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综合过关(3) 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5543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2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综合过关(3) 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综合过关(3) 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综合过关(3) 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综合过关(3) 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综合过关(3) 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综合过关(3) 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综合过关(3) 含解析.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综合过关(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 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 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 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 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 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 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

2、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中的 “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现在我们翻看 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 果.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 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 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

3、显然属于大 众文化的范畴.虽然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 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 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 说 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 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 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 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

4、春晚小品, 为 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 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 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 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 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 流行的概括性语汇. B.流行语都是社会现实和社会

5、风尚的某种折射,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社会和时代的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某种深意可以从流行 语中领略和体味. D.流行语是文化多元的产物,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 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流行语以幽默、调侃的语言形式,概括了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 了人们的话语空间. B.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从中可以品味时代的社会风 尚和价值取向. C.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常常被主导文化、 精英文化所排斥,但又常常扮

6、演着主体 的角色.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这些流行语不仅总体价值不 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 网络语言和商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 化多元的产物.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 诗经 反应的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体现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尚.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流行语 广为盛行.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 的风

7、行具有推动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 旅游、 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在发展特 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 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我们应以新 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 空间布局、 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资 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 之路。然而,有的地方打着建设特色

8、小镇的旗号,继续走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搞产业园 区建设的老路。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相悖,不仅不利于推动 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反而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和要素配置扭曲。 (摘编自曾志敏特色小镇建设须走出新路,有删改) 材料二: 表格一 2017 年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指数 7 月排行榜最新出炉 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排行榜总榜单 TOP10 排名特色小镇名称 特色小镇发展指数所在地区产地 1余杭梦小镇85.69杭州新兴信息 2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85.53杭州金融 3德清地理信息小镇85.42湖州新兴信息 4余杭艺尚小镇85.00杭州时尚 5桐乡毛衫时尚小镇84.45嘉兴

9、时尚 6萧山信息小镇83.74杭州新兴信息 7鄞州四明金融小镇83.38宁波金融 8长兴新能源小镇82.40湖州新能源 9秀洲光伏小镇81.79嘉兴高端装备制造 10 莲都古堰画乡小镇81.00丽水旅游 (资料来源于浙江特色小镇官网) 表格二 第二批 276 个全国特色小镇区域分布一览 【注】从小镇目前的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特色小镇数量最多,华东地区多达 78 个。西南区域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小镇多达 47 个,其中,基于旅游发展型的占大多数。 (资料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政府的创新理念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 政府从 20 世纪

10、 50 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到“因地 制宜进行村镇建设” 的过程,政府改变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使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 化的发展局面。在很多国家,政府还通过规划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美国第一个世界 级葡萄酒产地位于纳帕谷,整个山谷除了酒庄和八个小村落外种满了葡萄。为避免同质化竞 争,纳帕郡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对八个小镇提出了 “葡萄酒本身、 葡萄酒+体育运动、 葡萄酒+商业艺术、葡萄酒+休闲养生”四个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了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的 乡村休闲文旅小镇集群。 国外历史悠久的特色小镇在形成初期大多以工业生产制造为主,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不

11、 断调整发展理念、 拓展产业链,产业结构逐渐由制造业向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延伸,实现了 三次产业间的联动融合发展。纵观闻名全球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我们 可以发现,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 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产业生态位决定了资源要素甚至产业性质的差异,是产业间共生互 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特色小镇不必追求像大城市那样的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 面面俱到,而应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确保形成主题性强的特 色小镇。 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特色小镇的“内核”。许多国家的特色小镇不仅绿树成荫、 干净整

12、洁,而且有独特的历史底蕴,更不存在 “千城一面、 万镇雷同” 的现象。 瑞士小镇坚持 “生 态优先”的“嵌入式开发”原则,在保留原始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几代人用几百年时间打造一 个特色小镇,让环保、 绿色、 舒适成为了小镇标准。 各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加以保护, 并在小镇规划和建设中保护性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特色小镇文化的支撑作用。 在制订城市规划过程中不是根据现代生活需要推倒重来、重新布局,而是在原有城镇格局的 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通过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摘编自白关峰国外如何建设特色小镇,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3、是( ) A.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搞好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 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 B.建设特色小镇,除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走出一条新 型的小城镇发展之路。 C.我国特色小镇分布并不均衡,这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可喜 的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不存在同质化现象。 D.特色小镇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产物,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建设我国的特色小镇。 2.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了我国当前建设特色小镇的伟大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走 弯

14、路的现象。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我国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材料三则从国外建 设特色小镇的角度指出了借鉴的方向。 C.材料三中表明,只要对“产业生态位“的准确把握就可以构建特色小镇“小而精“特而强“的 产业生态系统。 D.材料一和材料三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方向上都有所暗示,其中都提及了特色小镇建设离 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哪些经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外之音 朱以撒 车到停靠站,已是凌晨三点多了。接我的两位朋友还没有来,而我又是第一次到这个海 边,周遭空寂无人涛声四起,一颗心不由提了起来。急也没用。我干脆停

15、下,在路边基石上坐 了下来,静静等待天明。 耳听涛声,眼前就出现了蔚蓝无垠的海面和雪白的浪花。 不过,我也琢磨出来了,涛声还 是很单调乏味的,就像一个人永远发出一个音节。这种单调已经持守了千万年,无从更易,以 至于什么人听了,都会轻易地认同这种声响只属于大海。大海的这种声响和其他自然属性的 生物发声相比,是不能算悦耳的,不少乌呜虫唧要比它生动,甚至随节气而转,“园柳变鸣禽” 就是一例。它只是使我想到持守的情操,始终如一地在进行的状态里。我们总是喜欢新变,改 变生活的信念、理想的追求、事业的方向。改变倾向比较明显的是朝着物质的丰富,而精神 上未必也跟着丰饶起来。 这样,免不了只能得到一些追求的皮

16、毛之相,却离内在神髓甚远。 涛 声是大海的呼吸,在情绪的大海上,你听得出噫吁唏嘘。 在不舍昼夜的奔流中,柔情似水,却能 把坚硬无比的礁石啃咬得怪状奇形,能把无数沉船锈蚀成一堆堆烂铁,这很能给人以暗示,持 久的力量简直不可抵挡。 浩瀚的海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游牧文化,伴随涛声走向远方,使心灵得到开放性的牧养。 人更熟悉的是土地,是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 人们可以乘着海水走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永远 听到涛声的召唤,随时准备出发。可是土地无法游移,致使农耕人固守一方,日出日落周而复 始地劳作。 民族或个人的发展,如果只是满足于农耕阶段而拒绝游牧的体验,终归会生出许多 遗憾来,总是缺乏拓荒的意识而趋于保守

17、。实际上,在许多一贯农耕部族的血液里,一些惰性 已深深地潜伏下来,使他们安于现状,对贫困无痛感,对外界的新变心如止水,这种现象总是 会使我们面对农耕,试图让游牧文化渗入它的内涵。 幸好随着开放程度的拓展,有许多黄土高 原的农耕后代,选择一条与祖辈不同的路子,背向荒沟高崖、山塬矮墙,面对沿海走来。他们 终于听到了父辈未尝听到的涛声。 当然,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可是听到了涛 声的农家子弟,已不是往昔的胸襟与情怀了。有时,这种机遇会被视为人生的偶然,在我看来, 却是这个时代的神来之笔。 盈耳的涛声,也让人考虑到人类的家址,不知什么时候要迁移到大海上。在我看过的不 少关于海洋的图片里,人

18、类日渐逼近大海了。 海边不断地矗立起形态各异的建筑群,这些群落 的涌现,使海边的蛮荒气息消遁,飘洒出现代的灯红酒绿。更有甚者是移山而填海,在海上扩 展人生乐园。至于海面上的污染,废油洋溢其上,连海鸟海兽皮毛都糊满厚厚的油腻,也是时 有所闻的,现在我们谈大海,美丽中免不了夹杂着凄怆:人们一旦听不到涛声了,那么真是能 轻易测出危机已在面前。自然界每一种声响的消失,都是对人类的警示。在我走过的幽壑深 林中,已听不到虎啸猿啼莺啭鹤唳了。 这些声响不复存在,也表明与人类共存的一个物种在此 地退出了我们的视界,我们喜爱用“濒危”来表示程度的严重。倘若从审美角度看,自然的声 响是如此地扣动心弦。诗人乘着轻舟

19、,听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何等的生动和诗意,善 感多情一一为之撩起;而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千百年后依旧浸透着悲愤和苍 凉,传递着难以排遣的愁绪。 古诗古文,信手都可以拈出声乐的交响,融洽在行笔的斯文里, 这 就是本质上更接近自然的古典情怀吧!曾几何时,这些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呜啭已黯然消逝, 岁月的长风掠过处,在都市里,那人工的机械的摇滚的声响已经跃居其上。有时,人们也模拟 涛声,让都市惑受大海,可是你听听,能有多少大海的滋味呢。 在渔家人枕着涛声沉沉入睡时,我就这么坐着,屏息谛听这天外之音,任思绪飘逸到辽 远。潮水似乎向我漫来,浸润全身,我心清如洗。 (有删改) 1.下列

20、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某个凌晨第一次来到海边,朋友未到,周围空寂无人,涛声四起,内心不由紧张起来, 随后作者静坐在路边,由此展开广阔的联想。 B.生长在土地上的人们代代传承着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能融人更先进 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将更加灿烂辉煌。 C.文章最后一段,结束联想,回到现实,照应开头一段,使全文结构严谨;在内容上表现了作者 聆听天外之音后的平和心情,提升了文章的主题。 D.本文内容广博,作者思接千载,从纷繁的现实现象写到古典情怀,从传统文化写到人类的生 存状况,看似散乱,其实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2.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21、的含意。 (1)涛声是大海的呼吸,在情绪的大海上,你听得出噫吁唏嘘。 (2)有时,这种机遇会被视为人生的偶然,在我看来,却是这个时代的神来之笔。 3.作者在第二段认为海的涛声“使我想到持守的情操”,在第三段又批评说。民族或个人的 发展,总是缺乏拓荒的意识而趋于保守”,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沈田子,字敬光。 义熙五年,高祖北伐鲜卑,田子领偏师,与龙骧将军孟龙符为前锋。 慕容 超屯临朐以距大军,龙符战没,田子力战破之。及卢循逼京邑,高祖遣田子与建威将军孙季高 由海道袭广州。循党徐道覆还保始兴,田子复与右将军刘藩同共攻讨。循寻还广州围季高,田 子虑季高孤危,谓藩曰:

22、“广州城虽险固,本是贼之巢穴,今循还围之,或有内变。且季高众力 寡弱,不能持久。若使贼还据此,凶势复振。下官与季高同履艰难,泛沧海,于万死之中,克平 广州,岂可坐视危逼,不相拯救。”于是率军南还,比至,贼已收其散卒,还围广州。季高单守 危迫,闻田子忽至,大喜。田子乃背水结陈,身率先士卒,一战破之。还至广州,而季高病死。 既兵荒之后,山贼竞出,攻没城郭,杀害长吏,田子随宜讨伐,旬日平殄。十二年,高祖北伐,田 子与顺阳太守傅弘之各领别军,从武关入,屯据青泥。 姚泓欲自御大军,虑田子袭其后,欲先平 田子,然后倾国东出。乃率步军数万,奄至青泥。田子本为疑兵,所领裁数百,欲击之。傅弘之 曰:“彼众我寡,

23、难可与敌。” 田子曰:“师贵用奇,不必在众。” 弘之犹固执,田子曰:“众寡 相倾势不两立若使贼围既固人情丧沮事便去矣及其未整薄之必克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志也” 便 独率所领鼓而进。 合围数重,田子抚慰士卒曰:“诸君捐亲戚,出矢石之间,正希今日耳。 封侯 之业,其在此乎。”乃弃粮毁舍,躬勒士卒,前后奋击,所向摧陷。所领江东勇士,便习短兵,鼓 噪奔之,贼众一时溃散,所杀万余人,得泓伪乘舆服御。 (节选自宋书)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寡相倾/势不两立/若使贼围既固/人情丧沮/事便去矣/及其未整/薄之必克/所谓先人有 夺人之志也/ B.众寡相倾/势不两立/若使贼围/既固人

24、情/丧沮事便去矣/及其未整/薄之必克/所谓先人有 夺人之志也/ C.众寡相倾/势不两立/若使贼围既固/人情丧沮/事便去矣/及其未整/薄之必克所谓先人/有 夺人之志也/ D.众寡相倾/势不两立/若使贼围/既固人情/丧沮事便去矣/及其未整/薄之必克所谓先人/有 夺人之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文中的“高祖”指宋武帝 刘裕的庙号。 B.旬日,十天,文中的意思是较短的时日,很快。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十岁 也可称为一旬。 C.亲戚,古义指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

25、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D.乘舆,古代一般指天子、诸侯乘坐的车子或皇帝用的器物,也可用作帝王的代称,但不能指 马车、兵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田子勇力非凡,北伐时建功立业。 沈田子亲随高祖北伐,与龙骧将军孟龙符担任前锋。 孟 龙符在临朐战死后,沈田子力战,最终击败慕容超。 B.沈田子深受器重,危难时受命解围。卢循率军威胁京城,高祖为牵制卢循,命令沈田子与建 威将军孙季高率兵从海路袭击叛军老巢广州。 C.沈田子行事利落,审时度势平贼乱。击败卢循后,孙季高战殁。战乱之后,山贼攻略城池,杀 害官员,沈田子据实情讨伐,很快平定了所有山贼。 D.沈田子视死如归,

26、身先士卒破敌军。 沈田子自领別军,力排疑议,乘姚泓新至进袭,后被重重 围困。他鼓励、督促士卒奋勇杀敌,大败姚泓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姚泓欲自御大军,虑田子袭其后,欲先平田子,然后倾国东出。 (2)所领江东勇士,便习短兵,鼓噪奔之,贼众一时溃散,所杀万余人。 5、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问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注释 落梅花:即梅花落原出塞北,汉乐府横吹曲名,本笛中曲。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

27、人心中愁苦凄凉。 B.“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雕盘处”“ 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丰富,说说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 答案:1.D; 2.C; 3.C 解析 : 1.以偏概全,从文章倒数第三段来看,“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的是 “部分流行语”. 2.范围扩大,原文第三段说的是 “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 角色”,文中强调的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28、. 3.因果错误,原文第四段说“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 2 答案:1.C; 2.C; 3.政府通过创新理念和包容性政策积极引导。 推动产业融合形成主题性强的产业链。 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解析 : 1.“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不存在同质化现象”表述错误,根据表格二可以得知,西南地区 存在“同质化现象”。 2.C 项,“只要就”的逻辑关系不正确,太绝对化。 3 答案 : 1.B; 2.(1)大海是有生命的,是有精神追求的,它的坚守产生强大的力量。(2)黄土高 原的农耕后代选择走向沿海,观念发生变化,看似偶然,其实有时代的必然性。 3.示例:不矛盾。 其实,

29、作者在第二段和第三段谈到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是精神追求。 作者认为,保持自己的情操和精神追求,使自己的精神丰富起来,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是值 得提倡的。同时,人还应该克服惰性和突破保守思想,开放心灵,不断开拓,这样才能进步。 (其他观点,紧扣文本、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更先进的游牧文化”文中无据。两种文明各有其优点,互补才能不断发展。 4 答案:1.A 2.D 3.C 4.(1)姚泓想亲自抵御高祖大军,担心沈田子偷袭他的后方, 想先解决沈田子, 然后集中全国 兵力再向东出击。 (2)(沈田子)所带领的江东勇士,熟练使用(熟悉)短兵器,他们击鼓呐喊,奔向敌军,敌 人一下子就溃败逃

30、散了,被杀死的敌兵有一万多。 解析:1.“既固”是对“围”的补充说明,“人情”作“丧沮” 的主语,“所谓”多放在 句首。 2.“乘舆”可以指马车、兵车。 3.孙季髙并非“战殁”,而是病逝。 4.参考译文 沈田子,字敬光。义熙五年,高祖北伐鲜卑,沈田子率领分支军队,同龙骧将 军孟龙符作为先锋。慕容超屯军临朐来抵御大军,孟龙符在战斗中牺牲,沈田子奋 力作战,打败了慕容超。等到卢循进逼京都时,高祖派遣沈田子和建威将军孙季高 从海路袭击广州。卢循的同党徐道覆退兵保卫始兴时,沈田子又与右将军刘藩共同 攻讨徐道覆。 卢循不久回到广州围攻孙季高, 沈田子担心孙季高势孤兵危, 对刘藩说: “广州城虽然险要坚固

31、,但本是敌人的老巢,现在卢循回去围攻孙季高,也许会发 生内变。况且孙季高兵少力弱,恐怕不能持久。如果让敌人占据广州城,他们的凶 势就会再次振起。我和孙季高共历艰辛,泛舟大海,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攻占广州, 怎么能坐看孙季高陷入危险境地而不去拯救。”于是(沈田子)率军南归,等到了 那里,敌人已收集失散的士兵,回头围攻广州。孙季高孤军守城,危急万分,听说 沈田子忽然来到,高兴极了。沈田子于是背水列阵,身先士卒,经一场激战,大败 敌军。 等回到广州时, 孙季高生病去世。 在战乱之后, 山贼纷纷出来掳掠, 攻陷城镇, 杀害官员。 沈田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伐, 很快平定了山贼。 义熙十二年, 高祖北伐,

32、沈田子和顺阳太守傅弘之各带一支军队,从武关进入,驻守青泥。姚泓想亲自抵御 高祖大军,担心沈田子偷袭他的后方,想先解决沈田子,然后集中全国兵力再向东 出击。于是(他)带领几万步兵,忽然到达青泥。沈田子所率领的部队本是作为疑 兵的,他只带领了几百人,想要攻打姚泓。傅弘之说:“敌众我寡,难以与敌人对 抗。”沈田子说:“军队贵在用奇计,不一定要兵多。”傅弘之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沈田子说:“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势必不能共存,如果敌人的包围已经坚固,我军 人心动摇,情绪沮丧,这一仗就败定了。趁着敌军还没有整顿好,进攻必能成功, 这就是所说的先行进攻可以挫伤敌人士气啊。”(他)就独自率领自己统领的军队 一边

33、敲着战鼓一边前进。敌军从四面重重包围,沈田子抚慰将士们说:“各位兄弟 远离亲属,冒着敌人的箭和垒石的攻击,正是盼望今天有立功的机会。封侯的功业, 大概就在这一次战斗中了, 于是丢掉粮草, 毁掉营舍, 亲自统率士兵, 前后奋力攻击, 所到之处,敌人无不纷纷倒下。(沈田子)所带领的江东勇士,熟练使用(熟悉) 短兵器,他们击鼓呐喊,奔向敌军,敌军一下子就溃败逃散了,被杀死的敌兵有一 万多,(沈田子)缴获了姚泓的车子和服装用品。 5 答案:1.B; 2.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1)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 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 “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2)“雕” 与 “马” 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 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 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3)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解析: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