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5657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67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 家塾学习诗书经传,1898 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902 年到日本留 学,1906 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18 年 5 月开始以“鲁 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曾任南京 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授课。 1936 年因积劳患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 55 岁。 作品 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 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 ,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 而已集 三闲集 华盖集 且介亭

2、杂文 坟 南腔北调集等。 评价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泽东说他是“中国文化革 命的主将” ,“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是“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 (二)人物轶事 “三到”书签与辣椒驱寒 鲁迅少年时在私塾读书。那时先生教书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讲解大意。鲁迅对于这 种读书法深恶痛绝,他认为读书不应只是口到读和背,还需眼到看清字的笔画,掌 握字的写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心到专心致志,力求其意。因此,他亲手制作了一张别致 的书签,上面写着“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十个清秀工整的毛笔字,夹在书中,当 作自己读书时遵循的原则,并且

3、身体力行。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 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 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 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一)背景链接 1926年3月, 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 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 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同时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 等国驻北京公

4、使,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 ,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 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 月 18 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反对帝 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 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害,年仅 22 岁。惨案发生后,为军 阀帮闲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北洋军阀政府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 。噩耗传来 时,鲁迅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 的 49 则,揭露

5、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 月 1 日,他饱蘸着血泪,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 , 深切哀悼革命青年。 (二)博览悦读 于细微处见真情 记念刘和珍君细节描写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悲爱国青年之惨死,愤杀人者及其帮凶 的残暴无耻。如何将这两种情感最充分地传达出来,起到抒发悲愤之情、打动读者的目的?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 一处是“反复细节” 。在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近雷 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6、 。“微笑、 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 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 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所谓“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 象更加鲜明感人。 另一处是“再现细节” 。在第五部分中,作者极尽细腻刻画之能事,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 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文章不厌其细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 , “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 ,“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

7、棍,于是死掉了” ,这 些语句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根据后来的 尸检再现得毫发毕现,精确之至。这些“再现细节”虽是“血淋淋的残酷” ,但却将作者心中 的万丈怒火熊熊地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鲠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 横眉冷对杀人者,直斥残酷无情的反动派。 以上两处细节描写,绝非偶然为之,显然是鲁迅先生精思附会的结晶。尤令人赞叹不已 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毫无斧凿痕迹,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于细微处见真情。 (一)读准字音 .单音字 (1)寥落(lio) (2)洗涤(d) (3)踌躇(chu ch) (4)桀骜

8、(ji) (5)赁屋(ln) (6)黯然(n) (7)噩耗() (8)不惮(dn) (9)下劣(li) (10)尸骸(hi) (11)屠戮(l) (12)浸渍(z) (13)绯红(fi) (14)殒身不恤(yn) .多音字 1组词辨音法 (1)落Error! (2)恶Error! (3)创Error! (4)仆Error! (5)攒Error! (6)当Error! 2语境辨析法 (7)这个血(xu)案是谁制造的呢?眼前血(xi)淋淋的现场让人惊恐。 (8)不要因为吃不上这薄(b)荷味的薄(bo)饼而妄自菲薄(b)。 (二)写准字形 1.Error! 2.Error! 3.Error! 4.E

9、rror! 5.Error! 6.Error! (三)用准词语 .明确词义 1有始无终:指事情有开始而没有结尾。指做事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2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3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 4桀骜锋利:倔强而又锋芒毕露。s 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6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7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1)经过百折不回的艰难努力,巴黎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公布了被称为巴黎协议的最终 案文。 (2)非洲角马在渡河的过程中,受到鳄鱼捕杀,上演了一出让人惊心动魄的

10、画面。 (3)亚投行的成立与运行标志着中国成功组建了金融领域的“朋友圈” ,亚洲甚至西欧发 达国家有始无终地高度重视中国倡议,高度重视中国机遇。 辨析:“百折不回”“惊心动魄”使用正确;“有始无终”使用错误,属望文生义,可 改为“自始至终” 。 .易混辨析 1爆发vs暴发 课本原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辨析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事 变)突然发生。 即境活用 国家流感中心表示,3 月份暴发流感的可能性不大。 春节刚刚过去,由于饮食不当、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 引起的“节日后遗症”集中爆发了。 2.干

11、练vs熟练 课本原句 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辨析 干练:人既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才能” 。 熟练:指工作、动作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 。 即境活用 在青年医生剧中,实力派演员史可饰演独立干练的护士长林思, 她经验丰富,业务熟练,是急诊室中的大家长之一,带领青年医生一起 应对急诊百态。 第一步Error!快读课文明大意 1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明确 : 写作缘起,纪念死者。唤醒庸人,牢记血债。刘和珍概况。刘和珍遇害。 刘和珍遇害经过。“三一八惨案”教训。惨案的意义。 2从本文结构看,全文七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在思路是:目的回忆

12、 总结。 明确:(1)第一、二部分反复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就是交代写作本文的三 个目的:悼念先烈,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记述了刘和珍在学潮中的事迹和在“三一八”惨 案中遇害的经过, 愤怒地控诉反动派的暴行, 驳斥他们的无耻谰言, 呼唤庸人们从沉默中爆发。 (3)第六、七部分总结“三一八”惨案的历史教训,探讨它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步Error!精读课文细揣摩 1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 风格。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的表达方式。 3了解课文记

13、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4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怀有高 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学习目标 一、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节,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三、四、五节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答: 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自己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她遇难 的经过。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2第三节第二段中,记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答: 明确:记叙了“初见姓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黯然泣下”四件事,突出了她 性格的三个侧面:一是“不为势利所屈”“桀骜锋利”的个性;二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

14、温和”的善良可爱;三是“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深远广大的胸襟。 3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虚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卫队居然开枪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 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 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答: 明确: 词语表达效果 居然 指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没有想到执政府竟如此 残忍地杀害“请愿群众” 。 但、竟 表现了作者的诧异,作者不相信“噩耗” ,怀疑它 只是传说,突出反动派的凶残。 向来、然 而、也 写出了统治者卑劣凶残的程度令人闻所未闻。 况且、更 写出了善良谦和的刘和珍无端遭遇

15、毒手,反衬反 动派的凶残。 这些虚词一气贯下,表达了 作者的无比悲愤的心情。 4.理解下面语段的含意。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 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答: 明确:(1)“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 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 (2)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沉默 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前兆;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 衰亡。作者用“不在就在”选择复句的形

16、式意在启发人们,必须和中外反动派斗争。 这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对新生活的殷切期望。 5第五节第二段中,作者详写三个女子的受害经过,有什么用意? 答: 明确:作者具体记述刘和珍等三个女子前仆后继,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壮烈情景, 既是对她们英勇精神的赞叹,也是对反动派凶恶残忍的痛斥。 6第五节第三段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 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 (1)“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是互文, 意思是 “中 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 。这一互文是说:“

17、三一八”惨案实质上 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互相勾结、合谋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 (2)“伟绩”“武功”是反语,表现了中外杀人者的凶残,借以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二、研读第六、七节,完成下面的问题。 7第六节第一段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 却只是一小块”加点短语的比喻分别是什么? 答: 明确:(1)“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2)“大量的木材”比喻残酷的流血 斗争。(3)“一小块”比喻前进一小步。 8第六节第二段中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作者引用这句话,有青山埋忠骨之意,说明尽管徒手请愿牺牲不值得,但既然流 了血就一定会有影

18、响,寄托了作者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9第七节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 答: 明确:(1)“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2)“苟活者”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还没有行动起来(觉醒)的人们。 (3)“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10第七节第三段中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 将更奋然而前行” 。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 明确: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 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 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

19、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充满着感奋之情。 巧用反复表深意 写法领悟 作者在塑造刘和珍形象时,反复写她的“微笑”和“温和” ,一是表明对年轻美丽生命消 殒的无比痛惜,这“微笑”和“温和”是刘和珍留给作者永远的印象;二是揭露执政府的残 暴和流言家的无耻,执政府诬蔑她们是“暴徒” ,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 ,有了“微笑” 和“温和” ,谎言便不攻自破,而执政府和流言家的丑恶嘴脸更暴露无遗。 写法指导 反复手法在文章结构形式和内容情感上均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使用反复手法来行文 呢? 1明确其内涵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

20、者段落等。 2知晓其种类 反复从呈现的方式上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 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从重复的内容上可分为词语反复、词组或句子反复、语段反复。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 的。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内容表达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 个词组或句子。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 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

21、最为常见。例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 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 3深谙其用法 写作时运用反复手法的句子,一般是用于凸显主旨或强调某种感情,不能为反复而反复, 成为某些内容的机械重复。 针对练笔 运用本文所学习的修辞方法,仿照下列例句,再写几句话。要求:所仿写的句子中至少 要运用反复、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例句: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答: 参考答案: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当我走向 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拥有一 片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一、

22、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爱国 1从教材中积累 1926 年 3 月 12 日,日本军舰驶入我大沽口挑衅,既而纠集各国列强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 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3 月 18 日,北京两千多群众开始游行示威,反对 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 鲁迅先生不惧反动势力和白色恐怖,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 ,喊出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 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宣言。 2从历史中积累 爱国就是苏武的持节南望。当大漠的风将他的手吹得皲裂,当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 鬓,他依然手握节毛尽落的旄节,眼睛跨越

23、千山万水,寻找着回家的方向。叛将卫律的威胁 不能让他容色稍变,匈奴千金封侯的许诺不能让他动摇片刻,因为他心中装着两个字祖 国。为了这两个字,他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魂”的信条铭记心间。于是我知道了,爱 国需要一种坚毅的品格,它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 3从现实中积累 刘德华日本演唱中国人 刘德华一行来到日本,举办了小型歌友会。歌友会一开始,歌迷欢呼。但是刘德华拒绝 用日语向大家问好。接着又拒绝了主办方安排的日语歌曲,并把所有曲目都改为普通话,原 定的粤语歌曲也全部取消。 刘德华用普通话一字一句说道:“本来我是不想来日本的,但是 因为合约在身, 不得不来日本。 但是你(指记者)不要

24、以为是一纸合约把我牵住的, 如果我不来, 没人可以把我怎么样。我只是觉得这样对我的歌迷不公平,因为歌迷是无辜的。 我不想做的事,谁也无法逼我做;而且,你逼我,我也不会做。”刘德华接着说:“引 用一句话,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艺术家是有国界的。我想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 音乐家是有国界的。”他对着主办方说:“以后介绍我时,不要说我是香港歌手,因为我首 先是一个中国人。”然后,他当着几百名日本歌迷的面,演唱了一首中国人 。 4从名言中积累 (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2)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3)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25、 (4)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我们热爱祖国, 是因为祖国给了我们更为珍贵的东西。 没有祖国, 就没有我们的安栖之所 ; 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孩子的活泼和家庭的安宁;没有 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正因为祖国与个人息息相关,才有了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书写的爱国史。 因为爱国,苏武可以忍辱负重,牧羊风雪;霍去病可以为将报国,有家不还;谭嗣同可以去 留肝胆,笑傲刀丛;孙中山可以百折不回,上下求索;刘和珍才可以枪林弹雨,殒身不恤

26、循着历史的源头,走到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爱国史! 领悟 文段的论点是“祖国与个人息息相关” 。作者在论述时,运用联想,到所学课文 中去寻找、选取论据,而刘和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事例,正好能够证明这一中心 论点,作者正是找到了论据与论点的契合点,才成功地把课文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来。 精彩范文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血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 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 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想做的事?是您,鲁迅先生! 沧海横流,您是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

27、,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 的巨人。 您的眉宇之间透着一股刚毅,一股正义,您敏锐的目光揭露了当时社会丑恶的一面! 您 看到了被封建传统思想压迫致死的祥林嫂,您看到了那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 Q,您还 看到了您儿时好友闰土怎样变得麻木。于是,您把这些丑恶用纸记下,以笔代枪,击中时弊, 让人们从梦中惊醒。您说过,国人的病需要用文字来医,而不仅仅是药。慢慢地,有人揉醒 了睡眼,看到了污浊 ; 他们在您的指导下站起来,走向革命,为自己,更是为了国家。这一切, 让您看到了希望,您笑了,您看到一批批猛士如同您一样准备走上战场!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

28、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战场上淋漓 的鲜血! 您犹如一轮喷着火焰的红日,在平静苍白的天空中炽热地燃烧,猛士的一生是不畏艰险的, 在如地狱般的世界里炼狱,在一次次为“刘和珍君”追悼时接受考验,猛士呵,您也许是那 只将要涅槃的火凤凰。 您疼惜青年,您的那两本书是小售票员的希望。 当您知道您身边有那么一点点的革命火 种,您便会以持续不灭的热情去关怀。您始终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您为刘和珍君 写下了挽歌,您为左联五烈士写下了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您何曾畏惧, 殊不知,您的举动会让更多的“刘和珍君”站起来,到今天,若您仍在世,您便会看到革命 胜利所留下的辉煌。 人们这样

29、称呼您 : 猛士, 一位不朽的文学巨人, 一位流芳百世的精神巨人! 您的不屈不挠,您的坚定无畏,像一面高举的旗帜! 时间的流逝可以洗去旧尘,但 您猛士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壮哉,猛士!听, 人们前进的步伐 佳作赏析 作者用饱蘸情感的如椽大笔,以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勾勒一代巨人鲁迅,文采飞扬,情 感浓郁,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热爱和景仰之情。作者先用反问和排比句式总括鲁迅是猛 士,是巨人;接着从文学和精神两方面畅言鲁迅的伟大与崇高;最后写到一代巨人对后人的 影响。文笔流畅,气势磅礴,句句掷地有声。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作者用反问和排比的句式总括鲁迅是猛士,是巨人

30、。总领全文,照应标题。 2学引用 第段引用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句子,以及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如祥林嫂、阿 Q、闰土。 学为所用,回归文本,值得借鉴。 3学修辞 第段画线句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鲁迅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极大,鼓舞了很多人。 4学语言 第段画线的句子富有哲理性,总评鲁迅的形象,从文学和精神两个方面写了鲁迅的伟大。 5学结尾 最后一段用了比喻、反复的手法,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呼应了前文及标题。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

31、风无衣) 注释:岂,怎么。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 为号召。一说指秦君。同仇,共同对敌。泽,通“” ,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 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 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 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 的戈与矛。我们面对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32、。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 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明理知义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 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展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真实感人,慷慨 雄壮。 典论论文 曹丕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 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注 曹丕(187226),魏文学家。即魏文帝。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 百家之书。经国,治理国家。常期,

33、固定的期限。翰墨,义同“笔墨” ,指文辞。见, 同“现” ,表现。假,借助。势,权势。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译文: 参考答案: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 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参考译文: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 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 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

34、能流传后世。 钱学森: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 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中国才是我 永远的家。”1950 年,正准备启程回国的钱学森在旧金山遭到阻 拦,他所有的行李都被美国海关扣押。1954 年 4 月,美国发布公 告,宣布取消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可钱学森夫妇仍然被盯梢。1955 年 6 月的一天,蒋英 带着两个孩子, 伴着钱学森佯装上街闲逛。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特务的盯梢,溜进了一家咖啡 馆。蒋英一边喝咖啡,一边逗着孩子玩耍,钱学森则以香烟盒代替纸, 用中文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道 : “阻碍归国的禁令已于

35、 4 月被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省亲探 友之愿难偿,戚戚然久之” ,“恳请祖国助我还乡” 。钱学森的这封短信几经辗转,终于转呈给 周总理。周 总理当即要求有关部门想尽一切办法, 让钱学森早日回国。 1955 年 8 月 1 日下午 4 时, 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再次复会。王炳南大使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盒上的信及翻译件 摆到了谈判桌上。美方代表顿时哑口无言。1955 年 10 月 8 日,钱学森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 的祖国。 在美国的 20 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 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

36、工作,总要 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 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 我一块美元也不存, 许多人感到奇怪。 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人生教益 钱学森身上最闪光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是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个人只有为 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人们 的尊重,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于死者毫不相干,_在生者,_ 大抵只能如此而已。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 ,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_,现在,_只能如此

37、而已。 A虽然但却倘使但是却 B尽管但却倘使但是却 C虽然但也虽然然而也 D尽管但却虽然然而也 解析:选 A “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虽然”表示承认某种事实,第一空,根 据句意应是承认,所以用“虽然” ,可排除 B、C 两项;最后一空,根据句意应用“倘使” ,表 假设,据此可排除 C、D 两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 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 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古来

38、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 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D今日凌晨,两个专偷居民光缆的毛贼终于被蹲守的群众抓个正着。他俩不但死不承认, 而且在群众的指责声中出离愤怒了,竟然拿出匕首威胁附近的人,妄图逃跑。 解析 : 选 C C 项,“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A 项, “长歌当哭” 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此处使用 “长歌当哭” 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 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用于此处形容清正廉洁 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D 项,“出离愤怒”是褒义词

39、,指愤怒到了极点,超出愤怒的范围。 多指富有正义的人对待不平之事极其痛恨的情形,褒贬误用。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而且又证明着不但这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B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C近日,伴随一些公众事件,有的明星一直深陷舆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 D在首届南京图书馆阅读节期间,将举办红楼梦主题论坛,“邀请权威红学专家举 办研讨会和 4 场学术讲座,同时举办红楼梦诗词吟诵”等活动。 解析:选 D A 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不但”放到“这”后面。B 项,成分残缺, 应在“中国人”后加“的” 。C 项,成分残缺,应在“

40、舆论”后面加“的旋涡” 。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反语)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 了。(反语)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解析:选 B B 项,这句话并没有正意反说。用了比喻,“流言的种子”比喻流言的 材料。 5以下是张明收到李先生的著作后回信的正

41、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 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 无以言表,他日定到贵府,当面致谢。 答: 解析:首先根据双方的关系来确定谦敬辞的使用。由内容可知,张明同学要感谢对方的 作品对自己论文写作的帮助,显然,张明应在自身行为涉及对方的时候使用敬辞,对方行为 涉及自己的时候则使用谦辞。如“寄奉”这一动作是对方发出,则不能用敬辞,“奉”为敬辞, 此处不合适, 可改为 “寄来” 。 “过目” 是自身行为涉及对方, 应用敬辞, 对方的大作, 应用 “奉 读” 。用“些许”来修饰对方对自己的帮助,显得不够恭敬,应改为“极大” 。“

42、惠存”适用 于请求对方留存,不适用于自己,此处应用“珍存” 。 参考答案 : “寄奉” 改为 “寄来” ; “过目” 改为 “奉读” ; “些许” 改为 “极大” ; “惠 存”改为“珍存”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1937 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 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_ 。”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 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 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

43、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_。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_ 。 答: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只要考虑到语言的连贯、得体、简明等要求,答 案并不唯一,只要是能使内容贴切,逻辑上严密即可。 参考答案: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或: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是因为他具有最根 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自由意 志) 7请在屈原、鲁迅、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 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 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

44、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屈原是寂寞的, 鲁迅是寂寞的, 史铁生是寂寞的, 参考答案:(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 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 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 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8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鲁迅作品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

45、)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答: (2)对于“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答: 参考答案:(1)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 事件。 (2)(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 的畏难情绪,将鲁迅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一段鲁迅的 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育意义,他的作 品意义深刻,是国民教育的脊梁。鲁迅的文章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

46、“毒瘤”对人的 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在中国近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及。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 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 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 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 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 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 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