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0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58973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0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0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0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0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0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0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0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天天练 40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天天练 40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 基础过关 一、2019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 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 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 “青衫”含意相

2、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 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 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 _ _ 答案: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 能升迁表达了同情;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鼓励:尾联鼓励他 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 有助

3、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赠别诗常见的情感 : 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 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 忧等。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 ; 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 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 “青袍” 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 ; 颈联 “须藏器” “莫 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鼓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 知识拓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技巧 (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包含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 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两个“送”字说明

4、了这两首诗表现 的都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 诗人会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 抓住了关键词, 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不起故园情” ,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 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地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 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绪或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 浑)和哀景(冷清凄凉、 色彩暗淡、 低沉萧瑟)两类。 一般来

5、说, 乐景表示乐情, 哀景表示哀情。 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 野阔,月涌大江流” ,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抓出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 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所以要注意通过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情感。 (6)抓住注释。诗歌的注释内容一般可以给我们以暗示。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该诗的思 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该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该诗的写作风格;介绍别 人评价,暗示该诗的特色。 二、2019武邑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34 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6、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 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 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苟安政策,他的才能、 抱负得不到施展。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地描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

7、胭脂都做了颜料去 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上阕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 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寄寓 田园之思。 答案:C 解析 :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 项,“借代手法”错,以“万斛”言愁之可量, 量而不尽,是夸张;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帖、生动。 4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 : _ _ 答案 : 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 突发奇问。斜日,有虚写年华流逝

8、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怀才不遇、报 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由“人倚醉醒中”的惆怅,“谁是中州豪杰”的发问,以及注释 中“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可知此词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悲愤。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 ,以陶渊明和范蠡的典故,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 致而又酣畅淋漓。漂泊的愁绪。下阕“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 道路 : 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对故国山 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 ,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9、: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诗歌情感,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关 键词句, 还要结合注释知人论世。 从注释中词人的经历, 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爱国” “不 得重用” ,以此为出发点联系词句,可以得出热爱故国、壮志难酬两方面的情感;根据夕阳 这一意象的常见含义,可以得出岁月蹉跎、青春逝去的愁情 ; 结合词句“无处落征鸿”“千 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可以看出漂泊无定之愁;根据陶渊明、范蠡的人生归宿,结合词 人遭际,可以看出词人的退隐之心。 三、2019攀枝花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56 题。 望秦川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

10、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 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 : 泛指今秦 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 染了出来。 B 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 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 不言秋而秋色自现, 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 颈联写秋风吹起, 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 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 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 ,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 ; “凄其 霜露浓”表

11、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错误, 应为“辽阔、明净的画面” 。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 _ _ 答案 : 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 壮丽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 之色”“霜露之浓” ,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再加上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直 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 解析 :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由诗下注释可知,本诗是诗人晚年官

12、场失意,离别长安途中写的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时,不能脱离这一背景。诗歌前四句所写的 景物明净、壮丽,这是京城长安之景,而诗人即将离开了,从中可见其留恋、不舍之情。诗 歌后四句萧条、清冷,诗人仕途失意,因而要离开,联系尾联中的“叹”“凄” ,可见其恋 恋不舍之中隐含的怅惘和凄凉之情。 能力提升 四、2019湖南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78 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下列对第

13、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 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 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C 杜甫十分重视炼字, 在本诗中也是如此, 比如颔联中的 “翻” “洒” 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 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 项,“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错,应 是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8 泊岳阳城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 _ _ 答

14、案: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漂泊困顿中忧国伤时的情感。 泊岳阳城下仅用 “留滞”与“艰危”两词分别略做点染 ; 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 具体写境遇之困顿, 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 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城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 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 ; 登岳阳楼中,诗人境遇困顿不堪但仍不减忧 国忧民之热肠,无论是“昔”“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 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解析 :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泊岳阳城下 首、

15、 颔两联写漂泊之苦, 颈联直抒胸臆,写尽困顿之苦和忧国伤时之痛,尾联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 登岳阳楼首联“昔”与“今”之间包含着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作者漂泊无定、忧国忧 民、伤时伤世的感慨;颔联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颈联写诗人亲朋离散、 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 ; 尾联“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 感到无可奈何、万分压抑的感情。在充分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后,提炼共性、对比差异即 可。 方法总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技巧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3)把握诗

16、句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从分析诗歌中的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5)从诗歌的意境着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2019衡水中学调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910 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阳。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 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 颔联紧承

17、首联, 写燕子不耐阴雨, 而海棠却能在寒冷中, 经雨不谢。 这里的 “燕子” “海 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 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尾联两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跟前景物, 也指由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 项,“天翻地覆之感”实指靖康之变。 10 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 。请结合全诗 赏析这一特点。 答 : _ _ 答案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

18、之情。本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 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 解析 :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理解“其忧国 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的意思,是说陈与义的诗和杜甫的一样忧国爱民,然后抓住“忧 国爱民”这一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诗歌首联叙写诗人客居巴陵,愁恨满怀。颔联写景,运 用比喻、 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像燕子类的朝廷小人的憎恶和谴责, 凸显了对像海棠类的气 节高尚者的崇敬和称颂。 颈联抒情, 悲国家 “天翻地覆” , 悲自己 “齿豁头童” 不能为主前驱, 无法挽救时局,只能遥祝圣明。尾联写景,借景抒情。在这首诗中,陈与义处境

19、愁苦,但仍 心系国家,确有“忧国爱民之意” 。 六、2019江西九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112 题。 满庭芳 徐君宝妻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 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 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 岳阳楼。 【注】汉上:泛指汉水至长江一带。江南人物:指南宋的许多人才。宣政:宣 和、政和都是北宋徽宗的年号。烂银钩 : 光亮的银制帘钩,代表华美的房屋。风卷落花 : 指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0、 ) A这首词以虚笔起笔,极写南宋文明的繁盛,都会繁华富庶,富丽堂皇,与后文形成 对比,暗含着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安逸乐的不满。 B“貔貅”运用借代手法,代指侵略者,表现元军南犯之势,充分表现了词人对敌兵 的痛恨之情。 C 这首词笔调悲壮, 用典贴切, 感情深沉悲凉, 深刻细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哀痛之情。 D本词具有“运思凌空超越”之特点,词人记录自身被掳、历尽艰危的具体情状,又 以无穷之追怀、反思与想象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借代”错,应为比喻,将侵略者比喻为 貔貅这种猛兽。 C 项, “笔调悲壮” 不妥, 本词悲愤激烈, 凄恻低回

21、, 并无 “壮” 意。 D 项, “记 录自身被掳、 历尽艰危的具体情状” 错, 词中对 “自身被掳、 历尽艰危” 着墨不多, 没有写 “具 体情状” 。 12有人评价这首词,称其“意境崇高” ,你认同这种评价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 _ _ 答案 : 认同。女词人以包容博大的气魄和卓越的见识来写宋代历史文化的悲剧,哀悼 宋朝的灭亡。 这首词表达的不仅是对丈夫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哀悼, 还有自己的死节之 心,对故国沦亡的悲哀。词人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在一起,意境极为崇高。 解析 :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必须先明确 观点,说明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然后结合词句进行分析。上阕写南宋灭亡,元军直上,词人 流落他乡,表达自己的痛心及无奈。下阕写徐郎何在与断魂千里,运用悬望与想象,表现了 女词人运思之凌空超越。本词从历史文化悲剧写起,哀悼宋文明的衰亡,词境极为阔大。词 中表明自己死节之心,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意境极为崇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