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767859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00 大小:40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doc(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是全日制经济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政治经济学部分。 本考试是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关于考生在理论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三、考试基本要求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考生用中文答卷。四、考试形式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形式,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五、考试内容本考试内容参见考试大纲。总分为50分

2、。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政治经济学”一词,开始是由法国的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提出来的。重商主义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理论探讨。他们反对古代思想家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维护自然经济、反对货币财富的观点,把经济学的中心放在研究商品货币关系上。这是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由于重商主义把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仅仅描述了经济过程的表面现象。法国的重农主义学说是最早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农业看成是生产“纯产品”(剩余价值)的唯一生产部门。重农主义对“纯产品”的研究,已使他们开始把政治经济学

3、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上起了重大作用。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由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到大卫.李嘉图最终完成。古典政治经济学克服了重商主义的缺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等重要观点,并接触到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在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斗争中创立的。马克思运用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

4、制度的内部结构、本质特征及运动规律,进而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发展以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开创了人们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以“破坏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

5、料的生产过程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从这个过程的结果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的物质条件,表现为生产资料;人们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只有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物质财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两项是劳动和生产工具。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社会生产力的三个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要素。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都不能离开这三项要素。(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社

6、会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狭义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但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一次性过程,而是一个连续进行和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最基本的环节,其中发生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都属于社会生产关系。因此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四个基本方面: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这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称作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所有这些经济关系都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一切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

7、生产资料的归属,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是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中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生产过程运动的直接目的以及各社会集团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都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分配关系。广义的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分配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包括产品分配的原则、方法和份额等方面的内容。交换关系。它是指产品交换过程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消费品的交换则是生产、分配

8、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关系。它是指人们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广义地说,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的内容。生产消费即生产资料的消费过程本身属于生产过程。消费要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消费关系要受到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狭义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另一方面,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

9、体制就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总是要求一定的经济体制与其性质相适应,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了,经济体制也会随之发展变化以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生产关系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经济体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它作用于生产力并反映着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要求。因此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要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揭示和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运动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

10、互作用中进行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构成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体。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总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必然决定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根据其性质的要求发生相应的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决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运动推动了

11、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革。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因此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就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内。按照经济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经济规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1)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2)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3)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每个社会都有许多经济规律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经济规律体系。在这个经济规律体系中,总有一条经济规律在该社会经济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着该社会经济发展的

12、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发展方向。这种经济规律便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人类社会经济历史过程的研究,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在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中,分析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它的基本方法。坚持这种基本方法,就是要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坚持以下基本观点:(1)唯物的观点。(2)发展变化的观点。(3)矛盾

13、的观点。(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重要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所谓从具体到抽象,也就是理论研究要从具体的客观经济现象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实际材料,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辩证的分析,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经济运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理论叙述的方法,也就是安排理论体系的方法。所谓从抽象到具体,就是理论叙述的逻辑进程从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理论范畴出发,逐步上升到复杂和具体的经济理论范畴,通过经济理论范畴的上升和转化,把客观经济运动和发展过程在理论上再现出来。(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这里所说的逻辑,指的是阐明经

14、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分析开始,逐步上升到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的逻辑进程。历史的研究方法则是指,按照历史的真实发展进程来把握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运动规律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经济学科除了政治经济学之外,还包括研究各个部门领域的经济理论,它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经济学科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类,政治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则属于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是其他各个分支学科乃至整个科学的经济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唯物

15、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来研究生产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的。而国民经济各个具体部门、具体运行环节也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的发展、变化也都受相应的经济运动规律的支配。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阐发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一般本质、特点及其运动规律,对于认识经济分支学科领域中各个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第一章 商品第一节 商品的二因素一、商品的使用价值1、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便是物品的使用价值。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社会形态无关,它本身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16、4、 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第一,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第二,它是社会使用价值。第三,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商品的价值1、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2、价值: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3、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本质。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统一性: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第一,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第二,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其中没有凝结人

17、类劳动,没有价值也不会成为商品;第三,有些物品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并不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耗费在其中的劳动也不形成价值,因而也不是商品。 (2)矛盾性:两者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第一,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同一的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互相分离的,在商品买卖中,任何商品生产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第二,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以商品交换为条件。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一、具体劳动1、具体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是指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3、具体劳动与自然物

18、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二、抽象劳动1、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2、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括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3、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一个永恒范畴。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1)两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2)两者存在矛盾和差别: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条件,是

19、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5、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和证明的,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节 商品的价值量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

20、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若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在生产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2)若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就能得到全部补偿。(3)若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不仅可以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4、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1)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所谓复杂劳动,是指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

21、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 (2)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进行换算的。 (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换算比例,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地进行的,也不是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而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自发地确定的。二、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2、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3、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4、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

22、会结合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等。在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影响劳动生产力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5、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第四节 价值形式一、简单价值形式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公式表示:1只绵羊 = 2把石斧3、相对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等式左端)4、等价形式: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式右端)5、两者的关系:一方面,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

23、极,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6、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形式。二、扩大价值形式1、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40斤粮食 =20尺布2、公式表示: 1只绵羊 =2把石斧 =2克黄金 =3、(1)进步性: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价值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为充分,范围更广,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2)局限性:从相对价值形式看,每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都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看,还没有形成

24、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的一般等价物。在实践中,这种局限性表现为交换过程中的困难。三、一般价值形式1、一般价值形式: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40斤粮食= 20尺布 = 2、公式表示: 2把石斧 = 1 只绵羊 2克黄金 = 3、(1)进步性: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价值形式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在扩大价值形式上出现的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2)局限性: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由于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给商品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

25、。四、货币形式1、货币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用一种特殊的商品(主要是金和银)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40斤粮食= 20尺布 = 2、公式表示: 2把石斧 = 2克黄金 1只羊 = =3、金银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取得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特权地位,并不是金银有什么神秘的地方,而是由于它的自然属性,使它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一是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收藏和携带;二是不易腐烂变质,便于长期保存;三是硬度小,易分割和合并,质地均匀。4、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五节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

26、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但私人劳动并不直接就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3、要实现商品交换,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必须同时具备双重社会属性,即社会有用性和社会均等性。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对商品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

27、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第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第二章 货币第一节 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量。2、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凝结着一般的人类劳动。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要有“想像的或观念的”货币即可。4、价格标准:计量货币的单位及其等分。5、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6、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7、价格与商品价值的背离有两种形式:第一

28、,量上的背离,即用价格表示的货币数量在价值上与它所反映的商品价值不一致;第二,质上的背离,即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使有些没有价值的物品也有了价格。二、流通手段1、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出现,使卖与买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分离,这种矛盾形成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实现自身价值的运动所引起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则是商品流通的表现。4、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是纸币产生的原因。5、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以下各种职能都是由这两种基本职能所派生出来的。三、贮藏手段1、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

29、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2、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要求:必须是足值的金属铸币或贵金属本身。3、货币贮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贮藏金银;二是贮藏金银制品。4、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作用:在实行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货币的流通量。四、支付手段1、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起因于赊账的商品交易。3、赊购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因为商品的生产时间有长有短,并且有些商品的生产受季节性的影响,商品生产者在商品售出之前就需要货币以维持生活及再生产;其次,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其价值的实现还有个

30、过程。这就使部分商品采用延期支付货款的方式进行交易。4、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起着双重作用:第一,作为价值尺度确定赊销商品的价格,衡量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第二,作为观念的流通手段,充当买者和卖者赊销商品的媒介。5、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在支付环节上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五、世界货币1、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2、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用于:首先,用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其次,在世界市场上,贵金属也可以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别国的商品。第三,贵金属

31、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可以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资本输出以及转移财产等等。3、小结:第一,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地体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第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它各种职能都是由这两种基本职能所派生出来的。第三,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出现的,它们反映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第二节 货币的虚拟化货币在发展中逐渐脱离贵金属转化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在实践中采取了从纸币到银行账户、信用卡等各种形式,转化为一种纯粹的账面数字,这一过程就是货币的虚拟化过程。一、货币虚拟化的历史过程1、最初的纸币:银行券 (可兑换为贵金属货币)2

32、、20世纪20年代以后,特别是19291933年大危机以后:法币 (不可兑换为贵金属货币)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虽然各国货币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从而间接地与黄金保持一定的联系,但是此后在各国的货币储备中,美元以及其他的外汇储备同黄金储备相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4、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货币支付及结算的电子网络5、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更趋于向无纸化和无形化演变6、货币虚拟化使得:(1)货币不再是特殊商品的体现物;(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的存在完全依赖于高度发达的金融系统以及良好的政策管理,货币职能的发挥也依赖于这个系统的良好运行和整个经济秩序的稳定

33、。二、货币虚拟化的逻辑过程1、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货币的职能成为货币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逻辑结果。原因: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超出了贵金属货币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早期使贵金属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货币的种种特性,如便于携带、便于分割等优点同逐渐发展起来的信用货币和信用与结算工具相比,优势已经逐步丧失。2、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作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制度机构,承担着对货币数量进行控制的职能。第三节 货币流通规律货币量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货币流通规律。一、贵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G = (PQ)/ V。其中,P

34、表示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Q表示商品的数量,PQ是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V表示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例如1年)的平均流通速度,G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2、该式表示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PQ)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V成反比。3、考虑到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影响,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公式:G= (PQ-C+D-E)/ V。其中,C为延期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D为本期到期支付的债务总额,E为互相抵消的交易总额。4、贵金属货币(以铸币制度为例)流通情况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可以自动地调节。二、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纸币贬值使同样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更多的纸币数量,出现商品价格

35、的普遍上涨。2、包括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数量公式:M=(PQ)/ V1+(SPSQ)/ V2。公式左边为货币的供给量,右边第一项为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量,第二项为金融资产交易对货币的需求量。其中,M代表所发行的货币(纸币及其它形式)数量,SQ表示金融资产的数量,SP表示证券的一般价格水平,(SPSQ)就是每年金融资产交易总价值量。因为金融资产的交易速度往往与商品的交易速度不一致,因此在新的货币数量公式中,应将二者加以区别。用V1表示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流通速度(或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速度),用V2表示金融资产的货币流通速度,第三章 价值规律第一节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价

36、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2、对价值规律的理解:从商品生产的角度看,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的规律;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价值规律则是等价交换的规律。因为在生产与流通的关系上,生产是第一位的,生产决定流通。因此,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就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等价交换无非是价值决定在流通领域中的体现。3、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侧重于从部门内部决定单个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侧重于从整个社会劳动总量角度衡量该部门商品的价值总量。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二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7、5、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整个价值规律的基础。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也是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的原因之一。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3、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性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因为:第一,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者低于价值,但从长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与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在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二者是趋于一致的。第二,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化来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

38、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第二节 价值规律的作用一、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价值规律能够自发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二、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1、价格机制: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价格不仅决定于价值,还会受到供给关系和货币价值的影响。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以价格能够灵活的反映价值、供求关系和货币价值的变化为条件。2、供求机制:商品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机制。影响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主要有: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政府政策等其他因素。影响商品需求

39、量的因素主要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预期。消费者偏好等其他因素。供求机制的作用过程:(1)供求平衡时,商品价格与价值基本相等,再生产正常而顺利的进行;(2)供不应求时,卖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市场。商品价格超过价值。生产者凭借高昂的价格就可以获利,促使他们扩大生产;(3)供过于求时,买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市场。价值无法实现,生产者纷纷采用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管理等手段降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迫使其他生产者也这样做,供求机制就能够起到促进社会经济效益提高,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3、竞争机制:商品生产者之间、购买者之间、生产者与购买者之间为实现他们的行为目标而

40、发生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发生变化的机制。在商品经济中,竞争机制反映了竞争与价格、供求之间的联系。公平的竞争环境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垄断是竞争最直接的对立物和竞争最大的破坏者。4、三种机制之间的关系(1)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它们共同作用,相互促进,一起贯彻着价值规律。另一方面,三种机制之间又相互制约。(2)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种机制中,价格机制处于中心地位。这是因为:供求机制是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实现的。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也受制于价格机制。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基本经济规律第一, 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

41、质联系。第二, 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第三, 价值规律支配商品经济的其它规律。第二篇 资本的生产过程本篇将通过阐明资本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如何再转化为资本,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第四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一、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一切资本的投入都总是以货币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资本总是表现为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流通的确切公式应该是: GWG(货币商品货币)其中,G大于G,G=G+G,G是G的

42、增值额。马克思把这个超过原来货币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就是为了这个剩余价值而投入货币的。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GWG这个公式,反映了所有资本的最一般的运动形式。首先,它直接反映了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其次,它也反映了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再次,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GG,只不过是把GWG表现为一种简化的形式。GWG综合地反映了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最一般的运动形式,所以,马克思称其为资本的总公式。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流通的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其价值

43、量没有增殖;第二,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流通的WC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但不会发生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等价是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于是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劳动力成为商品是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三、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具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有权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只是按一定时间出卖,而不是终身出卖而成为奴隶。其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

44、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其他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两个基本条件,在历史上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小生产者日益分化,特别是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大批的农民丧失了土地以及小商品生产者破产沦为无产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地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内容:(1)为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

45、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的上述各种物质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乃至自然条件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除了其价值决定外,更体现在其特殊的使用价值上。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就是为了利用劳动力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来使资本价值增殖。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越大,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样是一般的人类劳动过程。它作为劳动过程,也要有三个基本要素: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生产资料掌握

46、在资本家手中,采取了资本的形式,被用来作为雇用和剥削工人的手段;广大工人则是作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进入劳动过程的。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归资本家所有了。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迫使工人去劳动,于是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其次,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必须生产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但是资本家的目的不是生产使用价值,而是生产剩余价值。他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劳动过程还是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家的预付资本总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包括厂房、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