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42868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6 页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数学必修5 1.1.2 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温州市五十一中学俞美丹 一、 教学内容解析 余弦定理是继正弦定理教学之后又一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一个重要 定理。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结果,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大 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则 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同时学生在初中阶段能解决直角三角形中一些边角之间的定量 关系。在高中阶段,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 现并掌握任意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进一步运用它们解决一些与测量

2、和几 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更深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目标解析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 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 3、在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中,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比较证明余弦定 理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能用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 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三、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一节正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已能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已知三角形

3、的任意两个角与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 他的边和角。 而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另一边和另两个角的问题上,学生产生 了认知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他们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另一种定量关系。所以,教学的 重点应放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上。 第 2 页 共 6 页 图2 A B C 2、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比较单一,对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也比较单 一,而本节的教学难点就在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 转化多角度地对余弦定理进行证明,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生在解三

4、角形中,如何适当地选择定理以达到 更有效地解题,也是本节内容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求某一个角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 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时,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理解两种方法的利弊之处,从而更有 效地解题。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上,所以本 节中复杂的计算借助计算器来完成。当使用计算器时,约定当计算器所得的三角函数值 是准确数时用等号,当取其近似值时,相应的运算采用约等号。但一般的代数运算结果 按通常的运算规则,是近似值时用约等号。 五、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 从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问题,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

5、的角来 表示第三条边。 余弦定理的证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余弦定理的证明,或引导学生自己 探索获得定理的证明。 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教学情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 1:现有卷尺和测角仪两种工具,请你设 计合理的方案, 来测量学校生物岛边界上两点的最 大距离(如图 1 所示,图中 AB 的长度) 。 【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进一步体 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方案尝 第 3 页 共 6 页 试解决。 学生 1方案 1:如果卷尺足够长的话,可以在岛对岸小路上取

6、一点C(如图 2) , 用卷尺量出 AC 和 BC 的长,用测角仪测出 ACB 的大小,那么 ABC 的大小就可以确定了。感觉 似乎在 ABC 中已知 AC、BC 的长及夹角 C 的大 小,可以求 AB 的长了。 其他学生有异议,若卷尺没有足够长呢? 学生 2方案 2:在岛对岸可以取C、D 两点 (如图 3) ,用卷尺量出 CD 的长,再用测角仪测出 图中 1、2、3、4 的大小。在 ACD 中,已知 ACD、ADC 及 CD,可以用 正弦定理求 AC,同理在 BCD 中,用正弦定理求出BC。那么在 ABC 中,已知 AC、 BC 及ACB,似乎可以求 AB 的长了。 教师:两种方案归根到底都

7、是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能否也象 正弦定理那样,寻找它们之间的某种定量关系?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求异探新,证明定理 问题 2:在 ABC 中, C = 90,则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c2=a 2+b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简单入手,从而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用已有的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 究这一问题,从而寻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 学生 3:在ABC 中,如图 4,过 C 作 CDAB,垂足为 D。 在 RtACD 中,AD=bsin1,CD= bcos1; 在

8、RtBCD 中,BD=asin2, CD=acos2; 2222 22 22 22 c =(AD+BD)=b -CD+a -CD+2ADBD = a2cos1 cos22sin1 sin2 =a2cos(12) a2cos babab bab babC 学生 4:如图 5,过 A 作 ADBC,垂足为 D。 a b 图4 21 D A B C c a b 图5 D A B C 第 4 页 共 6 页 222 222 22 22 () 2 2cos cADBD bCDaCD aba CD ababC 则: 学生 5:如图 5,AD = bsinC,CD = bcosC, c 2 =(bsinC)

9、 2+(a- bcosC)2 = a 2 +b 2-2abcosC 类似地可以证明b 2 = a 2 +c 2-2accosB,c2 = a 2 +b 2-2abcosC。 教师总结:以上的证明都是把斜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化一般为特殊,再 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并且进一步指出以上的证明还不严密,还要分C 为钝角或直角 时,同样都可以得出以上结论,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首先肯定学生成果,进一步的追问以上思路是否完整,可以使学生 的思维更加严密。 师生活动:得出了余弦定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思考是否还有 其他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师:在前面学习正弦定理

10、的证明过程种,我们用向量法比较简便地证明了正弦定 理,那么在余弦定理的证明中,你会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体验到 成功的乐趣。 学生 6:如图 6, 22 22 222 222 , 2 2cos 2cos cab cab cab aba b cababC cababC 记ABCBCA 则AB CB CA ( ) () 即 教师:以上的证明避免了讨论C 是锐角、钝角或直角, 思路简洁明了, 过程简单, 体现了向量工具的作用。又向量可以用坐标表示,AB 长度又可以联系到平面内两点间 的距离公式,你会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由向量又联想到

11、坐标,引导学生从直角坐标中用解析法证明定理。 c a b 图6 A B C 第 5 页 共 6 页 学生 7:如图 7,建立直角坐标系,在 ABC 中,AC = b,BC = a . 且 A(b,0) ,B(acosC ,asinC) ,C(0,0) , 2 22 22 ( cos)( sin) 2cos ABaCbaC ababC 2 则 c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平面几何知识、向量法、解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证明余弦定 理,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 生思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让学生观察余弦定理及推论的构成形式,思考用余弦定理及推

12、论可以解决那些类型 的三角形问题。 例 1:在 ABC 中,已知 a = 2,b = 3,C = 60,求边 c。 在 ABC 中,已知 a = 7,b = 3,c = 5,求 A、B、C。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及推论解决两类最基本问题,既已知三角形 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内角。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余弦定理的证明,从平面几何、向量、坐标等各个不同的方面 进行探究,得出的余弦定理无论在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中都成立,勾股定理也只不过是它 的特例。所以它很“完美” ,从式子上又可以看出其具“简捷、和谐、对称”的美,其 变式即推论也很协调。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数

13、学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造化之神奇,学生 可以兴趣盎然地掌握公式特征、结构及其他变式。 作业 第 1 题: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继续要求学生扩宽思路,用正弦定理把余弦定理中的边都转化成角, 然后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推导证明。而这种把边转化为角、或把角转化为边的思想正是我 们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第 2 题:在 ABC 中,已知3,2,45abB,求角 A 和 C 和边 c。 第 6 页 共 6 页 【设计意图】:本题可以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求解,让学生体会两种定理在 解三角形问题上的利弊。运用正弦定理求角可能会漏解,运用余弦定理求角不会漏解, 但是计算可能较繁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A 版数学必修 5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A 版数学必修 5 教师教学用书 200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