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docx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476670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 特征码 XzWXisBNVasTfOepjGKH 20XX 年 2 月 12 日 xx 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批准 今后五到十年,是 xx 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 “十五” 计划是筹划 21 世纪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xx 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根据中共 xx 市委关于制定 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是 “十五”期间(20XX 年至 20XX 年)x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行动纲领。 第一章 “九五”回顾 进入 90 年代,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重要谈话以 来,上海人民在以

2、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 上海市委的领导下,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 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党的十四大确定的上海建设“一个龙头、 第 2 页 三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得到实质性推进。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上海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 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和希望“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 样”的嘱托,通过“八五” 、 “九五”的努力,整个城市发生了 历史性变化: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城市性质从工商业城市转向经济中心城市,城市 建设从还历史欠账转向建设枢纽功能性设施,经济运行从相对 封闭转向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经

3、济发展重心从“调整中发展” 转向“发展中调整”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 高,城乡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人们的活 动方式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 “九五”期间,上海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 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困难,全面完成 了“九五”计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上海 积极引导消费升级,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经济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第 3 页 11.4%。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551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 34560

4、 元。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如期实现,二、三产业共同推 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上海继续加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 整的力度,第三产业持续加快发展,2000 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 产总值比重超过 50%。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 术工业进一步向工业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集中,工业六大支柱 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20%。农业开始走上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 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路。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序推进,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奠定。上海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建立 “五个机制” ,推进“五个加强”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阶段

5、 性成果,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到 46.5%。外 商投资、股份合作、私营经济等加速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6%。 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展,经济市场化步伐继续加快。上海 全面推进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 系更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两 第 4 页 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大 幅度提高。健全完善了以证券、外汇、期货、技术产权、人才 等一批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大市场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 率达到 98.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 92%。顺利完成了政府 机构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咨询、审计、

6、会计、法律等一大批中 介服务机构迅速发展。 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上海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五年累计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 1717 亿美元。引进外资质量不断提高,一批超过 10 亿美元的大项目 落户申城,五年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突破 300 亿美元。到 2000 年底各地在沪企业已达 1.5 万家,上海在外省市投资的企 业达到 4200 个。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 新阶段,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形成。 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加速 推进。上海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大胆探索城 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了

7、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 还清了历史欠帐。集中力量建成了信息港“1520”工程、浦东 机场一期工程、沪宁与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等对外交通通信设 施。初步形成由“申”字形高架道路、 “十字加半环”轨道交通 和“三横三纵”地面骨干道路构成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如期 第 5 页 完成原定“365”危棚简屋改造任务。苏州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 新增公共绿地面积 2891 公顷。环保绿化投入逐年加大,生态环 境逐年改善,2000 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接近 3%。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在改革中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上海 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在加

8、大政府投入的同 时,依托市场机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科教兴市战略得到进一 步落实,初步建立了科技开发和高技术产业化新机制,科技整 体实力显著提高;教育资源得 到优化调整,教育投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办学条件 显著改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2 年。2000 年城 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 11718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 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 5565 元,市区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消费 支出总额的比重达到 19%,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超过 11 平方米。 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上海加强 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在凝聚人心、促进就业、方便生活、维 护稳定等方面的作用进一

9、步强化。几年来,全市各街道(镇) 通过发展社区服务项目安置了 30 多万下岗待业人员,社区服务 志愿者队伍达到 2000 多个,创建了 57 个市级文明社区及一大 第 6 页 批市、区级文明小区。 二、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 90 年代尤其是“九五”期间,上海人民坚持以改革为 先导、发展为目标、稳定为前提,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着力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积累和 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坚持立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不断深化以国有企 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二是坚持以浦东开发 开放为龙头,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三是坚持“三、 二、一”产业发展方针,

10、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 力布局整体性调整;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建 设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五是 坚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努力为改革开放 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六是坚持整体性目标和阶段 性推进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分阶段推进各项工 作;七是坚持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重大事情让 广大市民知情、理解、支持、参与,充分 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 积极性;八是坚持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 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第 7 页 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部分企业的经营机

11、制和研发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 的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任务仍很繁重, 影响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体制、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依然不少;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市场法规体系和监管手段尚待逐步健全完善,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 还需完善。 “十五”期间,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着 力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发展目标 21 世纪初,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的新时期,也是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 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上海“十五

12、”期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以江泽民同志 第 8 页 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代 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七 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进一步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在加快发展中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市,推 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

13、康发展,切实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 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促进所有制结构、市场体系、政 府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 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突出科技进步和信 息化对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实现三次产业在融合渗透中的共 第 9 页 同发展。 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实施“引 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 地发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枢纽作用。 继续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积极实施城 镇化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推

14、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不断 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深化 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探 索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框架,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 城市文明程度。 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第 10 页 “十五”期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城市的信息化、市场化、法 治化水平,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

15、力。具体是: 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力争成为国内外经济规模大、产业能级高、资源配置能力强的 城市。 “十五”期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11%,到 20XX 年按 2000 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7300 亿元左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4000 元左右。20XX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 1.2:43.8:55。地方财政收入 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20XX 年本市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预 计达到 850 亿美元,其中出口商品总额超过 400 亿美元。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达到 10000 亿元。到 20XX 年,预 计城

16、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 15000 元,农村居民家 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 7100 元。 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国际性经济中心的集聚扩散功 能,力争成为国内外商业机会多、比较成本低的城市。到 20XX 年,股票、外汇、债券、期货、基金等市场交易额占全国的份 额进一步提高,入驻上海的国外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中国营运 第 11 页 中心总数进一步增加,成为全国的资本运作中心和资金营运中 心。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大幅增加。预计 20XX 年口岸进出口商品 总额达到 1800 亿美元,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 1000 万标箱左 右,国际互联网普及率 50%左右,邮电业务总量 350 亿元。 综合发展环境

17、。强化城市综合环境建设,力争成为 国内外适宜发展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 “十五”期间,户籍人 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左右;到 20XX 年户籍人口控制在 1350 万左右,常住人口 1600 万左右。建成全覆盖、多层次的 社会保障体系。信用制度和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安 全度继续提高。到 20XX 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基 础网络框架,初步实现高速公路建设“153060”目标。环保投 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3%以上,市区人均公共绿地 面积超过 7 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28-30%。城镇居民住 房人均使用面积达到 18-20 平方米。国内外来沪科技和管理人 才、

18、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 综合创新能力。加快面向市场的科技教育发展,着 力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体系。到 20XX 年,全社会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2.2- 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25%,高新技 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达到 25%,技术交易额达到 200 亿 第 12 页 元。每十万人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60 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 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有明显提高。 综合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力争走出城市 现代化管理的新路。基本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 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完善职责对称、自我约

19、束的政府分层管 理机制。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 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 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基本形成。市、区县和乡镇 (街道)政府基本实现网上政务。到 20XX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 4.5%以内,力争文明城区达到 1/3,市级文明小区达到 2/3,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市民综合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断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到 20XX 年,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进 一步改善。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5%左 右,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9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 年限

20、达到 14 年。中青年的外语普及程度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市区居民年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达到 25%左 右。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有新的提高,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 13 页 实现“十五”发展的目标,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加速趋 势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把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机遇, 深化对外开放,加快提高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 市场化、法治化水平。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着力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的建设。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清理、 调整和完善地方性经济法规和政府规章,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 济。全方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

21、心建设,加快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浦东新区要增创新优势,更好地发挥 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要在参与国际大都市的合作竞争中, 提高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能力。 加速推进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信 息化领先发展战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信息科 技的研究开发与创新。以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加 快提高信息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水平,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 产业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开发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 推动个人、企业、政府和各类社会机构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 品,使上海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 水平。 第 14 页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

22、主义市场经济 运行机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鼓励外资和国内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重组国有企业,构建国有资产进退联动与多 种所有制经济融合渗透、共同发展的机制。继续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进一步发展以生产要素市场 为主体的大市场体系。 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市的 水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行政性审批制度,建立和 完善科学的行政决策制度。强化政府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 事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责任。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加大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和制度约束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综合执法,推进依法管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的协调发展。

23、第三章 经济发展 深化“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高增值、 强辐射、广就业的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为导向, 第 15 页 积极引进世界一流技术和全球著名品牌企业,大力培育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创新开发能力的企业,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 化对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动作用,强化支柱产业对经 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化不同产业融合发展对产业 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要着眼未来市场需求变化,立足产业综合优势,大力发 展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 努力扩大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等产品与技术的出口

24、,强化金 融、商贸对外辐射能力。到 20XX 年,预计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5-60%。 信息业。以加快城市信息化为契机,集中力量,加大投 入,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在软件设计、芯片制造等 领域确立国内领先地位,力争信息产业技术水平总体接近或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预计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5%以上, 20XX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13%。加快引进和建设超大 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芯片设计、封装等前后道配套项目。 加快发展数字音视频产品,推动通信、光电子、元器件等在国 内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升级换代。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商业软件 第 16 页 开发机制,重点开

25、发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和系统集成, 积极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软件。逐步降低进入门槛,有 序对外开放信息服务市场。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行网上 政务、建设信息化社区等,加快发展电信增值、网络应用、咨 询设计等信息服务业。 金融业。把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机 遇,强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 15%左右, 20XX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8%。着力推进金融资源的 重组整合,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积极发展股份制银行,积 极稳妥发展中外合资金融保险机构,引进和发展货币经纪公司。 推动在金融分业管理框架下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相互融通。 在积极配合国家加强证

26、券监管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证券、期货 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培育各类机构投资 者,加快发展各种基金,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 来沪设立机构,促进证券经纪、咨询、评估、投资等金融中介 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和扩大多元投资的保险公司,扩大保险业 务和拓展再保险业务,培育保险中介机构。进一步规范发展信 托、租赁、基金、财务、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适应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调 整商业业态和经营形式。商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 8%,进出口 第 17 页 商品贸易总额年均增长 9.5%,20XX 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8%。鼓励发展连锁商业等

27、新业态,加快改 造传统商业,提高商业科技含量,实现商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 加快组建国内营销网络,输出上海商业的优势业态、品牌和管 理。发展大众化、特色化餐饮业。进一步调整商业布局结构, 着力提升商业专业特色街经营功能,优化各类专业市场的布局, 形成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郊区城镇商 业分层搭配、相互衔接的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 地区结构,促进出口贸易方式的创新,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比重,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推动多种所有制企业扩大外贸 出口。发挥上海的口岸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 扩大重要资源的多元化进口。 汽车制造业。抓住国家鼓励汽车私人消费的有利时机,

28、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高水平地建设汽车产业基地。 汽车工业的销售收入预计年均增长 15%,20XX 年汽车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7%左右。继续实施以乘用车为主导 产品、轿车为重点产品的发展战略,发展品牌轿车系列产品, 加快开发实用型家用轿车,有选择地发展客车和货车。引进、 消化世界汽车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重点增强设计和部分关 键零部件自主开发能力。加快零部件生产体系的整合,推动零 部件生产的通用化、规模化,扩大国内外零部件的市场采购和 第 18 页 合作生产,鼓励扩大零部件及汽车出口。同时,加快培育汽车 展示、贸易等综合性汽车服务业,加快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 成套

29、设备制造业。利用国家扶持发展装备类工业的产业 政策,发挥上海合成组装、综合配套与开发营销的优势,加快 成套设备制造业升级。成套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预计年均增 长 10%,20XX 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 5%。要利用 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 水平,大幅度提高成套设计、培训、技术服务和维修的综合能 力。重点发展大型和超大型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加快发展数控 机床及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实时优化控制系统 集成制造等行业,大力培育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等新兴制造业, 加大信息产业装备和生产线的研制开发力度,使上海逐步具备 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和生产线的

30、能力。 房地产业。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规范健全内外销 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房地产业增加值预计 年均增长 14%以上,到 20XX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7%以 上。促进房地产一、二、三级市场联动发展,深化土地使用制 度改革,全面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促进房地产开发、交易、 物业管理以及房地产金融的共同发展。预计新建商品住宅 6000 万平方米以上,在内外环线之间续建和新建 20 个大型居住区。 第 19 页 加快建立“政府扶持、有偿改善、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旧 区改造新机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推进旧里以下住房 的拆除和不成套独用住房的成套改造,保护和修缮有历史文

31、化 价值的建筑与街坊。在健全法规、强化管理的同时,大力发展 和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二、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加快高科技产业化,着力推动技术、管理和机制创新,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 业。 生物医药产业。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重点攻克药 物新制剂的关键技术,逐步完善新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现代 生物技术产品,每年创制 1-2 个一、二类新药,力争 2-3 个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进入国际市场。同时,积极开发天然资源 药物(中药) ,组建中药标准化研究基地和天然资源药物(中药) 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依托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科研攻关, 引进专利和

32、技术,扩大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大力发展特种金属 材料、特种有机材料、特种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重点开发电 第 20 页 子信息材料、光电材料、超导材料、高纯金属材料、高性能陶 瓷材料、优异结构材料等新材料。 环境保护产业。适应市场需求持续加快增长的势头,充 分利用上海的配套优势和科技基础,发展现代环保产业。要重 点支持发展环保装备、仪器和材料制造,鼓励开发清洁生产工 艺与装备,支持发展环保工程设计与承包、环保科研开发等。 现代物流产业。依托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和高速公 路、铁路及长江水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发挥经济中心城市 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利用现有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和企业供需 网络,扶持发展各

33、具特色的物流配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技术 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系统,加快建设国际经贸 EDI 系 统。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建立开放的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 三、优化发展基础产业,努力改造传统工业 要突出重点、有进有退,鼓励利用信息控制技术提高 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水平,继续优化发展具有市场竞 争力的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高技术 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第 21 页 石化工业。进一步发展大规模的石化工业,加快石化 工业资产与布局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世界级的上海化学工业区, 以 90 万吨乙烯工程为代表,推进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发展石油化工、深加工和天然

34、气化工系列产品、光气衍 生系列产品、精细化工系列产品、高分子材料加工产品、综合 性深加工产品和高科技生物工程产品。同时,要不断提高后续 加工水平。 钢铁工业。充分发挥宝钢优势,鼓励宝钢集团公司建成 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市场竞争力最强的钢铁企业。 继续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设备和工 艺,改善生产环境。重点发展汽车用钢、造船板、电工钢、石 油管、不锈钢、高等级建筑用钢等,建设全国的精品钢基地。 鼓励企业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积极提升有市场前景、 有品牌优势的传统工业。支持企业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 术和生物技术,加快造船、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工业升级 改造。 四、

35、鼓励发展都市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要充分考虑特大型城市的资源环境特点,着眼开发就业 第 22 页 岗位,积极培育都市型农业,扶持发展都市型工业,加快发展 都市型旅游业。 都市型农业。发展农业是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要按照 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 式。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创汇农业、观光农业、设施 农业、生态农业,努力培育种子种苗基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 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源头产品强、初级产品优、 加工产品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品牌,增强农业抗风 险能力,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同时,要适应市场变化,鼓励 非农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加快

36、农村富余劳动力转 移,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近郊、 滨海、沿江、海岛等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抓好商品粮 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实 现农业设施、技术水平、市场信息系统等服务体系的现代化, 扩大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积极发展跨地区的农业投资和经营, 提高上海农业的集聚和扩散能力。 都市型工业。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创业,积极发展服装 服饰、食品加工、室内装饰装潢、包装与印刷、化妆洗涤用品、 钻石加工和工艺美术旅游品及文体用品等都市型工业。 第 23 页 都市型旅游业。要注重商旅结合、文体旅结合、展旅结 合,完善都市旅游的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健

37、全和规范旅 游市场管理。积极发展中心城区观光、商务、会展、购物为主 的旅游业,加快发展都市文化娱乐为主的旅游业,大力发展远 郊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 同时,要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规范的市场 管理,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 文化娱乐、影视、出版等都市型服务业。 五、整体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区域配置 要按照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要求, 着眼于完善特大型城市的功能,强化集聚,分层推进,整体优 化经济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完善与强化中心城区信息、金融、商贸功能,集聚发展 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以陆家嘴和外滩地区为核心,提升 中央商务区的功能;以公

38、共活动中心和主要商业街区为依托, 调整商业业态,提高中心商业区经营层次;以大型居住区为重 点,完善内外环线地区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 第 24 页 以“一区六园”为基地,加快建设若干个高科技园区。 依托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区县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 加快构筑郊区实力型产业发展格局。加强引导工业项目向 “1+3+9”工业园区集中,重点发展郊区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 郊区商业、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努力形成与 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郊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东部临 海临江地区,依托张江、金桥、外高桥,并与浦西的漕河泾等 共同建设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依托航空港与深水港建设,加 快临空、

39、临海产业带和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建设;在杭州湾北岸, 依托上海化学工业区,形成石化工业带;在北部地区,依托宝 钢集团,重点发展钢铁及配套延伸产业带;在西北部地区,依 托上海大众汽车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集生产、展示、销售等功 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在西南部地区,依托试点城 镇建设,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产业基地和佘山淀山湖休闲度 假旅游区;在海岛地区,依托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重点发展 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 第四章 科技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以提 第 25 页 高人的综合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快培育开放式终身 教育体系,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率先

40、建成人才资源高 地,着力构筑综合创新体系。 一、提高科技整体水平,完善科技产业化机制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激励和保护作用,加强 科技创新源泉建设,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 技术创新体系。 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积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为目 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在若干关 键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 的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群体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重点建设一批开放的高科技研究基地,基础性研究基地和新型 科研实体机构。加快集成电路设计、基因芯片工程、纳米技术 工程、生物信息和资源等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第三代同步辐 射光源

41、项目,加强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 重点抓好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 加强高速宽带网、光通信、高性能移动通信、数字高清晰度电 视、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开发。强化人类 第 26 页 与作物基因组、基因工程技术平台和创新药物等关键技术的开 发。推动特种金属材料、特种合成材料、特种粉体材料和基础 共性技术开发,力争在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 域取得突破。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科研开发与经济发展融合。 鼓励重点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促进各类应用 型研究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支持各类 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20XX 年大中型

42、企业全面建立技术开发 中心或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建设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 技术开发区等高科技创业示范区,建成一批高科技成果孵化基 地。 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资金,完善与高 科技产业化相适应的创业投资机制。支持高科技企业利用风险 投资、上市融资、知识产权出让等多途径筹资,促进战略投资 者进入高科技领域。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吸引国内外高科技 企业来沪发展。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市场化合作, 建立和完善协同研发、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结合机制,逐步建立 多样化的风险资本进入和退出通道。 健全技术成果交易网络, 完善规范的技术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技术经纪、专利事务、无 形资产评估等中

43、介服务机构。继续加强标准化、计量、质量等 第 27 页 技术基础工作。 以提高市民科技素质为目标,营造良好的科普工作环境 为重点,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公益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建 成上海科技馆、科学会堂新楼等科普基地,繁荣科普宣传和科 普创作。 二、高质量推进教育发展,形成开放式教育体系 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全方位、高质量地发展教育事 业,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 健全与规范开放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加快形成终身 教育体制。建立和完善社区为主体的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 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 行双语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继续扩大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 模,鼓励在职

44、人员攻读学位和获得学历,20XX 年高等院校在校 学生规模达到 50 万人。重点建设好一批高等学校,力争 2-3 所 高校进入全国前十名。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力争一批优势、 特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或国际先进水平。运用新机制,合理调 整高校布局结构,重点建设 1-2 个高校密集、教育体系健全的 现代化大学园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积 第 28 页 极发展远程教育,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现代化的远程教育网 络。 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加快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全面推进职业教育 装备现代化。建成一批现代化职业技术学校和职教公共实训基 地,建设若干

45、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在职人员的专 业技术、岗位技能教育和计算机、英语的普及教育。 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 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有序发展民办高校,支持和鼓 励名牌大学创办相对独立的多元投资的二级学院。发展一批有 质量、有特色、有影响的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全面推进高校生 活服务、科研辅助、校园管理等后勤的社会化。改革非义务教 育收费办法,公开标准,规范收费。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沟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教育工作新格局。建设一批素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改 革教学和考试制度,逐步建立同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考试办 法和教育方式。 三、加大改革力度,建设

46、人才资源高地 第 29 页 完善人才政策,调整人才资源结构,加快人才高地建设, 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20XX 年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总量达到 137 万人,高级人才比例 达到 11%。 注重优化调整人才资源结构,在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的 基础上,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 人才。完善环境、鼓励竞争,力争形成 100 名有国际影响的优 秀青年人才、1000 名国内领先的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10000 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 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营造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 环境。全面推行公务员公开招聘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推进事 业

47、单位分类管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 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便利国内外创新人才的合理流动。 第五章 改革开放 按照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加大 第 30 页 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力度,健全市场体系,加快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浦东体制 创新和功能开发,构筑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优化所有制结构 从战略上全方位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加 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权制度创新,优化国有资本结构,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的所有制结构。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 略性调整。通过资产出售、减持股权等形式,促进国有经济从 一般竞争性行业有步骤、有秩序地退出,提高国有资本在关系 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集聚度。 继续推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改革,利用改制上市、 多元投资、经营者持股、债转股等途径,转换机制,加快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完善国有资产 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加快国有资本出资人到位,进 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综合授权,建立一套完整、科学、高效的国 有资产经营者资格考评、认定体系,力争将全部经营性国有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