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6第一节规划背景6第二节总体要求7第二章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12第一节功能定位12第二节资源配置13第三章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7第一节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7第二节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19第三节完解辐芟高磔公相翊镯治(本系20第四节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21第四章强化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22第一节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22第二节推进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24第三节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26第四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27第五章加快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28第一节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28第二节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29第三节加快推
2、进中西医协同发展29第六章逐步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30第一节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30第二节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31第三节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支撑体系32第四节强化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34第五节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体系35第六节优化心理和精神卫生体系35第七节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37第八节构建优质高效血站服务体系37第七章深化体制机制保障37第一节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37第二节深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改革38第三节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39第四节提升医疗保障水平39第五节建立管理考核机制39第六节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40第八章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要素支撑41第一节建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41第二节强
3、化卫生健康科技创新44第三节统筹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建设44第四节健全医疗卫生法治保障体系45第九章加强医疗卫生规划实施46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46第二节落实部门责任46第三节动员社会参与47第四节严格监测评估47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根据市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市级相关部门的积极配
4、合下,大力推进健康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2015年至2025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5岁。截至2025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74个,床位1614张,卫生人员1453人。2015年2025年,每千人口(指常住人口,下同)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82人增长至2.0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75人增长至2.3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0.88人增长至2.65人。建成国家卫生乡镇3个、省级卫生乡镇7个、省级卫生村73个。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市医学重点专科3
5、个,全市验收通过的临床类县级重点专科1个;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乡镇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并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问题与挑战当前,全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短缺,无三级综合医院,无区域医疗次中心,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医医院虽成立但运营尚不规范,无公立精神病专科医院,无传染病专科医院和传染病区;公立医院发展质量不高、服务不优,综合医院业务用房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全市儿科、老年医疗护理、精神卫生、产科等专科建设相对滞后,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
6、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与市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深入发展,医疗卫生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我市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人才、服务质量、能力水平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亟待健全、整体服务质量亟需提升。第二节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党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健康建设,深
7、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扩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围绕同城融圈、优镇兴乡、品质主导、产业支撑”四大战略,全面优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健康保障。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统筹规划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结构、布局,不断完善和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总体效能和水平。坚持需求导向原则。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
8、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均衡布局原则。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和任务,根据人口、地域结构以及交通条件等,科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合理控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单体规模,推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原则。立足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事件处置需要,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完善设施设备标准,健全医防协同长效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坚持协同创新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
9、政策协同,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信息的支撑作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主要目标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健康需求相契合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更趋完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比例达100%o市人民医院提升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完善中医药全程介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运行机制,培养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推进医疗机构提标创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支持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广能集团总医院创二级甲
10、等、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创二级乙等。开展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市中医医院完成医疗机构注册,建成并高质量运行市中医医院。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建制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持续增加。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心理和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康复医疗、采血点等全周期健康
11、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5年现状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0.010.013预期性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一全覆盖预期性3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一100约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4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一100约束性床位和人力配置5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915.93-6.22预期性6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37预期性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092.7预期性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33
12、2预期性9每千人口药师()数(人)0.220.3预期性IO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2.654.0预期性11医护比1:1.111:1.27预期性12床人(卫生人员)比1:0.91:1.29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13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680.72预期性14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00100约束性15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66.7100约束性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16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1.24.5预期性17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50100预期性健康水平18人均预期寿命(岁)77.578.
13、4预期性1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注:床位数均为实际开放床位,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床位。第二章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第一节功能定位一、基本要求全市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设置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乡镇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优化设置。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
14、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医院)。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I、医学科学研究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非公立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康复老年等紧缺服务,补充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诊所等,分为公立和社会举办两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
15、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专科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急救中心、综合监督等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第二节资源配置-S床位配置合理配置床位。到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5.93-6.22张,其中公立医院3.6张左右。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医养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可按照公立医院床
16、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单体规模床位数量以600-1000张为宜。表2“十五五”期间各医疗机构编制床位配置表机构类型医疗机构名称2030年编制床位配置目标指标性质备注下限上限总床位数15801692指导性一、医院11781266指导性1.公立医院919979指导性1.1县办公立医院市人民医院540600指导性市中医医院80100指导性1.2其他公立医院山广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330330指导性内含绿水洞医院床位数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4949指导性2社会办医院179187指导性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82526指导性市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0指导性市古桥社区卫
17、生服务中心2525指导性市华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15指导性市庆华镇中心卫生院80100指导性市高兴镇中心卫生院120120指导性市永兴镇中心卫生院3030指导性市天池镇中心卫生院3030指导性市禄市镇卫生院2024指导性市阳和镇卫生院1818指导性市明月镇卫生院2020指导性市溪口镇卫生院2020指导性市红岩乡卫生院44指导性优化床位结构。根据实际需求,科学测算、合理配置治疗性床位,增量或转型床位应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中医等紧缺领域倾斜。到2030年,每千人口重症床位数达到013张,每千人口康复病床达到0.37张,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达到092张,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
18、达到0.62张。提升使用效率。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30年,床人(卫生人员)比的预期性指标为1:1.29。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改进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床位和护士实行统筹调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原则上,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二、人力配置公共卫生人员配置。到203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增至130人。每万人口配备1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
19、人员。心理和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X站)、采供血机构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乡镇(中心)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医疗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医生配置水平,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水平,重点向基层倾斜。到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7人(其中中医类别0.7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03人。合理设置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岗位。承担临床教学、医学科研、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适当增加人
20、员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配备。三、技术配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机构类别和等级要求,分类分级进行技术配置。围绕骨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神经内科、麻醉科、泌尿外科等专科,推进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创新发展癌症筛查体系、肿瘤综合治疗(手术、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心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方法改进,急危重症患者院前、院内一体化综合性防治体系,内镜介入微创手术等高新医学技术,提高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微创手术和四级手术占比,部分重大疾病的诊治能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
21、评估。四、设备配置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承受能力、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与等级要求、医学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等,坚持分级适宜配置和资源共享原则,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分级分类规划配置,甲类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国家规划进行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由省级统筹规划配置。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配置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等设备。到2030年,根据县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口1辆救护车的标准配置救护车,偏远地区可
22、根据实际适当增加配置数量,力争实现建制乡镇卫生院全覆盖。五、信息资源配置加快数字健康发展,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融合应用,开展智慧医院提能行动,夯实医院智能化设施基础,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管理;整合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HlS)、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电子病历系统(EMR)、医学影像与存储传输系统(PACS)等信息系统,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信息系统扩展的“智慧化平台,提升医院大数据、智能化基础支撑和数据容灾备份能力;加快实现跨区域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第三章加快完
23、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第一节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一、推动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充实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加快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改扩建业务用房,力争搬迁使用。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隔离病区建设。加快完善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着力提高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综合干预等能力。二、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强化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全市传染病检测、突发传染病防控快速响应等能力,加快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和应急处置
24、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提升装备配置水平,建设4个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强化队伍建设。按规定核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70%,合理提高职业健康等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专栏1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1 .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建设4个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隔离病区建设。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按规定核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并足额配备。第二节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一、加强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加强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
25、作。优化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事件监测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增强传染病报告信息时效性和敏感性。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作用。依托公共卫生、动物检疫、食品安全等系统,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医务人员直接报告、群众个人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实现横向、纵向监测信息同步共享。二、提高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多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
26、适时修订完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规范处置原则和决策主体,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范围、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科学确定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健全县级-医疗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实行分级分层储备、动态调整。建立全社会多部门参与的演练机制,定期开展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第三节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一、优化急救体系持续完善T20调度指挥分中心建设。负责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
27、持续推动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完善医疗机构急诊科设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完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基础条件,接受T20”调度中心指挥、调度,承担伤病员现场急救和转运任务,负责接收急诊病人和急救机构转运的伤病员。加强毗邻地区院前急救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庆华镇、溪口镇与重庆市合川区毗邻地区建立院前急救一体化协同机制,在划定的联动区域内,共享院前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电话、救治能力、资源分布等信息。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相关管理制度,统一调度协调、统一接诊流程、统一质控标准,实现毗邻区域院前医疗急救联动一体化发展。二、健全传染病医疗救治网
28、络加强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将传染病区建设成集传染病救治、检测、培训等于一体的传染病医疗救治基地。适度超前规划布局,建设感染性疾病科,更新换代和补充添置必要医疗装备。原则上,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集中收治前提下,可开放床位不低于50张。县域医疗次中心和服务人口较多的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门诊,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哨点),设置平战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观察室,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储备,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具备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三、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队伍依托市人民医院、广能集团总医院、市疾病
29、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大队组建1支规范化基层综合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发展。加强与市应急管理局和市消防救援大队的联勤联训、应急演练,提高灾害事故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第四节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一、推动中医药融入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建立县级中医药疫病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骨干人才库,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控理论技术方法和相关现代医学技术培训。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设备配备和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及技能培训I。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管理信息互
30、通和资源共享,中医药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二、完善中医疫病防治体系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急诊科、发热门诊等建设。培养一批中医疫病专家队伍。建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救治协作网络。专栏2应急急救体系建设项目1 .持续完善120”调度指挥分中心建设;坚持就近就急原则,调度本行政区域内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推进与毗邻地区建立院前急救一体化协同机制。2 .构建县乡传染病救治网络。县级设立独立传染病区,乡镇设置发热诊室(哨点),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集中收治床位不低于50张。3 .建立卫生应急队伍。依托市人民医院、广
31、能集团总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大队组建一支规范化基层综合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4 .健全中医药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急诊科、发热门诊等建设。第四章强化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第一节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S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将医疗卫生服务融入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置1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进一步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配备,加强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重点完善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到2030年,力争蒙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
32、提档升级为社区医院。二、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个乡镇办好1所达标卫生院,加快发展全科医学、中医康复等特色专科。被撤并乡镇原卫生院调整归并为建制乡镇卫生院分院。依托中心镇和特色镇卫生院,规划建设2个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范围和村级人口分布特点调整优化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同步完善乡村医生退出机制。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达标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配备执业乡村医生不少于1人,根据需要可增设村卫生室第二执业点。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及儿童保健、老
33、年保健、康复、护理、中医药、口腔保健等服务为重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在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社区医院、中心卫生院等布局和建设2个基层临床特色科室。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到2030年,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达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推荐标准,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及以上标准。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医共体信息中心项目,同时充分利用行走的医院”项目优势,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对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乡镇卫生院实行统一运行管理,建立一个信息互联互通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人财通、信息联、医
34、防融、基层强为目标,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逐步推动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后勤服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构建县域内立体化健康服务与疾病防治体系,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专栏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L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建设。依托中心镇和特色镇卫生院,规划建设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建设2个基层临床特色科室;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及以上标准。3 .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施医共体信息中心项目,同时利用行走的医院项目优势,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对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乡镇卫生院
35、实行统一运行管理。第二节推进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一、加强县域医学高地”建设深化川渝医疗合作,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借助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雄厚的技术力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科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强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软件建设,提升我市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以市人民医院为主体,围绕基础专科,建设消化内科、普外科、神经科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二、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构建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基层卫生健康新格局。建立健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
36、以满足人民群众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医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健全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等一级科室设置,提高二级科室设置率,建设县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逐步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到2030年,力争市人民医院达到推荐标准,一、二级科室设置率力争分别达到90%、80%以上。三、推动卫生健康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多形式医联体建设。建立健全跨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体系,畅通疑难重症会诊和转诊绿色通道。加强市人民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战略合作,在进修培训、专家培训I、开展中医产学研以及医学检验、产前诊断检测、病理检查等医学检验检查服务方面开展合作项目。专栏4临床重点专科
37、建设项目L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消化内科、普外科、神经科。2.建设县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骨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神经内科、麻醉科、泌尿外科。第三节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一、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和独立设置机构规范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以及眼科、口腔、中医、康复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民营医院跨区域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举办医学检
38、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二、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满5年的医师,按规定开办诊所。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或加注全科医师执业范围的专科医师到乡镇开办个体全科诊所,为基层提供全科医疗服务。鼓励将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社
39、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可以自愿加入公立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县域医共体。第四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一、强化防治结合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项目,优化服务内涵、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提升慢病医防融合能力。在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鼓励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提高防治结合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一注HiZ刍幺士A、713三7ii=11I=I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40、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急结合方案,加强应急培训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等机制。健全应急状态下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机制,保障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健全面向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医院感染等风险警觉意识教育和临床救治培训制度,提高设施、设备、人员平急转化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相关救治设备和应急物资配置。三、推进分级诊疗健全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加强优质专科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健全转诊机制,畅通绿色通道,推动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规范有序推
41、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健全科学管理制度和利益引导机制。积极推动二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支持,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四、促进学科协作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建立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鼓励将麻醉、检验、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持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领域新型服务模式建设,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鼓励医疗机构设置服务协调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予以指导协助和跟踪管理,推行一站
42、式”服务。第五章加快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第一节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市中医医院有效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等任务。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深度合作,完成医疗机构注册,建成并高质量运行市中医医院,支持市中医医院扶优补短建设,全面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力争建成市级重点专科(专病)1个。支持市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鼓励市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设置老年病科。支持市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总结推广中医康复诊疗方案。支持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民族医药服务能力。第二节建设
43、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药综合诊疗服务区(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25%以上,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鼓励社会力量在县域举办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站),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以中医特色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举办富有特色的连锁中医医疗机构,社会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第三节加快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加强市人民医院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
44、房建设,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模式,打造一批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资源缺乏的区域,鼓励将资源富集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改建为相应层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中西医结合专科建设,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和微生物耐药问题等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研究制定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开展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覆盖医院主要临床科室。专栏5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L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市中医医院完成医疗机构注册,建成并高质量运行市中医医院,扶优补短,全面提升县域中医
45、药服务能力。2 .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市级1个:针灸科。3 .基层中医医院阵地建设。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25%以上,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第六章逐步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第一节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一、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全面改善现有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完善科室设置,加强产科、儿科等专科建设,推进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创二级乙等,严格规范相关技术应用,加强服务监管。二、强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加强急救
46、设备配置,满足妇产科、儿科救治需求,持续提升市人民医院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不断优化会诊、转诊流程,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网络,全力保障全市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稳步下降,到2030年,设置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14.5/10万、5.2%。以内。三、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开展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设置1个独立开展产前生化免疫实验室检测的产前筛查机构、1个新生儿听力筛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的宣传动员和健康教育,逐步构建新生儿先心病筛查服务网络。四、夯实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大力提升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切实为辖区儿童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构建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夯实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配备医师从事儿童保健服务。第二节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服务供给体系,形成管理规范、主体多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