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精练: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68375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0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精练: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精练: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精练: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精练: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精练: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精练: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精练: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含解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二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后篇巩固探究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教育。根据这一方针,我国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革,逐渐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下列可以说明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的是( ) A.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B.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指示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发展状况。A 项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B 项发生 于 20世纪 8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 1995

2、 年,A、B、D 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故选 C 项。 答案 C 2.1950年 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 发点可能是( )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主 要措施包括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因此简化汉字的出发点是 A 项。B 项与“文化大革命”有 关,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后,D 项开始于 1956 年后。 答案 A 3.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

3、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 7 个工科系、 20个专业和 13个专修科,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从材料信息看,1952 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把综 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对工业人才的需要,故选 B 项。 答案 B 4.20世纪 50年代,中国“红专大学招聘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 若的指标,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

4、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 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C.“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解析依据材料“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可知,受“左”倾错误思 想的影响,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实际,盲目求快、求多。故选 C 项。 答案 C 5.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 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招收“工农兵学员”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中华人民

5、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1966 年前,A、B、C 三项都是这段 时间的教育成就,包含于 D 项中。 答案 D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 针的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解析 B项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B 7.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十余年

6、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 招生工作会议上作出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 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 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是( )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答案 A 8.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 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一要求体现的党的教育方针是( ) A.向

7、工农开门 B.“开门办学” C.“三个面向” D.“科教兴国” 解析“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与题干中了解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 “洞察力”“使命感”一致。故选 C 项。 答案 C 9.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 间 1977 年 1979 年 1984 年 1988 年 2008 年 2011 年 录 取 率 (%) 4.86.128.7 24.6 57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解析我国高考录取率到 2011

8、年达到较高比例,经过了三四十年,“短时期”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从 1977年的录取率到 2011年的录取率可知,高等教育日趋普及,故 B 项正确;图表显示高等教育录取率 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曲折”没有体现,故 C项错误;图表中 1984 年和 1988 年的录取率对比,可知录取 率并非与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一致,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0.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的片断:北京大学经济系在某年录取的新生中出现了既 有叔侄同堂也有夫妻同堂的“千古奇观”。此电视片断( ) A.反映了北京大学开放式教育的形成 B.反映了当年高考招生的不正之风 C.反映了工农兵已成大学教育的主体 D

9、.艺术地再现了教育公平的重建 解析本题考查高考制度的恢复。叔侄同堂、夫妻同堂说明该年参加高考的人员在年龄及身份上出 现交错现象,此现象应是 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出现的,而恢复高考使教育公平得到了重建,D 项正 确。 答案 D 11.下表是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 正确的是( ) 年 代 百 分 比 20 世纪 80年代 初 23.5% 1990 年15.88% 1997 年12.21% A.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解析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10、使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而基本扫除了青 壮年文盲,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均与题干中的时间条件不符。 答案 D 12.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张晓曦是个女孩,她父亲因为她是个女孩,在她读完小学后就让 其辍学回家务农。张晓曦渴望读书学习,她最后将父亲告上法庭,并最终胜诉,其父被迫同意让她继续 上学。法官的判决主要依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

11、胜 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 内子弟有气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 一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摘编自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 社会功能一种社会学视角 材料二 1881 和 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 1881 年 6 月 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 1882 年 3 月通过,规定对 6 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 分。 摘编自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

12、三 1947 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 24%,到了 1952 年这一比 例下降到 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 18.9%,1952 年达到 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 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 摘编自陈辉1952 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的政 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52 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分析这次高等教育院系

13、调整 的影响。 参考答案(1)表现:对有资质的贫寒子弟给予特殊照顾,不仅可以让他们读书,还有相应的奖励措施。 原因:程朱理学的影响;宗族的组织;徽商的热心资助。 (2)特点:由政府主导;普及免费教育;立法强制执行。 因素:政治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推动,代议制民主制得到发展。 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主要特点: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全盘 苏化等。 影响:短期内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但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高等教育 体制的僵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

14、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精英 有几个阶段的转化: 18651905 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 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 阶层。 19061952 年,超过 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 年,约超过 40%的教育精英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摘编自李中清150 年来中国的 精英出身什么家庭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 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 1905年之前,由于科举制的存在,使读书、考试与做官密切相连,教育精英大多出自官宦和士绅家 庭。1905年后科举制度废除,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育更加多样,教 育精英多出在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1949 年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 主,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教育精英多出在工人子弟。由此可见,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 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