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方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65206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方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方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 7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温家宝总理在 2018 年 12 月 27 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 确指出: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 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 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 如果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获得很好的安置,将会影响新型农 村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农业的不断进步,进而影响到社 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及分析农村劳动 力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一些建议,我们调查 小

2、组分别对韩家结庄、黄家庄村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并根据调查结 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农村就业劳动力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在思想上有了根本上的转 变,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个人外出打工,全家人脱贫 致富”的顺口溜在农村广为流传,鼓励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走出 农村,走向城市。综合分析我们小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 村劳动力出现以下现状及特点。 1、从年龄、性别结构上看,16-18 岁的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 的 2% ;19-50 岁的占 76% ,50 岁以上的占22% 。由此可见农村劳动 力以 19-50 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它岁数段的劳 2 /

3、7 动力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劳动力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约占 60% ,女性约占 40% ,总体上呈现南多女的现象。 2、从受教育程度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农村就业劳动力 中,小学学历及以下的约占30% ;初中学历约占57% ,;高中 中 专)学历约占11% ;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2% 。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 看出,韩家结庄和黄家庄村的劳动力学历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约 占总人数的 87% 。 3、从劳动力就业方向看,两个村根据2018 年统计数据, 30% 左 右的村民从事农业,70% 左右的村民从事非农业。在从事非农业的 70% 村民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最高,占40% ;从事的制造业的约占 20

4、% ;从事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职业的约占30% ,其它的约占 10% ,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正在向非农业方向转变,在非农业中 就业的种类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4、从就业的地域上看,适龄劳动力主要在本村周边的市县就 业,约占村民总数的60% ,而外出到本市之外就业的村民约占总数 的 40% ,在外出到外市就业的村民主要以发达地区比如说上海、广 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主,流向趋于固定性。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流动趋势主要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 业转移,但在劳动就业转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劳动力的在就业上存在盲目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外地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

5、的不断发展开始不断向外转移,但是由于基层就业信 3 / 7 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时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 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 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20。这些劳动力在就业上的无序 化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它会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 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 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 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 证件,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最后往 往造成自身找到的工作不理想,甚至上当受骗,损害了自身的利 益,

6、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2、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 域。农村劳动力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 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集中在小学、初中,特别是40 岁以上的农 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综合 素质偏低,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变慢,同时制约了 劳动力转移的领域。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 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工种。而随着社会 经济的不断发展,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就 业选择就会受限,使得农村

7、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 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一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 下、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市场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 4 / 7 的现象。 3、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差。根据调查,一半左右的的农村劳 动力已更换过企业,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 年以上的只占40% 左 右。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二 元体制的限制,几乎所有地方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 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存在地区歧视,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 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也 时有发生,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就业稳定性差 造。还

8、有由于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活,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 加上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失业 保障和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 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 不利于就业的稳定性。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调查显示农民参加各种保险的比例不高。除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保险的比例较高,其他的社会保险不仅农民工自己参保的少,企 业更是很少为员工购买,农村劳动力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 育保险的比例更低。绝大部分农民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如此一来土地就承担了农民生存、发展、就业及养老等

9、重任,具有 了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外出谋生,遇到失业, 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其它诸如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现 实问题更会变得难以解决,所以村民不敢贸然割断与土地的联系, 5 / 7 在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好工作时,农民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承 包土地,造成“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就业。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劳动力由于综合素质方面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外 出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劣势,我们小组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 对策和建议。 1、建设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各级政府要注意投入 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10、在基层政府所在地的 建立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使农村劳动力在求 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接受统一的就业服务,财政部 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的全过程享受免费 服务,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也要成立劳动保障室,配备劳动保障协管 员,明确职责,并接受乡镇劳动保障站的业务指导,使就业信息能 够在用工者与求职者之间形成对接。 2、多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想提高农村劳 动力的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引 导他们积极参加职业学校的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技能,提高在未 来职场上的求职技能。同时,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 劳动力的培

11、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 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 6 / 7 继续教育工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 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3、提高外出务工村民的维权意识。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 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 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同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 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 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 踪服务,帮助他们

12、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 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以此提高他们维权意识,保 护自身的利益。 4、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继续巩固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 加大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力度,使他们的切身利益能够得到维护。 同时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合所有城乡劳动者在不同 用人单位之间自由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转非 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土地方面,由于土 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各级政府要把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就 业扶持政策实施范围,并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给税费减免等优惠 措施,要求征地企业按一定比例安置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已解决农 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的重要措施,虽然现在劳动力就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 7 / 7 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能很好的解决他们 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