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804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6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 Word版含解析.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元群文阅读单元群文阅读鸿儒哲思鸿儒哲思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 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 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 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 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 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 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 功劳赫赫。

2、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 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 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 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 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 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 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 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

3、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 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 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 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 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 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 远远低于孟子, 甚至也低于孔子、 墨子、 荀子或其他别的 “子” 。 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 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 用极富想象力的

4、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 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 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1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 们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 那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 挡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

5、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 过了“孔孟” ,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 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与 “文脉” 相关的语段, 然后根据论述与选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D 项, “老 庄超过了孔孟 ,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表述不正确,“老庄超过了孔 孟”的说法太武断,作者没有这样的观点。第三段原文是“本来,孔子有太多 的理由别创独例” ,文中并没有真正点明谁高谁下。所以选 D 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

6、裁,他的文风给予中 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 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 这方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 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可 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C 项,“孟子在这方 面有缺点”与原文意思

7、不相符,注意第四段“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一句 中的“好像”一词。所以选 C 项。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 和人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 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 是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 的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

8、疑。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 读文章, 认真思考。 可根据文章中作者论述的观点, 仔细辨识选项是否符合。 A 项, “一串串幼稚的问题”曲解文意,原文第六段说的是“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 问题” ,“幼稚的问题”不等同于“傻问题” 。C 项,“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 右盼的过度礼让”的推断于文无据。D 项,“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张冠 李戴,原文第五段“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 ,并不是对孟子的人生怀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 唧唧的

9、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 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么?是因为它深 诣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 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 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 遗弃么? 有时, 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当它最充分地展示出黑暗、 龌龊、 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 光明、 纯洁、 崇高、 真诚一面

10、的时候。 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 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利欲在蝼蚁般 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 ; 有时, 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 当它在强暴、 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的伟大的“混血儿” , 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 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 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 属于这一个

11、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 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 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 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 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 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 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了一个默默 无闻的死 ; 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 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 有的人显赫一时, 却只能成为匆

12、匆的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 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 极其微不足道。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 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 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 答,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 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 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 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

13、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 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生命, 这神秘而美丽、 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 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 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开篇,以“生命的暗示”为 主题,用抒情的笔调揭示了生命中充满了辩证的哲理,激励人们要努力去探索生 命的意义。 B“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的伟大的混血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当生命在强暴、苦难、灾难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是一种伟 大的结晶。 C第段围绕“珍惜生命”这一中心,告诉人们 : 任何时

14、候,只要一息尚存, 就要充满希望,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 D最后一段,作者用设问句提出生命究竟有多少暗示的问题,肯定生命中含 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指出必须由哲人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且由哲人给予正 确的回答。 答案 A 解析 B只谈到了生命伟大的一面,漏掉了渺小的一面;C.“任何时候”说 得太绝对,且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D.最后一段是反问,且“必须由哲人正 确的回答”错误,作者是在激励人们要像哲人那样努力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2从文中看,作者围绕“生命的暗示”提出了哪些看法? 答: 答案 秋虫昼夜而鸣暗示生命要显示其存在和价值;生命交织着痛苦与 欢乐,应当有正确的苦乐观;

15、生命的存在既有渺小的时候,也有伟大的时候, 应当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他人;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惜,但在必要时应 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它的神圣,应有正确的生死观。 解析 第段至第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重点阐释生命的暗示。第段 “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 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由秋虫 暗示生命应显示其存在和价值;第段“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 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 ,应正确认识苦乐;第段写人生中伟大与渺小 并存,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第段写珍惜生命但也不应苟活,要活出价值; 第段写认识自己,找到

16、生命转化的方式。 3(1)第段画线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用简洁的语言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的含意准确地写出来。(不超过 18 字) 答: 答案 (1)引领下文。 (2)(示例)历史是检验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观察画线句子的特点,概括其内容,结合它所在的位置,不难得出 它引领下文的作用。(2)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将生命的价值比作刻度,将历史比作 天平,化抽象为生动,阐明了历史是检验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的道理。另外,答 题时注意字数限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布衣鸿儒季羡林 李树平 历史上称得上布衣鸿儒的很多。可要说到当今,季羡林则最为典型。把

17、这个 词用在他的身上,是那样的自然而准确,合适而贴切。 我因编辑朱自清全集 ,曾多次去季老家中拜访。记得第一次去见季老时, 原本想,季老六岁即离开贫穷的农村老家,来到了家境较好的济南叔叔家,一直 在城里读小学中学,并一举考上清华,后又留学德国十年,再回到北大当教授几 十年。想象他至少也应该是一个有点洋派、生活上颇有讲究的老知识分子。没成 想眼前的季老却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人:穿一身蓝卡其布的中山装,一双圆 口的布鞋,脸上呈现出乡下老农才有的那种真诚甚至有点谦恭的微笑,即之也温, 观之也诚。进入家中,就是个饭厅。一张老式八仙桌,桌上还放着早餐刚用过的 豆腐乳、酱菜、花生米几个小盘。显眼处,还挂

18、着一个过一天撕一页的老式农历。 真让人怀疑,这就是季老的家。可当来到季老的书房时,你就不会再有一点点这 样的疑惑。那偌大的房间,除了窄窄的过道,就是满书架的书,比图书馆的图书 还排得紧密。没有去数里面到底有多少个书架,反正满满当当地摆着,只留了窗 口一点地方,挤挤挨挨地放下一张写字桌,桌上一盏台灯,旁边则是横七竖八地 摆着各种图书、杂志和报纸。正是这盏灯,每天清晨 3 点就亮起,被人称之为北 大校园里每天迎来曙光的第一盏灯 翻开季老的散文和他的自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人生追求历程。那坚 忍不拔、刻苦勤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伴随着他走过一生。他一辈子就 是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

19、向前行进。有的人写季羡林从小就胸怀大志, 有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其实,少年时期度过贫困生活的季老,并没有什么大志。 季老曾说过,“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向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 。他以 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而最原始的动力和最大的愿望,就是“一旦大学毕业, 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即使到了晚年,他在自己老年“座右铭”中,也 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改为“志在十里” 。六岁前的贫苦生活虽然在他人生的 历程中是很短暂的,可这却为他以后的人生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应该是他“布衣品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形成季老“布衣品格”的另一因素则 是他的恩师陈寅恪教授。恩师不仅对他的专

20、业道路,学风、学术研究和考证方法 进行引导,更对他人格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时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 长袍,朴实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 识他的人,恐怕大都会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 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 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 令我受益无穷。” 季老的“布衣鸿儒”精神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他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看待 别人。待人处事从不看自己的需求和别人地位的高低,更不会因自己地位的提高 而对别人趾高气昂。他总是那样亲切和善。有关季老这方

21、面的故事很多。如季老 上世纪八十年代谢绝当中科院副院长;九十年代,有人推荐他当中国作协主席, 他立刻声明,“叫我教授,我脸不红;叫我作家,我脸会红,因为我只能算是作 家票友,哪有资格当作家主席。”特别是到了新世纪,季老被许多人尊重,并被 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 。对此,季老在他的病榻 杂记中力辞这三项“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下过死功 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称大师!”季老与当年清华同学胡乔 木的交往也让人称颂。胡乔木在清华曾劝季老投身革命,后来他当了毛主席秘书, 再后来当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的职务越来越高,但对老同学的友 情却有增无减,

22、不仅主动写信和季老联系,还多次去北大季老家中看望。可季老 虽然内心炽热,却始终不去回访,“绝少主动和他接近” 。胡乔木逝世后,季老撰 文怀念乔木 ,追述他们相识相知的往事。季老说,在乔木生前,刻意回避;在 乔木去后,却不胜怀念。应该说季老回避的是逢迎,怀念的是真情。当时任北大 副校长的季老可以被报到的新生误认为是校工,花许久时间帮他照看行李;季老 可以与掏粪工人魏林海结成忘年之交,还热情地为他的画展题词。正如中央电视 台 2006 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所说:“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 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23、当的两项是( ) A季羡林出身贫寒,童年生活一直非常贫穷,在得到济南叔叔的资助后,他 的生活才得以改善并进而走上了自己梦想的求学之路。 B文章述写陈寅恪先生的朴实无华与之前介绍季羡林生活的朴素形成照应, 说明了恩师陈寅恪的“布衣品格”对季老的影响之深。 C季羡林“布衣鸿儒精神”最动人之处在于他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式,有物 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是对其精神和品格的最恰当评价。 D由于作者巧妙点染,加之人物早已广为人知,故文章虽未直接介绍季羡林 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却并未削弱人物的“鸿儒”本色。 E这篇传记详细记叙了季羡林艰苦求学的经历以及他“布衣鸿儒精神”形成 的原因,高度赞扬了季老淡泊名利、潜

24、心治学的品质。 答案 CD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手法的能力。A 项说季羡林“走上了 自己梦想的求学之路”概括不恰当,文中第三段表示季羡林“向无大志” ,考上清 华是为了找到工作“迎养母亲” 。B 项“说明了恩师陈寅恪的布衣品格对季老 的影响之深”分析不恰当,本文中的“布衣品格”是用来形容季羡林的;且从 “布衣品格”的实质来说,它不仅表现为生活的朴素,更表现为为人处事的有物 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而后者在陈寅恪身上的体现作者并未说明,所以对 陈寅恪是否具有“布衣品格”不能妄加判断。E 项“详细记叙了季羡林艰苦求学的 经历”“高度赞扬了季老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品质”分析和概括不恰

25、当,文中 对季的求学经历并未详细记叙,主要赞扬的也是季羡林的“布衣品格” ,生活俭朴, 脚踏实地,“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 2“布衣鸿儒”这个词用在季羡林身上,为什么自然而准确,合适而贴切?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季羡林对物质要求甚低,生活简单朴素,但他的精神追求至高,常 年勤勉不辍;季羡林涉猎广泛,学术成就卓著,但他从不以专家、泰斗自居, 始终谦虚谨慎;季羡林严以律己,平等待人,为人亲切和善,真诚谦恭。 解析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要 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 原文,找到“布衣鸿儒” ,并

26、理解它的内涵。如由“没成想眼前的季老却像一个地 地道道的农村老人”“那偌大的房间,除了窄窄的过道,就是满书架的书”“被 人称之为北大校园里每天迎来曙光的第一盏灯”等归纳出第点;由“季老上世 纪八十年代谢绝当中科院副院长遑称大师!”可归纳出第点;由“脸 上呈现出乡下老农才有的那种真诚甚至有点谦恭的微笑”“言有物,行有格,贫 贱不移,宠辱不惊”等可归纳出第点。 3文章多处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季羡林散文和自传中的原话,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答: 答案 能直接展现季羡林的人生追求历程,较全面地揭示他的精神品质 ; 能借以表达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使文章更客观,更 真实,增强了文章的说

27、服力。 解析 这是一道对引用传主原话作用进行分析的题目,要求分析多处直接或 间接地引用了季羡林散文和自传中原话的作用,如能直接展现季羡林的人生追求 历程,较全面地揭示他的精神品质;能借以表达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收到言 简意丰的效果;使文章更客观,更真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鉴于季羡林的成就和贡献,有人认为季羡林“从小就胸怀大志,有着崇高 的理想和目标” ;而季羡林则说“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向是一步步提高的” ,考 上清华大学的原动力是“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以上是两种对于立志与成才 关系的不同理解。你对青年人立志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 理由。 答: 答案 观点一:

28、青年人立志应该远大。远大的志向能让青年人的人生目标 更加明确,思想更加明晰;树立远大的志向,追求远大的目标,能让青年人的 人生更加有意义,少些庸俗,多点高尚;将远大的志向变成现实,应先从身边 的小事做起并坚持不懈。 观点二:青年人立志要小而实。小而实的目标是客观审视自我的结果,它 代表着成熟,更代表着脚踏实地;小而实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可以让人生走得 更坚实, 成功需要不断叠加累积 ; 树立小而实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没有远大的理想, 人生的志向是可以一步步提高的。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明确自 己的观点,然后立足文本谈谈对青年人立志的看法,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

29、然 后谈谈对自己的启示。本题可以从立志远大还是立志小而实两个方向任选一个来 谈,注意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 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下列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真是有所凭借的 B古人夜里依靠蜡烛游玩,真

30、是有原因的 C古人夜里依靠蜡烛游玩,确是有所凭借的 D古人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是有道理啊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秉:拿着。良:确实。以:名词, 因由,道理。考生了解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心 态的一组是( )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幽 赏未已,高谈转清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句感叹光阴易逝,人生短暂,但 并不悲观,当然也没有表现出积极心态。句流

31、露出的是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 的消极思想,考生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同兰亭集序一样,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 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宴饮)等问 题。 B李白与堂弟们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序中写出了欣赏美景、高谈清 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但不足以掩盖其豪情逸兴。 C本文重点写景,辅以叙事、抒情。作者以诗笔行文,充满诗情画意。虽然 是文,却和诗一样飘逸俊爽。 D本文引用了不少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答案 C 解析

32、“本文重点写景”错,本文主要是写“夜宴桃花园” ,是叙事夹以抒情。 4本文和兰亭集序同是记叙宴饮之乐的序文,但表达的生命观却有所不 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为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 短暂的,必然会“终期于尽” ,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 则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 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 兰亭集序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与本文作者的 情感和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

33、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 醒的不同,纷纭变幻,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里拿着蜡 烛游玩,确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 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 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 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 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 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就罚酒三杯。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12 题。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

34、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 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瓦瓯:陶制的小盆。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运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B后诗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C两诗内容不同,前诗旨在说理,后诗意在抒怀。 D两诗风格不同,前诗平实警策,后诗自然清新。 答案 B 解析 B 项,“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错,应是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闲适、 隐逸的生活状态。 2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 的认识。不少于 150 字。 答: 答案 人生哲理:居安思危。(联系实际分析略) 解析 泾溪后两句的寓意是,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的小河上行船,由于 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而越是在一帆风顺的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 故。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解答时要先明确寓意, 然后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或读书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一哲思的认识及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