 共 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1-4页教学目标: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2、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建立估测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1、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 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 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2、 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3、 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 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
2、树有多高水有多 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 长度呢。4、 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 什么量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出示课本铅笔盒蜡笔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课题引入我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那你们知道书 有多长吗汇报结果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提示学生可以选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测量一下 学生汇报师出示问题: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同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2、认识尺子: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
3、cm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 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 识厘米)3、 认识1厘米的长度: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 0到 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 1 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 思呢(就是差不多)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
4、不补充练习: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 宽、高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 是多少。4、 认识几厘米 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 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 说。别的同学找出的 2 厘米在哪呢 - 不管是从 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 03 、 05、06 ,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 1厘米数出来的吗 那用什么好方法 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 0 刻度是起跑 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三、展示点拨如果给你一个物品,你能准确的量
5、出它的长度吗试 一试。学生测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长师巡视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 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小结:看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首先都 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 度了,学生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汇报结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测量的。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4页“练一练”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认识厘米1厘米 1cm第二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6页教学目标:1、 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 段的基本特
6、征,构建线段的模型。2、 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眼红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 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3、 培养观察、想象、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 念。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并会画出整 厘米的线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复习和厘米有关的内容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测量彩色纸条的长测量一段毛线的长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测量毛线的长度时,要先把毛线拉直) 学生主要说出事怎样测量的。2、认识线段师讲解: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做一条线段。 出示线段学生感知,自己描述线段是什么样的。三、展示点拨学生完成课本 5 页“练一练”的内容。展示学生作品画线段用直
7、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同桌同学合作完成。展示学生作品。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6页“练一练”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第三课时: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7-8页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认识米的意义, 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 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会用米尺测量 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3. 在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 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经历用米尺进 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 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难点:认识米,知道 1米=100厘米,初步建 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
8、米尺、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测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手势表示 1 厘米有多长 2 厘米、3 厘米呢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让两名学生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感觉出很不方便,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 量。(板书课题:米的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介绍米尺课堂引入采用直接了当的方式: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 单位米。(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 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 线和数(都有
9、些什么数啊)。2、 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 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 0到 100的,从 0刻度线到 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3、 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 号是“m”。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认识米尺及其它测量工具。学生合作,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三、展示点拨1、前后桌同学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师:现在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是 1米高 吗(生:想)师:那得听好要求了,每个小组测量 1个同学的身 高。既然只量一个人的身高,你们四人小组就要做好分 工合作。比如说 4个人中第一个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 用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不
10、对,第四个人贴 标签(教师边说边做动作)。而且量完一个小朋友的身 高后,四个人就马上坐端正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合作 了,听明白了吗请一个小组作示范。(示范时主要引导做好以下几 点:组长分工明确,量的方法,量好后四人仔细打量 1 米的高度)反馈(请上3、4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另请一名学生我认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应通过测量重点讲解,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形象 的感知。用米尺进行验证)师(仔细看了看那几个小朋友身上的标签)问:为 什么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呢生: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 师:小朋友说的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却始终是(1米)。比划、验证、飞入脑子师(出示
11、米尺):对啊,就是这样的1米,小朋友看 仔细了,1米有这么长,好,闭上眼睛,将这1米的长度 快速地飞到你的脑海中去。(生闭眼想象)学生指一指你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自由发言。2、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同桌合作,观察直尺,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 系。汇报结果。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练一练选择合适的单位:米、厘米。 (1)大拇指宽约1( )(2) 一张床大约长2( )(3) 教室的长大约有8( )(4) 一支铅笔大约有16( )(5) 我家在虹桥路上,离学校大约有500( ) (6)我们学校的长约100( )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第四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 9-10 页
12、教学目标:1.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 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选择分米做单位进行测 量,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 换算,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2. 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 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3. 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 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图、彩带、直尺、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 厘米和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 位
13、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 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厘 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测量课桌的长度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 度不够 1 米)(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 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2)汇报方法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
14、59 厘米;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 10 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 5 个 10 厘米,还多出 9 厘米, 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 59 厘米)(3)比较测量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 比较好(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因为它是以 10 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 15 厘米,有的是 20 厘米,有的是 25 厘米, 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4)引入并板书课题。用 10 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 1 个新的名 称叫分米(板书课题)。2.教学 1 分米有多长(1)想一想,1 分米里有几个 1 厘米(10
15、 厘米)10 个 1 厘米,就是 10 厘米,也可以说成是 1 分米。(2)从 1 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 1 分米呢(11 厘米),从哪里到哪里又是 1 分米呢(课件出示 1 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 分米=10 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 10 厘米(5 个)这 5 个 10 厘米是几分米(是 5分米)还剩下几厘米(9 厘米)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 度是 5 分米 9 厘米。(完成做一做)3.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1)观察直尺上 1 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 1 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 1 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反复两次) (2)画一画我们已经知
16、道了 1 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 1 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 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 长度;吸管的长度等)4.教学 1 米=10 分米。(1)我们已经知道了 1 分米=10 厘米,那么 1 米有几个 1 分米。(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 数一数 1 米有几个 1 分米。(2)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 1 分米=10 厘米,就以 10 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 10 段,也 就是 10 分米,所
17、以 1 米=10 分米)(3) 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 在厘米的前面)三、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填空。(练习纸)1 分米( )厘米 30 厘米( ) 分米1 米( )分米 60 分米( ) 米2.算一算1 米 2 分米( )分米14 厘米26 厘米( )分米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练习纸)粉 笔 盒 的 高 约 1 ( ) 。光 盘 的 厚 大 约( )毫米。电线杆高 5 ( ) 。 ( )。乒乓球台高约 7一间 教室高 3 ( ) 。 一本 书的宽 14 ( )。4.判断(1) 儿童游泳池水深 7 厘米。 ( )(
18、2) 课桌高 60 米。 ( )(3) 一支钢笔长约 9 厘米。 ( ) 四、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分 米 的 认识米分米 厘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集 体 备 课 共 案第二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课本12-13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 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2. 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除数 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3. 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会读、写有余
19、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棒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学生将12根小棒,每5根分成1份,学生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自主探索算法。出示红红说的问题。再 备设 计( 个案)引 入采 用实物 ,拿 出学生动手操作后说出分的结果。(分铅笔)出示例题的情境图:15个桃,每盘放6个,放了( )盘,还剩( ) 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学生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算 法在全班交流。学生
20、中可能出现以下的方法:2.出示13页例题图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试着用算式来表示三、展示点拨展示学生作品对正确的算式进行肯定。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 13 页“练一练”的题目。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一)2154(个)1(张)读作:21 除以 5 商 4 余 1。12 根粉笔 ,平 均分 成4 份,每 份几根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二)教学内容:课本14-17页教学目标:1、 经历操作、观察、讨论、思考的过程,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思考方法,体 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2、 能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明确每一步计算的意义。3、 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学习
21、简单的数学思考,提高分析问题 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分小棒:学生将 17 根小棒按要求分一分,并写出算式。出示 14 页题目。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展示学生作品出示 4 个算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后汇报。结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2、出示 15 页例题学生独立完成,出示兔博士的问题。讨论后汇报3、出示 16 页主题图叙述观察后自由发言。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小组合作试着写出竖式
22、展示学生作品师板书正确的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 15 页和 17 页“练一练”的题目 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二)讲 解13 页例 题时 ,30 7 = 4 (串) 2 (只) 47/3028 2余数强 调“ 除以 ”不 是除。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三)教学内容:课本18-19页教学目标:1、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3、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
23、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口算20 6= 21 5= 30 4= 24 9=35 8= 18 7= 45 6= 29 7=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课件出示 18 页例题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出示问题(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要口答。同桌合作完成展示学生作品有道理的都要给予肯定出示问题(2)和(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三、展示点拨展示学生作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强 调余 数的 单位 要和 被除 数的 单位 一样师小结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试一试”和“练一练”的题目。 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三)3093(枝)3(元)第四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四)教学内
24、容:课本 20-21 页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提 示学 生找 出问 题2、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时的 中 的思考过程。关 键3、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计算209 265 317 409学生独立完成后说出结果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课件出示课本 20 页例题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出示问题(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师巡视汇报讨论结果师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至少要租几条船。 出示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5、汇报结果展示学生作品出示课本 21 页“说一说”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对有道理的想法要给予肯定。词 :最多 、至少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集 体备 课 共 案再备设计(个案)三、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练一练”的题目 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四)1844(条)2(人)第三单元:认识 1000 以内的数 第一课时:数数与数的读写教学目标:1 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数 1000 以内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和数 实物的个数。2 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能读写 1000 以内的数,渗透类 比
26、的思想方法。3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增 强学习的数学信心。教学重难点:1 ,重点:能正确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会读写 1000 以内的数。2 难点:理解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数纽扣电池。由学生自由发言总(1)让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自由地数。结数数的简便方法。(2)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数的方法。(3) 结合学生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数得快(学生可能说出:十个十个地数)二、自主探索1、数数(1) 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二十数到一百五十。(2) 十个十个的数,从二百四十数到三百二十。(3) 选择自己喜欢地方法,从三百二十五数到四 百一十五。(口头数数活动,采取多种
27、形式,给每个学生创造 更多数数的机会。)2、说一说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比 100 大的数三、实践应用教材 24 页例题:盛一杯黄豆,先估一估有多少粒,再倒出来数一数(学生先估计一下,再实际数一数, 先数出 20 粒,再分堆估计。)“练一练”课本 25 页第 1 题,第 2 题,让学生自己完成。四、认识计数单位千:数一数(教材 26 页例题),1、图中共有三幅图,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2、探究数数的方法:图一:当数较少物体的个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 数。图二:当数较多物体的个数时可以十个十个的 数。图三:当数更大的数时,就可以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的时候,在增加一百是 10 个一百,得出 十个一百是
28、一千。3 认识计数单位千:千和一,十,百一样都是计数单位。千和百之间的进率也是 10,因此一,十,百,千这四个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 五、10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 27 页例题:写出计数器上的数并读一读。 1,探究写数的方法:看左面的计数器:百位上有 5 颗珠子,表示 5 个百,要在百位上写“5”;十位上 1 颗珠子也没有,写数时要在十位上写“0”占位;个位上有 3 颗珠子,表示 3 个一,要在个位上写“3”。所以这个数 写作:503。看右面的计数器:百位上有 4 颗珠子,表示 4个百,要在百位上写“4”;十位上有 6 颗珠子,要在十位上写“6;个位上有
29、1 颗珠子也没有,要在 个位上写“0”。所以这个数写作:460。2,探究读数的方法: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数位上是几就读作几,数中间的 0 要读出来,数末尾不管有几个 0 都不读。 3,具体的读数方法:503 的读法:百位上是 5 读作五百,十位上是0 读作零,个位上是 3 读作三,所以 503 读作五百 零三。460 的读法:百位上是 4 读作四百,十位上是6 读作六十,个位上是 0,0 在末尾不用读,所以 460 读作四百六十。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29 页 练一练第二课时:数的组成和表示数 教学目标:1 ,经历探究数的组成和用图形表示数的过程。2 ,掌握 1000 以内数
30、的组成,能够用图形表示 1000 以内的数3 ,了解可以用图形表示数,感受“数”与“形” 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难点:重点:能掌握 1000 以内的数的组成。难点:掌握用图形表示数的办法。教学过程:一:数的组成:用下面的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并读出来。 (教材 28 页例题)1提出“用 0、2、3 这 3 张数字卡片在数位表中摆三位数”的要求,让同桌合作,并边摆边读出来。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 0、2、3 这 3 张数字卡片,把它们摆到数位表中,你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同 桌合作,边摆边读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数,特别 注意是否有人摆出 032 或 023。2
31、交流学生自主尝试的结果。每人说一个数,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用 0、2、3 这三个数字卡片 可以摆出 4 个三位数。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摆出的数怎样读每人只说一个数。学生说做法和读法,教师在小黑板的数位表中写出 来,如:生:我把 3 摆在百位上,把 0 摆在十位,把 2 摆在 个位上。教师在小黑板上的数位表中板书:千位百位十位个位302如果学生出现把 0 摆在百位上的情况。教师进行启 发性谈话。师:用 0、2、3 这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把 0 放在百位上摆出的 032 和 023 分别只能表示什么的数量 生 1:032 只能表示 32生 2:023 只能表示 23师:那就是说,0
32、 放在 32 或 23 的前边是没有用的, 对吗生:对。师:所以,在用数字组数的时候,数学上有一个规定,0 不能放在最左边。按这个规定,用 0、2、3 这三 个数字可以组成哪几个三位数呢学生说数,形成共识,得出三位数有:302,203, 320,230。3. 提出:“任选一个数,说一说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使学生知道并理解各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师:请你从这 4 个数中任选一个,说一说百位,十 位,个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生 1:我选 302,百位上的 3 表示 3 个百,十位上的 0 表示一个十没有,个位上的 2 表示 2 个一。读作:
33、三百零二。生 2:我选 230,百位上的 2 表示 2 个百,十位上的 3 表示 3 个十,个位上的 0 表示 1 个一也没有。读作: 二百三十。4.让学生任意举出千以内的数。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任意说一个千以内的数并 说一说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学生说数,教师写出来。多请几个人发言。5. 提出:“观察这些三位数,你有什么发现”的问题。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千以内的数都是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师:观察同学们这些千以内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 1:我发现千以内的数都是三位数。生 2:我发现千以内的数都是有几个百,几个十, 几个一组成的。如果第二种说法出不来,教师可启发
34、师:这些三位数都是由什么组成二:用小棒或图形表示数:1.在数位表中画小棒表示 513。(教材 28 页例题)1),理解题意,明确画小棒表示数的方法:要求画小棒表示数,小棒画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小棒画在百位上,1 根小棒就表示 100;小棒画在十位上,1 根小棒就表示 10;小棒画在个位上,1 根小 棒就表示 1。2),在数位表中画小棒表示出 513。2.任选三种图形分别表示 1 个百、1 个十和 1 个一,在数位表中画图形表示出 325。(教材 28 页例题)1),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画图形表示数,就是在数位表中用选定的图形代表指定的数,3 种图形可以任选。比如:把放在数位表
35、的十位上,一个就表示 1 个十,就表示 2 个十;把放在数位表的百位上,1 个就表示 1 个百,就表示 3 个 百2), 解决问题:在数位表中用图形表示数。(相同的图形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数位上有几个 图形就表示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第三课时:算盘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2、让学生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知道算盘是我 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教学准备:算盘教学过程:一、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
36、先在600 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 和地区。二、认识常用的两种算盘:七珠算盘 五珠算盘三、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1、 认识档、上珠、下珠2、 认读算盘上的 19 各数。3、 拨珠的方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 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四、算盘的计数方法:1、 算盘上每一档(杆)代表一个数位。2、 计数时要先确定那一档当个位,然后从右往左 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3、 计数时,要把算珠靠梁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 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4、 每一档的一个上珠表示 5,一个
37、下珠表示 1。 五、在算盘上计数:以在算盘上表示出 531 为例。1、操作指导。“531”百位上的“ 5 ”用一个上珠表示;十位上的“3”用三个下珠表示;个位上的“1”用一个下珠表示。 2、操作示范。六、巩固练习:教材 31 页练一练 1七、课堂作业:教材 31 页练一练 2、3。第四课时: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1 ,经历由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到用数学符号表示 数的大小的过程。2 ,能够正确使用或符号表示 1000 以内数的 大小。3 ,在用数字组数、排列数的大小的活动中,学会 简单的数学思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能够比较 1000 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能够用数字组数并正确排列组
38、成的数的大 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境图这是我班的同学调查的“小小图书馆”的图书数量情况。仔细观察:说一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交流说出情境图中的各种数学信息)2 、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跟小组成员说一说。(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1、我发现科技书多。2、工具书最少。 3、我提的问题是: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 少)二、探究体验:1 、重点解决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谁能帮蓝灵鼠 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观察,读出所提问题。学生可能会说: 1、科技 书最多。2、工具书最少)2、那么,用集或或632 1000499 1000632499 或 : 499
39、632 6321000 4996321000)B、和小组成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想法:如:1、我这样想:1000是四位数,其他数是三位数,1000 最大,所以科技书最多。2、我认为文艺书有 600 多本,工具书不到 500 本, 工具书最少。)C、还有其它比较方法吗(交流其它比较方法)三、实践应用:1、练一练第 1 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证)2、练一练第 2、3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再备设计(个案)第四单元:千克和克第一课时:用天平比较物体轻重和测量物体质量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感受物体轻重以及用选定的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2,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重点: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物体的轻重。教学难点:会用选定的玻璃球做单位表示某个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一,用天平比较物体轻重: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1,明确比较方法:苹果和梨的轻重差不多,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 先用手掂一掂数学出它们的轻重,可以用天平来比较质量差不多的物 书和数学本的轻、体的轻重。2,操作方法: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从而让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