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第20课孔孟论学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699489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第20课孔孟论学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第20课孔孟论学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第20课孔孟论学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第20课孔孟论学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第20课孔孟论学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第20课孔孟论学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第20课孔孟论学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2.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孔孟论学【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质疑释疑、串讲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惑”、“逾”、“罔”、“殆”、“暴”、“数”、“援”等在句中的意思;复习“何以”、“是以”及判断句式。 2、了解语录中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艺术手法来进行议论。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思考古代先贤推崇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之对现实中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字意句意,理解蕴含的道理。2.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第四则(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安排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提问,学生自由抢答: (1)影响了中国几

2、千年,波及世界,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的思想学说是什么?儒家学说。 (2)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 (3)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是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 (4)孔子被尊称为“圣人”,那么孟子被尊称为什么?“亚圣”。 (5)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哪两部经典中得以集存?论语、孟子。 (6)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论语八则中有哪些是谈论学习的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3、者不如乐之者。 2、教师导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板书),即,做学问是有方法的。(板书:为:做。道:方法、规律。)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是“为学有道”的,他们有许多有关学习的言论流传下来,影响了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他们的思想智慧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财富,让我们进入第九课孔孟论学,先贤智慧一定会再次给我们当代学子以启迪。 3.板书课题,理解题意:孔孟论学孔子、孟子谈论学习(论:议论,谈论) 说明: (二)初读孔子论学四则,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出声通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板书(尤其是课后注释没有的)。 3、学生再齐读两至三遍,直到读准字音

4、。 4、学生自己出声朗读2分钟,目标:读准、读通、读流利。 5、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示范朗读。多人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说明: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利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学好文言文,首要的是朗读,读准确、读通顺、读流利。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大量的朗读,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语感,为后面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基础。 (三)理解孔子论学四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读理解,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说明: 质疑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让老师清楚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以便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地进行讲解。学生自读时,教师可巡视,对学生

5、的工具书运用做一些指导。释疑,应首先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当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应启发引导学生,或“温故知新”、或“触类旁通”,从而扫除理解障碍。当遇到学生凭目前的知识能力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方可给出答案。这样,无论是何种程度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都能高度集中思想,全心投入。 3、学生串讲大意,教师点拨,在译句的准确性和通顺度上给予指导。 4 (1)全班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用现代汉语说其句意。 (2)选四对同桌在全班面前合作。 (四)深入理解孔子论学四则所蕴含的“为学之道”。 1、 师生一起找出这四则语录给后人留下的成语或警句: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不耻下问 2、学生自读孔子论学四则,悟一悟其中蕴含的“为学之道”,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导语:这四则语录,为后人留下了这么多成语、警句,可见其价值。你能悟出这四则语录中分别蕴含的“为学之道”吗?请仔细品读,思考,然后简洁概括。 3、 学生发言。 第一则:少年就应“有志于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第二则: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勤学好问)。 第四则:学习贵在坚持。 4、教师深入追问:你觉得孔子的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如果有,这些话又是怎样做到使人信服的呢?(用了怎样的方法?)请任选你觉得最能使你信服的一则研读,说说你的研读结果。 5.学生研读、发言。 第一则:以自

7、身经历为例,现身说法。 第二则:两种情况对举 ,反面论证。 第三则:阐释“文”的含义,立孔文子为榜样。 第四则:比喻、对比。 (四)朗读、背诵。 说明: 背诵环节,形式可以自由活泼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填空式背诵:教师背诵半句,由学生接下半句。 2.译句对原句:给出某句译句,学生背诵原句。 3.接龙式背诵:由一组学生以标点为界,接龙背诵。 在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形式的背诵,总之,力求使学生快乐、有效地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孔子论学四则。 2、背诵孔子论学四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生一起背诵孔子论学四则。 2、教师出题(实词解释:“惑”、“逾”、“罔”、“

8、殆”等),学生自由抢答。 3、教师导语: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论学的四则经典语录,这堂课我们来读一读亚圣孟子论学的两则语录。孟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不仅自己善于学习,对学习态度和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善于教导学生领悟和运用。今天,我们就来做孟子的学生,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吧! (二)初读孟子论学第一则,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出声通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板书(尤其是课后注释没有的)。 3、学生再齐读两至三遍,直到读准字音。 4、学生自己出声朗读2分钟,目标:读准、读通、读流利。 5、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示范朗读。多人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三)理解

9、孟子论学第一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天元围棋,自读理解,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3、以句号为界请几位学生合作串讲大意,教师点拨,在译句的准确性和通顺度上给予指导。 4 由学生上台,自选搭档,任选一则,一人朗读,一人用现代汉语说其句意。(以句号为界,逐句讲解。) 5、全班朗读,教师在停顿、节奏、轻重等方面稍加点拨。 (四)深入理解孟子论学第一则所蕴含的“为学之道”。 1、师生轻松对话。 教师:这一则,似乎内容比较复杂,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包含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句子 学生:(可以自由接话)一暴十寒、专心致志、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教师:你

10、们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学生:(可以互相补充)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专心致志专心、思想集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不专心,开小差,心有旁骛。 教师: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一暴十寒、心有旁骛的学习当然是不会有成果的。当时,有人认为是因为孟子辅导不力,才使得齐王昏庸不明,孟子便说了这样一段话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你发现孟子增强议论说服力的“秘笈”了吗? 学生:比喻(对比)。 教师:谁来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担当小老师) 说明: 本则篇幅最长,难度较大,师生问答的形式,有助于教师引领学生循序深入。以学生熟悉的成语、句子为切入点,一可引起兴趣,二可以旧带新,快速切入核心内容。 以

11、下讲解内容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加以点拨: 1.先以植物生长作比喻,指出如果“一暴十寒”,再容易生长的植物都不可能生长,那么人也是这样,孟子教导齐王的时间少,而小人影响齐王的时间多,齐王当然昏庸不明了。可见教育、学习要长期进行,持之以恒。 2.再以学下棋作比喻,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这里孟子又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二人的表现加以对比,加强了表达效果。学棋如此,其他方面的学习当然也是如此,专心致志是必不可少的。 3、 朗读2-3分钟,散读与齐读相结合。 4、填空式朗读,关注关键语句: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 ,未

12、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 (五)理解孟子论学第二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注音,朗读。教师正音。板书。 2、学生借助注释试着出声串讲,发现疑难。 3、质疑、释疑并串讲大意。 4、在师生对话中理解本则中孟子所提倡的读书应有的质疑精神。 教师:“质疑”这个词我们已经不陌生了,我们在语文课上,尤其是文言文学习中就经常以质疑的手段帮助我们学习。这里的“质疑”主要指的是对我们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孟子在读尚书

13、这本古籍的时候也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没有区别呢? 学生:有区别。他是对书中的内容产生怀疑,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尚书中是怎么记载周武王伐纣的情形的? 学生:血流飘杵(血之流杵)。 教师:孟子认为这不是事实。他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仁人无敌于天下围棋网,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可请学生用现代汉语再讲一遍。) 教师:尽管孟子的推断未必与史实相符合,但这种大胆怀疑,不盲从书本的精神是值得推崇的,因为这表明,他是用心在读书,他是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从此,孟子也给我们留下了经典名句 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教师:后来,人们把这个道理推广到了读一切书籍、文章,这个句子

14、就成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5、齐读孟子论学第二则。 (六)总结、延伸思考、布置作业 1、齐读孔孟论学。 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思考。 教师语:孔子孟子论学的经典言论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直到今天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从中获益匪浅。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学习,是否有需要改正或调整、改进的地方呢?请你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体会,要求在文中适当引用这一则中的关键语句。(课时如有余,可请学生当堂思考。) 3、布置作业: (1)短文一篇(150字左右),题目自拟,要求如上。 (2)抄写孟子论学二则。 二、板书设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终身学习 孔 学而不思则罔

15、,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为 孟 不耻下问 勤学好问 学 论 功亏一篑 坚持不懈 有 学 一暴十寒 持之以恒 道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专心致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大胆质疑 【教学反馈】 一、训练检测 (一) 【必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三十而立( ) (2)四十而不惑( ) (3)七十而从心所欲( )(4)不逾矩( ) (5)学而不思则罔( ) (6)思而不学则殆( ) (7)敏而好学( ) (8)譬如平地( ) (9)吾见亦罕矣( ) (10)使弈秋诲二人弈( )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根据提示填空: (1)孔子认为孔文子“ , ”,所以才得到“文”的谥号。 (2)即使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不干,土山也就堆积不成,表达这个意思的孔子语录是: (3)“ , ”,这则孔子语录将“学”、“思”偏废一方的两种情况对举,告诉人们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4)孔子是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的典范,请写出他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时分别达到的境界: , , 。(用孔子原话) 4.请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 (1)功亏一篑 (2)一暴十寒 (3)专心致志 (4)不耻下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