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6 求谏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5589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53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6 求谏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6 求谏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6 求谏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6 求谏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6 求谏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6 求谏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6 求谏 .ppt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作的清醒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两篇课文,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对帝王专制的批判,相互对照,可以使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既要认识到君主专制存在的合理性,又

2、要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东西。,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1.借助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自主梳理基础知识,通晓词句,在此基础上把握文意,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 2.搜集文章写作的背景知识,深入探究文中的道理的进步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这些思想在今天的作用。 3.学习求谏中丰富的论证方法、原君(节选)中的对比方法,提高自己议论文的写作水平。,经典原文 6 求 谏,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吴兢(约669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他所撰写的武后实录记述了

3、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代董狐。吴兢一生修史,取得很大成就,修编有唐史唐书唐春秋武后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后修实录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帝王学。,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

4、图出发。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著作。,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5.明句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 (2)言而不用(被动句) (3)则相继以死(谏

5、)(省略句) (4)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 (5)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反问句) (6)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定语后置) (7)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定语后置),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古汉语定语后置的类型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句意: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句中的中心词是“

6、马”,后置定语是“千里”,标志词是“之者”,其中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句意: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句中的中心词是“人马”,后置定语是“烧溺死”,“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句意:(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1.文脉图解,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2.主旨归纳 求谏记

7、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使能的品质。李世民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并善于采纳意见,从中找到了许多治国良策,明白了自己的许多过失,成为一个从谏如流、具有雄才大略的治世贤君。,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译文: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 点评: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

8、臣关系的论述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译文:我现在早晚没有不把这当成心事的,一直想让你们尽心进谏。而你们也需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呢?如果不能接受谏言,又怎么能劝谏别人呢? 点评:唐太宗从帝王“任情喜怒”导

9、致“天下丧乱”的现象中汲取教训,号召大臣们“尽情极谏”。同时,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皇帝要接受劝谏,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世无疑都有借鉴意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译文: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忤逆犯上。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点评:唐太宗见到许多前来

10、奏事的大臣,“多有怖慑”,说话语无伦次。由此想到“寻常奏事,情犹如此”,何况是抗言直谏呢?那一定要有很大的勇气,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行。因此,他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一些小的改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4.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译文: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 点评:唐太宗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要求:不管是才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

11、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而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从求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参考答案:,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任贤纳谏,是唐太宗实行的各项制度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才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

12、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作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同时,更要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倾听他们的建议与要求,共同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开创繁荣昌盛的局面。,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丰富多彩的论证方法 贞观政要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成书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书中所记虽多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徵等大臣的问答,但叙事详赡,文字明畅,特别是论证方法丰富多变,对于我们的写作而言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譬如选文中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就采用了多种论

13、证方法。如“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将君臣比喻成鱼水,将谏臣比喻成明镜,化抽象为具体,将艰深、枯燥的道理讲得浅显生动。这是比喻论证。又如“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类比推理“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一语破的,准确地揭示出忠臣在帮助君主察知自我过失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类比论证。又如“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国君只有察知过失才不致覆亡,唐太宗先从反面假设“臣不匡正”,进而指出“欲不危败”实不可得,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这一中心论点。这是假设论证。再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像这样自己的缺点一定发现不了;但是一些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却不同,他们“商略诋诃”,互相探讨,互相品评,那些自己看不到的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乃见”。,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唐太宗由此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是对比论证。其他如“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这样的事实论证在文中更是不胜枚举。 正是论证方法的丰富多变,使得唐太宗阐述的道理虽深,却浅近易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