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执斌:秦朝速亡的教训.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95858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执斌:秦朝速亡的教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执斌:秦朝速亡的教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执斌:秦朝速亡的教训.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执斌:秦朝速亡的教训 马执斌 两千多年前,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呑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 制六合” , 从公元前230 年至公元前221 年,仅用十年时间就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多民族、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盘算“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事与愿违,秦朝只传至二世,便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推翻 了。那么,秦朝速亡给后世留下什么教训呢? 笔者以为,秦朝速亡的教训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秦朝统治者未能居安思危,忘掉古训: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篇) ,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

2、迫,激起人民的猛烈 反抗,让“水则覆舟”的预言应验。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 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的果实,三分之二被秦朝统治者掠夺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 十倍于古”。当时人们用“头会箕敛”(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形容秦朝赋税的苛暴,结 果,出现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饟,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 其欲”的严重局面。秦始皇还大兴土木、连年用兵,徭役、兵役“三十倍于古”。当时全国 人口约两千万, 每年被征发的丁壮不下三百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这个数字相当惊 人!汉书严安传记载:秦始皇用兵南越,“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

3、生,自经( 上 吊) 于道树,死者相望。”郦道元水经注引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 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徭役、兵 役,简直就是人民的灾难!秦二世统治时期又变本加厉,“繁刑严诛, 吏治刻深, 赏罚不当, 赋敛无度” 。秦二世元年 ( 公元前 209 年) 秋,秦廷征发安徽、河南一带的贫苦农民九百人到 渔阳 ( 今北京密云 ) 戍守, 陈胜、 吴广也在征发之列,并被指定为屯长。这批戍卒屯驻蕲县大 泽乡,正赶上滂沱大雨,道路断绝,不能按期到达渔阳。秦朝法律规定:“失期”处死刑。 严刑峻法把戍卒逼上绝路,陈胜和吴广商量, 决定起义。 在陈胜、

4、吴广率领下, 九百戍卒 “斩 木为兵,揭竿为旗”,奋起造反,赢得四海响应,竟然成了貌似强大的秦朝的掘墓人。这条 教训十分明显,不必多说。 另一条是秦朝统治者文化建设失误,导致软实力丧失。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文化 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靠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结果的能力。秦朝软实力的丧失, 给六国贵族从意识形态上瓦解秦朝以可乘之机。 战国七雄, 秦与全面继承周礼乐传统的东方六国,在文化上存在明显差异。起初,中原 诸侯会盟,不许秦参加,“夷翟遇之”(史记秦纪) 。秦孝公因为“诸侯卑秦”,感到 羞耻,下令求贤,立志图强。公元前356 年( 一说前 359 年 )秦孝公任用法家卫鞅为左庶长,

5、开始变法。卫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秦国日益富强。公元前340 年,卫鞅攻魏,大 破魏军,俘虏公子卬。秦孝公以於商 ( 今陕西商洛 ) 十五邑封卫鞅为商君。商鞅死后,秦法 未败。到秦昭王时,秦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战国前期, 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势如水火不相容。儒家政治尚 “智”,着眼于管理 “人”, 主张通过“仁义”诱导的途径,塑造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从而实现自家的政治理想。法家 政治尚“力”,着眼于完善“物”,即富国强兵,主张通过“刑法”强制的途径,规范社会, 从而达到自家的政治目的。然而,诸子百家在长期辩论争鸣中,相互取长补短,吸收借鉴, 到战国后期出现学术融合趋势。学术融合是

6、政治统一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那时候, 三 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儒家巨子荀况,肩负起学术融合的使命。荀子的学说博采诸子精华, 开创儒学为“百家总汇”的先河。特别是荀子以“儒”统“法”,提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的社会政治主张,是为建设新兴封建大一统秩序服务的。他呼吁当时的君主,重用大儒,实 现“天下为一”的理想。 秦相范睢曾邀请荀况访秦。秦昭王会见荀况,提出“儒家对治理国家有没有好处呢?” 荀况回答:“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篇) 昭王称“善”。范 睢问荀况:“入秦何見?”荀况说:秦国的治理差不多达到最好的程度,“殆无儒”,“此 亦秦之所短也。”(荀子强国篇) 众所周知,

7、自秦孝公以来,秦国独尊法家,造成荀子所谓的“无儒”局面。“无儒”, 一是指秦国没有儒家人物,再是指儒家思想在秦囯政治生活中没有地位。荀子的意见肯定会 引起秦国统治者的深刻思考。因为秦国“无儒”的局面在秦昭王以后,特别是吕不韦当政时 发生了根本改变。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是个干大事业的人。他把奇货可居的商业策略移用到政治领域,不惜 重金结交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又用重金游说被安国君宠幸的华阳夫人,使其收异 人为嗣子, 改名子楚; 最后设计让异人离赵返秦。秦昭王驾崩, 安国君即位, 史称秦孝文王。 一年以后,秦孝文王去世,子楚即位,史称秦庄襄王。作为对吕不韦投资的回报,秦庄襄王 上台伊始, 发布

8、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随后,他沉溺在绣帐锦被温 柔乡里,根本不问朝政,国家大事全由丞相吕不韦独断专行。 吕不韦善于审时度势。他预见到天下“定于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由秦灭六国,统一天 下,结束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靣,是吕不韦梦寐以求的政治抱负。为此,他不仅从军事、 经济、 科技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秦国的硬实力,而且着手从文化上构建秦国的软实力。 公元前 249 年,就是吕不韦初登政治舞台的时候,苟延残喘、 不自量力的小国东周竟出 面联合东方各国图谋伐秦。吕不韦认为, 无缘无故地讨伐东周,道义上会受到各诸侯国的谴 责,如今东周的举动,给了秦国一个讨伐的绝好借口。他果断派兵一举歼灭东周。

9、东周君又 称周公。他虽不是“天子”,但毕竟是周王室的余孽,灭掉东周,就彻底扫除了统一天下的 心理障碍。灭掉东周后,吕不韦将东周君迁往阳人(今河南临汝西),让他奉其祭祀,延续 周人香火。消灭东周,却不绝其宗祀,这是儒家“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政治理想的具 体落实。 这一招显示出吕不韦超越秦国前代统治者的深邃政治眼光。一百多年来, 秦国一味 凭借武力征讨东方各国。东方各国都斥之为 “虎狼之国” 、 “仁义不施” 。 居四民之首的 “士”, 因秦国不尚仁义,大都站在反秦立场,与其为敌。吕不韦“兴灭国”、“继绝世”的举措, 赢得士人的赞赏,为大批士人投奔秦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公元前 247 年,秦

10、庄襄王死, 十三岁的嬴政即位。就从这年起, 吕不韦招致宾客三千人, 使其人人著所闻,开始编纂 吕氏春秋 。三千宾客来自诸子百家各个门派。他们各有传承, 严守家法,互相攻讦,冰炭不容。要把他们的著述编成一部书,这是前所未遇的难题。对于 这个难题,吕不韦早已深思熟虑。根据黃帝对颛顼的教导:“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 能法之,为民父母” ( 吕氏春秋序意) ,他提出“法天地”的指导思想。“大圜”表 示苍天;春夏秋冬四时按顺序巡天运行,每时各有孟、仲、季三纪,共十二纪。书的第一部 分以十二月令作为组织材料的纲领。“大矩” 表示大地。 八览为矩的长边, 六论为矩的短边。 八览和六论是书的第二和第三部分

11、。 吕氏春秋 总共一百六十篇,因为先有纲领, 后择内容, 所以, 从形式上看整齐划一, 纪、览、论篇数都有一定;从内容上看,既保存着各派学说自身特点和原本分歧,又自成体 系。有学者说这部书“真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杂中有序,齐而不纯。”这是很有见 地的。因为花再杂,终究开放在树枝上;莺再乱,毕竟穿梭在枝叶间,完全是有联系的,没 有脱离根本。它的“杂”,绝不是简单拼凑,而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博采众长。在图书编辑史 上,吕不韦创造了两项纪录: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私人集体修书;第一部“杂家”著作 问世。 那么,吕不韦为什么要组织人力编辑这部杂家著作呢? 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是与战国四公

12、子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 平原君、齐孟尝君攀比。这是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的浮浅之见。作为政治家, 吕不韦能够突破 学术派别门户的限制,在预见统一趋势即将来临的同时,又清楚地看到单独任用诸子任何一 家的思想为指导, 都不能建立起幅员辽阔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他编纂这部杂家著作是为实现 秦国一统天下的政治愿望奠定文化根基。这种意图在这部书孟夏纪用众 中透露得很清 楚:“故善学者,假人之长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 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这部书系统地阐述了吕不韦的思想路线和政治主张。在实现统一的方式上,他既采取法 家注重耕战,武力进取的主张,

13、又利用儒家讲究仁义,诱敌归顺的策略;在治国驭民的方法 上,他既主张严刑峻法,又施行礼义教化,同时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在君主个人作风 上,他既肯定君主专权,又反对君主独断,主张在大权独揽前提下,垂拱无为;在物欲追求 上,他既不赞成禁欲苦行,又反对奢侈纵欲,而提倡“任天性”,满足人身生理需求。综合 起来看,这部书是不折不扣的一整套治理天下的大纲! 吕氏春秋的命名颇费心思。“春秋”原指各国的史书。列国“春秋”都由史官撰写, 是代表公室的著作。孔子整理鲁国春秋来教学生。后来,经孔子整理的春秋成为各 国太子必读的近代史教科书。取这层含义,再配上“吕氏”这个代表私家著作的标记,合称 吕氏春秋。公元前2

14、39 年,呂氏春秋最主要的部分十二纪刚编完,吕不韦就迫不及 待地公布于咸阳市门,“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列传 ) 。 因为秦王政即将行冠礼,亲政, 吕不韦这样做是暗示秦王政,要接受他的思想路线和政治主 张,不许改弦易辙! 吕不韦当政时还以秦王的名义封孔子的八世孙孔鲋为“文通君” ,借此肯定儒家思想在 治理国家上的价值,向世人表达秦国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另外, 秦国博士制度建立于何时? 史籍失载。 笔者推测,它理应出现在吕不韦当政期间。因为吕不韦招徕天下贤士,总要给人 家一定的地位和待遇,所以仿效东方鲁、宋、魏、韩等国建立博士制度。但是,东方各国的 博士制度来自尊贤传统

15、,博士与国王的关系犹如师友;而秦国博士制度出于政治需要,已纳 入官僚系统,秦博士是奉常的属官,秩比六百石,员额七十,与国王是纯粹的君臣关系。七 十秦博士涵盖了诸子百家各门派的代表人物,因为当时儒家是显学,所以儒生占多数。秦博 士制度的建立, 使知识分子官僚化,得以参政;来自诸子百家各门派的博士同殿为臣,学术 上的对立情绪会逐渐泯灭,这自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实现九州四海“定于一” 政治理想。 总之,吕不韦竭尽所能,努力改变秦国“无儒”的局面,为秦国构建起从前缺少的软实 力,奠定了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文化根基。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王嬴政仅花费十年时间就

16、 扫荡六国,统一四海,这既得益于几代前辈积累的硬实力,又得益于吕不韦构建的软实力。 可惜, 秦始皇亲政后,没有完全按照吕不韦制定的路线走,在文化建设上一再失误,很 快将吕不韦辛苦构建的软实力丧失殆尽,为秦朝速亡埋下祸根。 秦王嬴政在灭六国的时候,放弃了吕不韦体现仁义的政策,对六国贵族实行严酷镇压手 段:杀戮、流放、迁徙。这种不给出路的政策,无法化解六国贵族的亡国恨,使他们跟秦国 彻底决裂。 张良“以大父、父五世相韩”。秦灭韩,“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 秦,为韩报仇。 ” “得力士, 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 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 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

17、甚急,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史记留 侯世家 ) 张良足智多谋,后辅佐刘邦,推翻秦朝。项梁和项籍叔侄是楚将项燕之后,“秦 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史记项羽本纪) 陈胜起义后, 项梁迅速响应。 秦军的主力就是被项羽歼灭的。齐人田儋也召集豪吏子弟,说: “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也,儋,田氏,当王。” 张耳曾是魏公子毋忌的宾客,与好儒术的陈余为刎颈交。“秦灭魏数岁, 已闻此两人魏 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具之陈,为里监门以自 食。”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张耳、陈余为魏之名士,在民众中有相当大的号召力。秦 始皇本应

18、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加以笼络,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化解魏国民众的亡国恨。重 金购求二人的错误办法,把这二人彻底推到秦国的对立面。陈胜起义后, 这二人毅然投奔起 义军。 秦始皇可以凭借强大的武力量灭掉六国,却无法凭借强大的武力征服人心。六国贵族不 断制造谣言,动揺秦朝的统治。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第十年,星坠东郡,至地为石,有人在石 上刻写 “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遣御史逐问, 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史记 秦 始皇本纪 ) 这更激化了矛盾。还有人装神弄鬼,自称“吾遗滈池君”,拦秦使曰:“今年 祖龙 ( 指始皇帝 ) 死。” “滈池君”指周武王。这是将秦始皇比作荒淫无道的商纣王,号召人 们奋起讨

19、伐。 秦建立博士制度原本是为体现政治决策民主化的,博士的建议往往重在体现仁义的政治 诉求。 而秦始皇追求专断独裁,总想让博士成为顺从的吹鼓手,为其主张锦上添花,可博士 们大都有独立人格,耻与曲意奉迎,这样就产生了裂痕。 公元前 221 年,秦兼并天下后,举行第一次廷议,秦始皇提出:“古者五帝禅贤,三王 世继,孰是?将为之。”( 说苑卷十四至公) 本来秦始皇想借博士们的嘴,说出找 不出可以接管天下的贤良,那样他就可以落下一个想禅贤的好名声。可是, 七十位博士都看 透了秦始皇沽名钓誉的心思,没人开口讲话。后来, 鲍白令之忍不住了,站出来列举事实揭 穿了秦始皇的鬼把戏。 尽管鲍白令之仗义执言没有受到

20、处罚,可是秦始皇的心里毕竟不高兴。 史记封禅书记载: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东巡至泰山下,就“封禅”事咨询齐鲁 儒生博士。 诸儒生或议曰: “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上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 席用葅稭, 言其易遵也。” 秦统治者有注重实用的传统,秦始皇听到齐鲁儒生那些食古不化、难于施用 的建议,把他们一律罢斥,不许参加封禅典礼。秦始皇上山行礼,中途遇暴风雨,儒生借此 讥笑秦始皇。秦始皇与儒生博士之间的矛盾加深了。 公元前 213 年,在咸阳宫的一次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颂扬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让百姓安 居乐业,避免战乱之苦,这样的功绩亘古以来无人能比。秦始皇非常高兴。这时候,博士淳 于越提出: 殷、周

21、统治持续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分封子弟功臣为枝辅。如今陛下虽拥有四 海,但子弟却为平常人,一旦有田常、六卿一样的乱臣,将会出现无人相救的局面。并危言 耸听地说: 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不效法古代的办法而能统治长久的。丞相李斯立即反驳淳于 越。他指出:时代不同,治理国家的办法也应该不同。如今皇帝一统天下,已经制定出统一 的区分黑白是非的标准。而那些儒生死抱着自己的私学攻击国家的法令,标新立异抬高自己, 煽动百姓造谣诽谤。照这样下去,如不禁止,则在上危及皇权,在下形成朋党,统一的大好 局面就会遭到破坏。他建议请史官将秦记以外史书都烧掉。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官 府所藏诗、书、百家语之外,凡私人所藏儒

22、家经典、百家语,一律上缴官府焚毀; 有敢相聚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道而不检举者与之同罪;三 十天还不烧毁禁书者,脸上刺字,罚作修筑城墙的苦役;严禁私学,如想学法令,就拜官吏 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达了焚书令。 虽说秦始皇禁书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打击异己势力, 结束文化上的战国局面,巩固中 央集权, 然而手段错误, 将先秦许多文献古籍付之一炬,使春秋末叶以来蓬勃发展的自由求 索的学术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制造了中国古文化的一场空前浩劫。另外,严禁私学,以吏为 师的政策,让“学在官府”的旧制度复辟,这是历史的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焚书令下 达后,夺掉诸生的饭碗,连秦始皇封的文通君孔鲋都感到“秦非吾友”。( 资治通鉴卷 七秦纪二) 知识界跟朝廷离心离德。秦朝的软实力丧失殆尽。陈胜起义后,孔鲋竟携 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 昔日诸侯皆反秦自立。貌似强大的秦朝在革命浪潮的冲 击下,顷刻覆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