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作业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L日本在7世纪中期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以下关于大化改新的表述,正确的是()A.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B.大化改新主要是学习中国明清时期的制度C.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D.大化改新后日本的土地归贵族所有2 .源氏物语中弓I用了数量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情节中融入131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仅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且长恨歌几乎贯穿整个小说。这表明()A.日本文学缺乏原创性B.中国诗词在日本的影响力远超本土文学C.源氏物语是中日文化交
2、流的生动见证D.日本当时只推崇中国的诗词文化3 .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以下能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A.B.C.D.4 .被称为“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A.印刷术和造纸术B,造纸术和指南针C火药和印刷术D.火药和指南针5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阳明学成为他们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这体现了()A.中
3、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B.日本全盘照搬中国传统文化C.阳明学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唯一因素D.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超过本土文化6.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这表明()A.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B.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C.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D.汉字和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7.18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等诸多知识。这可用于说明()A.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传播文化B.中华文
4、化对东亚地区的深远影响力C.琉球王国主动全面学习中华文化D.中国与琉球的官方交流仅限于教育领域8 .日本冲绳重修的首里城公园入口处是一座中国式牌坊,悬挂有康熙皇帝赐之“守礼之邦”汉字匾额,称“守礼门”。这体现了()A.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传播能力B.华夷之辨观念在日本的广泛影响C.日本对中国礼仪文化的盲目崇拜D.清朝中期对外交流政策的重大转变9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悲苦无奈的现实;隋唐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逐渐被中国本土文化取代B.中外文化在交流中不断融合创新C.艺术形式
5、随着时代发展日益丰富多样D.艺术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0.据梁启超的西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总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不下300种,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的名字逐渐为国人所熟悉。这些科技类译著()A.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B.揭开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序幕C有助于中国民众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科技发展D,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11 .历史上,由于意大利利玛窦以及一批来华传教士的努力,西方世界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认识了文化深厚的中国,也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拥有不同文化的西方。由此可见,利玛窦等人的行为()A
6、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B,开启了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进程C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传播D.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12 .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传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丰富和创新B.佛教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成为主流C.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排斥与融合D.宗教信仰与建筑艺术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13.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
7、时期的科举制在近代被介绍到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材料表明()A.隋唐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影响深远C.隋唐时期中国在各方面都领先于世界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4.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这主要是因为()A佛教与儒家思想本质上一致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固,影响深远C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社会而主动吸收儒家思想D.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已经形成15.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
8、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A.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C.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16.公元7世纪末,新罗人薛聪利用汉字作音符,发明了被称为“吏读”的朝鲜文字;公元8-9世纪时,曾留学中国的日本学者吉备真备和空海分别利用汉字的偏旁与草体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这表明()A,朝鲜和日本的文字完全由汉字演变而来B.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C.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
9、最实用的文字D.朝鲜和日本在文化上没有任何自主创新能力17.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已被西方学者广泛接受并成为主流思想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逐渐引起关注和研究兴趣C.中西文化交流仅局限于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D.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起到决定性作用18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具有独特的音乐审美体系19 .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
10、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巩固统治秩序B.倡导学术自由,推动文化繁荣C.弘扬程朱理学,加强思想控制D.保存历史文献,传承文化遗产20.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证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B.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C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以上都是二、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材料
11、一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1 .根据材料一,概
12、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8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6分)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6分)材料三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华事夷言。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4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文化领域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5 .这些变化对中国近
13、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6 .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到关于文化发展的哪些启示?(6分)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中华文化对东亚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2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四、论述题(20分)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中国文化在欧洲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和推崇;19世纪,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冲击。请以“18-19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撰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300字。答案一、选择题1 .C2.C3.B4.D5.A6.B7.B8.A9.D10.C11.A12.A13
14、D14.C15.A16.B17.B18.D19.A20.D二、材料分析题1 .影响:推动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政治体制;儒家经典成为日本学校的必修课程;儒家文化影响日本天皇年号;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8分)2 .背景:17-18世纪欧洲处于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需要新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神权和封建制度;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天道观、无神论及伦理道德等符合他们的需求;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相对先进,为欧洲提供了借鉴。(6分)3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文化交流能够丰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发展;在文化交流中,应保持开放包容的态
15、度,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同时也要积极传播本国优秀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6分)4 .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有识之士寻求救国之道;西方文化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6分)5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学堂兴起,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有利于中国近代科技的弓I进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8分)6 .启示:文化发展需要开放包容,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文化发展应关注社会现实需求,与时俱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6分)三、简答题1 .中华
16、文化为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字的传播,使东亚国家有了共同的文字交流工具,儒学在东亚地区流行,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和教育体系;中国的典章制度、科技发明、文学艺术等传入东亚国家,推动了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使东亚国家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认同感。(10分)2 .例如造纸术,促进了信息的记录、传播和保存,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战争方式,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
17、的解体;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10分)四、论述题18-19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学艺术、园林建筑等受到欧洲人的追捧。伏尔泰等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和封建制度提供了思想资源。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也大量流入欧洲,影响了欧洲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欧洲文化的内涵,为欧洲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外部助力。然而,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西方的科技知识、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洋务派倡导学习西方科技,开展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弓I进西方技术实现自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戊戌变法,推动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新文化运动则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深刻批判。西方文化的涌入,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反思传统文化的不足,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和社会变革。总之,18-19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既有和平时期的相互欣赏与借鉴,也有在侵略背景下的冲突与碰撞。这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中西双方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阶段。(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