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1.把握情感脉络:本词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李煜通过对自然景象、往昔生活和现实处境的描写,抒发了亡国之痛、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却弓I发词人对往事的回忆,衬托出当下的痛苦,体现出其内心对这种痛苦生活的厌倦和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再次吹起,明月依旧高悬,可词人已失去故国,往昔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深刻地表现出亡国之痛。2掌握写作手法对比:多处运用对比,如“春花秋月”的永恒与“往事”的消逝对比,“小楼东风”的
2、自然更迭与“故国”的覆灭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物存与“只是朱颜改”的人非对比,突出了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悲哀,强化了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虚实结合:实写眼前之景,如“春花秋月”“小楼昨夜又东风”等;虚写回忆中的往事、想象中的故国,如“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等。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以乐景衬哀情:“春花秋月”本是令人愉悦的自然景象,但对于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来说,却只能勾起他对往事的痛苦回忆,倍增其哀愁,以乐景写哀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比喻、夸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
3、写出了愁思的汹涌浩荡、连绵不绝,化无形为有形,增强了感染力。L体会韵律美:虞美人押仄声韵和部分平声韵,韵脚和谐,节奏明快。如“了”“少”“风”“中”“在”“改”“愁”“流”等韵脚,诵读时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且随着韵脚的转换,情感也层层推进,有助于表达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在诵读时,要注意根据情感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之感,体会其中的韵律美。2.理解意象内涵:词中诸多意象蕴含深刻情感。“春花秋月”象征着时间的循环往复,弓I发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感慨;“小楼”是词人囚居之所,代表着他当下孤独、凄凉的处境;“东风”常被用来暗示季节的更替,勾起词人对故国的思念;“雕栏玉砌”指代曾经的
4、宫殿,是往昔繁华生活的象征,与如今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明月”在古典诗词中常与思乡、怀远之情相关联此处也烘托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内心的愁苦。二、学习难点1 .理解复杂情感:李煜的情感复杂深沉,不仅有亡国之痛,还有对往昔奢华生活的追悔、对自由尊严的渴望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他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巨大的身份落差使他的情感交织着悔恨、痛苦、思念、绝望等多种情绪。例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既有对故国宫殿仍在而人事已非的感慨,又有对自己容颜衰老、命运巨变的悲哀,还包含着对往昔生活的留恋和对亡国的自责。学生要深入理解这些复杂情感,需结合李煜的生平经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2 .感悟人生哲理:
5、透过李煜的个人遭遇,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面对挫折困境时应持的态度。李煜的经历警示人们,人生充满变数,富贵荣华并非永恒。在困境中,有人沉沦,有人奋起。学生要从词中汲取对自身成长有益的启示,学会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得失成败,培养坚韧的精神品质。比如,李煜在亡国后陷入无尽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而我们应思考如何在面对挫折时积极调整心态,重新寻找生活的方向。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学作品对人生的启迪作用,通过对诗词的学习,提升对人生的感悟能力。3 .体会艺术特色的妙处:准确把握词中多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如对比、虚实结合、以乐景衬哀情、比喻、夸张等手法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和强烈的情感
6、氛围。理解这些手法如何有机融合,怎样从不同角度为表达情感服务,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它与前文的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相互呼应,将词人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学生需要深入分析每一处艺术手法的运用,结合具体词句,体会其在塑造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妙处,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三、练习题(一)基础巩固1.下列对虞美人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了结,完结B.往事知多少往事:过去的事情,这里指词人在南唐当皇帝时的事情C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春风D.雕栏玉砌应犹在雕栏玉砌:指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宫殿,“
7、砌”读qie2.下列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实景,历来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春花秋月,也成了恼人的东西,这是因为李煜过去风流享乐的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切已如过眼云烟。今天看到,只能勾起心中的无限痛楚。所以他怨问苍天春花秋月何时才能有个完结。B.往日极尽铺张、富丽堂皇的金陵宫殿,应该依然存在,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宫殿犹在,词人却从至尊帝王沦为备受屈辱的囚徒。“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留恋,感情十分强烈。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
8、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D.全词将眼前景和忆中事交织,笔法跌宕起伏,通篇不着一个“愁”字,但句句是愁,令人拍案称奇。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何时了B.往事/知/多少C.小楼/昨夜/又东风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通过少年、壮年、晚年三个阶段听雨的不同场景,概
9、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历程,也表现了社会的动荡变迁。B.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描绘了少年时期在歌楼上听雨的欢乐情景,“红烛”“罗帐”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光的怀念。C.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描绘了一幅在广阔江面上,客舟中,乌云低垂,一只失群的大雁在西风中哀鸣的画面,烘托出作者壮年漂泊的愁苦之情。D.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写作者晚年在僧庐下听雨,头发已斑白,此时作者已历经沧桑,心境也变得更加平静、超脱。5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与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拓展探究1 .李煜在词中表达了深刻的亡国之痛,这种情感在现代
10、社会是否还有价值?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2 .有人说李煜的词是“以血书者”,请结合虞美人以及你对李煜的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答案(一)基础巩固1 D(“砌”应读q)2 .D(“通篇不着一个,愁,字”错误,词的最后直接问“问君能有几多愁”,点明了“愁”字)3 .D(恰似/江春水/向东流)(二)能力提升1 .D(“心境也变得更加平静、超脱”错误,此时作者的心境应是历经沧桑后的无奈与悲凉)2 .相同点: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李煜的虞美人将往昔的帝王生活与如今的囚徒生活对比,抒发亡国之痛;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对比,展现人生的变化和心境的变迁。都借景抒情
11、李煜借“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等景,抒发内心的愁苦;蒋捷借“歌楼”“客舟”“僧庐”以及不同场景中的雨、云、雁等景,表达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不同点:李煜的词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比作一江春水,生动形象地写出愁绪的多与绵长;蒋捷的词则通过不同场景的细节描写,如“红烛昏罗帐”“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鬓已星星也”等,细腻地展现人生不同阶段的状态和情感。()拓展探究L示例:李煜的亡国之痛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价值。虽然现代社会没有亡国之虞,但人们在生活中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境,如事业失败、家庭变故等,这些挫折带来的痛苦与李煜的亡国之痛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
12、都是对失去美好事物的悲痛。从李煜的词中,我们能汲取面对痛苦的力量,学会在挫折中反思自己,调整心态,重新出发。例如,当人们在事业上遭受重大打击时,可以像李煜反思亡国原因一样,思考失败的根源,从而重新规划人生道路。同时,这种情感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幸福生活,懂得居安思危,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3 .示例:“以血书者”意味着李煜的词是用他的生命和灵魂书写而成。从虞美人来看,李煜将自己作为亡国之君的痛苦、悔恨、思念等复杂情感毫无保留地融入词中。他经历了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巨大落差,这种惨痛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词充满了深切的情感。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回忆往昔的美好与如今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饱含着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当下处境的无奈,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他内心痛苦的呼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无尽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只有经历过生死劫难、心灵遭受重创的人才能写出。李煜以他的亲身经历和真挚情感,为词注入了深刻的内涵,所以说他的词是“以血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