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施工方案.doc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46778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勘察施工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勘察施工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勘察施工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勘察施工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勘察施工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概 述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进行“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交通枢纽动迁房B 区”的工程建设。拟建场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分区,葑亭大道的北侧,西以娄蒌中 路及拟建唯亭交通枢纽 A 区动迁房相邻。B区总用地面积175421 m2,总建筑面积 321317.86m2,其中地上 258417.09m2,地下62900.77 m2。共拟建32幢多层住宅楼、26幢小高层及高层住宅楼、4个独立地下车 库及公建房。根据建设单位工程进度安排及动迁区内房屋拆迁等情况,该建设区的岩土 工程勘察分阶段进行。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此前,我院已进行了四次勘察,先后完成了该场区

2、32 幢多层住宅楼、 19 幢小高层、高层住宅楼及 1 个地下 车库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交时间及报告编号分别为: 2006 年 10 月, JK2006-51 ;2007 年 6 月, JK2007-30 ; 2007 年 9 月, JK2007-49 ; 2007 年 12 月, JK2007-62 )。本次勘察内容包括剩余的 7 栋高层建筑物、 1 栋公建房、 3 个地下车库。 即 B-17、B-20B-22、B-24B-26住宅楼、公建房及地下车库B-28B-30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1 工程概况本次勘察建筑物,平面布置均近似呈东西向分布,建筑物平面形状近似呈矩形。住宅楼为小高层和高

3、层建筑物,地上建筑物层数为 11 层 18+1 层,均为短肢剪力墙结 构,拟采用桩筏基础,室内正负零标高为4.35m(85 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均设有 2层地下室,基础埋深 7.1m(从室内正负零标高算起);独立地下车库箱体高度为 4.55m , 地坪标高为3.15m,埋深6.2m (相对于室外地坪)。拟建建筑物的主要特征见表 1.1拟建建筑物主要特征表表1.1建筑物名称层数力 匕匕 号 厶冃何载(kPa)高度及跨度(m)结构拟采用基础形式地面或土 0.00设计标高(m)基础埋深(m)B-2018+1F29055.1B-21、B-22、B-25、B-2616+1住宅26049.3桩筏 基 础

4、4.35-7.1B-2415+125046.4B-171122033.4B-28 B-301车库1207框架筏板3.15-6.2公建房3公建6012.5框架独立基础-2.5本项目由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设计等级为乙级。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小高层及高层、独立地下车库为二级,公建房为三级;场地 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评价,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 乙级。1.2 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目的是提供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为地基与基础设计及工程施工 提供地质依据。主要技术要求如下:1、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地基土的埋藏分布、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评价地基 的稳

5、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提供基础方案的建议及相应的设计参数,并对基 础方案作出评价;2、查明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及变化幅度以及水质情况,查明地层 的渗透性,判别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3、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 ,本次勘察按此 烈度预测地震效应,划分建筑场地类别,评价建筑场地属对建筑抗震有利、不 利和危险的地段;4、查明场地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成因、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并提出整治建议 和参数;查明有无河道、沟浜、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5、查明桩基持力层的埋深、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提供桩基设计参数,预 估单桩承载力,评价成桩的可能性

6、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成桩的类型及施 工方法等建议;6、提供基坑开挖支护的设计参数,评价推荐合理的地基处理及基坑支护、降水方案。1.3 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如下:1、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物平面图及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JGJ72-2004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 )8、静力触探技术标准(

7、CECS04 :88)9、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 CECS 99:98)等。1.4 勘察方案及完成的工作量勘察方案由我院根据 1.3 中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主要沿建筑物轮廓线布置勘探 点,在角点部位均布设有勘探点控制。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孔 88 个(不含小螺纹钻),其中机钻孔 27 个,双桥静力触探 孔 29 个,单桥静力触探孔 32 个,勘探点间距均小于 35.0 m。勘探点的终孔深度:小高层、高层建筑物区内控制性勘探孔 20 个,计划深度为50.0m55.0m ; 般性勘探孔22个,计划深度为45.0m ;控制性孔和一般性孔分别占 小高层、高层建筑物勘探点总数的47.6%和52.3%

8、公建房勘探孔深度为 15.0m20.0m ;独立地下车库勘探点的计划孔深为基坑开挖深度的 2.03.0 倍,为 15.0m 20.0m。勘察场区内河道界限清晰,勘察时基本完成了对河道的排水清淤及原土晒干回填。 根据原始的河道界限(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布置图”),结合勘探情况,本次针对性的 布置并完成了 39个小螺纹钻,验证和查明了明(暗)埋的河道、沟浜分布情况。各勘探点的具体位置详见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2 )。现场施工中,我院按照规范完成了钻探、取样及现场原位测试,包括静力触探、标 准贯入、波速测试。在室内对各原状样及扰动样进行了各项土工试验,包括土的物理力 学性质常规试验、固结快

9、剪、渗透、颗粒分析试验、三轴剪切试验、回弹试验等(详见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本次勘察完成的野外勘探及室内土工试验工作量见下表1.4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4野外工作室内土工试验项目数量项 目数量取土标贯钻孔孔数(个)27含水量(项)323总进尺(m)1104.9密度(项)323单桥静力触探孔孔数(个)32比重(项)323总进尺(m)642.0液限(项)323双桥静力触探孔孔数(个)29塑限(项)3231总进尺(m)1499.6压缩试验(组)323小螺纹钻孔数(个)39固结快剪(组)323n总进尺(m)106.0颗粒分析(组)271取土试样原状土(件)323三轴剪切(组)23扰动土(件)200回弹

10、试验(组)12标准贯入试验(次)289高压固结(组)12波速测试(孔/米)7/140渗透试验(组)37测量放孔(点)127水质分析(件,利用资料)21.5定位依据及高程系统勘探点定位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唯亭镇交通枢纽A、E区控制性测量成果图”引测两个基准点,两个基准点分别为 JTSN2: N50255.093,E67804.790,H=3.142m ,JTSN3: N50319.619, E68210.533, H=3.763m (苏州独立坐标系,85国家高程基准)。两 基准点位于娄中路边,现场均有铁钉标记各勘探点根据与两个基准点的相互关系,室内捕捉坐标,采用全站仪进行现场施 放。各勘探点高程

11、引测于 JTSN2 之高程,即 3.142m( 85 国家高程基准,若无特别注 明,本报告所采用的勘探点高程均为 85 国家高程)。基准点位置、标高及各勘探点标高 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 2)。1.6 野外工作及勘察报告的完成日期野外勘探工作自 2008 年 1 月 11 日开始,至 2008 年 1 月 21 日完成。于 2008 年 1 月 28 日正式提交本勘察报告。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葑亭大道的北侧,距离葑亭大道最近约50m ,西与正在兴建的唯亭交通枢纽 A 区动迁房相邻, A 区与 B 区中间为在建的的娄中路,东侧明河为“木沉港”(保 留河道

12、拟建区原为民房住宅(12层低层建筑)、河道及农耕地,勘察时房屋已拆 迁,场地内河道(施家浜)已排水清淤,部分地段尚在回填。场地除未回填完的河道部 分地势较低外,其它地段地势起伏不大,原房屋拆迁地段尚残留有少量的碎砖及混凝土 渣等建筑垃圾,弃渣地段地势较高。场区内原河道(施家浜)分布在拟建的B-21 、 B-22 、 B-25 、公建房及地下车库 B-28、 B-29 范围内。综合勘探资料和回填前的原始地形 可知:原河道(施家浜)宽约 10.0m25.0m,深约3.0m5.5m,原河道两侧为自然土 坡,无砖石砌筑。勘察期间测得勘探孔孔口标高0.54 m2.92m,相对高差为2.38 m。场地

13、地貌单元属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沉积区。2.2 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据钻探揭露,在地面下 55.30m深度范围内除素填土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河湖、滨海相沉积物,由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组成,按其工程特性,从上到下可分为12个层次,其中层分为-1层粉土和-2层粉砂,第层局部包含粉土透镜体,第层分为-1层粉质粘土夹粉土和-2层粉质粘土。各土层分布及结构特征详见表2.2地基土构成、特征一览表表2.2土层 编号土 层 名 称土层厚度(m)平均 厚度(m)顶高mz(层标层顶 埋深(m)土层描述素填土0.50 5.101.290.58 2.85以灰褐色、褐灰色,软塑可塑状 粘性土为主,结构较松散,含少量植物 根系及碎

14、砖渣等,新近回填粉质粘土0.50 2.501.24-0.90 2.920.50 2.00灰黄色,黑灰色,可塑,局部软塑,土质 欠均匀,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局部含 少量腐殖残骸,部分地段缺失粘土0.60 4.202.53-2.93 1.750.50 4.50褐黄色,褐色,可塑,局部硬塑,土质 较均匀,切面光滑,高干强度,高韧性, 中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及泥化钙质结 核,裂隙较发育,并见浅灰色软粘性 土,河道地段缺失粉质粘土夹粉土0.50 2.201.21-4.16 -1.183.50 5.80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 中等韧性,中压缩性,粉粒含量较咼

15、 局部夹较多稍密状粉土薄层及团块 , 河道地段较溥-1粉土2.40 5.603.96-5.08 -2.584.90 6.80灰黄色,灰色,饱和,稍密中密,无光 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低干强度,低 韧性,中压缩性,含少量云母碎屑,局 部夹溥层粉砂,全场地分布-2粉砂4.50 8.106.21-9.53 -6.288.00 11.50灰色,饱和,密实,土颗粒较均匀,低压 缩性,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少 量云母及贝壳碎屑,夹薄层粉土及 细砂,全场地分布粉质粘土2.10 5.503.89-15.59 -12.8614.20 17.60灰色,软塑,局部可塑,稍有光泽,中 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压缩性

16、含少 量腐殖残骸,局部夹稍密中密状粉 土薄层,全场地分布T粉土1.50 3.002.33-17.42 -15.8517.00 18.80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土质较均匀, 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低干强 度,低韧性,中偏低压缩性,见少量云 母碎屑,以透镜体型式局部分布于 层土中粘土2.30 5.303.77-20.02 -17.6819.40 21.40暗绿色,绿灰色,可塑,土质较均匀, 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 压缩性,含少量铁锰结核,全场地分布-1粉质粘土夹粉土3.80 7.105.60-24.25 -20.6823.00 25.90浅褐灰色,可塑,稍有光泽,中等干强 度,中

17、等韧性,中压缩性,含少量铁锰 结核,粉粒含量较咼,夹有稍密状中 密状粉土薄层,全场地分布-2粉质粘土0.80 3.501.71-29.50-26.6828.10 31.90灰色,灰黄色,软塑,土质较均匀,稍 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压 缩性,全场地分布粉土5.60- 10.408.72-31.35 -27.8830.00 33.50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土颗粒较均 匀,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低干 强度,低韧性,中偏低压缩性,含少量 云母碎屑,局部夹薄层粉砂,全场地 分布粉质粘土6.90 11.209.42-40.06 -35.9537.50 41.60灰色,灰黄色,软塑,稍有光泽,

18、中等干 强度,中等韧性,中压缩性,粉粒含量 较咼,夹有少量稍密状粉土溥层,全场 地分布(11)粉土夹粉质粘土2.00 3.002.62-49.32 -46.2648.00 50.60灰色,饱和,稍密,局部中密,土颗粒 较均匀,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 低干强度,低韧性,中压缩性,部分揭 露(12)粉质粘土未揭穿-51.68 -48.9050.30 53.50灰色,可塑偏软塑,稍有光泽,中等干 强度,中等韧性,中压缩性,粉粒含量 较高,夹有稍密状粉土薄层,部分揭露2.3 水文地质条件2.3.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据枫桥水文站资料,苏州历史最高洪水位为 2.69m( 黄海高程, 1999 年为枫桥

19、水 位),历史最低水位为 0.01m(1934.8.27) ,年平均水位 0.88m 。据我院收集的资料,苏州市历史最高潜水位为2.63米(黄海标高,下同),近35年最高潜水位为2.50米,最低潜水位-0.21m,潜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2米。苏州市历 史最高微承压水水位为1.74米,最低微承压水位0.62m。近35年最高微承压水水位 为 1.60 米左右,年变幅 0.80m 左右。2.3.2 场地地下水条件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水力特征,勘察深度内地下水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孔隙潜水,赋存于地层上部素填土及层粉质粘土中,富水性及透水性均较差,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初见水位埋深为2.80m3.00m,初

20、见水位标高为-1.87m -0.17m (黄海标高,下同);稳定水位埋深为0.20m 0.80,稳定水位的标高为 0.87m 2.35m。稳定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1.0m2.0m。该区浅层地下水主要受河流补给及 大气降水补给,以地面蒸发和侧向径流形式向河、湖排泄。第二层为浅层微承压水,赋存于第层粉土、粉砂中,初见水位埋深为 3.70m5.60m,标高为-1.98m-4.32m;稳定水位埋深约为 1.10m1.47m,稳定水位的标 高为0.65m1.12m。微承压水由于埋藏较浅,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体联系密切,补给以 地表水为主,排泄则以侧向径流向河、湖排泄。水位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影响,季节性 变化

21、明显,稳定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0.8m。第三层为第I承压水,赋存于第层以下的粉性土中,该层地下水与拟建工程影响甚 微。2.3.3 场地环境类型及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拟建场地环境地质条件为湿润区含水量 w冯0%的弱透水土层,根据岩土工程勘察 规范(GB50021-2001)附录G第G.0.1条,该场地环境类型为U类。本次地下水资料引用我院2007年12月提交的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交通枢纽 B区动迁 房(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钻孔水质分析成果。根据水质分析结果(见附表水质分 析报告, 附件14)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GB 50021-2001 )第12.2节规定,对本 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如下:1

22、按环境类型U类评价:判定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2、按地层渗透性( B 弱透水层)评价:判定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 性;3、按CI-含量评价:判定本场地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 下无腐蚀性。拟建物场地位于农田及民居区内,周边无工业厂房,也无污染源。场区雨量较 多,丰水季节地基土全部浸于水下,土中可溶盐类多已浸出,结合区域土易溶盐分 析资料,可以判定场地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 无腐蚀性。综合评价:本场地地下水及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 钢筋无腐蚀性 。2.3.4 土层透水性评价为满足基坑开挖降水设计的需

23、要,本次勘察对浅部-1层土层进行了室内双向渗透性试验,试验结果见“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附件 7),土层渗透性评价见表 2.3.4。土层渗透性评价一览表表2.3.4层号土层名称类别垂直渗透系数水平渗透系数渗透性分类Kv (cm/s)Kh (cm/s)素填土实测值-8-48.09 M08 1.87 X04-8-58.15 0 6.70 0弱透水平均值4.16 10-5-52.87 10 5粉质粘土实测值-8-73.24 08 5.08 0 7-8-84.07 10 4.07 10不透水平均值-71.95-84.07 10粘土实测值-8-71.38 08 1.73 0 7-8-71.38 10 2

24、82 10不透水平均值-73.98 07-76.48 10粉质粘土夹粉土实测值-8-51.48 08 5.37 05-8-54.64 10 4.38 10弱透水平均值2.27 0-5-52.19 10 5-1粉土实测值-5-44.78 05 5.68 048.19 10-5 9.53 10-5弱透水平均值-41.78 048.86 10-5注:表中土层的渗透性分类系参考工程地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三版)的表9-1-4的内容确定。2.4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2.4.1场地地震效应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附录A 0.8条之规定,苏州市抗震设防 烈度为6

25、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勘察时,采用891型多功能测振仪及932-1型波速放大仪等仪器,本次进行的波速测试钻孔为J25、J32、J39、J104、J106、J114、J130,测试深度均为20.0米。各测孔的测试结果及附 图见地基土层剪切波速测试报告(附14)。结果表明,本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Vse范围值为167.7182.6m/s,平均值为 177.5m/s ;据苏州市区域地质资料,苏州工业园区的准基岩面深度约为130米,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0米,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6条规定,判 定场地类别属川类,并按上述规范第

26、 5.1.4条规定,确定设计特征周期为 0.45s。本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综合分析该场地的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可以确 定,该场地为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2.4.2 地震液化判别苏州市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据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第431条规定,对本场地20m以浅之饱和层粉(砂)土可不进行液化判别。2.5 不良埋藏物2.5.1 明(暗)浜在拟建的B-21、B-22、B-25、公建房及地下车库 B-28、B-29范围区,原有一条河道(施家浜),河道宽约 10.0m25.0m,深约3.0m5.5m,河道两侧为自然土坡,无 砖石砌筑,勘察时河道已排水清淤,部分地段尚在

27、回填之中,此河道区域土质松软,开 挖时注意土坡的稳定,宜采取适宜的支护措施;东侧有一条明河(“木沉港”,为保留河 道),河道近南北向延伸。2.5.2 原有旧基础拟建场地大部分区域为低层民房区,均为浅基础(砖石灰土基础);此外,有些零 星的民用小水井。土体开挖时应注意原房屋旧基础及水井周围砖石砌体的影响。2.6 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无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3.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3.1 室内土工试验本次勘察共采取原状土样323件,采用薄壁取土器取样,取样等级为U级,取扰动土样 200 件。在试验室对土试样进行了常规物理力学试验,其中剪切试验采用固结快剪, 压缩试

28、验在20m深度内压力加至400 kPa, 20m深度以下,最大压力加至1600kPa。针对部分地基土层(基坑涉及深度)进行了渗透试验、三轴 UU 剪切试验(不固结不排水 法)、回弹试验(最大压力加至 3200kPa);试验成果详见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附件 7)、三轴压缩试验成果图(附件 8)、高压固结试验成果图(附件 9)、综 合固结试验成果图(附件 10)。指标统计时舍去异常值,统计成果见表 3.1。3.2 原位测试3.2.1 静力触探试验双桥静力触探采用20T液压式静力触探机,将15cm2的探头压入土中,用LMC-D310 型静探微机记录贯入深度、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单桥静探采用 3T

29、手摇式静力触探机 将探头贯入土体中,记录贯入深度和比贯入阻力。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Ps、锥尖阻力qc 和侧壁摩阻力fs的统计成果见表3.1及单桥静力触探统计表(附件 11)、双桥静 力触探统计表(附件 12)。3.2.2 标准贯入试验本次勘察在机钻孔中均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目的在于评价地基土的承载力和沉桩可行性。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统计成果见表 3.1 及分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附件 13)。3.2.3 波速测试本次勘察共完成了 7 个波速测试孔,即 J25、 J32、 J39、 J104、 J106、 J114、 J130 。波速测试采用 891 型多功能测振仪及 932-1 型波速放

30、大仪等仪器,单孔法测试, 各孔测试深度均为 20米。测试方法及成果详见波速试验测试报告 (附件14)。3.3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和选用上述各类试验结果的分层统计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4.2节规 定进行的,提供各项统计指标的范围值、平均值、样本数、变异系数、标准值;统计过程 中,对个别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处理。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的计算按岩土工程勘察规 范公式1422-3和公式14.2.4-2&行,后式中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各指标的统计结果见 表 3.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选用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对评价岩土性状的指标:含水量、液限、塑限、塑性指数、饱和度等选用

31、指标的平均值;对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的岩土参数指标: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回弹指数、渗 透系数等,选用指标的平均值。对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岩土参数指标:抗剪强度指标( C、),选用指标的 标准值。由于受河湖、滨海相沉积环境的影响,场区部分土层横向分布欠均匀,物理力学指 标统计中,虽对个别异常数据作了剔除处理,但个别本底值较低的指标和部分具夹层的 土体的个别指标的变异系数仍稍大于 0.30,但总体变异程度不大,较好地满足了规范对土 体数据统计的要求,统计结果可供设计使用。同时,统计结果亦反映了场区部分土层欠均 质的特点。3.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根据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

32、分别计算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fak,具体见表34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览表表3.4.1土层编号土层名称单桥静力触探双桥静力触探标准贯入抗剪强度指标计算Ps(MPa)fak(kPaqc(MPa)fak(kPa)Nkfak(kPa)Ck(kPa)歸(fak(kPa)粉质粘土1.1371131.12212027.712.2115粘土1.9892131.4121839.020035.010.1174粉质粘土夹粉土2.4371842.5802088.018022.612.1132-1粉土5.7041735.12017214.6170-2粉砂11.49824311.07725429.3250粉质粘

33、土1.4901331.4581485.713016.313.0108T粉土5.441179粘土2.278215no a15.321038.712.0204-1粉质粘土夹粉土2.96023423413.722025.311.5140-2粉质粘土2.10418014.320520.213.0132粉土7.28018827.3220粉质粘土1.98119010.221018.613.6122(11)粉土夹粉质粘土3.6941808.5170(12)粉质粘土1.78717511.822018.912.1116备注:1、由Ps值确定fak:般粘性土及软土(上海公式):fak =0.074Ps +29.1

34、粉土 (静探公式):fak =0.02Ps+ 59.5; 硬粘土(铁三院公式):fak =5.8 Ps 0.5 F6;粉砂(静探公式):fak =0.016Ps+ 59.5 ;2、fak=M b y b + M d y md + M cCk (取 b=3.0m,d=0.5m);3、Ps、qc均为厚度加权标准值,qc与ps的换算公式为ps=1.1qc;标贯击数Nk为实测击数的标准值,样本不足6个时取平均值作参考。根据上表中统计结果,结合苏州地区的工程经验及场地前期勘察资料,现综合提出各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摸量的建议值见表3.4.2。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建议值表表3.4.2层号土层

35、名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kPa压缩摸量ES(0.1-0.2)粉质粘土1005.7粘土1906.1粉质粘土夹粉土1506.6-1粉土16012.7-2粉砂20025.0粉质粘土1406.6T粉土18017.0粘土2007.5-1粉质粘土夹粉土1607.6-2粉质粘土1507.8粉土19021.0粉质粘土1706.7(11)粉土夹粉质粘土16013.0(12)粉质粘土1356.7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4.1.1场地区域稳定性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苏州地区第四纪以来地壳运动以沉降为主,第四纪沉积物 总厚度达180米以上,建筑场区地震活动为相对较稳定地区,历史虽多次

36、发生较强的有 感地震,但其最大震级小于5.5级,且震中相对集中在湖洲苏州的北东向的带状区域,建筑场地及周围地区所分布的断裂带为第三纪以前形成的老断裂带,自第三纪以来 未见活动痕迹。场地区域稳定。4.1.2场地适宜性评价拟建场地地势较平坦,场地及临近地区无活动断裂,无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良好。本次勘察区段的河道(施家浜)已进行 清淤,勘察期间,正在实施河道回填,一些旧砖石基础尚待清除,东侧明河为规划保留 河道,河道较浅,水流平缓,水力作用弱,建筑物兴建时,宜对该明河岸坡进行护理。 场地土以中软土为主,分布较稳定。综合评价:场地适宜建筑。4.2浅基础分析与评价

37、4.2.1浅层地基土分析评价拟建的公建房及三个独立地下车库,荷载较小,在浅部有适宜的土层时,宜可考虑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现对浅部地层的工程性质分析如下:第层素填土,厚度变化较大,在河道处回填的厚度最大达5.10m。该层土回填史一般为23年,河道处为勘察时回填。该土层结构松散 ,强度低,均匀性差,基础施工 时该土层将被挖除。作为室内外地坪时,宜分层碾压夯实,防止地坪沉降变形或开裂。第层粉质粘土,可塑,局部软塑,中压缩性,厚度0.50m2.5m,平均厚度1.24m;层顶埋深0.502.92m;比贯入阻力 Ps标准值1.137MPa,锥尖阻力qc标准值 1.122MPa,侧壁摩阻力 fs标准值58K

38、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00kPa,压缩模量 Esi- 2=5.7MPa。该层工程性质一般,局部缺失。基础施工时该土层将被挖除。第层粘土,可塑,局部硬塑,中压缩性,厚度0.60m4.20m,平均厚度2.53m;层顶埋深0.504.50m;比贯入阻力Ps标准值1.989MPa,锥尖阻力qc标准值1.412MPa, 侧壁摩阻力fs标准值69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90kPa,压缩模量Es1-2=6.1MPa。该层 工程性质较好,全场地分布。宜作为基础持力层。第层粉质粘土夹粉土,可塑,中压缩性,厚度0.50m2.20m,平均厚度1.21m ;层顶埋深3.505.80m;比贯入阻力Ps标准值2.4

39、37MPa,锥尖阻力qc标准值2.580MPa, 侧壁摩阻力fs标准值59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50kPa,压缩模量Es2=6.6MPa。该层 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基础持力层。4.2.2 浅基础方案从上述分析,结合基础埋深和工程地质剖面的分层情况可知:对于拟建的公建房:可考虑采用第层粘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可采用独立基础;对于独立车库 B-28B-30 :板底埋深约6.2m,绝对标高约-3.05m,基坑开挖后土层为层粉质粘土夹粉土,因此,对于拟建的独立车库B-28B-30可以直接以层粉质 粘土夹粉土作为基础持力层。 根据其功能及防水等建筑结构要求, 基础形式宜采用筏式 基础。由于本场地常年地

40、下水埋深为 0.5m 左右,作用于地下室底板上的水浮力为 55kPa 左右。根据设计初步方案,地下室顶板上有约 1.50m 的覆土层,地下室结构和自重土的 覆重一般不抵水浮力作用,故建议在柱间设置一定数量的抗拔桩,抗拔桩设置形式一般 与上部结构相适应,以承台布桩方式为宜。单元承台内布置的抗拔桩桩长,应根据具体 所需的抗拔力、桩数、桩径及桩身范围土层性质等因素综合确定。可考虑采用300 300350 X350预制方桩,桩端宜落于-2层粉砂层中。从桩基经济性和目前工程 发展情况考虑,本工程也可采用300400PHC管桩。地基均匀性评价:拟建的公建房区域,基础埋深主要取决于持力层的埋深。建议的第层粘

41、土层在原河道区变薄,层面坡度较大,基槽开挖时,虽可保持基础在同一持力层上,但在原河道附近,由于土层埋深变化较大,因此,基础施工时,应注意该地段基 础的放坡搭接,超挖部分可采用砂砾石分层碾压回填,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5;独立地下车库区域,第层粉质粘土夹粉土,层位稳定连续,地基均匀性良好。4.3 桩基础分析与评价拟建建筑物为 1118+1 层的小高层及高层建筑,荷载大,为 220 kPa290kPa, 基础埋深大,为 7.1m (相对于室内正负零标高)。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初步基础设 计方案,本次建筑物基础形式均宜采用桩基础。4.3.1 桩基持力层的选择桩基持力层选择原则:1 单桩竖向承载力应

42、满足设计布桩要求;2 基础沉降及沉降差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3 桩端入土深度应考虑到沉桩的可能性。 拟建建筑物均设有两层地下室,基础埋深 7.10m (相对于室内正负零标高),绝对 标高约-2.85m,土体开挖后,层层土将被挖出,基坑底部土层为层粉质粘土夹 粉土,该土层工程性能一般,层厚薄。故层层均不能构成桩基础持力层。拟建建筑物可供选择的桩端持力层为:第-1层粉土,饱和,稍密中密,中压缩性,厚度2.40m5.60m,平均厚度3.96m ;层顶埋深 4.90m6.80m ;层顶标高-5.08m-2.58m ;比贯入阻 力Ps标准值 5.7.04 MPa,锥尖阻力qc标准值5.120MPa,侧壁

43、摩阻力fs标准值76KPa,标准贯入试验 实测击数N标准值14.6,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60kPa;该层层厚较小,工程力学性质一 般,不宜作为桩基础持力层。第-2层粉砂,饱和,密实,低压缩性,厚度 4.50m8.10m,平均厚度6.21m;层顶 埋深8.00 m11.50m;层顶标高-9.53m-6.28m;比贯入阻力Ps标准值11.498 MPa,锥尖 阻力qc标准值11.0771MPa,侧壁摩阻力fs标准值142KPa,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 N标 准值29.3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00kPa;该层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分布较稳定,厚度较 大,因有效桩长较短,一般为7.08.0m,单桩承载力小,针对本次拟建的高层建筑物而言,该层作为桩基础持力层时,承载力难以满足上部荷载的要求;小高层荷载相对较 小,可考虑作为其桩基础持力层。第层粉质粘土,软塑,局部可塑,中压缩性,厚度2.10m5.50m,平均厚度3.89m;层顶埋深14.2017.60m;锥尖阻力qc标准值1.485MPa,侧壁摩阻力fs标准值 34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40kPa,压缩模量E&-2=6.6MPa。该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岩土与地质勘察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