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794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56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对应学生用书 P61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的书法情结 孟云飞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 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 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 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的广泛,它对知 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其魅 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 重

2、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 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据说,毕 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艺术中的艺术” 。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 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 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 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获得了尽情的 抒发和深刻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 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 质和精髓。 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

3、生活之中,是中国 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而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 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 活化。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 力。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 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 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书法情结,对书写骨子里有着一种特 殊的情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 而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 系。 所以说, 中国书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 既是实用的

4、又是艺术的。 自古以来,人们除了用毛笔书写交流信息之外,还通过练习书法来修 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使之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所以,书法既 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 世界观。 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 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来愈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 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绝不会在 中国消亡。今天,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因为书法这 门艺术是中国人襟怀、 品格、 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书为心画、 字如其人, 这种比喻,

5、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感觉到。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园。 (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毕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神奇而不可思议 的东方艺术” 。 B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流行广泛,影响深远,在民 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在世界艺苑也独树一帜。 C书法是世界上一种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表述方式,只有中 国人才能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D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 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张冠李戴。“惊 叹其为

6、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错,原文第一段中的表述是: “惊叹其为艺术中的艺术” 。C.说法绝对。原文第三段在表达这个 意思时是有限制语的,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D.遗漏信息。 原文第四段相关说法是:“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 观和世界观”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为了阐释这一艺术瑰宝, 运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一一阐述了书法在各个领域与中国人的内在 关联。 B中国书法在世界艺苑中独树一帜,文章第一段采用了举例论证 的手法,阐述了中国书法的魅力举世公认。 C文章第二段论证了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品类中,书法这门艺术是 唯

7、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这一分论点。 D最后一段,作者指出虽然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的书写的实用 功能愈发弱化,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书法就不会消失。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 “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 文化本质和精髓” 可知, 书法体现得更直接、 更深刻, 但并不是 “唯一”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艺术的魅力世所公认, 甚至被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 对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西方史学家赞叹不已。 B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 造力,它来源于生活

8、又高于生活,它美化人们的生活,又把艺术融入 生活。 C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这使书法失去 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就 不会在中国消失。 D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明白“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真谛, 人们今天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为强烈,在中国人的内心依然有一 种书法情结。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言过其实。 “一无所知”错,原文第一段是说“知之甚少”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 我就远远望见苏东

9、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 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 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 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 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 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 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 比武赤壁更“赤” 、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 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

10、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 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 渐渐淤积成滩, 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 当年, 苏轼写了 前赤壁赋 ,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 星换斗移, 江山已改, 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 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 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当时朝廷 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

11、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 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 ,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 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 故名 “赤鼻矶” 。 苏东坡是四川人, 想必他初来乍到, 竟将湖北口音 “赤 鼻”错听为“赤壁” 。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 ,游饮江上, 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 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 波澜。 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 时势何等风起云涌, 一时多少豪杰, “而 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 ,扣舷而歌,“大

12、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 ,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 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 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 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 起、 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 丑事、 腌臜埋汰之事, 落个臭名昭著, 也未可知。 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 甚至连遭大灾大难, 最终却艰难玉成, 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 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

13、 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 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 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不过, 他打的是一场 “文战” , 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 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 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 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第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

14、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 东坡,这样会让苏东坡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人情味。 B第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C第段中,作者说 :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 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主观 情绪主要指因不白、 不公、 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 客观环境指 “赤壁” 一带的自然景观和风起云涌的历史背景。 D本文由赤壁之景引出苏东坡的历史经历,由苏东坡的历史经历 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态度及对人生的感悟,高度赞扬了他在诗、词、 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答案 B 解析 A“会

15、让苏东坡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人情味”不恰当, 应该是“强化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 。C.“主观情绪”分析不 全面,应该还包括“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D.“他在诗、词、 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于文无据。 5第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 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 请分条概述。(6 分) 答: 答案 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 官;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 是“赤壁” ;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 在“文战”中获胜;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

16、游胜地。 解析 考查对原文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 阅读语料的信息,从原文摄取信息,概括合理即可。 6 联系本文, 并结合学过的知识, 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 (6 分) 答: 答案 (示例)苏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理入 诗, 写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哲理诗 ; 他扩大了词的内容, 提高了词的境界, 以雄壮豪迈而见长,开创了北宋的豪放词派。 题西林壁 念奴娇赤 壁怀古 赤壁赋 石钟山记等作品是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 佳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尤其是在险恶的仕途上他 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旷达地对待一切,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解析 这里考查学生联

17、系实际与个性化感悟。要求在理解文章内 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 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作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 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 小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 王安石(10211086 年) 个性名片 : 当世人不知我, 后世人当谢我!奈何 “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 。 人物简介: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心为民力 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 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难得人情世故一回,借着牡丹花开,很风雅地 置

18、办了酒宴,请来同事小聚。作为主家和上司,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 平日里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力喝了几杯。轮 到王安石时,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张黑脸都急白了,执拗的王安 石仍目中无人地岿然不动。最后,暴脾气的包公没脾气了,只得放弃。 此时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场浸泡二十余载,依然做不到 官场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酒肉吃进肚里,朋友挂在嘴上。他的 人生信条简单得可怕,你走天桥,我走地下道,无私交才是王道。 碰王安石钉子的,不独有实力派的包公,还有权力派的仁宗。 按照帝国规定, 凡进士高第者, 为官一任即三年后, 便可回京述职, 留到皇帝身边。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

19、代,一直被 视为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他人没有条件也想创造条件地上,王安石 却一再矫情地拒绝,拿仁宗签发的入京圣旨当白纸。一来二去,连钦 差都习惯了他的躲猫猫,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门口。这一次,王安石竟 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钦差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把圣旨放 到桌上就走。得知消息的王安石从茅房里跳出来,抓起圣旨一路狂奔, 硬生生将圣旨还了回去。 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识抬举,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 伸手不见五指。但神宗的 1069 年,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 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政知事(宰相职), 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 没办法,他情商低自有低调的活法

20、,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年,20 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 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第二年,科举应试之日,王安 石的锦绣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为状元卷子。他用甩开他人若干 条街的才华,让人望尘莫及。 随后 25 年里, 他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 其间, 在每一个地方, 全部政绩斐然。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 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全部大获成功。他靠真枪实弹 挣得的官声与民望,让文武百官、黎民百姓都埋头点赞。 最绝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 无非这两条,可他一条都不沾。 他终生不纳妾,这在风流开放的宋

21、代文人中几乎绝无仅有。他正 经得连自己夫人都觉得无趣,于是夫人亲自出面,为他物色了一个美 貌女子。结果,他不仅退还了女子,还帮女子家还清了债务。 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饷,总是拎了装钱的袋子 回家,直接就上缴给夫人。据说,他的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公款, 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官居宰相高位那么些年,从未用此权 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 如今,翻看官方修订的宋史 ,我们会赫然发现:王安石变法的 最重要支持者、参与者、助手、学生和继承人,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 的行列,只有他这位高举变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无恙他活得如此 低调又本分,人品和文品一样无可挑剔,即便是他最凶猛的敌人,也 很难

22、找到攻击他的破绽来。 至于变法的完败, 真是怨不得他, 悲剧在于, 天还没亮,而他起得太早了超前,注定了他是孤独的伟大者。 7王安石能“官拜宰相职”的原因,下面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 项是(3 分)( ) A皇帝支持。神宗主张改革,信任王安石,使其官拜参政知事 (宰相职),权倾朝野。 B文品卓著。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 惊为天人。 C政绩斐然。25 年里,王安石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 贷款法,全部大获成功。 D人品可贵。他不贪色、不爱财,活得低调又本分,是高举变法 大旗的首倡者。 答案 D 解析 “是高举变法大旗的首倡者”错误,这并非其人品,也不 是“官拜宰相职”原因

23、。 8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个性名片中介绍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 ,表 明在宋代王安石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 B包青天难得置办酒席宴请同僚,连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 光都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是执拗不喝,表现出王安石目中无人, 固执己见。 C由于不满宋仁宗的统治,不愿意留到皇帝身边,王安石一再矫 情地拒绝入京圣旨,不识抬举的王安石前途将会一片漆黑。 D在地方任职的 25 年里,王安石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 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官声与民望,而且也为他后来制定新法奠定了坚实 的现实基础。 答案

24、 D 解析 A“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片面绝对。B.“王安石 目中无人,固执己见”错。C.“一再矫情”错,“由于不满宋仁宗的 统治”于文无据。 9王安石的人生信条是“无私交才是王道” ,你赞同这样的看法 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答案 我赞同王安石 “无私交才是王道” 的人生信条。 理由如下 : 无私交,才能一心为民力主改革。王安石变法不怕树立政敌,不怕伤 及情面,无论在地方还是朝廷,积极推行新法。无私交,才能光明 磊落,令人仰止。久在官场的王安石,依然做不到官场那种客套又俗 套的应酬。变法虽然失败,但即便是他最凶猛的敌人,也很难找到攻 击他的破绽。现实生

25、活中,有很多人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 ,千方 百计寻找靠山, 编织关系网, 常常以权谋私, 徇情枉法, 最终祸国殃民, 害人害己。所以,我认为“无私交才是王道”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 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例如,赞同王安石的“无私交才是王道”的人 生信条。然后,再结合着文本中王安石的人物行为、政绩及精神等阐 述此信条的正确性、合理性,最后再结合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王安石的信条阐述自己的感悟即可。注意语言通顺,言之成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游钟山记 清

26、顾宗泰 衡、 庐、 茅、 蒋为天下名山, 而蒋山实江南之冠。 吴为蒋子文立庙, 曰蒋山;又以南齐周氏隐此,曰北山;山时有紫气,则又曰紫金山。 统而名之,为钟山。余于是山,向一至焉,未尽其胜。今鼓兴而往。 未至山六、七里,峰崿蔽亏,藏云障日;水泉激涧,净细可爱。 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自晋以来, 刺史罢还,栽松百株,山故多松也。 沿山五里,遂抵灵谷寺。寺故在独龙阜,梁武帝为宝志禅师建塔; 宋改太平兴国寺;明初徙山之东偏,名灵谷。龛镂壁绘,不及往时, 惟无量殿宝公塔独存。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 阳楼中物也。至宝公塔礼焉。问三绝碑,已毁没矣。 南为琵琶街

27、,履之若有声。由塔循山而左,为安石读书所。其说 法台旧址旁,为八功德水。藤葛纠纷,求所谓清泠者不可得。 由是为太子岩,此山之最高者。余乃升高而望,豁然四空。西瞰 覆舟、鸡鸣诸山,黛螺缭绕,后湖隐见,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 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紫盖 黄旗之气犹有可想见者,而虎踞龙蟠,江山如故。独慨然于齐梁递迁 之主,而叹其销沈于是。 历岩而下,日已薄暮。朝阳洞、商飚馆、周氏草堂、羲之墨池, 诸境最僻, 俱不得访。 别僧而归。 归则松风送人, 明月满衣。 流连清景, 恍若有失,不知路之幽且杳也。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28、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 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B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 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C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 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D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 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答案 C 解析 作答本题时, 可根据句中的 “乎” “也” 等虚词、 判断句 “旷 无人处/夕阳故宫也” 、 常用固定词组 “万家烟火” 等进行断句。 注意抓 “名

29、 词短语”虚词标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紫气,紫色云气。古代认为紫气是祥瑞之气,且附会为帝王、 圣贤等出现的预兆。 B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派遣去督察地方的官吏,后沿用为 地方官职名称。 C安石,即王安石,字半山,号介甫,被誉为“通儒” ,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 D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王安石字介甫,号半 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中“我”所游之山为钟山,“我”曾经到过这座山一次, 但没有游遍所有的胜景

30、,于是这次满怀热情,兴冲冲地前往游玩。 B“我”进入山中六七里路,看见山峰陡峭,仿佛隐藏着云雾, 隔绝开了太阳;泉水涌流,山涧被激起波澜,非常可爱。 C灵谷寺的南边是琵琶街,行人踩在上面好像真的有声音一样。 从宝公塔出来沿山路往左面前行,便到了王安石当年读书的地方。 D太子岩是山的最高处。“我”登高远望,只见四面开阔,向西 可见像青黑色的海螺一样曲折起伏的覆舟、鸡鸣等山和隐约可见的湖 水。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应首 先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进入山中六七 里路”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未至山六、七里”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31、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5 分) 译文: (2)因偕寺僧观景阳钟, 规小而音短, 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 (5 分) 译文: 答案 (1)来到山中,眼见两旁松树成荫,挤夹着山路,凄冷的松 涛在山谷上空怒吼;风沿陡峭的崖壁吹下,一片沙沙的声音。(至,到; 下,动词,吹下;然,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于是我们同寺里的和尚一起去观赏景阳钟,那钟规模小而且音 色也不响亮悠长,难怪它不能长久地放在景阳楼中。(因,于是;为, 成为。) 参考译文 衡山、庐山、茅山、蒋山都是天下名山,蒋山则又确实为江南群 山之首。三国时吴太祖孙权在这

32、座山上为蒋子文建庙,所以称蒋山; 又因为南朝齐时周颐曾隐居此地,所以称北山;山中常常有紫气飘荡, 所以又叫紫金山。把所有的名字统一起来,总称(这座山)为钟山。这座 山, 我以前曾经到过一次, 但没有游遍所有的胜境。 于是今天满怀热情, 兴冲冲地前往游玩。 离山还有六七里路,就看见山峰重叠,陡壁遮天蔽日,山隐藏在 云雾中, 隔绝开了太阳 ; 泉水涌流, 使山涧激起波澜, 水流细小而洁净, 非常可爱。来到山中,眼见两旁松树成荫,挤夹着山路,凄冷的松涛 在山谷上空怒吼 ; 风沿陡峭的崖壁吹下, 一片沙沙的声音。 从晋代以来, 刺史罢官还山,都要栽下百余棵松树,因此山上松树很多。 沿山行走了五里路,就

33、抵达灵谷寺。寺原来在独龙阜,是梁武帝 为了给宝志禅师建塔而建造的;宋代曾改名为太平兴国寺;明代初年, 将寺迁移到山的东边,改名叫灵谷寺。寺里佛龛中的雕刻与墙壁上的 绘画,已不如以前,只有无量殿上的宝公塔单单完好地保存着。于是 我们同寺里的和尚一起去观赏景阳钟,那钟规模小而且音色也不响亮 悠长,难怪它不能长久地放在景阳楼中。我们来到宝公塔前对塔行礼。 行礼完毕,我们向和尚询问三绝碑,才知碑早已被毁无存了。 寺的南边是琵琶街,踩在上面仿佛果真有声音。从宝公塔沿山路 往左行,便到了王安石当年读书的地方。宝志禅师说法台旧址的旁边 是八功德水池。水池边藤蔓、葛草纷披缠绕,寻求佛经所说的池水澄 净清泠,连

34、一点儿痕迹也找不到。 过了这儿便是太子岩,这里是山上最高的地方。我于是登高远望, 四周开阔空旷。向西看见覆舟、鸡鸣等山,像青黑色的海螺一样缭绕 起伏,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后面的湖水,难道这就是六朝当时的美丽情 景吗?向南便可以俯身远眺南京城里的万家烟火与其绮丽而纷乱、锦 绣而参差错落的景象;那一块空阔无人烟的地方,大概就是夕阳映照 下六朝当时的宫殿吧。北方横陈着一条大江,极目远望,对岸的水边 苍青一片,六朝繁盛之时的天子气象至今仍可以从中想象得出,但六 朝已亡,如虎蹲踞、如龙蟠居的险要的江山形势,却一如往昔。于是 我独自暗暗感慨南朝齐梁时依次更迭的君主,深深地惋惜他们纷纷灭 亡,沉没在这。 沿着山

35、岩下来,日色已经接近黄昏。朝阳洞、商飚馆、周氏草堂、 王羲之墨池,这几个景点特别偏僻,都不能去观访。我们告别了和尚 便往回走。往回走的路上,松风从背后吹来,好像在送人归去;明亮 的月光洒满了全身的衣服。我们恋恋不舍地边走边玩赏着这清凉的景 致,恍恍惚惚,仿佛失去了什么东西,忘记了山路的幽僻和遥远。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5 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 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句是全

36、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 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诗人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B第二句写俗世之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可 以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 尽在不言中。 C第三句写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很磨难人。这“荦确 坡头路”正象征了诗人脚下坎坷的仕途,暗含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 D第四句写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用“自爱”一词写 出了诗人面对坎坷之路的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之情。 答案 C 解析 “抑郁不平之气”错误,而是诗人泰然自处,旷达乐观, 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15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6 分

37、) 答: 答案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 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 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一道 炼字题,“铿然”是象声词,摹拟手杖和石头相撞后所发出的声音, 与诗人居所的夜静形成反差,以声衬静。根据注释部分透出来的信息 和诗的最后两句,可联想到诗人身处逆境和在宁静的环境中的精神状 态。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兰 亭 集 序 中 表 现 兰 亭 气 候 宜 人 的 句 子 是 : “ , 。” (2

38、)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箫 声音乐感人的诗句是:“ , 。” (3)一个人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只要尽力了,也就没什么可后 悔的,这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 , ” 。 答案 (1)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第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 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一 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 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

39、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 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 棒喝, ,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 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 即将失足的 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 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 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 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 全都立体、骨感得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 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

40、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 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 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 水 B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 渊 C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 下 D滔滔流水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答案 A 解析 结合上一句,依据叙述应保持话题一致的原则,所填的句 子应该和 “桥面” 有关, 只有 A、 C 两项符合, 从而排除 B、 D 两项 ; “脚 下便是滔滔流水”能紧承上

41、句的“桥侧便是万丈深渊” ,排除 C 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B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C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D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答案 C 解析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振聋 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 醒糊涂麻木的人。千钧一发:原意是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 比喻极其危险。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触手可及:近在手边, 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唾手可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 以得

42、到。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 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含贬义。穿凿附会:把讲不 通的道理硬要讲通或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 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B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 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 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浓缩成一年的话, 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答案 C

43、 解析 A 第一句定语语序不当, 应为 “时空真正的主人” , 排除。 B. 第二句偷换主语,“如果”放在句首,被动句改为把字句,排除。D. 第二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该放在第二句句首,排除。 20大学毕业生王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 是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正文 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 分) 欣闻您是家父的学生,故冒昧打扰,请您在日理万机中抽点时间 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 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惊喜。 答: 答案 “学生” 改为 “高足” ; “日

44、理万机” 改为 “百忙” ; “惠 寄”改为“寄送” ;“敝校”改为“贵校” ;“夙愿”改为“愿望” 或删去“长久以来” 。 解析 “学生” 属于正常称呼, 此处应使用表敬辞的 “高足” ; “日 理万机”对象一般为国家领导人,应改为“百忙” ;“惠寄”用于敬称 对方给自己寄东西 ; “敝校” 是谦辞, 用于自己才可以, 此处应用敬辞 ; “夙 愿”和“长久以来”语意重复。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 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 分) 林清玄曾说 : “能够一鸣惊人的, 必定在不鸣则已的时候养精蓄锐 ; 能够动若脱兔的,必定在他静如处子时洞察入微。”这句话告诉我们

45、: 理想不是现成的果实,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 白纸 荒漠 绿洲 画卷 描绘 开垦 渲染 改造 答: 答案 (示例)(1)理想不是壮美的画卷, 而是一张白纸, 需要你去描 绘、渲染。(2)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 改造。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一位叫马丽的外地打工者在微博中写道:“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远, 心里不由得一阵怅然。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 顾。”2017 年春节长假结束,马丽收拾行囊又要出门时,妈妈远远地 跑过来拥抱,还没说话就泣不成声。 当今中国,父辈对乡土的坚守和子女们匆匆的脚步,早已

46、构成了 一道独特的风景。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和期盼让我们心中酸痛,我们能 停下匆匆的脚步吗?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 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材料讲述了一个外地打工者马丽的故事。 她想要在外 面的世界有自己的事业,但是父母对乡土的坚守、父母的老迈,却让 她无法安心在外面闯荡。现代中国年轻人在父母亲情与事业追求之间 无法协调。根据材料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1)年轻人应该孝顺父 母, 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2)现代年轻人追求事业时, 要做好 “追求事业” 和“孝顺父母”这两者的协调。 写作时要注意:要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表达出自己的体会或感

47、悟, 要保证情真意切。写作时要尽量做到文体鲜明,主题突出,言辞优美, 思想深刻。 佳作展台 父母在,亦远游 正如材料所言,当今中国,父辈对乡土的坚守和子女们匆匆的脚 步,早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和期盼让我们心 中酸痛。那么,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应当怎么办?停下匆匆的脚步, 陪父母厮守炕头,安享晚年,还是忍着酸痛,毅然踏上离家的路,继 续自己的行程? 诚然,孔子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长年守候在父母身边, 嘘寒问暖,尽其孝道,让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 这是美好的。但是要知道,那是孔子在农耕时代对人们所提出的要求, 在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力拼搏

48、的今天,要求人们 居家厮守显然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若你是青年学子,你不能守着父 母不外出求学;若你是普通农民,你不能守着父母不外出打工;若你 是生意人,你不能守着父母不走南闯北行天下。 其实,孔子在谈到“父母在,不远游”的时候,后面还有一句话: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健在,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必须告诉 父母一定的去处,免得让他们担忧。显而易见,即使在那样的时代, 孔子也并没有一味地反对出远门。 中国历来有忠孝难两全的说法,古今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士大都留 有忠孝未能两全的遗憾。 据说, 许世友将军戎马一生, 跟随党出生入死, 逝世前却有一个要求:死后不进八宝山,回故乡陪伴父母。将军孝心 可见,

49、心中的遗憾亦可见,那就是为了革命事业,生前出门在外,未 能很好地在父母身前尽孝。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在 12 岁那年被父母送出 村读书,这一走,成了他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成了世界名人。电视 节目主持人杨澜采访他, 谈起这一段历史, 崔教授痛哭流涕, 他说 : “如 果我不出来,我就可以一直陪着父母。”这成为他永远的心痛和遗憾。 其实,他的话里还隐藏着另一个如果:如果不外出读书,他不会有今 天的成就,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的土地上摸爬滚打。很多人,虽然 游必有方,事必有成,也难以弥补这份情感上的亏欠。 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顾,结果又不得不 义无反顾,这似乎有点残忍,然而这也是无奈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 出于子女的理智,同时也出于父母的愿望。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 子女能在天际间翱翔呢?他们宁可忍受衰老和孤独,也绝不拖儿女的 后腿。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