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59页,Word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49933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59页,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59页,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59页,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59页,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59页,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59页,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59页,Word版】.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版地理精品学习资料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让地理走进生活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要求学生要主动地迎接地理,敞开胸怀拥抱地理,将地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地理这一门新科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呢?地理在我们的生活

2、中有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理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二、学生围绕课本的问题自学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本的问题。三、学习课本的内容:1、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一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从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说明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2、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二框的问题和“活动”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性的点拨。(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几方面说明地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3、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三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四、老师提出希望。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六、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课外准备第一节的“小实验”,写好实验结果。第一章 认识

3、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目的: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教学重点: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学难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略)。三、出示自学指导: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最终证明了地球是怎样的?2、在远古的时候,人

4、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最终得出什么结论?3、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多少?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四、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约5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五、检测、点评。1、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活动”,并让学生说出2个实验的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作小结。小结:在正方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头,再看到船身;在球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圆的。2、指名回答问题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作点评。(通过“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卫星照片”进行说明。得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3、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3,老师补充。 (赤

5、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8、140千米)4、老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七、师生小节本节课的内容。八、检测: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 ,经科学家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的不规则球体。2、赤道的长度是 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二节 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2、认识南北两极,地轴,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教学重点:识别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教学难点:1、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2、经度、纬度的辨别。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二、出示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

6、P12,约5分钟后学生以4人为一组讨论所看到的现象,互相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表面积是_平方千米。 什么是地球仪?为什么说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经纬线的形状、长度和方向有何不同? 如何划分经度和纬度?00经线和00纬线又叫什么? 如何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界线?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讨论。四、检测、点拨:内容一:地球的模型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2活动(1):观察地球仪,说说你看到了什么?_,_,_,_, _、_。(学生朗读意义)地轴是直立的吗?(2)活动2:读图完成填空和表格。(朗读)(3)教师:经线、纬线有无数条。内容二:辨别经度和纬度1提问学

7、生:什么是经度?什么是纬度?区别不同的经线而标定的度数叫经度。区别不同的纬线而标定的度数叫纬度。2检查自学情况。3、教师评讲:0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为西经,用“W”表示。(板图、举例)讲解经度的书写。4、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找到0经线,观察从0经线往东分为多少度?往西分为多少度?(学生活动,教师检查)5、教师提问:180经线有多少条?(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地球仪上,东、西经180经线重合成一条线,合称东、西经180。)6、东西半球的划分东半球:200W 1600E西半球:1600E 200W7、赤道的纬度为00,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为900。以北称为北纬,属于北半球。0

8、0 900N以南称为南纬,属于南半球。00 900S教师讲解纬度的书写。8、教师:如何划分南北半球?南极、北极是多少度?(学生回答)9、活动:东经1450,北纬600可写为_。00经线在中间,东经西经在两边。东经向_渐增大,西经向_渐增大,最大度数为_度,与_度经线组成圆。(辨别东、西经线)赤道最长在中间,南纬北纬在两边,向北增大是_纬,向南增大是_纬,赤道起点_度,南北极_度(辨别南北纬线)4熟记P14知识之窗15学生质疑,教师释疑。6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二节 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能够标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教学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

9、何地点的位置。教学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内容地球的表面积是_平方千米。本初子午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的度数。经线、纬线的形状、长度、方向。朗读知识之窗。二、新课内容:交织经纬网自学指导:1、经纬网有什么作用?2、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15,思考下列问题。某轮船在西经1500,北纬300的海域遇难发出求救信号,请在图1.15中标出遇难船只的位置。在地球仪上找出你的居住地和首都北京的经度和纬度。完成课本P15活动第3小题。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四、检查、点拨。思考题1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用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来确定。

10、(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地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思考题2学生标出地点,教师检查。每4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在地球仪上找北京的经纬度。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书上所示的地点的经纬度。(广州、圣弗朗西斯科、东京:1400E、360N;洛杉矶:1180W、340N。)五、练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练习,学生练习,教师讲解。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活动:请大家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在班里同桌之间对比之后,看一看谁做的比较好,谁的做错了。步骤:在圆形物体中部用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指南北两极)穿过一根铁丝为地轴,向上的一端为北极,指向北极星。转一转(自转的方

11、向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自造成昼夜更替)。将铁丝弯出倾斜的底座(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0的夹角)。画出经线(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半圆,也叫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标注经度。(本初子午线的位置、东西经的划分、18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画出赤道。(标出赤道的度数)画出其它纬线,注出纬度。(300、600)画出并注出回归线、极圈名称及度数。八、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

12、一、展示地球仪,复习相关内容:、什么叫地轴?、北极、南极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二、新课内容一:地球自转、出示自学指导:()什么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观察地球自转,完成课本活动中的习题。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讨论。3、检查、点拔:(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2)活动(1):A、让学生回想时针旋转的方向; B、引导学生分别从南北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活动(2):教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习题,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三、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课本P17活动中四季变化相关的填空题,从

13、而导入新内容地球公转。四、新课内容二:地球公转1、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叫做地球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3)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4)观察图1.19,完成课本P17的“记录”。(5)地球公转使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3、检查、点拔:(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四季昼夜的分布情况。(3)结合地图填充册P7地球公转图,观察图1.19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时节昼夜长度北半球南半球春分昼夜相同昼夜相同夏至白天长,黑夜短白天短,黑夜长秋分昼夜相同昼夜相同冬至白天短,黑夜长白天长,黑夜短A、 强调:上述图中的

14、“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而言。B、 简介极昼与极夜。4、联系所学知识完成课本P15活动。五、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六、检测:填充图册P7 第一章 认识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目的:认识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五带的名称是什么?教学重点:五带的划分的界线(纬线),五带的名称。教学难点:为什么要这样划分。教学教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知道公转产生了不同季节是因为太阳光照射所获得热量产生差异,这节课我们学习划分五带也是因为太阳照射而划分的。一、自学指导阅读课文P18-19五分钟,以4人为一组讨论问题:1、划分五带有哪几条纬线,名称分别是什么?2、北极圈

15、、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极圈分别划分哪些气候带?3、赤道划分了什么?热带在南半哪个半球?4、哪一带所得到的热量最多,哪一带最少?师生互相解答问题。小资料:南北极昼与极夜时间相反。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自转相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自转为一天)。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个热量带。二、完成以下思考题,判断与地球哪种运动有关。1、太阳每天东升西落。2、夏天热、冬天冷。 3、我们每一天都经历白天和黑夜。4、每天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比黑夜长;冬天日出晚,日落早,白天比黑夜短。四、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五、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 第二章 学用地图第一

16、节 地图的发展教学目的: 1、通过陶片上的地图到丝织地图到羊皮地图的变化,了解地图的发展历史及应用。2、通过知识之窗,让学生了解电子地图,熟悉电子地图光盘。充分了解现代电子地图的优势与用途。3、掌握地图方向的确定,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加强对地图与实地的对应感。教学重难点:掌握地图方向的确定,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地球划分为哪五带?分别是什么?2、哪一带所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二、出示教学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1、古人将地图刻在陶片、丝织品及羊皮上有什么优点?2、现代人通过什么现代手段绘制地图,绘制的地图有什么优点?3、什么是卫星图象?卫星图象有什么作用?4、在

17、野外上如何辨别方向?5、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四、学生阅读课本 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自学指导的问题。五、检测、点评。1、请个别学生回答自学指导1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2、指名回答2的问题,同学补充,老师小结。(纸制地图:便于携带、形象直观;电子地图:可以进行更全面的查询)3、个别学生回答3的问题,4、请个别学生回答4的问题,同学补充。5、请个别学生回答5的问题,老师小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的方法有:(1)、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2)、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3)、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6、老师提问:地图上有哪几个基本方向?它们各是什么?六、活动通过观

18、察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分辩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掌握比例尺、指向标在实际中的作用。七、学生质疑,老师释疑。八、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九、检测:1、现在最先进、最方便的是 地图。2、看地图要学会辨认方向。一般情况下,面对地图,按“上 下 、左 右 ”的原则确定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向 方向,纬线指向 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第二章 学用地图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表示方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2、结合实际选用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教学难点:利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教

19、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1、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2、地图上有哪几个基本方向?它们各是什么?二、导入。三、出示教学目标四、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是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用公式怎样表示?2、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哪些?图2、15采用了比例尺的哪种方式来表示?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不同的比例尺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有什么不同?结合图2、16进行比较。五、学生自学课本P26约5分钟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六、检测、点评。1、请个别学生回答1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个别学生回答2的问题,同学作补充

20、。(可以用数字、线段、文字等方式来表示。)3、指名回答3的问题,老师点评。(分母小,比例尺大;分母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七、活动:1、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是(1)、一百分之一 (2)、1:40000(3)、15000000 (4)、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千米2、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是1800千米,在地图上两地的距离是5厘米,此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八、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九、师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十、检测:1、下列比例尺最小的是(1)、150000 (2)、二十万分之一(3)、1:25000 (4

21、)、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2、下列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最大的是(1)、世界地图 (2)中国地图(3)、湖南省地图 (4)广州市地图第二章 学用地图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阅读地图的第二种方法:认识图例和注记。2、了解地图的种类和会选用合适的地图。教学重难点:绘制校园平面图、会选用合适的地图。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1、什么是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用公式怎样表示?2、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哪些?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不同的比例尺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有什么不同?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是图例?什么是注记?图例和注记有什么作用

22、?2、如何读懂地图?3、地图的种类有哪些?地图有什么作用?四、学生阅读课本P27_P28约5分钟后,分小组讨论自学指导的问题。五、检测、点评。1、请个别学生回答1的问题,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点评。(图例: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指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作用:图例和注记一般都附在地图上,它可以帮助我们马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2、指名回答2的问题,老师点评。3、指名回答3的问题,其他学生补充。(地图的种类有很多,有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旅游图等。作用:在现代社会,地图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师生小

23、结本节课的内容。八、检测:1、地图有自己的“语言”,我们常把 、 和图例称为地图的三要素。2、地图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 、 、 、 等。3、课后练习题。 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海峡;2、观察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3、观察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教学重、难点:1、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大小;2、各大洲的分界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出示自学指导:1、观察图3.2,说说陆地、海洋在南北半球各占多少?2、陆地、海洋各占地球表面的百分之几?3、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海峡?4、全球陆地有几个大洲?哪个洲最大?哪个

24、最小?5、全球有几大洋?哪个洋最大?哪个最小?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四、结合教材,观察P32中图3.3和图3.4:1、师生互动完成自学指导内容;2、提问:(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强调: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跨两个半球。(2)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3、练习:P33 活动24、学生练习,教师讲解。五、观察P34图3.6和图3.71、提问:看图说说大洲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

25、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2、练习:P34 活动4六、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 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第二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几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内容:1、自学指导1:读P35图3.9,说出图中三个

26、数字各表示什么意义?学生:500米表示乙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000米表示甲点高出乙点的垂直距离。 1500米表示甲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教师: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绝对高度,也叫海拔;、相对高度。2、自学指导2:什么是绝对高度?什么是相对高度?学生回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提问: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学生:绝对高度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是两个地点的比较。教师:地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3、自学指导:什么是等高线?学生回答等高线的概念。

27、4、活动:指导学生用土豆做一个等高线图。按照课本P36活动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并做示范,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图的比赛,并评选出若干好的模型在全班传阅。学生跟着老师制作等高线地形图。5、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等高线图,把土豆比作山地,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举例说明:P37活动1学生讨论交流,让个别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6、教师: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可以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反映出来,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8、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陡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呢?学生阅读课本P37图3.12“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的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回答问题。分析归纳: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说明。(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是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屋脊或牛背的脊梁。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

29、是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凹进。(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头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5)陡崖是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象线段一样表示。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四、课堂小结。五、练习与检测:1、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_,也叫_;2、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_;3、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的连线叫做_。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_,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_。5、做填充图册P10、11、15。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第二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2、在分层设色地

30、形图上识别五重基本地形。教学重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识别及其特点。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教学过程:一、复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的概念。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为了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地势的起伏状况,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可以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二、新课:1、活动和指导:看课本P39图3.14“世界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并完成P38活动。学生读图分析,分组讨论交流,回答。教师补充点拨:(1)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别:等高

31、线地形图用数字和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用颜色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能更直观地看出地表的起伏。(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夜深;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2、自学指导:陆地地形可以分成哪几种形态?这五种地形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图3.13,讨论,回答。教师评价,补充:平原:广阔坦荡,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高原:四周围较陡,内部宽广,起伏较为和缓,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山地:高度和起伏变化很大,海拔在500米以上。丘陵:地势有起伏、坡度

32、和缓的高地,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盆地:周围高,中间低。3、活动和指导:在P39图3.14“世界地形图”上,找出:(1)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哪个平原?它位于哪个洲?(2)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哪个高原?它位于哪个洲?(3)世界最大的盆地是哪个盆地?它位于哪个洲?(4)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哪个山脉?它位于哪个洲?(5)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哪个沙漠?它位于哪个洲?(6)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哪个高原?它位于哪个国家?(7)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山峰?它位于哪个山脉?教师组织进行竞赛游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抢答游戏,看哪个小组答得最好。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四、课堂小结。五、练习与检测:填充图册P16。第三章

33、陆地与海洋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3、掌握全球板块的名称,以及板块运动的方向。教学重难点: 1、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2、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的地球每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原来的海洋变成了现在的桑田,原来的桑田变成了现在的海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原因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板块运动的方向以及板块的名称。四、学生阅读课本P40-42,教师巡视。五

34、、检测:1、请个别学生回答1的问题,老师补充。(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学生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变迁”。3、请个别学生回答2的问题,老师点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是因为非洲与南美洲在形状和许多生物的相同,逐渐发展成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4、个别学生回答3的问题,其他学生作补充。(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它们的运动方向参看课本P42的图3、17)六、老师提问:1、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2、地中海会消失吗?为什么?七、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八、师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九、检测:1、

35、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 。2、德国科学家 提出大陆漂移假说。3、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 、 、 、 和 、 六大板块组成。 十、作业:1、地理图册。2、地理练习册。 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掌握世界主要火山的分布及地震的预报和防灾、减灾。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掌握世界主要火山的分布及地震的预报和防灾、减灾。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哪六大板块组成?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1、说出

36、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全球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3、如何预防火山和地震的发生?四、学生阅读课本P4344,教师巡视。五、检测:1、请个别学生回答1的问题,其他学生补充。(六大板块之间相互拉伸或挤压,从而形成板块之间形成火山、地震带。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边缘运动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2、个别学生回答2的问题,老师小结。(全球有两大火地震带,即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地球上95%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带内。)3、请个别学生回答3的问题,老师点拨:(地震预报难度大,因此,

37、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是极为必要的。)4、学生谈谈课本P44“活动”的有关看法。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师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八、检测:1、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2、全球有两大火地震带,即 和 。地球上有 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带内。3、地理图册。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第四节 人类与海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2、发动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利用开展海报制作、撰写小论文专题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3、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不当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强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重

38、点1、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难点: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40-44,约10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1、海洋的年龄是_亿年。2、1872年至_年期间,英国“_”号海洋考察船的环球航行。3、海洋总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_以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_、_、_等资源,被人们称为“_”、“_”、“_”、“_”、“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_发展的重要基地。4、赤潮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海洋有什么危害?5、联合国海洋公约于_年经联合国批准并生效实施,我国也于_年_月_日加入该公约。它标志着人类在更大范围内_利用

39、海洋和_管理海洋的时代已经开始。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三、探索海洋的奥秘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从海洋中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30亿年的历史。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自古至今从未间断,最著名的是1872年至1876年期间,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的环球航行。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劣、资源短缺等难题的有效途径。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四、世界关注海洋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

40、”、“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许多来自于海洋,如海带、食盐、海鱼等。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捕鱼、填海造陆、油气钻探等。五、共同保护海洋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都把发展的眼光投向海洋。维护海洋权益,强化海洋开发与保护已成为当代的重要议题。海洋的污染和破坏正在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赤潮不断出现,有毒物质断增多,海洋的美丽正在逐渐消失,保护海洋已迫在眉睫。为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经联合国批准并生效实施,我国也于1996年5月15日加入该公

41、约。公约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专属经济区等17个部分作出了相关规定,它标志着人类在更大范围内和平利用海洋和全面管理海洋的时代已经开始。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七、小结本节内容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第一节 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目的: 1、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及用途。3、了解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重点: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难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及用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课本P50中的一些问题导入本章的学习重点“天气与气候”;2、老师提出疑问: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结合课本P51,举些天气与

42、生活相关的例子,导入本节内容“天气和天气预报”。二、新课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及用途。(3)了解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2、出示学习指导: (1)天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关系? (2)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3)天气预报中的常用符号分别代表什么? 3、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约5分钟后围绕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4、检测、点拨: (1)思考题1 A、你眼中的天气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 B、分小组回答各种各人对天气的看法。 C、根据课本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D、P52活动,判断哪些是天气现象,哪些是气候现象。 (2)思考题2 A、指名回答: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B、读图活动:看图4.2,根据图示说说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3)思考题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