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专版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五小说阅读课件2.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51934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专版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五小说阅读课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淄博专版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五小说阅读课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淄博专版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五小说阅读课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淄博专版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五小说阅读课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淄博专版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五小说阅读课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淄博专版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五小说阅读课件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专版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五小说阅读课件2.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五 小说阅读,考点一 把握行文线索及小说三要素 例 这篇小小说以_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_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文章见P157飘逝的风筝),【解题技巧】 1.把握文章的线索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为线索,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第二步,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 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第三步,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 出现的词句往往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 第四步,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文章中的“情”通 常

2、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2把握小说三要素: (1)人物: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把握人物性格;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评价人物。,(2)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 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包 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解析】 根据文章常见的线索结合本文内容,可以确定本 文是以物线“风筝”为线索来串起全文。通过阅读小说 内

3、容,我们看到了一个“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 吠鸡鸣都听不到”的“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 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 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 一人的院落” 这些自然环境里暗含着社会背景,即城,镇化建设(文中是建飞机场),正在逐步吞噬农村、吞噬土 地,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家园,失去“根”,大量的农村 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家园联系这些因素,解答此题就 不难了。,【答案】风筝 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农村的变化、农村的衰败、农村的现状、农村的生活),(2016淄博中考)文章见P158最暖心的事 考点二 分析、概括故事情节及内容 例 本文记

4、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_ _ _,【解题技巧】 小说主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的性格,表达主题。中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情节梳理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概括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 (4)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串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解答这类试题,可参考如下答题格

5、式: (1)何时何地何人何事。(针对前三种提问形式) (2)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 情节的方式;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针对第四种提问形式),2情节作用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 力,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 明。,解答这类试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1)结构(情节自身)方面: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上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线索,贯串全文。 (2)内容方面:点明人物活动

6、的环境;表现(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解答这类试题,可参考如下答题格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 表现了。,3情节艺术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 析、鉴赏能力,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的安排很有特色,请做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 分析。,(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解答这类试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情节安排评价: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 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首尾呼应式,使小说结 构紧密完

7、整;倒叙式开头,制造悬念,引人入胜;设疑 式开头,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写景式开头,交代故 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出,人意料式结局,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上文的伏 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 深化主题;悲剧式结局,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 突出、深化主题,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大 团圆式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留白式结 局,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2)情节安排方式:顺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

8、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平叙,使叙事头绪清楚,照应得体。,(3)其他技巧特点,如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 比、渲染、烘托、倒叙、插叙、详写、略写、变换人称、 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解答这类试题,可参考如下答题格式: 艺术点(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体现点(作用在文中 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4情节探究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常见的 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你认为小说中某某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 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2)小说

9、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你?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探究小说这样安排某某情节的理由。,解答这类试题,如果题目已经给定探究的角度,就按 照给定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给定探究角度,就可多角度切 入,如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作用,或者这一情节在安排 上有什么艺术特色。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 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 与特色等方面入手。,解答这类试题,可参考如下答题格式:表明观点, 如“我认为”或“我赞同”;阐述理由,如“理 由:a.;b.;c.”;总结句,如“所以(因 此)”。,【解析】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抓住关键因素,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需要在文章

10、的主体部分展开。 时间:母亲节的深夜;地点:从菲奥娜太太家里到敬老院的 路上;人物:“我”、 菲奥娜太太;事件:“我”送菲奥 娜太太去敬老院,满足了她再看看这座城市的愿望,并且不 要她车费。,【答案】 “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生命的老人 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或“送她到她想去的任 何地方”),最后到达目的地,不收她的出租车费,还给了 她一个拥抱,她感到很快乐,“我”也很温暖。(或“我 送一个即将告别人生的孤寡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 一个愿望并不收出租车费,使她感受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的 温暖。”),考点三 分析人物形象 例 阅读第段,仔细揣摩并分析菲奥娜太太经过城里这两 个多

11、小时的心理感受。 _ _ _,【解题技巧】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中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形象塑造方法的分析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和作用分析能力,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解答这类试题,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思路: (1)明确人物描写方法的几种类型。人物描写方法主 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 写等。,(2)掌握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肖像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

12、托作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 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反映人物品质。 解答这类试题,可参考如下答题格式: 该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的性 格。,2补写填空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根据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常见的提问形式是: 概括小说中人物心态变化的过程。 解答这类试题,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思路:,(1)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据此揣摩人物 心理。 (2)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揣摩。 (3)结

13、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揣摩。,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 常见的提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试概括小说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2)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 (2)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3)分析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4)分析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解析】 根据题干的要求,需要在第段中分析菲奥娜太太经过城里时的心理感受。这可以抓住她的行为来揣摩。 【答案】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对生命的不舍。,考点四 技巧赏析

14、例 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对菲奥娜太太的两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这些细节的丰富内涵。 _ _ _,【解题技巧】 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技巧及其作用如下: 1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2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 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 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们相互照 应。作用: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 内容,给读者留

15、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3铺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 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 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4对比手法: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做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 非。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 感受更强烈。,5设置悬念:在叙事过程中有意结下一个“扣子”,以引起读者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急切关心。作用: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6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

16、整体。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7抑扬结合:“抑”是贬,批评之意,“扬”是褒, 赞美之意。所谓“抑扬结合法”,是指作者通过褒贬来立 意评判人或事物的技巧,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 种情况。作用:可以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 或批评、讽刺的感情。,8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9拟人化: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表现手法。作用:一是描绘形象,使人或事物更生动形象;二是表意丰富, 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

17、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10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 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 物中。作用: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既做 到语言美丽又富有感情色彩。 解答这类题可分三步走:一是明确所用手法;二要结 合文本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三是结合人物、 结构、中心等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要找的是细节描写。文中有不 少,例如“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 “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等,可以从“我”的行为 上来分析其内涵。,【答案】作者对老太太的外貌(肖像)、神态做了细致

18、描写,写老太太穿戴过时花哨,以及沉浸在对过去美好时光回忆的神态(“默默凝视”的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太太热爱生活(爱美),对年轻时代美好生活的眷念(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老太太的怜悯、欣赏和关爱。,考点五 理解文章标题 例 文章题目为“最暖心的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暖心” 的理解。 _ _ _,【解题技巧】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文章标题的几种主要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激发读者兴趣。,其次,应根据标题的不同特点具体分析: 叙事类的题目,一般是概括文章内容。抓住了

19、这样 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标题含有哲理和议论的成分,一般是揭示文章的中 心。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 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标题含有人物或者事物,一般是指文章的线索,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者具有象征义。 标题中出现矛盾现象,一般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标题中出现修辞手法,主要是揭示文章的中心,有时候也是文章的线索。,需要注意的是,文章标题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解 答时,要根据标题的特点和文章的具体内容从多角度进行分 析。,【解析】 根据题干的要求,理解文中的“暖心”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我”和“老人”两个角度。首先是“我”从老人是生命临终之前告别城市

20、的态度中受到的触动。老人对生活对生命的态度让“我”暖心。同时“我”对老人的帮助也让自己感到温暖。从老人的角度来讲,就是因为“我”的帮助,老人感到“暖心”。,【答案】菲奥娜太太在生命结束前得到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关怀和帮助,她感到快乐和温暖;“我”帮助了一个生命即将结束的老太太,“我”感到温暖。,考点六 语言赏析 例 结合语境,说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文章 见P159倒挂的油画) (1)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 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_ _,(2)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_ _ _,【解题技巧】 赏析小说的语言,一般从以下几个

21、方面思考: 1语句的含义、作用及表述形式。 (1)语句的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是语句的表层含义,二是 隐含在表层下的隐含义。,(2)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 用,包括渲染、铺垫、衬托、对比、过渡、呼应、点题等; 二是内容上的作用,这样的语言特点对表达文章内容有何意 义。 (3)一般按以下形式表述: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 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语言的特点。 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 方面思考。 3语言的风格。 语言的风格体现在语言、语义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上。 一般有绚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放、柔 婉、幽默、深刻等形式。,4语言的

22、技巧。 一般从修辞角度考虑,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双关、反语等。,【解析】 (1)“想都没想”说明速度之快,毫不犹豫。陈在困难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借钱给他,并对他恳切嘱咐,从中可看出父亲的优秀品质。(2)“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陈成名后在画上严肃、郑重地签字,可以从陈对画的重视和他对父亲的尊重的角度分析。,【答案】 (1)“想都没想”表现父亲借钱时的果断、毫不 犹豫。因为父亲曾有过不能为父送终的遗憾,加之他心地 善良、乐于助人,所以就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了陈。 (2)“郑重其事”写出了画家陈签字时的严肃和庄重,表现 了他对这幅画的重视和对父亲的尊重。,考点七 把握文章主旨 例

23、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文章见P157飘逝的风筝) _ _ _,【解题技巧】 把握文章主旨,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概括。概括文章主旨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从文中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明或揭示了中心;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议论抒情句通常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抒发感情。记叙文中,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点

24、明段意,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通常点明中心。,4从概括段意或人物事件入手。概括段意后,把意思相关的内容综合到一起,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写人的记叙文,人物的性格品质通常就是文章中心,叙事的记叙文,事件的社会意义一般为文章的中心。,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根据文中事件、人物是在 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概括;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 结合事件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情况概括。解答这类试题,可参 考使用这样的模式: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 形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表现了的思想/精神/道 理/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解析】 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作者写 作此文的目的,其次要分析文

25、章主旨与“风筝”的关系,在 文中,始终有一只“风筝”,那就是生活在故土家园上的 “人”,而连接风筝、不让风筝飘逝的那根线,就是对故园 的深深的依恋之情。“风筝”既是鹞爷一生的缩影,又是中 华民族最传统的手艺,还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寄托物,所以 本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风筝” 与家园、“风筝”与传承、“风筝”与精神。,【答案】点拨:可从血缘祖先、故乡故土、传统文化、童年记忆等方面谈。,考点八 开放性试题 例 读罢此文,你在为人处世或者对人生的认识方面产生了哪些感悟?请用凝练的语言写出来。(文章见P158最暖心的事) _ _ _,【解题技巧】 这类试题往往考查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文本,把握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方向。 2结合语境,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3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作答: (1)探究评价: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感悟启示:围绕文章主旨、主要人物等表达阅读感受,叙述生活实际并做简要分析。 (3)想像描写:形式、内容和上下文衔接,符合情境,符合人物性格。,【答案】示例:对待弱势群体要友善、有耐心;在生活中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能帮助人的小事”,也许会给别人带去很大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