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8019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涉江采芙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S学习重点(一)理解诗歌内容1.疏通诗意:学生能够准确翻译诗句,理解每一句诗的字面意思。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要明白是在江边采摘荷花,水泽中长满了香草。重点字词如“涉”(渡过)、“遗”(赠送)、“还顾”(回头看)等,需精准掌握其含义。2梳理诗歌结构:知晓诗歌先写采芙蓉欲赠所思之人,再写回望故乡路途遥远,最后感慨同心离居的忧伤。清晰把握诗歌的行文脉络,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在逻辑。(二)赏析诗歌意象与意境1 .意象分析:着重理解“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芙蓉”在古代文化中有纯洁、美好的象征意义,常与男女爱情相关联;“兰泽”“芳草”营造出清幽、高洁的氛围

2、烘托出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内容,还为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础。2 .意境体会:通过意象的组合,体会诗歌营造出的意境。诗中描绘的江边采莲场景,虽有美景,但因主人公思念远方之人,而呈现出一种美好却又忧伤的氛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惆怅与无奈。(三)把握诗歌情感1.明确情感类型: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主人公采摘芙蓉欲赠远方的爱人,却因路途遥远无法送达,体现出深深的思念与无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点明了这种因分离而产生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担忧。2体会情感深度:引导学生从诗句的细节中体会情感的深沉。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3、通过对主人公回望故乡这一动作以及路途漫长的描写,深刻感受到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对故乡、爱人的深切思念。(四)学习诗歌表现手法1对写法(主客移位):重点讲解诗歌中“对写法”的运用。诗人不直接从自己的角度抒发思念之情,而是设想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比如从“涉江采芙蓉”的行为看,像是女子所为,但“还顾望旧乡”又似游子的视角,这种从对方角度落笔的写法,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曲折,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2借景抒情:分析诗歌如何借景抒情。诗的开头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色中,主人公却因思念远方之人而满心忧伤,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添了哀伤的程度。二、学习难点

4、一)体会诗歌语言“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特色1 .语言的浅近易懂:涉江采芙蓉语言平实,没有生僻字和艰涩的词汇,学生容易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但这也正是难点所在,要引导学生透过浅近的语言,挖掘其深层的内涵和情感。2情感表达的深远:尽管语言简单,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而悠长。“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短短数字,将爱人之间因分离而产生的无尽忧伤和对命运的无奈,深刻地表达出来。学生需要仔细品味,才能领悟到这种语言背后的深厚情感力量,理解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二)领会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抒情的妙处2 .角度的转换理解:诗歌在抒情过程中,视角有所转换,既有思妇采芙蓉欲赠游子的描写,又有游子回望

5、故乡思念思妇的内容。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视角转换的逻辑和作用,明确这并非简单的混乱,而是诗人独特的构思。3 .丰富情感层次:从两个角度交错抒情,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一方面展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游子对思妇的牵挂,两者相互映衬,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爱人之间深沉的情感,以及因分离而遭受的痛苦,让读者能更全面、深入地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三)对诗歌主题的多元解读1 .传统主题理解:传统上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这是学生首先需要掌握的基本主题。但诗歌的内涵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理解的深入,其主题也有了更多解读的可能性。2 .多元解读的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诗歌

6、主题。比如,从社会背景角度看,是否反映了当时人们因战乱、徭役等原因而导致的家庭离散;从人生哲理角度看,是否蕴含着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过程中因现实阻碍而产生的无奈与悲哀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元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突破思维定式,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多元解读时,要有合理的依据,不能随意曲解诗歌原意。三、练习题(一)基础知识题1下列对涉江采芙蓉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涉:渡过B.采之欲遗谁遗:遗留C.还顾望旧乡还顾:回头看D.同心而离居同心:指感情深厚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D

7、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3.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选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B.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采花是为了送给远方的爱人,情感由欢欣转为失落。C.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实写主人公回望故乡的情景,表现出他对故乡和爱人的思念。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发了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二)理解性默写题1 .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2 .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却又因分离而忧愁痛苦的诗句是:,o3 .诗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

8、高洁美好意境的诗句是:,o(三)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 .请简要分析“芙蓉”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2 .诗歌运用了“对写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四)拓展探究题有人认为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是男性,也有人认为是女性,还有人认为诗歌在抒情过程中主人公的性别有所转换。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四、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 B(“遗”应读W训意思是“赠送”。)2 .D(正确划分应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

9、老”。“而”表转折,连接两个动作,“离居”是一个词,不能断开;“以终老”表示结果,也不应断开。)3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主人公的想象,并非实写。通过想象中的回望故乡情景,更深刻地表现出他对故乡和爱人的思念。)(二)理解性默写题1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2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3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三)诗歌鉴赏题1 .“芙蓉”即荷花,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纯洁、美好,常与男女爱情相关。在诗中,主人公采摘芙蓉欲赠远方的爱人,“芙蓉”这一意象寄托了主人公对爱人的美好情感,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同时,它贯穿全诗,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和象征,使诗歌在情感表

10、达上更加深沉和真挚。2 .诗歌运用“对写法”,如从“涉江采芙蓉”的行为看,像是女子所为,而“还顾望旧乡”又似游子的视角。诗人不直接从自己的角度抒发思念之情,而是设想对方对自己的思念。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视角转向多视角,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同时,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曲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奈之情。3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主人公采摘芙蓉想送给远方的爱人,却因爱人在远方而无法送达,体现出深深的思念。“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主人公回望故乡,路途漫长,表现出对故乡的思

11、念和欲归不得的无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点明了爱人之间因分离而产生的无尽忧伤,以及对未来只能在忧伤中度过一生的无奈与悲哀。(四)拓展探究题示例一:主人公是女性。从“涉江采芙蓉”这一行为来看,在古代,女子采花赠人是较为常见的行为。诗歌开篇描写女子在江边采摘芙蓉,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直接表明了女子对远方爱人的思念。而“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可理解为女子想象爱人在远方回望故乡的情景,从对方角度进一步强化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二:主人公是男性。“还顾望旧乡”一句,更符合游子在外回望故乡的情景。男子漂泊在外,思念故乡和家中的爱人,想象着爱人在家乡采摘芙蓉想要

12、送给自己,“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通过这种对爱人行为的想象,表达出男子对爱人的思念。最后“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则是男子感慨自己与爱人虽感情深厚却不能相聚,只能在忧伤中度过一生。示例三:诗歌在抒情过程中主人公的性别有所转换。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从行为和情感表达看,更像是女子在采芙蓉欲赠远方爱人,展现女子对爱人的思念。而“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还顾望旧乡”的动作以及整体情感的深沉无奈,更符合游子在外思念故乡和爱人的心境,此时主人公的视角转换为男性。这种性别转换,从两个角度展现了爱人之间相互思念的深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全面、深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