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41033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18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pdf(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 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专家省级示范班 交 流 材 料 2017 年 6 月 目录 科技助力凉山州农业产业精准扶贫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 1 深入田间地头,助力脱贫攻坚 绵阳市农科院 6 整合力量创新方法助推脱贫攻坚 阿坝州农业畜牧局. 11 依托“专家服务团队”强化脱贫“造血”功能 阆中市农牧业局. 17 发展产业真扶贫技术帮扶促脱贫 屏山县农业和林业局. 24 科技助力凉山州农业产业精准扶贫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17 年 6 月 14 日) 为贯彻落实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 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及 2015 年 10 月 8

2、 日省委王东明书记对我院实施“农业科技进贫困地区行动计 划”的批示精神, 遵照省脱贫领导小组关于培训好技术帮扶队 伍的部署,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凉山农业产业技术扶贫中的 支撑和引擎作用,2016 年 8 月 1 日,我院组织召开了“关于 赴大小凉山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动员与工作推进会”,决定 向大小凉山17 个县市各安排一个科技扶贫专家组,全面开启 了我院对凉山州农业科技的全域深度合作,让我院产业扶贫经 验模式和基本做法应用到凉山特色农业产业中去生根发芽。 一、主要成效 从 2016 年起至今,共有院领导10 余人次、处所领导40 余人次、 专家团队200 余人次到凉山州,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和

3、 农户家中慰问、座谈,指导产业发展;协同凉山州农牧局集中 组织 17 个县的基层农技人员开展了8 批次的农业知识更新农 业实用技术培训,派出了33 名专家开展了蔬菜、中药材、食 用菌、蚕桑、果桑、樱桃、草莓、柑橘、苹果、石榴、葡萄等 11 个产业共33 个专题的培训,共培训3600 人次,同时采取 实地指导、开办夜校等多种形式培训村级干部、农技人员、农 牧民 30 余期 2000 余人次;引进农业新品种40 余个,集成创 新技术体系5 项,建设各类科技示范基地1000 余亩;培育食 用菌、果蔬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由无到有, 有弱向强的转变。 二、主要做法 (一)走出去,改变传统思维 凉山州地处

4、偏僻, 且农牧民知识较闭塞、思想观念较落后, 面对这一现状, 扶贫专家意识到扶贫必先扶智,只有让农户走 出去,亲眼所见、 亲身体会到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才会摒弃传统观念, 从心底里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 才能使农业产业在科技支撑下持续发展下去。在盐源, 苹果专 家谢红江组织种植大户到山东等地实地考察,农户在了解学习 苹果栽培新技术、新模式后,接受专家提出果园改建建议,主 动积极参与改建,并示范带动周边农户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接 受新的种植理念,这样以点带片扩面的调整,促使整个苹果产 业实现了提档升级。 (二)摸准需求,组织农技培训 根据进村入户调研获得的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充分

5、发挥我 院学科优势, 针对性开展了培训提高基层技术服务人员的综合 能力。 如 8 月 9 日,我院生核所所长带队的德昌扶贫组与县农 牧局一起, 举办了一场针对驻村农技员和基层乡镇农技人员共 80 余人的产业技术扶贫培训会,根据地方实际需求,集中培 训了“现代标准化果园建设及栽培技术”、 “山羊及林下养殖技 术” 、 “配方施肥技术” 、 “航天优质稻配套管理技术”。会后, 大家一致认为培训会很接地气,通俗易懂,且操作性强。 (三)亲身垂范,带好人才队伍 从长远考虑, 扶贫要依靠产业带动,产业发展依靠科技支 撑,科技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才能真变“输血式”扶贫为“造 血式”扶贫。我院专家以特别能吃苦

6、、特别熟悉生产、特别理 解贫困农户的精神,和当地驻村农技员及农户打成一片,主动 作为。并与各地主动协调,由我院派出专家为首席,在每个县 市组建一个以“省、州、县”技术骨干为主体的产业技术服务 团,不仅“走进去”指导驻村农技员和基层农技工作人员开展 技术服务,而且计划安排让驻村农技员和基层人员“走出来” 学习,开阔视野,提高技能,培养一支扎根于此、永不离开的 本土技术人才队伍。 (四)注重巡查,优化产业科技扶贫措施 在产业帮扶过程中,由院组织专家每半年开展一次巡查, 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措施。2016 年 9 月,由我院任光俊副院 长带队,率领了水稻、蔬菜、果树、食用菌、马铃薯等创新团 队专家到凉

7、山巡查,每到一个地方,与地方政府和产业大户进 行深度沟通交流,帮助地方政府把好产业发展方向的关口,并 提出相应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科技扶贫措施,使产业得以有序 地发展。 三、经验模式 通过在凉山州木里县多年对口帮扶,以及近年的全方位科 技扶贫,我院摸索出了“四步工作法”破解科技扶贫的“五大 难题”。即:第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编制科学规划,破解产 业发展 “方向” 问题; 第二步, 深入田间地头,依托农民夜校, 破解农民主体“观念”问题;第三步,建设示范基地,全程技 术监控,破解产业所需“技术”问题与技术“推广”问题;第 四步,创新产业模式,联结企业农户,破解产品销售“市场” 问题。 同时,总结出

8、三个方面的经验模式,供农业产业扶贫借鉴。 (一) 建立科技合作培训机制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 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作用,通过跟班学习导师 制、现场培训会、专题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对贫困地区驻村干 部、基层农技人员和产业发展带头人进行能力提升培训,为产 业扶贫提供人才支撑。 (二) 建立产业示范基地。由科研单位和贫困县共建主导 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优新品种种子种苗繁育保障基地,为贫困 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做出样板、提供关键支撑。 (三) 注重激励机制创新。院地合作制定科技人员赴贫困 地区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办法,既要有精神奖励、政策帮扶, 更要有体现科技人员价值的物质奖励。 四、下 一步安排

9、下一步, 我院将继续围绕产业技术需求,深入推进农业产 业科技扶贫。 (一)继续开展进村入户产业技术扶贫。让农业科技最新 成果直接到贫困县、贫困村,进入千家万户,落到田间地头, 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撑。 (二)继续开展面向驻村农技员的“提能增技行动”。按 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对省、市、县下派的扶贫人员和当地 基层技术人员及种养大户进行技能培训,让大家成为产业发展 的行家里手,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共建精品示范基地。选择积极性高、代表性强、有 一定基础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建设精品小农 场及示范基地,科技的增粮增收效果让广大贫困农户看得见、 摸得着、能学会。 深

10、入田间地头,助力脱贫攻坚 绵阳市农科院 (2017 年 6 月 14 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川省委扶贫攻坚工作部署和全省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绵阳市农科院根据四川省农业 厅关于组建农业产业综合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的通知(川农 业函 2016462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自身人才、科研技术 和成果的特点, 结合绵阳市农业现状和脱贫攻坚实际,及时组 建了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认真开展农业科技扶贫工作。现将 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绵阳市唯一从事农作物新品种 选育和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始建于 1962 年, 前身为 1938 年建成的四川省稻麦改良

11、场绵阳分场,至今已有 79 年历史。现有在职职工102 人,专业技术人员86 人,其中 具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专家、 市级拔尖人才、 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17 人,研究员 10 人,副研究员 及高级农艺师49 人,中级职称27 人,博士研究生10 人,硕 士研究生43 人。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等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213 项。同时,我院连 续二十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科研能力“百强研究 所”,现为“全国文明单位”。 我院按照省农业厅要求,将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工作列入年 度工作计划,成立了由书记、院长任团长,各研究所(中心) 农业技术专家任

12、成员的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下设蔬菜、 小麦、 畜牧、中药材等10 个技术专家服务小组,共有研究员10 人, 副研究员及高级农艺师49 人,农艺师27 人,博士研究生10 人,硕士研究生43 人。先后深入绵阳的9 个县市区、阿坝州 的红原和壤塘县、 秦巴山片区的广元市和巴中市以及中江县等 绵阳周边区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新品种带动示范、结对共 建帮扶和产业规划等脱贫帮扶工作。 二、工作成效 绵阳市农科院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和探索,在农业科技专家 服务工作上有了一定的效果。 一是积极探索了不同区域的农业增收模式。针对绵阳藏羌 山区特点,在北川和平武县开展了春播马铃薯、特色马铃薯、 优质天麻等示范种植和

13、生态土鸡(平武红鸡)、地方山羊(北 川白山羊) 养殖技术的指导示范工作;在高原藏区的红原和壤 塘县开展了高原错季蔬菜(食用菌) 高产栽培与深加工技术集 成示范及培训工作;在龙门山区的江油市、安县等地开展了乌 药、附子、天麻等中药材的种植技术指导和示范;在丘陵旱山 区的盐亭和梓潼县开展了水稻制种和玉米、薯类、蜜柚、猕猴 桃等栽培种植技术的指导培训;针对平坝区的三台县开展了麦 冬、 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指导培训。以地域特点为基础, 以创新模式为手段,助力农民增收。 二是助推了特色产业优化发展。我院专家服务团积极参与 三台县麦冬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建设,根据麦冬的种植现状、采 收情况、产量以及市场行

14、情等方面为三台县种植户出谋划策, 通过联系企业加强合作,优化麦冬安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依托我院中药材专家技术优势,成立江油附子专家大院,开展 品种种质创新、栽培技术研发、成果示范推广、人才提升培训 等工作, 通过建立科技成果服务三农的融合机制,实现优化附 子特色产业、 助力江油经济发展的建设理念。针对绵阳藏羌山 区的地域特点, 我院畜牧专家积极开展“平武大山红鸡” 和 “北 川白山羊”的提纯复壮、选育及示范推广工作,以科技手段优 化养殖模式,塑造山区养殖品牌,并联合养殖企业抱团发展, 建立品牌发展战略,打开销路,创造效益,真正实现产业化。 蔬菜服务专家小组在红原和壤塘县开展以紫色莴笋为代表

15、的 特色蔬菜产业化技术帮扶工作,助力高原藏区脱贫攻坚。 三是增强了地方脱贫攻坚信心。通过调研发现,贫困地区 因缺产业、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缺信息导致对脱贫攻坚 缺乏信心。 我院专家服务团借助自身科研优势,通过深入一线 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为贫困地区带去了种养技术和农业信息。 并通过联系华润三九(雅安)药业有限公司、江油中坝附子科 技发展有限公司、绵阳市翔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绵阳蜀弘食 品有限公司等20 余家企业, 将农业产业与企业业务进行对接, 解决了贫困地区缺乏资金和市场等问题。通过多方协调, 共同 努力,最终让地方产业得到发展,群众收入得到增加,地方脱 贫攻坚实力得到增强。 三、主要做法

16、 1. 组织到位是基础 绵阳市农科院高度重视农业专家科技服务团帮扶工作,将 专家服务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划分, 由书记、 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责任分工落实到各专家服务小 组及个人, 工作中坚持有组织领导、有目标任务、 有具体措施、 有检查督导,确保此项工作有序推进。 2. 保障到位是关键 始终坚持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物资到位、时间到位,有 效保障农业专家科技服务团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帮扶工作。我院 要求全体在职技术科研人员全部加入专家服务团,各施专业所 长开展技术帮扶,并在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每年保障了 100 万元以上的相关经费,用于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实 施。 3.

17、服务到位是核心 我院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对各个帮扶对象分别进行了产 业调研与规划, 针对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展 专家服务团技术培训指导、新品种示范带动、结对共建等服务 帮扶工作,并按地区和专业分别创建种植和养殖QQ群,各服 务小组专家通过网络和电话对种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不同 阶段的主要工作等进行技术指导。 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中,我院将认真按照省厅的要求继续 发挥农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优势,以技术培训指导和示范引领 为重点,以“深入田间地头,倾情三农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为己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入百姓家,为三农发展 和脱贫攻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整合力量创新

18、方法助推脱贫攻坚 阿坝州农业畜牧局 (2017 年 6 月 14 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牧产 业扶贫工作, 根据四川省农业厅的要求,我局在全州农牧系统 组织实施“农牧科技人员进贫困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实现 贫困村农牧技术扶贫全覆盖,提升农牧产业扶贫的技术支撑能 力。我们的作法是: 一、领导重视 ,措施有力 一是 2015 年 8 月在省农业厅启动“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 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后,我局成立了阿坝州农业畜牧局扶 贫领导小组, 并由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分9 个片区包县开 展扶贫帮扶工作,全局成立了13 个技术扶贫小组,工作任务 层层落实, 从而确保扶贫

19、工作顺利开展;二是 选派 606 名农牧 技术人员,深入到全州606 个贫困村结对开展“一对一”技术 扶贫行动; 三是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我州地域广、气候类型复 杂、产业分布零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农牧技术人 员下得去、 住得下来, 切实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 难题, 克服单个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局限性,在每个贫困村派 驻一名农牧科技人员的基础上,整合全州农牧技术力量,成立 农牧专家服务团、 技术服务小组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技术帮扶工 作。截止2017 年 5 月底,州、县两级专家服务团上半年共开 展需求调研97 次,制定服务计划20 项,巡回服务471 次,解 决技术瓶颈问题257

20、 个。 二、分级实施 ,形式多样 (一)整合全州技术力量,成立州级百名农牧专家巡回服 务团 在全州范围内抽调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实际操作经验丰 富、技术推广能力强、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 100 名(州级27 人、县级73 人)组成专家巡回服务团,在全 州范围内, 持续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巡回服务。该做法在2016 年得到省农业厅的肯定。 (二)组建县级专家服务团 州农业畜牧局要求各县成立县一级农牧技术综合服务团, 同时根据我州农牧业生产特色,分种植业、 畜牧业两大块来开 展县一级的专家巡回服务。在关键生产农时,专家服务团深入 贫困村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成立片区

21、技术服务小组 各县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布局和自然、交通实际情况, 分片 区成立技术服务指导小组,如九寨沟县按乡镇成立技术指导服 务队,茂县等按产业发展特色区域来成立片区技术服务小组。 通过技术指导服务队和片区技术小组的及时指导和巡回服务, 全州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技术短板得到较好弥补。 (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针对我州农牧产业存在的较大问题,积极邀请国内知名专 家助推产业发展。2016 年以来,我州先后邀请全国苹果产业 体系岗位首席专家及团队、全国梨首席专家及团队、全国蔬菜 首席专家及团队、郑州果树所甜樱桃专家、全国牦牛专家等国 家级专家20 余人,邀请省农科院、省畜科院、西南民大、川

22、 农大、草科院、绵阳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和院校的高级专家40 余人次,深入我州13 县进行调研考察和技术指导培训。在与 基地的农户互动和交流中,对生产中的问题,专家们都给予了 认真的解答。 (五)加强服务团建设,提升扶贫能力 一是针对省、 州派驻技术人员帮扶联系的贫困村,各县再 配备一名年轻技术人员配合开展工作,实施“双农技员制度” , 从而使省、 州两级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更好开展技术帮扶工作的 同时,帮助培养年轻技术骨干;二是通过“老带新”、 “高带低 (职称)”等方式, 在全州范围内选拔一批年青优秀的农技员, 作为专家服务团的后备力量,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及业务锻炼, 从而加强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三

23、是发挥农牧业专家服务团队 的专业优势, 给驻村农技员提供技术帮助,为贫困户提供更多 的帮助。截止2017 年 5 月底专家服务团对驻村农技员培训率 达 100% 。 三、深入实地 ,效果明显 (一)以科技培训为抓手,指导农民种植养殖管理技术 服务团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宣传活动,大 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州、县两级专家服务团因地制宜、因村 而异,到田间一边实际操作,一边传授技术,并编写出实用技 术资料到基层培训时发给当地,培训内容采取通俗易懂,学以 致用,让广大农民学后能及时地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生产力。 今年已有15000 多名农民接受了专家服务团田间技术培训,这 种培训深受农牧民欢

24、迎。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服务团依托雄厚的专家智力资源,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及农 民的需要, 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在培训过程中, 不断调整培训专业,通过开展专家服务团活动,团内的各位专 家结合自已的特长,开设针对性强的课程,来适应各地农牧业 产业发展。我州各地重点培训金川雪梨、甜樱桃、花椒、酿酒 葡萄、脆红李修剪技术以及常病虫害防治技术;重楼、白芨等 道地药材种植技术;雪梨提质增效、梨新品种嫁接技术;中蜂 春繁养殖技术及常见棉虫病、死蜂防治技术; 藏香猪养殖技术 及猪、牛、鸡常见疱虫病、口蹄疫等防治技术等。 (三)零距离培训,增强培训效果 组织专家服务团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

25、头, 采用集中讲授、 田间现场操作培训,使专家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现场手把手指 导村民用科学种植方法来增收。例如:汶川龙溪乡龙溪村,专 家服务团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高半山甜樱桃水果种植。种 植业专家就甜樱桃果蝇防控、病虫害防治、 树枝的修剪等方面 进行了培训。通过专家与农户零距离的培训,现场答疑,从而 大大提高了服务团的科技培训效果。 (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全程参与农业生产 我州组建专家服务团以来,采取“专家+农户”的方式, 一对一地进行科技帮扶。除深入贫困村外,各专家与当地农户 通过网络、电话、微信、QQ等方式,就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 题,随时咨询。各专家就帮扶对象出现的农牧业生产问题,做

26、到了全程跟踪参与。同时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及时传授农业 新技术,推广农业新成果, 并配合各县农业部门努力做好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 (五)开办“农民夜校”,提升科技种养水平 各专家服务团在开展巡回服务时,积极配合组织部在贫困 村大力开展“农民夜校”工作,农牧专家的现场授课,深受当 地农户的欢迎。 各参训农户纷纷表示:开办农民夜校的方式既 不耽误生产农时,又能学到知识,这种方式非常实用。 (六)狠抓新品种试验示范 在大力开展专家巡回服务的同时,针对我州农牧业产业特 色,全州农牧系统采取农牧业专家牵头,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 范。如: 果树和蔬菜新品种试验、甜樱桃和苹果矮化栽培示范、 羊肚菌种植、高

27、原草莓的试种、犏牦牛的良改、牦牛标准化养 殖等试验示范。截止5 月底,建立新品种示范257 个,其中新 品种种植示范188 个,面积5712 亩,种子132376 公斤 , 种苗 80406 株;建立精品养殖新品种示范69 个,种畜919 头,禽 兔 12536 只。试验示范项目进展顺利,效果良好。 各位领导, 我们将以此次会议召开为契机,认真落实本次 会议精神,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加大技术宣传推广力度,更好 地服务农牧业发展,做好技术扶贫和产业扶贫,提升群众满意 度。 依托 “专家服务团队”强化脱贫 “造 血”功能 阆中市农牧业局 (2017 年 6 月 14 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28、同志们: 大家好! 近年来,阆中市为全面落实省、南充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 提升产业扶贫的精准性,坚持围绕目标、聚焦问题,着力解决 好驻村帮扶农技员专业不对口、指导乏力等难题,分区域、分 产业、 分类别组建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队,增强精准脱贫 的“造血”功能,助推我市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在2016 年全省脱贫攻坚省级综合考核评中,阆中市在全省88 个县市 区综合排名位列第一。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立足整体技术优势,组建 “专家服务团队” 一是实现产业发展需求技术力量全覆盖部署。按照“产业 交叉、技术齐全、分布合理、便捷服务”的总体要求,我们从 农牧系统抽调63 名具备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农牧

29、技术专家, 组建了 10 个阆中市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其中县级1 个, 区乡级 9 个,同时分产业设立粮油、畜牧、 果树、 蔬菜、 经作、 水产等 6 个专家服务组, 实现了专家指导与产业发展需求菜单 式对接服务。二是农业科技巡回指导服务全方位无死角落实。 按照精准扶贫需求,我们选派、吸纳农牧业技术人员、产业发 展大户、“田秀才”、 “土专家”等52 人,同时在建档立卡贫困 户超过 20 户的非贫困村分片区设立了10个农业技术巡回服务 小组, 围绕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常态性深入贫困村开展 技术指导服务, 结合农时阶段特点开展针对性特色产业发展指 导,解决贫困户种养殖遇到难题,确保技术指

30、导不落下一村一 户。目前, 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完成了对118 个非贫困村的 全覆盖走访, 在大春生产等农时季节派出技术员300 人次, 指 导贫困户6000 余人次, 解决种养殖难题40 余个。 三是实现农 业科技指导点对点无间隙推动。2016 年以来,专家服务团主 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服务、手把手 帮教,积极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有效对接, 积极推广实施“五新”示范和“六良”配套,服务全市省定贫 困村 142 个, 参与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200 余期次, 推广爱媛38、先椒 1 号等新品种30 余个,推广水肥一体化、 绿色防控等新技术20 多项

31、,推广耕地机、 收割机等新机具300 余台,发放产业技术扶贫资料汇编1.3万余册、科技资料4 万多份,接待咨询服务群众6000 余人次,现场解决技术难题 148 个。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在贫困 村开展技术指导,带动贫困农民户均增收1000 余元,取得了 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信息绿色通道,完善 “321”工作机制 一是抓住三个节点( 驻村农技员、科教站、专家服务团) 。 由驻村农技员结合贫困村实际,通过网络向局科教站提出农业 技术难题清单, 局科教站梳理难题清单,通过网络向专家服务 团提出解决清单,专家服务团按照清单需求,选派相关专家到 农技员所驻贫困村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32、。二是务求两个主动。阆 中市级专家服务团队和非贫困村技术巡回小组遇到难以解决 的问题时, 通过网络主动向南充市级专家服务团或产业创新团 队首席专家提出技术求助,由市级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团队指派 专家到点位指导或开展联合“会诊”,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组 织定期不定期深入贫困村一线开展技术“问诊”,做到全天候 开展技术服务。 三是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综合平台(阆中市农业 产业技术官方QQ 、微信平台) 。将阆中市级专家服务团成员、 驻村农技员、村“两委”负责人、部分贫困户和农户代表共同 纳入管理平台, 农户 ( 贫困户 ) 随时上网咨询, 专家及时会诊解 决。今年 5 月,驻村农技员杜华在贫困村开展技术帮

33、扶时,看 到贫困户栽植的杂柑在开花的时候施了药,未施药前挂果多, 后期挂果减少, 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农技员迅速将杂柑照片 上传到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果树产业服务组专家赵兴波发现是 因为在结实前过早施了超量防止蚜虫的药导致挂果减少,及时 利用平台向驻村农技员讲解了解决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 贫困户减少了损失。 三、推行多元服务方式,助力科技帮扶落地落实 一是推行“三包”服务。采取阆中市级专家服务团包乡 ( 镇) 、片区专家巡回小组包村、村农技员包户;按照“关键农 时季节常驻村,农民需求常到村,产业发展常联村”的具体要 求,阆中市级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每周至少到联系片区乡 ( 镇) 巡回指导一

34、次, 片区专家分队和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根 据贫困村需求全天候、全覆盖实行“菜单式”对接指导服务。 二是创新专家服务团“讲广播”制度。 片区专家团成员分村将 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和种养殖技术通过录音制成音频,利用村广 播向贫困户宣讲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既减少了贫困户因参加培 训造成的误工损失, 又降低了交通安全风险,节省了组织成本, 老百姓在田间地头边听边想,边听边干,老百姓想听什么,专 家就讲什么,真正做到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声影。被老百 姓称为“赵喇叭” 的技术帮扶专家赵秀玲,就是通过 “讲广播” 服务,让她所帮扶的鹤峰乡大树垭村贫困户熟练掌握了川明 参、辣椒二荆条生产技术,为贫困户雷明巡传授

35、了养鱼技术, 使他的养鱼项目起死回生。技术服务极大地促进了该村产业发 展。 三是倡导公开承诺服务。通过制定专家服务团成员名片, 将成员姓名、专业结构、服务电话、承诺服务事项等信息在乡 ( 镇) 、村委会、产业基地、脱贫奔康产业园区广泛公开,分别 设立专家解疑热线和服务监督热线,及时受理贫困群众的政策 咨询、技术求助并接受社会监督。四是严格限时办结及时回访。 贫困群众咨询的一般性技术问题由巡回服务小组或片区( 乡、 镇) 专家服务团现场解决并在3 个工作日内进行回访,综合性 技术难题由片区( 乡、镇) 专家服务团联合阆中市级专家服务团 在 1 周内解决, 产业规划等复合性技术问题由阆中市级专家服

36、 务团组织聘请相关专家实地会诊,在 2 周内形成完整技术解决 方案并限时回访。 实践证明, 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不可或缺,在精准扶 贫、精准脱贫进程中,凸显了四大作用: 一是破解了制约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增 强了“造血”功能,推动贫困村脱贫致富。彭城镇刘家庙村是 我市省级贫困村之一,今年该村建设脱贫奔康香芋产业园400 余亩,前期香芋长势良好,但由于技术缺乏, 后期管护不到位, 香芋叶面从发黄到变焦,根茎从干枯到腐烂,园区香芋大面积 感染了香芋芋病且愈演愈烈,当时镇政府、村两委、业主、贫 困户非常着急, 施药后不见任何效果。驻村农技员及时找到了 阆中市级专家服务团,蔬菜产业专家

37、团成员李思瑜利用自己平 常积累,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现场剖析会诊,专家服务团开处方、 免费调运药品,协助施药、管护,及时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帮助该村及产业园度过了难关。 二是构建了新型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专家服务团成员在 对贫困村、 贫困户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农户培 养成科技示范户或致富能手,指导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驻 村农技员推广技术培养成科技帮手,把农业专家、 乡镇农技推 广人员、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结合起来,形成服务范围更广、 技术更全面的农技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 体系。 三是创新了农技服务推广方式。着力新品种、 新技术、 新 机具、新农药、新肥料等“五新”示

38、范和“六良”配套推广, 按需制定服务计划,探索了新形势下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手 段和方式,适应了新的形势要求。 四是激励了专家服务团工作热情。制定了专家服务团培训 学习计划, 定期组织专家服务团成员参加学习考察活动,明确 了专家服务团专项工作经费,推荐专家服务团成员参与省、市 脱贫攻坚专项表彰,定期督查检查服务情况,强化了工作保障 和组织领导,建立了有序的“进退”机制,及时充实完善了专 家服务团组成人员。2016 年 2017 年,我市有 31 名专家服 务团成员分别受到省、南充市和阆中市脱贫攻坚表彰(李思瑜 等 4 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南充市委市政府表彰12 人,阆 中市委市政府表彰15

39、人) , 进一步激发了专家服务团干事创业 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提升了专家服务团整体服务水平。 尊敬的领导, 同志们, 我们在推动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 团工作进程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但离上级领 导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与兄弟县 ( 市、区) 专家服务团工作相比 还有不少差距。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多提出宝贵意见。 发展产业真扶贫技术帮扶促脱贫 屏山县农业和林业局 (2017 年 6 月 14 日) 屏山县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精准扶贫工作 中,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深度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 势特色产业,着重发展茶叶、果树、蔬菜、畜牧养殖和食用竹 等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助推农业产业扶

40、贫。同时,充分发挥驻 村农技员作用,推广实用技术,开展科技扶贫,有力促进全县 扶贫工作推进。一是遴选配齐78 个村一村一名农技人员开展 驻村帮扶;二是组建屏东、屏中、屏西3 个片区专家服务团, 下设 15 个小分队; 三是成立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 指导新发展茶叶2.1 万亩、果树1.6 万亩、蔬菜0.47 万亩、 食用竹 1.01 万亩,产业扶贫发展良好。为全县2016 年 12 个 贫困村摘帽、7401 人脱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产业扶贫 、驻村帮扶情况 (一)一村一个主导产业,农业扶贫见成效。 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针对屏山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状 况,认真分析查找致贫原因,主要在

41、于多数地区和多数贫困户 没有骨干产业项目,根据扶贫“五个一”要求,自2015 年以 来,按照一村一品规划,在贫困村着重抓骨干产业发展,不到 两年时间全县新发展茶叶2.1 万亩、果树1.6 万亩、食用竹 1.01 万亩。在78 个贫困村培育主导产业73382 亩,其中:粮 油 10788 亩、蔬菜4646 亩、水果37662 亩、茶叶20286 亩; 贫困村全年出栏生猪27505 头、肉牛1593 头、羊 13726 头、 鸡 228992 只,水产养殖587 亩。目前, 全县茶叶发展到20.97 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3.8 亿元;水果 13 万亩, 产值 1.86 亿元;蔬菜8.45 万亩

42、,产值1.2 亿元;食用竹6 万亩,产值 0.9 亿元。 全县已建成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6 个,总计面积 达到 1.8 万亩。如锦屏镇万涡村, 全村 1268 人发展茵红李3000 余亩,形成远近闻名的茵红李专业村;大乘镇双峰村,发展茶 叶近 4000 亩,成为优质绿茶专业村。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已经 成为全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二)一村一名农技员,驻村帮扶显身手。 遴选78 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业技人员担任驻村农技 员,精选农、林、牧系统60 余名专家组成3 个片区专家服务 团队,对全县 78 个贫困村 (其中: 2016 年脱贫 12 个村)、3987 户贫困户、 15

43、492 个贫困人口进行全覆盖技术帮扶。编制完成 78 个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新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4 家,新 培育种养大户463 户,农民合作社119 个,家庭农场27 家, 带动贫困户2839 户 9623 人(贫困村7401 人)实现脱贫。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科学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发展骨干产业。 针对屏山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认真分析查找贫困村贫困 户贫困原因基础上,将贫困村产业发展在“十三五”农业规划 中重点规划。同时,对78 个重点贫困村进行产业发展专题规 划,按照一村一品进行规划,如:大乘镇双峰村以茶叶为主导、 锦屏镇万窝村以茵红李为主导、屏山镇柑坳村以肉牛养殖为主 导,形成屏山县

44、78 个村农业产业发展脱贫规划,全县制定 了屏山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农业产业扶贫技 术培训实施方案 ,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扎实抓产业发展。 (二)强化科技引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作用。 依托省农科院联系帮扶屏山的优势,在屏山县政府于 2016 年 4 月与省农科院签订院县战略合作协议基础上,从茶 叶、果树、食用菌、白魔芋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合作,为屏山 产业发展、 科技推广技术支撑提供保障,促进屏山扶贫产业发 展。农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为屏山制定了绿色食品茵红李 生产技术标准 , 在锦屏镇万涡村建立农科院茵红李示范基地, 现场开展茵红李技术培训,提高了屏山茵红李栽培水平。目前, 正在制定绿色

45、食品屏山椪柑生产技术标准。同时, 开展了富硒 水稻、富硒茶叶、羊肚菌等系列技术示范,提升屏山农业的种 植水平。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发展农民合作社,2016 年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119 个、种养大户463 户,家庭农场27 家。 通过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生产需要的肥料、农药进行统一供应, 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确保了农产品质 量安全,节省了生产投资,促进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锦屏 镇贫困村万涡村通过专合社组建公司,对全村茵红李实行统一 标准生产,品牌营销,增强了全村发展茵红李致富信心,收到 较好的效果,发挥了专业合作社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头促进作 用。 (三)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46、改善产业园区条件。 在发展骨干产业的同时,狠抓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 施以囤水田、生产路、提灌站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 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仅2016 年全县实施完成高标准 农田建设0.42 万亩, 配套建设生产耕作道87.4 千米、 入户路 87.75 千米,修建水利设施水池、水窖11303 立方米,改善了 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产业发展。 (四) 选好驻村农技员,组建好脱贫攻坚专家团队,技术 扶贫服务到位。 在认真研究78 个贫困村的基本情况上,根据产业现状和 发展规划, 依照各村技术需求确定驻村农技人员条件,通过设 置驻村农技人员基本条件,确保驻村定损员政治素质高、

47、专业 能力强(原则上要具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工作作风实、 善做群众工作,通过自荐和组织推荐的形式确定驻村农技员 78 名(省市4 名、县级20 名、乡镇54 名) ,驻村开展帮扶。 从农业、林业、畜牧、水产部门遴选技术专家成立屏东片区、 屏中片区、屏西片区3 个脱贫攻坚专家服务团队,下设15 个 小分队,以及 20 户以上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3 个, 为各乡镇提供技术支持,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 制定了 屏山县78 个村农业产业发展脱贫规划,将农业 发展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同时,制定了屏山县农业产业 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实施方案和 驻 村农技人员考核办法,将选

48、派的农技员落实到78 个贫困村。 认真落实驻村农技员双报告制度,保障到村开展工作时间。要 求驻村农技员到村开展技术指导主动向单位主要领导和村党 支部报告,并签字确认,确保全年到村开展技术指导不低于 60 天。建立驻村农技员工作日志和工作台账制度,驻村农技 员到村指导后, 统一填写宜宾市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工作日志 和宜宾市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工作台帐,并落实村干部在工 作日志上签字确认,确保“一村一名农技人员”人员落实到位, 坚持专家服务团队到村开展培训每年不得低于6 次以上,并自 觉接受当地政府领导,主动向联系县领导、第一书记、村两委 汇报工作, 与驻村工作组、 联系村干部密切配合做好精准扶贫 工作

49、。 (五)强化技术培训指导,提升服务能力。 通过组织驻村农技员培训,提升驻村农技员能力,2016 年组织驻村农技员培训2 次 98 人次,全县组织村级农业产业 发展规划培训会,邀请市农业局原局长林世全主讲,培训县、 乡、村干部384 人。将驻村农技员优先选送到省、市参加农技 人员岗位知识更新培训。2015 年 10 月以来对贫困村共计培训 7622 人次,其中省级培训7 人,市级培训71 人。完成贫困村 负责人省级调训7 人,市级调训71 人;驻村农技人员市级调 训 8 人;贫困村负责人、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参加县级 培训 212 人;贫困户县级培训140 人。 2016 年农广校牵头培 训新型职业农民201 人,其中:贫困村101 人。组织技术人员 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各项培训180 余次, 培训 12000 人次。 扎实 抓好科技人员联系帮扶贫困户示范,积极为贫困户争取项目和 资金,解决发展所需的茶苗、果树苗、化肥、种子、鸡苗等困 难。凡是县级部门帮扶村开展技术培训需要,县农业林业局均 派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培训4700 人次。 (六)联建党支部,先进村帮带贫困村产业发展。 通过支部联建抓党建方式,将产业发展好、党支部党建工 作好的村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联建党总支,开展党员结对帮 扶,党员帮扶指导贫困户产业的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