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65215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1)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南北朝对峙的历程,这一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和孕育大一统条件的历史阶段。(2)隋唐(581907年)经历了隋朝的短暂统治和唐朝的统一繁荣两个阶段,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繁荣的历史阶段。(3)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历经五代十国的分裂、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元朝走向统一的历程,该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2、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海陆贸易发达,对外交往空前繁荣。3.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

3、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突出,突出代表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风俗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魏晋南北朝(220589年)(1)中央体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其中尚书省最先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2)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1)农业: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北方烧出成熟的白瓷。(3)

4、商业:商业税收成为东晋和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北朝时出现了“草市”。(1)文学: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2)书法: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3)绘画: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4)思想: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着危机。(5)科技: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隋唐(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2)选官制度: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3)地方制度:变为道州县三级

5、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农业经济繁荣;隋及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唐中叶后,均田制渐被废弃。(2)手工业: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远销欧洲、非洲;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3)商业:柜坊、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并有时间限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大都会;广州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4)区域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1)思想: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2)科技:唐朝时,出

6、现了雕版印刷术,发明了火药并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3)文学: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4)书法:唐朝的张旭、怀素都是草书大家;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5)绘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和“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都是传世佳作。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财权收归中央。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继续完善科举制。(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

7、行政机关;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农业: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元朝时,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3)商业: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1)思想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

8、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2)科技: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3)文学:宋代以词为代表,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以散曲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4)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5)绘画: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是王冕的墨梅图。(6)戏曲: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考向一魏晋至宋元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论点1门阀政治的形成及评价(1)形成:门阀士族是以宗族血缘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

9、权集团,这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2)评价: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导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论点2唐宋时期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1)中央行政制度唐朝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使其身份等同于宰相。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

10、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演变为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2)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道”的基础往往使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后期逐渐趋向藩镇割据的分裂状态。宋代:宋代设知州、通判,相互监督;“强干弱枝”,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地方无权、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宋元时期基本完成了对地方管理制度的变革,为明清长

11、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论点3宋代的文官政治(1)形成概况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中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力图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的基本国策。这样,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2)形成原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

12、了以文治国的方针。科举制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进入仕途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3)评价积极: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都很发达。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论点4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1)科目: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基本沿袭唐制,重

13、进士轻经生,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北宋中期及之后的科举改革,则力求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多于声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文、论、策取士。有助于考查士子对于历代兴衰及当代时事的把握,有利于选拔经世治世人才。(2)体制:宋代贡举确立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确定了宋朝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地方官主持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论点5行省制度的特点和职能(1)特点:行省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中央

14、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2)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而这种节制和统属又大抵是代中央行事的。首先,腹里以外的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家国情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两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大分裂时期,也是两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贡献。命题点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1.(2

15、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关联主干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调整寻找题眼理解题干中武则天调整中央机构的本质目的错点诊断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只是削弱宰相权力,参政议政的职能未变化 C命题点2:宋代募兵制的影响2.(2019全国卷,26)北宋实行募兵

16、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关联主干北宋募兵制的影响寻找题眼从募兵制下养活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角度思考错点诊断募兵制下“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北宋实行募兵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政府“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A命题点3:唐代科举制的影响3.(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

17、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关联主干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科举制的影响寻找题眼对比以前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紧扣科举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特点,联系对社会读书风气的影响来分析错点诊断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察举制更注重考察官员的品行;科举制不排除世家子弟 D命题点4:宋代科举制与社会阶层的流动4.(2018全国卷,25)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18、.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关联主干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影响寻找题眼对比表格中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不同阶层流动情况的本质错点诊断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材料未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是通过科举制度走向仕途的 B1.(视角1:唐代的制度创新)贞观十七年,因地方大旱,朝廷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此外,唐前期还设有诸道采访使、观察使、宣慰使、市舶使、海运使、户口使等几十种官职。这种措施的盛行表明()A.唐代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B.唐代统治者分散了地方权力C.唐代重视地方制度的建设D.藩镇的存在分化了地方的事权解析据材料“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可知,唐代朝

19、廷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地方体制存在弊端,排除A项;“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意在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排除D项。答案C2.(视角2:唐代选官与监察制度的特点)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的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这反映出当时()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 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道德教化备受重视,故选B项。材料说明唐朝对官员道德风尚要求严格,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20、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谈及“职权广泛”,排除C项;科举取士注重考试成绩,排除D项。答案B3.(视角3:宋代政治统治的特点)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宋太祖的这些举动()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B.造成了宰相权力趋于分散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置枢密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这就造成了宰相权力的分散,故选B项。宰相和枢密使都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强化宗族观念,排除C项;宰相与枢密使“

21、相互隔开”与维护封建礼制无关,排除D项。答案B4.(视角4:宋代科举制的创新)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科举考试应()A.体现地域差异 B.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 D.确保公平公正解析据材料可知欧阳修主张科举考试应该唯才是举,统一选拔的标准,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不能体现地域的差异,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是强调在科举考试中是平等的,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欧阳修的主张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但不能确保公平公正,排除D项。答案C考向二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制度的变迁论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特

22、征、影响(1)特征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由北向南转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2)影响对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

23、的比重不断增长。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论点2魏晋至隋唐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1)三国时期屯田制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制。特点:屯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之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

24、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制,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2)魏晋至唐中期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地的劳动力。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论点3唐宋赋役制度的改革(1)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的限制。是对劳役地租这种落后的赋税形式

25、的否定。(2)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唐德宗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纳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3)“募役法”与“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也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论点4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经济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

26、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具体特点如下:(1)私有制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手工业中官营比重不断缩小,民营比重日渐扩大。(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私人;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论点5宋代的丝路

27、贸易(1)概况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进入宋代,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商人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2)特点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注重平等

28、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论点6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1)海上丝绸之路持续发展。宋代已出现装载量达数十万石的大海船,与东南亚、欧洲都有往来。(2)纸币和信用票据的出现与大量使用。纸币有交子和会子等,信用票据有本地交货、异地取款的交钞(盐钞、茶钞等)。(3)包买商出现。宋朝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诸如预付款给纺织户,产品织成后卖给商人;预付定金给果农,果子成熟后由商人包买。(4)古典市制的瓦解与近代市制的确立。城市由“坊市分离”转变为“坊市合一”的格局,市

29、场由封闭转向开放,时空限制均被打破,由此形成城市的市民阶层和行会组织。(5)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水路交通线为网络,以镇市、村市为网络交结点的多级市场结构。唯物史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至唐代后期逐渐瓦解,与之相配套的租庸调制也遭到破坏。到了宋代,封建国家的土地国有制退出历史舞台,土地所有权转移速度加快,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传统的门阀士族被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出现,宋代的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命题点1: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1.(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30、,“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关联主干唐代中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寻找题眼紧扣“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理解错点诊断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题干涉及的仅是饮茶,不能等同于饮食;直到南宋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 C命题点2:唐代土地制度与自耕农经济发展2.(2017全国卷,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

31、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关联主干唐代土地制度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寻找题眼解读表中土地规模大小与户数占比的数据来判断其经济特点错点诊断拥有土地亩数300以上的只有2户,131300的只有10户,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不严重;唐代中期均田制已瓦解;根据拥有不同规模土地的户数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A命题点3:宋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3.(2016全国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

32、“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关联主干宋代土地政策调整的影响寻找题眼理解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租佃制发展的关系错点诊断题干反映的是租佃制的发展而非“经济严重衰退”;题干信息与城市管理“坊市制度”无关;“政府管理”包含政治、经济等,在材料中未体现 B命题点4:宋代手工业的发展4.(2018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

33、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关联主干北宋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寻找题眼紧扣题干手工业者自由流动的特点及其与手工业发展的关系错点诊断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包括很多方面,不只是择业的自由;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题干主要反映井盐的生产过程,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 A1.(视角1:唐代赋税政策的影响)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

34、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据题干可知,在唐朝前期,“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实行之后,一律“改为折钱计征”,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了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唐朝中期两税法与商人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项;“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有所放松,排除D项。答案C2.(视角2:宋代经济变动的特点)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需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对社会的控

35、制有所放松C.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解析材料说明宋朝政府放松了对人们的控制,故选B项。宋朝土地兼并严重,但题干中无法反映,排除A项;宋朝社会矛盾较为尖锐,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排除C项;题干无法反映出政府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B3.(视角3: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这些措施()A.加强了开封的城市治安管理B.推动了“交子”等纸币的广泛使用C.

36、使市场汇集了各国精美商品D.有利于打破对商业活动的限制解析据材料中“不禁夜市”、“不再巡逻”可知打破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可知打破了对商业的空间限制,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政府放松了对城市的治安管理,A项错误;“交子”的主要使用地区在今天的四川,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各国的精美商品,C项错误。答案D4.(视角4: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这些现象反映了()A.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

37、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前期政治人物多是北方人,而唐后期及宋南方人增多,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故选A项。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其背后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强调政治实力比重增强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结构变动,排除D项。答案A5.(视角5:南宋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传统

38、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解析据题干中“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可知工商业发展使得皇宫偏居一隅,故选C项。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旧合一,排除A项;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排除D项。答案C考向三魏晋至宋元时期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论点1魏晋隋唐时期三教的区别及融合(1)三教区别儒家思想:倡导积极入世,提出“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道教、佛教:告诉人们尘世苦短,功名利禄如粪土,应该看破红尘,离开政治,即“消极避世”。(2)三教融合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的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

39、在一起。魏晋时期的玄学即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佛教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佛教解释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论点2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2)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政

40、局稳定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受前人拘束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论点3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经过儒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

41、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论点4宋朝的思想、科技文艺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为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

42、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科技:宋朝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宋朝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3)文学: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的状况,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如柳永。(4)书画艺术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促成了封建文

43、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黄庭坚等;同时社会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进一步发展。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其要求之一是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在对“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一历史解释中,“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等属于“解释”;“理学兴起”“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等属于“史实”。 命题点1:宋

44、明理学的主张及特点1.(2019全国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关联主干宋代程颢的理学主张寻找题眼从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思入风云变态中”等句理解人与自然界万物相通的关系错点诊断道家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材料并非强调“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 B命题点2:唐代“拔河”反映的社会风尚2.(2019全国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

45、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关联主干唐代社会风尚寻找题眼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描绘了拔河时人们的英雄气概和争胜精神,反映了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错点诊断唐玄宗时,北方是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江南文化未成为主流;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未涉及“战”;“荆楚民间”不会以宫廷生活为主 C命题点3:王羲之的书法地位与社会现实的关系3.(

46、2016全国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关联主干东晋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地位和影响寻找题眼从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角度,认识艺术地位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错点诊断“皇帝好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是可以超越的;题干未涉及朝代更替问题 C命题点4:先秦至三国时期书法艺术的演变4.(2016全国卷,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