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林双双-专升本毕业论文解析.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00163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稿)林双双-专升本毕业论文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定稿)林双双-专升本毕业论文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稿)林双双-专升本毕业论文解析.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失业问题研究 办学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班级:13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沟通班 学生:林双双( 010114321484 ) 指导教师:李灿(讲师) 提交日期:2015 年03 月1日 - 2 - 目录 目录I 摘要II 关键词II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 (5) 二、我国失业主要原因(7) (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体制型失业(7) (二)科技进步和发展产生结构性失业(7) 三、失业问题与大学生(9)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9) (二)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是由于结构性失业(9) 四、 控制失业的对策(12) (一)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12) (二)

2、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12) (三)加快农业结构和调整的步伐,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业就业 量 (13) ( 四 ) 积极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14) (五)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14) (六)加大宣传力度,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15) (七)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5) 总结(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 3 - 摘要 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是世 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为什么失业问题如此严峻?原因究竟在哪里?人口、结构、 发展

3、、 周期、体制因素都是我国失业的成因,而我认为体制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用翔 实的数据,客观的态度,从人口、体制、结构、发展、周期等方面,对失业的成因进行 了剖析。 关键词:失业,体制,劳动力 - 4 -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unemployment problem is very serious, underlying trends in its development is not optimistic.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is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

4、mies in countries, but why unemployment is so grim? Where is the reason? Population, structure, development, period, institutional factors are the causes of unemployment, and I think that institutional facto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is paper, detailed data, objective attitude, in terms

5、of population, system, structure, development, cycle, etc., on the causes of unemployment were analyzed Keywords:unemployment,system,labor - 5 -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2003 2007 年, 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 是 4.3%、4.2%、4.2%、 、4.1%和 4.0%。单从这些数字看, 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 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 警报并未响起。然而, 事实并非乐观。中国目前计算城镇失业率主 要用

6、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 其公式为 : 失业率 = 城镇失业人数/ (城镇就业人数+ 城镇失业人数) 100% 其中: 城镇就业人数, 指在城镇范围内, 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的全部人员 ( 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 其他社会劳动者) 。 城镇失业人数 , 指劳动年龄内( 男 1650 岁, 女 1645岁) 的城镇居民 , 具有劳动能力, 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 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 劳 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 或虽无职业 , 但不要求就业者, 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 统计失业人员

7、数和计算失业率, 一般以年末为时点。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 中国的失业率 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 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 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对此, 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官方的失业率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 , 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没 有将以下几种因素包含在内:首先,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据估计 , 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村约有1 亿 1.2 亿富余劳动力, 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 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 军。 其次 ,

8、 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局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 没有 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最后 , 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下岗职工。而下岗是 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将以上三种因素考虑在内, 按照他们的估计, 目前全 国的失业率为20% 28%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 中国城 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 000 万 5 000 万, 他认为 , 中国内地中小城市 的失业率都在30% 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中国现实生活中的 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

9、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 仍无下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 20032007 年中国的GDP 增长率分别是10% 、10.1%、10.4%、 10.7%、和11.4%, 按照这样的增长率, 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通常的情况 下, 失业是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的, 也就是说 , 随着经济的增长, 经济规模就会扩大, - 6 - 雇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就业情况也就好转。 所以 , 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 多的就业机会 ; 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减速, 就业情况就恶化。 因此 , 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 条的情况下出现, 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中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10、却表明 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现象, 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鲜明 对照的失业人数呈加速上升趋势。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 看, 2003 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 万, 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 万, 200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 万, 2006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 这些统计数 据表明 , 经济增长已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 7 - 二、我国失业主要原因 失业的成因很多,有体制型失业、磨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等。各国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社会经济背景下,有不同的失业特点。我国目前失业的主要

11、原因应是体 制型和结构性失业。 (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体制型失业 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不同的制度框架里,失业内涵不同。 我国处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 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因体制轨轨引起企业组织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 力在不同企业、 产业和地区间进行重新配置,进入就业失业就业的运行过程中,当 失业者不能即时就业就形成体制型失业,包括公有经济内部的隐性失业以及隐性失业显性化 所导致的失业现象。体制型失业正是造成我国“下岗”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城镇劳动力资源采取了国家统包统配、安排就业的行政性配置方 式。于是大量的潜在劳动力资源过量的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冗员

12、”和“在职剩余劳动 力”广泛存在。 其结果是在旧体制内广泛存在“隐性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逐步转向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 算约束、 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在这种变革使企业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选 择,就不再依据上级的指令,而是依据市场规律办事。企业如果不减员增效,就会破产倒闭。 因此,大量的隐性失业逐渐显化,形成体制型失业。 (二) 科技进步和发展产生结构性失业 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科技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但是就在新的就业岗位产生的同时,传统产业不断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劳动力供求结

13、构再次 变动。当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时,则造成劳动力供求总 量均衡下的结构性失业。 科技进步导致部分职工下岗或失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 必然推动国民经济结 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技术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职工下岗或 失业; 二是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企业降低成本,可使企业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直接关 - 8 - 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企业的技术进步对企业职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不适应要求的职 工就难免下岗或失业;三是由于技术进步,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会代替部分人力。 “九五”期间我国要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

14、进技术改造,不 断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等量投资所创造的就业岗 位的减少, 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相对下降。从经济现状来看,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对现有企 业的数量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潜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产 生了部分职工的下岗和失业问题。 - 9 - 三、失业问题与大学生 (一)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尽管整个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每年都有较多的 职位供求职者选择,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太乐观,并且有日益严峻的趋势。从国家 教委 (教育部 )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字来看,1999年一 2007年大学

15、毕业生就业率虽 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是由于逐年毕业生基数的增长,整个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就业 形势非常严峻。 (二) 、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是由于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工作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 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可以从高等教育结构与我国劳动力市场 分割两方面来分析。 1.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用 “供给不足、 结构失衡、 体 系不全、机制不活”来形容 (1). 专业结构方面。 从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看,高校主管部门在专业数量和质量上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专业 数量上未能保持结构的均衡。表现在一些进入门

16、槛比较低的专业,由于这一类专业进入门槛 比较低, 故大部分院校都能够开办这样的专业,但是各高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专业由于社 会需求量大, 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导致各高校纷纷创办此类专业,进一步使得毕业生供过于 求,加重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2). 层次结构方面看。 高校偏重于本科教育,专科教育质量不高,用人单位的高学历倾向和毕业生的心理需求 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并且用人单位有使用高学历倾向,也加剧了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在 于某些地域经济发达,对全国各高校毕业生吸引力较大,导致各专业有大量毕业生在此地域 求职,争相降低薪酬;另一方面在于有些用人单位为降低招聘成本,人为的提高学历门槛。 2. 大学毕

17、业生失业的结构性特征,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解释。 刘易斯在 1954 年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具影响的“二元经济 ”理论,明确提 出了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即以主要为满足农村人口自我消费为主的传 - 10 - 统经济部门与以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 ” 。 我国城市地区之间普遍 存在着 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一般被分割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所谓正规部 门,它包括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因为它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和稳定的就业机会,高学历者 当然一拥而上。 而非正规部门指工作没有保障、报酬低下且不稳定的一些个体企业和做一些 临时性工作的打工者。城市非正规

18、部门的工资水平虽然能够提供就业岗位,但低于正规部门 的工资水平,因此部分大学生选择待业以期望获得正规部门的工作。 3. 解决当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的对策 对社会来说, “知识失业 ”较一般的失业形式造成的浪费更大,本来教育扩张就已经耗 费国家大量的人力、 物力、财力,失业又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中, 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1). 国家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从结构上进行宏观调控。 我国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大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选择和发 展的余地却很少, 因此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就很难取得一致。国家应强化对高等教育进行宏 观调控的同时, 市场化 ”取向改

19、革。 当前,要尽快建立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加强专业预 测和调控的主动性, 从教育总量适度超前于社会需求总量和保持两者的相对平衡的角度来规 划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方面,要 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力争用新的专业人才催生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高等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高等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增强主动意识、 竞争意识, 着力打造名牌学校和品牌专业;要通过有效的整合资源,大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加 强市场调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招生数量,科学 指导毕业生就业

20、。 (3). 合理调整就业意愿。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大学生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可以理解。但好 职位的数量非常有限,大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在不同层次和类型上寻找适合自己发 展的空间。 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是十分方便的,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网络、学校 就业服务中心、 社会关系等,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目前的实际能力,不断调整自 己的就业意愿,适度选择就业职位。 - 11 - (4). 制定用人单位的最低报酬标准,限制人才高消费。 针对用人单位日趋攀高的人才高消费误区,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另一方面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位分类制度。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所需要

21、的知识学历和技能,制定强制性 最低报酬标准,使得职能相称,人尽其职,人尽其用,以达到人力投资成本与回报相匹配。 在当前, 大学生直面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特别重视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的培育和锤 炼;要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要消除职业歧视与基层鄙视的心态,自觉主动地调整 就业期望值和心中的保留工资 ;要注重从现实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投资和职业,不盲 目追求好专业、高学历;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真正成为命运的主宰。 - 12 - 四、控制失业的对策 (一)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 劳动力市场起着不 可替代的

22、作用。劳动力市场不仅仅是为劳动力的交易提供一个场所,同时它还要为参与交 易的人员提供相应的交易信息。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 式。这一模式的良好运作, 要求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个统一开放、 依法规范的 劳动力市场 , 是保障劳动力流动, 使企业和劳动力实现动态优化组合的基础。加快劳动力市 场建设:一是要公平竞争。要改革传统的“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打破干部与工人、城 市与乡村、 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地区等所有妨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种种界限的壁垒,劳动者自 主择业,自主流动,企业自主用人,劳动力供求主体通过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二是运行

23、有序。 要要制定一整套的法律法规,确保劳动力市场运行有完整的规则,建立良好的市场运 行秩序;三是调控有力。要制定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规则,引导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方向,通 过劳动监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良好运行,并通过经济的、 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劳动 力供求结构。四是服务完善。要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服务和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体 系、就业服务体系、职业技能开发体系、统计信息服务体系及劳动法律咨询体系等,从而为 各类企业和全社会的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及完善的社会保障。 (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 解决失业问题的另一途径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 产业, 特别是大力发展

24、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独特优势,能吸纳大量的 和不同层次的人员就业,发展第三产业、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安置第一、第二产业转 移出来的富余人员,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其中, 应特别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 产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 潜力大的第三产业。 在现阶段,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普遍在60%以上,美国已达80%,发展中 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0%左右。 而 1999 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27%,按 1999 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计算,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每增加

25、1 个百分点,大约吸纳700 万人就业。按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计算,我国第三产业还至少应有9100 多万人的就 - 13 - 业容量。 此外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 建第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各国的经验看,在第三产业中, 社区 和个人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领域,发达国家目前的这个比重一般在40%50%。而我 国第三产业中, 目前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 发展的潜力还相当大。据 1999 年对我国七大中城市社区服务所作的调查表明:有70%的家庭需要社区服务,累积可提供 2000 万个就业机会, 有超过 5

26、5%的机会处于空缺。社区与个人服务业包括的内容十分广阔, 而且一般技术要求低,年龄限制少,种类繁多,工作灵活,比较适应我国当前大部分下岗职 工的年龄和文化技能素质结构,是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加快农业结构和调整的步伐,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稳定 农业就业量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为了实现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结合,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 引导农村工业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路子。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从我国 劳动力资源丰裕而资本不足这一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

27、技术路线,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 和行业结构。 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要加快产品上档次、 质量上水平、企业上规模和技术更新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应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 品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广大欠发达的地区,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为起步行业,尤其要注 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地区。还有,在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应考虑将劳动密集型产业, 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及部分城市工业的配套企业,适应向农村扩散,并采取一定的优惠 政策,对农村劳动密集型企业加以扶持。 2、 加快发展农业第三产业。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技术进步加快,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除了充分发挥

28、农村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 的作用外,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农民就业的门路。发展农村第三 产业,一是要抓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二是要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公用事业、信息服务、技 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三是要把农业服务产业化,作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 内容。 - 14 - (四)支持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拓展就业渠道 在我国, 小企业主要生存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马快, 建设周期短, 技术构成较低, 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和单位投资增加的劳动力(就业的投资弹性)要明显高 于大中型企业,在大多数领

29、域要高出一倍以上,工业领域尤其明显。1978 年至 1996 年我国 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2.3 亿劳动力绝大部分在小企业就业。在工业部门新增的8000 万就 业人员中,有75%在小企业实现了就业。因此,应进一步贯彻“抓大放小”方针,在大中 小型企业之间形成新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政策上组建小企业基金和专项信贷基金,并提供 扶助小企业的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等。小企业的发展, 不仅可以解决就业的表层问题,而且 是发展社会专业化,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积极发展非国 有经济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非国有经济(除“三资”企业外)一般人均占有 资本量低, 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

30、力的就业能力,尤其私营、 个体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正处 于扩张之中。 因此, 应从信贷分配政策上和利息减免上给予非国有经济支持,使其成为新增 劳动力就业及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还有要在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提高经济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充分拓展就业渠道,鼓励和 引导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兴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合伙经济、股份制经济或从事个体劳动, 对这类非国有经济给予税收优惠。 (五)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因为素质低下, 劳动者不能适应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出现职位空缺与职位过剩同时 并存的矛盾。 典型的特征是结构性失业长期而长期地存在。

31、因此,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 实施就业培训借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成为消除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正规教育。要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基 础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加强高等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个人的人力资 本投资, 从而使劳动者整体受教育程度、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以适应经 济和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的需要,对于减少失业人口特别是技术进步造成的 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存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是强化在职培训。要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 劳工部合作,促进就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开辟培训资金的筹措渠道,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扩 大职

32、业培训范围。 这部分资金来源除了各级政府专项投入外,可以考虑从失业保险金中划出 一部分作为就业培训资金。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信息网络,提高就业培训效率。通过对劳动 - 15 - 力市场需求的预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努力缩短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过程。 (六)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 合理调整大学生就业意愿。大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得宽一些,远一些,在不同层次和类型 上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防止出现“一棵树上吊死”的情况。那些有“非国家机关 不去”想法的大学生,应及早调整想法,接受现实中的市场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周 围的资源,如网络、学校就业服务中心、社会关系等,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如

33、市场中 专业的需求状况、紧缺人才、行业排名等信息,结合自己目前的实际能力,不断调整自 己的就业意愿,适度选择就业职位,如可以选择中小企业和中小城市。调查资料显示, 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差距悬殊。因此,大学生应顺应市场的需要,作出合适的就业选择。 2、 调整就业期望。有些大学生薪酬方面的期望值与企业所能的提供存在差距。在高等教育 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人才、精英人才。大学毕业不等于能力和技术就适 合社会的要求,大量的职业能力都是要通过实际工作经验慢慢培养起来的。因此,大学 毕业生应当正确估计个人价值,提出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适合企业实际的期望,增加自 己的就业机会。 (七)建立失业预警系统

34、,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隐性失业显性化扩大了国家和社会对失业所承担的责任。与此相适应, 必须建立和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要在全国特别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行业、地区建立相应的失业预警系统, 预测失业变动情况并及时报警。针对具体情况, 准备应付的预案和计划。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必须改变目前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 资金来源单一 , 统筹范围小 , 基金提取比例低等问题。 为此,必须深化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应采取以下政策: 一是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其范围应包括全民集体、个体、 私营及三资企业的所有劳动者;二是应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的 来源。 从长远角度来看, 应强化基金筹集, 进行社会统筹 , 实行国家、

35、用人单位、个人三 方共同负担;三是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管理, 从管理上、在资金使用上,成立统一的社会保 障监督机构, 做到管理费用与社保基金分离,做到专款专用, 确保所有款项花在失业人员身 上,保证其功能的发挥和增值。最后,要广为宣传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意义,让企业和职工 明确缴纳社会保险金是企业和职工应尽的义务,增强他们执行社保制度的自觉性,为企业改 革和再就业工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 16 - 总结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党的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 就业政策。 因此, 政府如何确定就业

36、目标、解决失业问题以及在就业政策方面应采取哪些基 本思路和措施,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 . 中国跨世纪的改革与发展【M 】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年 2. 袁志刚 . 失业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7 年 3. 王承英 . 中国再就业【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年 4. 赵莉 . 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与政策建议【J】 . 新视野 .1991 年第 1期 5. 张华 , 朱智文 . 现阶段我国城镇失业问题原因分析【J】.开发研究 .2000 年第 5 期 6. 李永周 . 中国再就业工程【M 】. 湖

37、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7. 周天勇 . 劳动与经济增长【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8. 张左伟 . 再就业工程【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 年 9. 解龙德 . 论体制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及对策【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1 期 10. 陶文达 . 发展经济学【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 11. 和春雷 . 体制型失业与再就业【J】 . 经济管理.1998 年第 2 期 - 17 -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 首先感谢我家里人和亲戚朋友对我报读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 业自学沟通班的支持和关注,谢谢他们

38、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如果没他们支持,我可能无 法报读自学专升本,更没可能会在此篇论文的末尾留下此言、在学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然 后要感谢的是在沟通班里面授课的那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我们学习、互动, 让我们逐 步走向我们的目标。如果没有他们的指导,一路上想必会错过很多的风景。特别感谢李灿、 李景德等诸位老师在一路上一直热心的帮助我们,在我们遇到问题和疑惑的时候,他们总是 悉心的帮助我们。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很感谢沟通班里面的每一位同学,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 课堂、 不一样的学习气氛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在这个集体中, 不仅让我看到了集体努力的 气氛,收获的成果更是让人欣喜万分,谢谢他们陪我走过了这段学习之路。 最后要感谢两位论文指导老师,没有他们的热心帮助和悉心指导,我的论文恐怕难以成 形。感谢李灿老师在前期给予我们的悉心指导和热心的帮助,为我们的论文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感谢李灿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他在Q群里一次又一次地发信息指引我们和在办公室里 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如果没有他热心的帮助、没有他提供意见及意见,我的终 稿想必缺陷百出。 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 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在此,再华丽的句子也难以表达我心中的感激之情,只能对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简简单 单地说一句:谢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