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77837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 【导读】今天谈教育, 最响亮的口号, 一是国际化, 二是专业化。 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 母语教育 ” 或“ 中国 文辞 ” 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10年前,具体说是光绪29 年(1903)11 月,晚清最为重视教 育的大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订学堂章程时,在规定“ 中学堂以 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 的同时,强调 “ 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 辞” 。之所以刻意凸显“ 中国文辞 ” ,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 心西学大潮过于凶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此立场曾 被批得 “ 体无完肤 ” ,今天看来颇有预见性。 1、阅读与写作课:国外高校是抹不

2、掉的必修课,我们还在由大 学“ 自作主张 ” 。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 “,母语教育 ?不仅仅是读书识 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 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 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教育部在启动此次新高考改革时,已明确宣布取消中学的文理分 科。但至于今后大学是否要开设“ 大一国文 ” 或“ 大学语文 ” ,教育 部不敢硬性规定,任凭各大学自作主张。相比之下,台湾教育界 目前还在坚持6 个学分的 “ 大一国文 ” ,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 4 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

3、授 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 “ 大一国文 ” 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 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 阅读与写作 ” 是必 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 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 不 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 甚广 语文知识、 文学趣味、 文化建设、 道德人心、 意识形态, 乃至 “ 国际关系 ” 等。 最后一点是我的即兴发挥,起源于一件小事。 多年前, 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很悲伤地告诉我,日本的中学国 文课本将删去鲁迅的 故乡,理由是国文不

4、该收外国人的作品。 表面上争的是 “ 译作” 算不算 “ 国文” , 背后则是国民心态; 长远看, 此举多少会影响日后的中日关系。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是收译作 的,除了承认现代汉语受外来词汇及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还显 示了国人的开放心态及国际视野。 2、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 语文教学。 我从 16 岁开始教书,最初教小学及初中的语文课,后来在大学 主讲文学史。记得 “ 文革” 时知青下乡,若被请去教书,十有八九 是从语文教起 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因为校长们觉得, 凡 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只要满腔热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语文课。 换句话说,语文很重要,但教语文课的门槛

5、很低,完全可以“ 无 师自通 ” 。 40 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 及,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管教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 不太容易了。但即便如此,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 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 先修课程 ” 的限制,也不 太讲究 “ 循序渐进 ” 。 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 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 文学教育 ” 不太被重视的原因 “ 专业性 ” 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 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 ” 。比

6、如多 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 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 闲来不时翻阅; 数学或物理就算了, 因为相关知识你已经掌握了。 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 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 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 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别的课程若非做专门研究,大都毕业 就搁下,惟有研习本国语文,是“ 活到老,学到老 ” 。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 确实是 “ 急不得也么哥 ” , 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 需要时间与耐心。 现代社会 “ 知识大爆炸 ” ,学生需要修习的科

7、目很多,不可能只读 “ 四书五经 ” ;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 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因此,如何在沉 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 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 后就是多读书、 肯思考、 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 东 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 无他术,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 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 之。 ” 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

8、苏东坡尚且找不到 读书作文的 “ 诀窍 ” ,我当然更是 “ 无可奉告 ” 了。据叶圣陶先生的 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 书读多了, 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 文章写多了, 自然冷暖自知, 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3、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 不能对着空气讲,“ 现场感 ” 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 为何先说 “ 学” ,再说 “ 教” ?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 自觉。所谓 “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 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 生没兴

9、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十年前主 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小说欣赏(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我在 “ 前言 ” 中称: “ 除了母语教学、 人文内涵、艺术技巧等,我们更关注,阅读快感 ?读小说,如 果味同嚼蜡,那将是极大的失败。” 其实,不仅是选修课,语文 课本都得考虑学生的阅读趣味。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开学,最期待 的就是领到语文课本,然后抢先阅读,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 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 “ 经典阅读 ” 与“ 快乐阅读 ” ,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

10、调教学 中如何培养学生 “ 发现的目光 ” 。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 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 人性之美以及大自 然之美。而这种 “ 发现 ” 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 期的训练与培育。 这方面,任课教师的 “ 精彩演出 ” 与“ 因势利导 ” , 都很重要。 在拙作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 “ 开场白 ” 中,我提及大物理学家费恩曼如何精心准备,投入极大热情,把 物理学讲得出神入化,让人着迷,当时借用迷人的科学风采- 费恩曼传里的一段话:“ 对费恩曼来讲,演讲大厅是一个剧院, 演讲就是一次表演, 既要负责情节和形象, 又要负责场面和烟火。 不论听众

11、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 好、普通民众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谈吐自如。” 不一定是学术 大师,任何一个好老师,每堂课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既充 满激情,又不可重复。 如承认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 谈吐自如 ” 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 莫逆于心 ” ,这才是理想状态。去 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 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 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 面对面 ” 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 在干 “ 农活儿 ” ,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 多快好省 ” 。这“ 教育 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

12、不像工业” 的妙喻,不是我的发明,其 实来自叶圣陶、 吕叔湘二位老前辈。 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 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 师的助教。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 现 场感 ” 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 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 无物 ” , 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4、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 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 一是请读 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 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

13、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 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 其中包括 “ 多读无用之书 ”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 读,过于讲求 “ 立竿见影 ” 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 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 为“ 无用” ,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 等。而在我看来,所谓“ 精英式的阅读 ” ,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 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 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 中文系出 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 ?,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

14、 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 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 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 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 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 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 另一回事。 ”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 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 患者多 ”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 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 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 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 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

15、学业 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 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 其智力及潜 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 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 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 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 生,完全不必自卑。 5、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表达。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 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 还得学会独立思考 与精确表达。这

16、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几年前,我写训 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 有这么几句: “ 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 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 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中国大学没有开设演讲课程,很多学者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具 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 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 陆学生普遍有才气, 但不太会说话 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 或时间掌握不好。 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 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

17、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 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 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我博士刚毕业那阵子,曾被老先生夸奖“ 会写文章 ” 。当初还觉得 挺委屈的,因为,比起“ 思想深刻 ” 或“ 功底扎实 ” 来,这 “ 会写文 章” 不算专业评价,更像是雕虫小技。教了30 年书,逐渐体会此 中甘苦。我终于明白,作为学者,会不会写文章,确实是个 “ 事” 而且是不小的事。最近10 年,我撰写了若干关于“ 现代 中国述学文体 ” 的论文,一半是学术史研究,一半则为了教学需 要。不说成为大学者,即便只是完成博士或硕士论文,也都不是 “ 动手动脚找东西 ” ,或引进最新

18、潮的理论,就能手到擒来的。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 读书 ” 与“ 写作” ,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 正因此, 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 膀,若想渡江, 就得靠舟楫。 不管小学中学大学, 对于老师来说, 给学生提供渡江的 “ 舟楫” ,乃天经地义 虽然境界及方法不 同。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 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 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 他们最受益。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 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 专业知识 ” 不够,还必须 “ 能说会 写” 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