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黄浦区中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33045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黄浦区中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黄浦区中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黄浦区中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3 黄浦区中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 2013 年上海黄浦区语文二模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第一部分阅读( 90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2 分) (一)默写(18 分) 1. 水何澹澹, _。(观沧海) 2. _,雨后全无叶底花。(雨晴) 3. _,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4. 东边日出西边雨,_。(竹枝词) 5. 子曰:“敏而好学,_,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 6. 则吾斯役之不幸,_。(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7-8 题。( 4 分)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 帘,画船儿天

2、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7. 上曲的作者是元代_(人名)。曲中“看沙鸥舞再三”与我们学过的“沙鸥翔集” 这一描写异曲同工,“沙鸥翔集”出自课文_。( 2 分) 8. 下列对于水仙子咏江南一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2 分) A. 本曲用到了“一”、“两”、“再三”、“十”等词,具体准确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景 物的特点,呈现出一幅真实的画面。 B. 本曲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既有江上雾霭弥漫、烟云缭绕的静态之美,也有沙鸥起 舞,风吹帘动的动态之美。 C. 本曲中“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先写远方的画船,再写近处的酒店酒旗,条 理清晰,而且极富层次感。 D. 曲中“爱杀江南”句中的“杀”有口语

3、色彩,表示程度之深,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江南 真切的喜爱之情,凸显了主旨。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 -11 题( 8 分)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 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 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 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 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_(2 分) A. 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 题为

4、“黔之驴”,因此主要是驴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描写。 C. 主要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轻视敌人的人物。 D.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虎对驴一系列的认识变化过程。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 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_ 11. 老虎认为驴“技止此耳”,在文中具体表现为_(用自己话 概括),后引申出成语_。( 4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 题( 12 分) 互不相师 世说新语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 方曰:“老父在太丘,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

5、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 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履行:实行,做绥:安抚恣:任凭师:学习,效法。 12.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 (1)久而益 敬()(2)异 世而出() 13. 对画线句“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2 分) A. 我去的时候曾担任邺县县令,正好在做这事。 B. 我以前曾担任邺县县令,正是做了这些事。 C. 过去我独自担任邺县县令,正好能实践这些事。 D. 我曾独自担任邺县县令,正是做了这些事。 14. 根据上文回答问题。(6 分) (1)文中“周公不师孔

6、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是委婉地回答袁公之问,如果陈元方直截 了当回答,他可以说:“_ ”(请用元方的口吻) (2)原文中,袁公听到陈元方回答后的反应应该是_ 。 来源:Z.xx.k.Com 二、现代文阅读(共4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 题( 20 分) 冷对遗址公园化 近年来,一种有害于文化遗存的做法正在相效成风 ,这就是:遗址公园化。 说到遗址, 便会想起埃及留给我的独特感受。在埃及大地上, 到处是公元前数千年的 历史遗址, 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国王谷 这些法老墓葬的遗址中,无处不是巨大的 石雕碎块和灼热的荒沙。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连这些坚硬的石雕究竟毁于何时,也无从

7、得知; 时间在这里仿佛失去长度。当历史走去时,没有留下任何寻找它的线索,只留下无数 问号弥漫在残垣断壁碎石流沙之间;空茫、 荒芜、寂寞和寥落, 雾一样浓重地笼罩在遗址上, 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和源头感;与此同时, 还让人感受到远去的历史遗留在大地 上的特有的生命感。或许,这正是遗址独具的气质与魅力 ! 为 此,世界上所有遗址的保护者,都恪守着一条约定俗成的原则,那就是:遗址必 须保留全貌,保留它的历史感。由古希腊、两河流域、古波斯、印度直到南美的玛雅,那些 遗址一概都是原封不动。尽管他或许只是残剩的一些兀立的残垣和石柱,甚至是草坑与土堆, 但它是历史生命仅存的最后实体,是唯一可以触摸到

8、的历史真实。如果遗址没了,历史便 完全消失。 在罗马, 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都在城中。建于公元1 世纪的古罗马露天竞技场,椭圆 形的建筑物占地约2 万平方米, 周长 527 米,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这一建筑是如此的显眼, 但从没人把这些草木丛生的大片大片残垣断壁视做垃圾去动手清理。而是把它们当成凝固的 历史,有形的岁月,真正的城市文物,不敢去碰它,更甭说动它。罗马人懂得一根柱 子倒了, 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来, 修补好, 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又敢去改动历史呢?它残缺,却正好把另一半交给你去想象。毫无疑 问,残缺美也是一种历史美。 然而,在我们这里,这一原

9、则却被视而不见。且不说,许多遗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 破坏; 从河南的殷墟、西安华清池到京西的圆明园遗址,哪里不是到处在动土动工,修筑 围墙,植树种花,竖立雕塑,点缀小品, 增添各种 “景观”于其间, 努力把历史遗址“打造” 成一座座公园。做这种事的人,难道完全不懂得遗址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吗?难道 不懂得文化和历史也有尊严、也是神圣不能侵犯的吗? 或许那些将遗址公园化的人,对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一无所知,然而这 样的人又怎么会有资格去管理文化遗址呢?或许还会有人反驳,难道我们后人就不能开 发利用遗址的旅游价值吗? 历史遗址当然具有旅游价值,但是它绝非仅有旅游价值,它还有见证价值、

10、 研究价值、 教育价值、 欣赏价值等等。我们不能为了一种价值而去破坏和牺牲其他价值,其实,即便是 遗址的旅游价值,也体现在它的原真性上,认定了一大片废墟是没有卖点的,只有美化改 造才能招徕游人,这难道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和低俗的审美吗?如果真这样下去,历 史会被我们变成可笑的消费品了。 难道我们真的不怕历史随着遗址而消亡吗?如果没有了令人敬畏与尊崇的文化和历 史,留下的只能是浅薄和苍白。 (有删改) 15. 第节中加点词语“相效成风”的意思是_ 。(2 分) 16. 第节中加点的“遗址独具的气质和魅力”的具体含义是: _、_和_。( 6 分) 17. 如果要增加第节的说服力,下列最不适合作为

11、补充论据的一项是_(3 分) A. 华盖山古城墙是温州唯一的建城1600 多年的历史见证,为开发旅游被挖地三尺遭破 坏。 B. 郑州商城遗址在改建公园的过程中,原有树木全部移除,地基加高,全貌荡然无存。 C. 大明宫遗址公园被称为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D. 昭君墓是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至今仍青冢兀立,独有特 点。 18. 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3 分) A. 根据第节可知,埃及人对自己的历史所知甚少,因为历史在那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来 源 学科网 ZXXK B. 第节画线句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是为了说明古罗马露天竞技场的建筑价值和低位

12、。 C. 第节的结尾连用两句反问,表现出对那些将遗址公园化的人强烈的不满和谴责。 D. 根据第、节可知,作者觉得为开发遗址的旅游价值而进行的改造是可以接受的。 19.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 来源:Zxxk.Com 2011 年 11 月 17 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出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 的建议,引发各界关注和热议,人们纷纷在网上发帖讨论。 A. 帖一:对国人而言,毁在英法联军铁蹄之下的圆明园是国耻的象征,复建并不能提 升国人的自豪感。 B. 帖二:圆明园是代表中国高超建筑工艺的经典皇家园林,重建圆明园可以重现建筑 史的辉煌。 C. 帖三:可以考虑异地重建,这样就能与北

13、京圆明园颓败的旧址形成鲜明对比。 D. 帖四:不必拘泥于保护的形式,重建和“勿忘国耻”之间并不矛盾。 E. 帖五:重建能够挖掘出圆明园更多的商业价值,延续其存在的意义。 仔细阅读五个帖子,其中和冷对遗址公园化一文观点相一致的是_(请填写 字母),其他几则的共同点是:_ 。 五则帖子,你最不赞成的是_(请填写字母),如果给这一帖子写一句话回复, 你会写: _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5 题( 28 分) 爸爸的鸽子 1我在老家的起居室,找到一个被尘封的箱子,里面有许多爸爸晚年领过的奖牌,其 中数量最多的是赛鸽的锦旗、奖杯和奖牌。 2看着这些奖牌,使我 想到从前和爸爸一起放鸽子的时光。

14、3 爸爸中年以后迷上赛鸽,与一大群朋友组成“鸽友会”,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举行鸽 子的飞行比赛。 这种赛鸽在台湾乡间曾经风靡过一阵子,鸽友们每次赛鸽,交少许的钱给鸽 会,并且把鸽子套上脚环,也交给鸽会,由鸽诲统一载到远地施放,依照飞回来的名次发给 奖金和奖牌, 奖金非常的高, 有时一只得到冠军的鸽子,一次的奖金超过主人全年的耕田所 得。因为交的钱少,_ _奖金却很高,_再加上乡间缺乏娱乐,使赛鸽成为乡下 最刺激的事 . 4每次赛鸽的日子,我们就会全家总动员,如临大敌。年纪小的孩子站成一排,趴 在 顶楼的围墙上,把视线凝聚在远方的天空。 5 爸爸看见我们的样子,都会大笑:“憨囡仔,这次听说载到野柳去

15、放,至少也要两 小时以后才会到呀!” 6 我们才不管爸爸怎么说咧,万一有一只神鸽,飞得比飞机还快,飞回来了我们都不 知道,不是要损失一笔很大的奖金吗? 7看着远方的天空,我等待着第一只鸽子的回家。 8每次我的心神游到天空的时候,突然会看见远方浮起小小的黑点,我们就会大叫: “爸,粉鸟回来了!” 9 爸爸抬头一看,说:“这一次,可能是喔!”然后开始给我们分派任务,叫哥哥穿 好鞋子在门口等着,叫我抓了鸽子从楼上冲下去交给哥哥。 10鸽子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快速的往眼前移动,一眨眼,就飞到我们头顶,眼尖 的弟弟大叫:“那只是阿里,那只是阿国仔!” 11果然是脖子滚了黑毛的阿里,还有叫声最响的阿国仔

16、! 12阿里和阿国毫不迟疑的,以一种优美无比的姿势凌空而降,落在平时降落的木板平 台,一窜,就进了鸽舍。 13爸爸迅即将它们装进小笼子,拍我的头说:“紧!” 14我提着鸽笼, 吸一口气, 一气狂奔到楼下交给哥哥,哥哥就会像箭一样的往鸽会射去! 我也不放心的跟在后面跑,一边叫着:“哥!加油!紧啦!紧啦!” 15从小就很会赛跑的哥哥,果然是最先到达的,鸽会的阿伯把阿里和阿国的脚环拿下, 打进鸽钟,钟上显示出飞回来的名次和时间,阿伯笑着对哥哥说:“阿河!你爸爸这次 赚到了,可能有八千元的奖金。” 16哥哥双手高举,在鸽会前又叫又跳的,提着阿里阿国回家,跑的速度与去鸽会 一样快,把得奖的消息告诉爸爸,

17、爸爸很高兴的摸我们的头,然后充满感情的看着他的 鸽子,他看鸽子的眼光那种欣赏和慈爱,有时比看我们还温柔。 17在厨房里忙的妈妈探出头来:“粉鸟赚八千元,是有影无?” 18爸爸说:“真的啦!你免煮了,晚上来一江山庆祝!” 20妈妈虽然笑得很开心,嘴里还是忍不住唠叨,并且不时地摇头。 21一江山饭店是我们小镇里最好的饭店,爸爸每次赢了赛鸽,就会带我们去大吃一顿, 平时反对赛鸽的妈妈,也会热烈的和我们讨论鸽子的事,那么温馨热烈的气氛就好像是 过年一样。 21爸爸过世以后,妈妈决定把鸽子放生,可是不管怎么放,它们总是飞回来,最后只 好把鸽舍拆了,但是那些爸爸从小养大的鸽子,还不时的飞回来,经过好几年,

18、楼顶的 平台上,还常有鸽子回来。 22像鸽子这么聪明的众生,不知道能不能理解到它们的主人,魂魄已经飞越了天空? 在天际线之间,是不是找得到回家的路? 23如今,鸽子飞远了,爸爸也不在了,只留下这些奖牌记忆了一些欢乐的时光。 24我仿佛看见童年的我趴在围墙上想着:是什么带领鸽于回家呢?是风?是云?还是 太阳呢 20. 根据第节的内容,填入横线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2 分) A. (1)所以(2)但是B. (1)但是(2)而且 C. (1)而且(2)但是D. (1)但是(2)如果 21. 根据第至19 节,请概括出我和家人参加赛鸽的大致经过。(6 分) 缴赛鸽费 (1 ) 送鸽入会 (2 )

19、(3 )打钟登记 期待奖金。 22. 第14 节画线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 其表达作用是_ _。( 4 分) 23. 根据第19 节对妈妈的描写,猜测妈妈当时的心理(用具体的语言表述,请写出两点) (4 分) (1) _ ; (2) _ 24. 根据全文,对文意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_(4 分) A. 作者回忆了和爸爸一起赛鸽的过程,表现出了对赛鸽的迷恋和喜欢。 B. 作者记叙了当年老家赛鸽的全过程,表现出了乡间生活的无限情趣。 C. 作者回忆了与父亲一起赛鸽的经历,表现了对父亲、对家无限的思念。 D. 作者记叙了和父亲一起赛鸽的经历,表现出人和鸽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5. 请加入适当的描写,将上文第节“看着远方的天空,我等待着第一只鸽子的回家”扩 写成 80 字左右的一段话。(8 分) 第二部分写作( 60 分) 26. 请以“ 豁然开朗 ”为题,写一篇600 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豁然开朗” 出自桃花源记 ,现在常常用来比喻突然领悟、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可用代号表示, 如“ A 同学”、“ B 老师”、“ C 同学”等。 ( 2)不得使用试卷中的材料。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