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1讲科普文章阅读(一)(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7545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2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1讲科普文章阅读(一)(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1讲科普文章阅读(一)(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1讲科普文章阅读(一)(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1讲科普文章阅读(一)(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1讲科普文章阅读(一)(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1讲科普文章阅读(一)(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1讲科普文章阅读(一)(含解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1 讲 科普文章阅读(一)第 11 讲 科普文章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 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 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 嚼烂树叶, 来汲取手掌中的水。 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 则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 一些科, 学家认为,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

2、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 ,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 成的各种关系。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 ,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 。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 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 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 ,而“自我娱乐”是动物 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 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以上假说

3、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 人注目的新假说一“学习 说” 。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在卡纳里群岛上研究黑 猩猩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他们就会用棍子去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 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 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 来,游戏成为幼小动物和成年动物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

4、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 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源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 崖上跳跃, 好像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 赖特发现, 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在冬季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 鱼,类;到了夏季,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不必为猎食整天奔波。吃饱喝足,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 奔跑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冬季捕食大 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研究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圓满解释的问题是, 动物在游戏行为中

5、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 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 方式等, 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 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 有点儿像演戏, 既无目的, 又无结果, 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令人捉摸不透。因而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 更加深入的研究。 1对“动物游戏之迷”的破解总结有误的一项是( ) A游戏是动物能把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巧妙结合。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 B动物通过游戏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熟悉未来生活应掌握的技能,以适应生存。 C动物游戏使动物在竞争生活中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调节和补偿。 D动物游戏行为是复杂的, “动物游戏之谜

6、”的谜底有待深入研究。 【答案】A 【解析】A 项,解释的是“学习说”,“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的说法也不当。 2下面列举的动物行为不能对应证明“动物游戏之谜”的假说的一项是( ) A “演习说”:黑猩猩掌中汲水。 B “自娱说”:北极渡鸦在雪坡上飞上滑下。 C “学习说”:猩猩用棍子赶鸭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 D “锻炼说”:羱羊在斜坡上奔跑.在悬崖上跳跃。 【答案】C 【解析】C 项,“猩猩用棍子赶鸭子”无此游戏,原文表达的是“猩猩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向人们赶鸭子 似的”。 3对本文的思维结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动物游戏的四个“假说” ,采用了并列式思维

7、结构。 B本文从四个方面诸层次深人分析动物游戏的目的.为层进式思维结构。 C本文用先提出命题,然后阐述各种假说,再结论的总分总式思维结构。 D本文先结论,再举例论证,有理论阐释,也有实例支持,行文思维严密。 【答案】C 【解析】A 项,四个“假说”为并列,不能说明全文;B 项,四个“假说”非层进,也不能说明全文;D 项, 这是文章局部的论证方法,不能说明全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虫类与人类 (1)对于虫类来说,人类的社会只不过是一块新的殖民地。它们一直都在我们周围窥探等待进犯的 机会。 (2)在过去的 4 亿年间,地球的统治者既不是恐龙,也不是哺乳类动物,而是这些虫类。这个

8、蜿蜒爬 行的群体,就以绝对数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后来,人类出现了,为了获得清洁与整饬,扫清了荒野,想创 造一个不受虫类侵扰的安全世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安全过,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今天,这些外 来物种正在占领城市,杀人蜂正在不知不觉中向全球蔓延。当昆虫决定殖民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显得如 此无可奈何。昆虫对人类的种种反制手段无动于衷,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也确实没有足以制胜的杀手锏。 (3)我们被这些无孔不入的生物所包围,无法从生活中摆脱它们。向来以苛刻著称的美国食品与药物 管理局,也不得不接受那些无法避免的昆虫现象。每一桶番茄里至少有两条蛆,每 100 克番茄酱里有一条 蛆或者 30 颗苍蝇卵

9、。 每 100 颗花椰菜里有 60 只蚜虫、 齿虱和海石虫。 每份通心粉里有 225 片各种虫类尸体。 每听蘑菇里有 20 条完好的或肢解的大大小小的蛆。上菜的时候,你除了获得一份美食,还有 270 只完整不 一的昆虫和 23 条蛆。 (4)有些生物一生下来,就对我们穷追不舍。在你我眼中美丽的躯体,在它们眼中只是一个充血的 皮囊,装满了最有营养的液体。人体本身就包含多个生态系统,每套系统都有不同的定居者。我们的皮肤 经过放大,就像月球表面的荒原。但表面这些汗毛却很适合居住,扁虱的头部天生就是要扣死在我们的表 皮上。人类对这些生物的厌恶程度要取决于双方关系的疏密。在我们最隐私的地方,同样存在着特

10、有的寄 居者。 (5)目前地球上已知物种中的 70%都属于虫类,想逃避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无法摆脱它们, 也许该转而考虑研究它们,我们需要进入它们的头脑,换个视角看这个世界。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实现这点, 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蟑螂的第二个大脑, 监视黄蜂的感觉器官, 破解蜘蛛的致命毒液, 加深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很可能帮助我们化敌为友。但这项工作完成以前,我们的生活仍然要不断受到虫类的滋扰,而我们决不能 低估这些生物的工作效率和毅力。 (6)在对抗昆虫的战争中,要追踪我们的敌人,科学家所面临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前 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一百万,但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每天都有新的品种出

11、现,好像永无止境。单单是 研究我们所谓的害虫,已经令学者们应接不暇。例如日本丽金鱼,每年要席卷 1 千万公顷农作物。至于棉 籽象鼻虫,全美三分之一的杀虫剂就是为它而准备的,玉米穗虫每年都要造成至少 5 亿美元经济损失。真 正最具威胁的入侵者是那些无所不在、无所不食的角色,它们就叫蟑螂。1997 年全美仅用于蟑螂杀虫剂的 开支就约为 5 亿美元,我们以为用毒药就可以战胜它们,显然我们低估了对手。 (7)蟑螂的反围剿让我们陷入了新的困境。我们以为杀虫剂能够百战不殆,不料它却成了对手的甜浆。 我们自己想要更多的蜂蜜,却造就了新的梦魇。非洲野毒蜂和人工蜂杂交的结果是制造了不受人类控制的 恶魔杀人蜂。

12、(8)我们正在逐渐认识到人类世界的兴衰将会与虫类世界息息相关,这迫使我们改变与虫类相处的方 式,与虫类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似乎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全世界的技术机构,都开始学习掌握这种诱人 的能量。 (9)原先步步逼迫的恶魔,有些就成为有益于人类的朋友。你看,蛆变成清理伤口的能手,黄蜂也因 其超强的嗅觉而被用于协助检查癌症,原先剑拔弩张的恐怖氛围骤然消失了。在新墨西哥蜜蜂正在接受扫 雷训练,即使是历史悠久的昆虫产品蜂蜜,也刚刚被发现能用于治服那些抗生素抗性病菌。在德国,人类 与蜜蜂之间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研究人员正在利用微型雷达传送装置,试图掌握蜜蜂复杂的 语言表达规律。还有一些地方,科

13、学家甚至利用蜜蜂进行侦测、协助扫雷工作。 (10)也许要不了多久,蟑螂机器人就可以在厨房里帮助你清理蟑螂了。 (有删改) 1第(3)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人类的生活被无孔不入的虫类所包围,人类 对它们的入侵还没有足以制胜的方法。 【解析】很明显,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根据这段的首句 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1)对于虫类来说,人类的社会只不过是一块新的殖民地。 (2)这迫使我们改变与虫类相处的方式,与虫类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似乎已经涉及各个领域,

14、全世界 的技术机构,都开始学习掌握这种诱人的能量。 【答案】 (1)殖民地: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虫类对人类的入侵。 (2)似乎已经:仿佛(好像)已经的意思,这里准确地说明了虽然人类已在广阔的范围内与虫类建立了伙 伴关系,但在对虫类的研究中还有许多新的情况与问题等待着人类去发现、探讨。 【解析】 (1) 根据 “殖民地” 的本义可以看出,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说明虫类对人类的入侵。 (2) “已 经”表示伙伴关系已经建立了,但“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单一,还有待人类研究。 3人类已经和虫类建立了伙伴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与文中多处提到的人类对于虫类的侵扰无

15、可奈何 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人类在各个领域开始掌握并利用虫类的能量,如:医学上,利用蛆清理伤口,黄蜂协助检查癌 症等;在军事上,利用蜜蜂进行侦测、协助扫雷工作等。 不矛盾。人类对虫类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使不少害虫成了为我所用的益虫,但虫类繁多,侵扰 人类的方式层出不穷, 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办法控制它们, 处于无奈的境地。 (意 思对即可) 【解析】根据第(9)段的内容可以分析人类和虫类之间的伙伴关系。但“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一百万, 但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新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所以作者才说人类对于虫类的侵扰无可奈何。两者并 不矛盾。 4请阅读全文

16、,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案】形象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如“它们一直都在我们周围窥探等待进犯的机会”运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虫类对人类的入侵。 严谨、 准确。 如 “科学家所面临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的 “几乎” ,“全 美三分之一的杀虫剂就是为它而准备的”中的“三分之一”等就严密而准确地说明了任务之艰难。 【解析】科普文章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严密、准确的特点外,还有一般说明文没有的生动形象的特点。 注意举例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Shai Oster 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

17、道这种动物 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 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 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 200 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 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 1997 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 6 英尺左右 的动物最多只剩下 17 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 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

18、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 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 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 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 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

19、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 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作“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 70 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 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 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 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 1980 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 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

20、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 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 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 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 2004 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 10 头以上白鳍豚, 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

21、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 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 他说, 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 “预 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流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 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

22、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 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 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 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 大。 【答案】B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研究文体特征, 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B 项, 理解不当, “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错, 应是表明了中国为了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了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D 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原因之一” 。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属于导语部分

23、。主要作用有 : 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 : 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介绍“长江女神” 白鳍豚,呼应题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理清文脉,把握结构的能力。新闻主要由标题、导语、主体、结束语等部分组成,第一 段是新闻导语。导语一般概括主要内容,呼应题目,与后文相互呼应。 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 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研究文体特征,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引用的作用:一是更客观真实,二是突出某 种内容,

24、三是增强情感,四是凸显人物精神。 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 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该鼓励,真实客观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这一切都由记者本身的良知和使命决定,无需谁来鼓励。 鼓励本身就是外力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所以不该提倡。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一般应与 材料的观点保持一致,因为考生可以从原文中找到依据。选该鼓励,就谈鼓励揭发的好处;选不鼓励,就 从新闻本身的客观公正角度去思考。 (三)阅读下

25、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在南极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类冰鱼,它们的身体就像冰一样呈半透明,体内几乎不含血 红蛋白。 约翰路德和其他的研究人员确认,南极冰鱼是唯一同时缺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脊椎动物。血红蛋 白是富含铁的蛋白质,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这些细胞用它吸收和释放氧气。一般看来,生物学家认为冰鱼 苍白的血液是对南极冰冷而富含氧气的水环境的典型适应特征。可能冰鱼通过鳃和极薄的皮肤吸收了许多 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因此它们可以抛弃那些大而柔软的红细胞。而且,生物学家们还推测,较稀薄的血液 在身体中循环流动的时候阻力比较小,而节约能量消耗也有利于生存,尤其是在极端环境里。 然而,最近一些生物学家

26、提出,血红蛋白的缺失不是一种有用的适应行为,而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不幸 结果。冰鱼的血液携带氧气的量只有普通鱼类血液的 10%,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大幅调整自己的身体。进 化铸成的这个大错也许对于大多数鱼类来说是致命的,但冰鱼的鳃,加上一点点幸运的环境优势,拯救了 它们,没让它们因血液的缺陷而灭亡。 通过对比冰鱼和红血球鱼类的 DNA, 美国西北大学的威廉德特利茨和他的同事们确认了导致血红蛋白 的特殊基因缺陷。总的来说,调控血红蛋白合成的一个基因在冰鱼体内完全缺失。虽然没有任何其他动物 完全缺乏红细胞,生物学家发现环境改变会导致红细胞的减少。当气候变冷的时候,鱼类把血液变得稀薄 一点使其更容易流动

27、是有好处的。相比生活在温暖水域里的鱼,生活在冷水里的鱼血液中的红细胞通常比 例更低。而且,生活在温带的鱼每到冬天的时候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会减少,以节约能量。根据这些事实, 生物学家猜测南极冰鱼为了适应南冰洋而进化出了特别稀薄的血液。 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的克莉丝汀奥布里恩和她的同事提出,和南极鱼科的近亲还有其他大小差 不多的鱼相比,冰鱼的心脏和血管都比较大。虽然在冰鱼体内循环的血液异常稀薄,但它们的血液循环系 统容量很大。他们计算出,要让血液全部循环起来,冰鱼消耗的能量大约是南极鱼科中红血球鱼类的两倍。 温带鱼类的心脏消耗的能量不到基础代谢率的 5%,而冰鱼巨大的心脏消耗的能量占了身体能提供

28、的能量的 22%。他们还指出,冰鱼供养每个器官的血管也要比红血球鱼类多。 和近年来的其他生物学家一样,奥布里恩和希德尔认为,冰鱼巨大的心脏和毛细血管,升高的血压还 有稠密的血管视为对血红蛋白缺失的补偿。但仅有这些适应特征似乎不足以挽救南极冰鱼免遭灭绝,它们 似乎还从营养富集的环境中受益。 然而现在,冰鱼正面临一个新的威胁人为的气候变化。南冰洋正在变暖,而且可能酸化,营养将 会减少。 奥布里恩说, 研究者已经指出, 相比红血球鱼类, 成年冰鱼对温度变化更敏感, 它们无法经受高温。 如果路德说对了,“只有在极地地区寒冷的水中,没有色素的鱼类才能生存” ,那么正在南冰洋发生的温度 变化可能给冰鱼带来

29、灭顶之灾。 1下列对于冰鱼体内为何缺少血红蛋白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学家发现,环境改变会导致生物体内红细胞的减少。 B专家推测,冰鱼体内较稀薄的血液在循环时可降低能耗。 C有些研究者认为,调控血红蛋白合成的一个基因在冰鱼体内完全缺失。 D当气候变冷时,体内红细胞减少更有利于鱼类的生存,所以冰鱼进化出了缺乏血红蛋白的稀薄的血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 行比较、辨析。B 项,只是科学家对冰鱼体内缺少血红蛋白的优势的推测,而非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冰鱼和其大小差不多的南极鱼类近亲

30、相比,冰鱼的心脏和血管都较大。由此可见,冰鱼消耗的能量也 比红血球鱼类要高。 B冰鱼的鳃和皮肤可能替代了通常由血红蛋白实施的吸收氧的功能。 C生活在冷水中的鱼,其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更低,是因为环境改变会导致红细胞的减少。 D冰鱼体内大容量的血液循环系统弥补了血液异常稀薄的不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C 项不确切,文中表述为“相比生活在温暖水域里的鱼,生活在冷水 里的鱼血液中的红细胞通常比例更低”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导致南冰洋海水营养相对减少,可能会给冰鱼带来严重灾难。 B不光是冰鱼,其他任何动物在气候变冷时都会出现体内红细胞的减少。 C巨大的心脏和毛细血管以及南冰洋中丰富的营养,是冰鱼免遭灭绝的两条重要原因。 D因为冰鱼血液携带氧气的量只有普通鱼类血液的 10%,因此可知冰鱼体内只含有普通鱼类 10%的血红 蛋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根据文中信息,无法从血液携带 的氧气量推断出血红蛋白的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