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部分).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6934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8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部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部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部分).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高三二轮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部分) 一、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提供了资金 圈地运动解决了劳动力问题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和自然科学的成就解决了技术问题 殖民扩张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国内丰富的资源提供了原料 2、过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 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生产组织形式) 主要发明(略) 完成标志:机器代替手工,机器制造业建立 3、影响:生产力极大发展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出现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自由主义盛行,要求打破贸易垄断,

2、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提出新要求 二、鸦片战争和中国开始进入近代 (一)鸦片战争 1、背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 峰,政治腐败; 经济上: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思 想上:程朱理学盛行,思想界万马齐喑;对外:闭关锁国,统治者夜郎自大,不了解 世界大势。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盛行,要求打破贸易垄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 产地和商品市场,扩张重点转向中国 2、过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常贸易,中出英入为改变贸易逆差,鸦片走私,危害中国虎门 销烟战争爆发(具体过程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略) 3、后果: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

3、约签订,中国进入近代 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行 使主权的国家变成了丧失部分主权,开始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战争后,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遭到破坏,一方面,封建主义的东西基本保存,另一 方面,由于国内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结构受到冲击,资本主义的一些因素成长起来,进入 到半封建社会 战争后,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自 然经济开始解体 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半殖半封)、基本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中华民族和 外国资本主义)和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发生变化,中国开始进入近代 战争后,赔款、勒索、天灾,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

4、运动爆发 战争后,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 战争后,中国政局发生一些变化:汉族官僚队伍在镇压太平天国中壮大;辛酉政变 后,慈禧太后掌权;总理衙门设立以适应和外人打交道之需要,这一切都促进了洋务运 动的兴起。 附: (一)不平等条约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款2100 万,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1843 年南京条约附件: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后演化为租界 1844 年中美望厦条约 ,除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一切权益外,并取得军舰在通商 口岸巡查贸易特权,建立教堂 中法燕埔条约 ,增加传

5、教等 1858 年天津条约 ,外国公司进驻北京;增开天津等11 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 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往来,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款等。 (二)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冲击,传统经济破产;鸦片输入激增,白银外流 严重,人民负担加重;战费、赔款、官吏搜刮,激化了阶级矛盾;水旱、蝗灾不 断,人民苦不堪言。 2、准备:思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宣扬平等、公有、互助,建立人间天国 组织:创立拜上帝会,形成早期领袖集团(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 韦昌辉、石达开等) 3、兴衰(过程) 前期: 1851.1.11,金田起义,洪秀全自称天王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东杨、西

6、萧、 南冯、北韦、翼石,初步建立政权1853 年攻打南京,改名天京,定都军事:北伐: 林凤祥、李开芳:孤军深入失败;西征:石达开,取得胜利;东征:石达开、秦日纲, 打破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胜)政权:天朝田亩制度 后期: 1856 年天京内讧(上层集团腐化,进取心减退,等级制度森严,高层争权夺利) 使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陈玉成(英王)、李秀成(忠王) 、洪仁玕(干王) 领导进行防御作战1859 年资政新篇1864.6 天京失陷,运动失败 4、文献: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评价 5、意义:扫荡王朝秩序,冲击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颁布天朝田 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表达

7、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和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 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姚莹康輶纪行 ; 洪仁玕资政新篇等 三、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洋务运动 1、背景: 在二次鸦片战争中面对西方侵略,清政府内部分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中 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李、左等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维护统治,“剿发捻,勤 远略”;顽固派以大学士绥仁为代表,主张原封不动维持统治) 清政府政局的变化(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慈禧太后掌权,总理衙门设立)为洋务运 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林魏在思想上的拓荒作用 2、指导思想: “

8、变器不变道”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旗号: “自强”“求富” 3、主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设立 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破产标志: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失败原因:上下没有形成一体,只凭几个热心督抚发起、促进,力量分散,难成 大业;外国洋匠挟技自居,唯利是图;顽固派的阻扰破坏;指导思想的问题, 没有彻底变更制度等 6、评价: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朝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 以 “自强” “求 富”为号召,创办近代企业,引进新式生产方式,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培养了一 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中国教育模式和结构开始新的变化

9、; 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时采取的形式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指导思想是变器不变道(中体西用),没有彻底变更封建制度,导致失 败(根本原因)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外商企业的刺 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产生: 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 投资者:官僚、地主、商人 投资方式:从外国购买机器,雇人生产 主要代表: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 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民族工业的特点,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部门;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原

10、因:列强利用雄厚资金、 技术优势和特权压制中国民族企业发展;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增加了企业产品 的成本;地方封建势力的阻挠等)这又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革命性和 妥协性 附: 1、初步发展(甲午战后辛亥之前) (1)原因: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1903 年设立商部,鼓励 工商;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收回利权运动的促进 (2)表现:张謇、荣氏兄弟(宗敬、德生)及其实业 2、黄金时期(民国成立抗战之前) (1)原因: 【1912 1918】 民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民国政府的鼓励促进(倡用 国货,政策支持) ;一战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反帝斗争的促进;爱国心

11、 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 【1927 1937】 南京政府实现国家统一,扶植轻工,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 (2)表现:纺织、面粉、卷烟等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型民族工业化学工业 获得一定程度发展,范旭东为化学工业代表人物 3、萎缩时期: (1)侵华日军对民族经济的破坏(经济掠夺是日侵华的主要目的): 劫夺工厂矿山 (适 地适产主义) ; 控制金融、垄断货币、管制物资;掠夺劳动力,破坏沦陷区的经济 (2)民族资本的困境:外国资本主义利用跌价竞争方式对中国民族企业进行打击; 国民政府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措施导致官僚资本主义形成,对民族企业形成挤压(经 济统制,统购统销,专卖制度,资金入股) 4、再现

12、生机和消亡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 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2)1953 年后开始对个别企业公私合营1956 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 营,民族资本主义消失 四、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和垄断 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产阶级 提出向海外输出资本的要求,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日本明治维新后,确立了以侵略 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侵略朝鲜, 夺取中国东北和台湾,占领

13、全中国, 进而征服世界) ; 西方列强的纵容或默许; 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契机; 清政府寄希 望于各国调停,不积极备战 2、过程: 1894.7 1895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4、影响: 对日本:增强了日本实力,刺激了日本的扩张野心; 对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加重了清政府财政负担;使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用西洋 方式编练新军 知识界和各阶层震惊,奋起救亡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兴起义和团运动 2、对“扶清灭洋”的

14、评价 3、清政府对义和团削抚削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赔款、使馆区、驻兵、惩“凶”等) 结果:义和团运动使中国免于被瓜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 渊;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任务趋于合流(反帝反封 集中体现在反清) 五、瓜分狂潮下中国各阶层的救亡运动 (一)戊戌变法 1、背景:甲午战争,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康梁在早期维新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变法救 国理论(康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变法通议等) 2、过程: 1895 年公车上书强学会百日维新(1898.6.119.21) 3、

15、结果:失败(原因:依靠没有实权皇帝,不依靠群众,顽固守旧势力强大等)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义和团运动 (三)辛亥革命 1、背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特别是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中国危机日益加深;清政 府实施“新政” ,挽救危机,反而激化了矛盾,加剧危机;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孙中山等人成立革命团体,武装倒清 2、过程: 1894 年兴中会 1905 年中国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和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 论战(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一系列反清起义(黄花岗起义 等:缺乏建立根据地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等,失败)武装起义各省独立 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重点把握:孙

16、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纲领性文件) 3、结果:临时不幸言中,革命尚未成功 革命党人的分裂,同盟会力量涣散;立宪党人、旧官僚的破坏;西方国家的不 支持、孤立;袁世凯的两面手法等 4、意义:推翻清朝,废除帝制,建立民国,颁布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支援亚 洲革命等。 六、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 1919) 1、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状况 辛亥革命创立的民国实际上是一块空招牌,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列强入 侵,民族危机加深,军阀统治,国家日益衰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12 年后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西学进一步传播,思想变革日渐活跃,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

17、而倡导的尊孔复古发生尖 锐冲突,以民主科学为指导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陈、李等激进民主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2、从新青年创办到五四爱国运动 1915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蔡元培为校长的北大为主要活动基地。提倡 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思想启蒙。(注意民主科学、新旧道德、 新旧文学的含义) 1917 年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19 年,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为导火 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五四”阶段,从此,新文化运动发生转变:

18、即救亡压到了启蒙, 政治冲击文化,工农兵逐渐取代知识分子。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 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精神财富):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 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 1922) 1、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 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共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实际相结合,为中 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组织干部基础 共产国际(第三国际1919 1943)的支持指导 2、成立:中共一大( 1921.7 上海):确定名称

19、(中国共产党);制定纲领(实现共产 主义,现阶段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确定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 运动);成立机构(中央局) ;选举领导(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管组织、李达管宣传) 中共二大( 1922.7 上海) : 中共一大缺陷:纲领中现阶段内容错误,任务中没有团结农民 二大贡献:根据中国实际: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 为实现共产主义 (注:中共建党工作通过一大二大两次会议完成) 3、意义:开天辟地,焕然一新(阶级基础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纲领目标) 八、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 1927) 1、原因: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共两党面临的共同任务

20、;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二 七惨案的教训(单枪匹马、赤手空拳); 国民党符合与共产党合作的条件(中国最大、 比较民主、革命的政党,南方有根据地,孙中山愿意合作);共产国际的作用(牵线 搭桥) 2、准备:中共三大: (1923.6 广州)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 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3、合作:国民党一大(1924.1 广州):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 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4、影响: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国共合作推动了反帝反封建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1924.5 黄埔军校成立 1925 五卅运动

21、(李立三、刘少奇),香港大罢工(邓中夏、苏兆征) 1925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编建国民革命军 1926.7 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战场:两湖、江西)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5、失败:北伐顺利推进,国共矛盾尖锐,孙中山逝世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 加紧反共, 1927 年“四一二” “七一五”的发生,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6、教训:共产党必须独立掌握领导权,武装才能使革命走向成功 九、国共对峙十年(工农武装割据)(1927 1937) 1、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3、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4、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19

22、27.9 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1927.10 毛泽东率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创建根据地, 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开辟出一条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道路 5、1928 1930 年 南方一系列根据地的创建,使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补充: 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在中共领导下,把土地革命 (中心内容) 、武装斗争 (主 要形式)和根据地建设(战略依托)三者结合起来 参看文献: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 够存在 6、红军长征 原因: a、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继续围剿红军

23、b、中共左倾错误在根据地的发展 c、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过程: a、中央红军:福建江西出发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纠正错误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在关键时刻挽救红军、党、中国革 命)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和四方 面军会师过草地经甘南到陕北吴起镇(1934.10 1935.10) b、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出发,1936 年到达甘肃会宁 c、二方面军(二六军团) :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1936 年到达甘肃会宁, 三大主力会师 意义:战略转移胜利;为革命保存火种,革命中心发生变化;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 (抗日) (毛:宣言书、播种机、宣传

24、队) 7、从八一宣言到瓦窑堡会议到西安事变 1935 年华北危机,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5.12 瓦窑堡会议正式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 年西安事变 (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 抗日高潮出现;西北地区局部联合的出现【注:指东北军、西北军、红军三位一体】; 蒋介石既反共又抗日的两面政策),其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十、抗日战争(1937 1945) 1、全面抗战的爆发:七七事变和全国抗战开始 2、国共正式合作:1937.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 1937.7 1938.10 日本:全面侵华,以军事手段为主,伴随

25、屠杀等暴行 中国方面:国共合作抗日 (国民党:发表中共提交的宣言,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组织会战:淞沪、太原、 徐州、武汉; 共产党:提交宣言,改编军队,深入敌后方,建立根据地,战事:平型关大捷。注: 属于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 1944 下半年或45.8) 日本方面:多管齐下,扩大侵略(政治:扶植汪精卫等汉奸傀儡政权,“以华治华” ; 经济:疯狂掠夺沦陷区,“以战养战” ;文化:实行同化政策;军事:扩大侵略,重点进 攻共产党八路军,实行“三光”政策,对国民党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中国方面:共产党:百团大战,增强抗战信心;反扫荡,进行根据地建设 国民党:太

26、平洋战争爆发后,保存实力,消极抗战 战略反攻: 1945.8 日本投降,抗战胜利 4、意义:百年来反侵略第一次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 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战场的重要性和贡献的重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抗战胜利前后两个中国命运的抉择(中共七大与国民党六大)民主与专制、和 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 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3、政治协商会议: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 4、国民党的反民主暴行(杀李公朴、闻一多等)和内战方针(六届二中全会公然推 翻政协和平建国路线) 5、解放战争 1946.6 1947.6 战略防御阶段:粉碎

27、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方针: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1947.6 1948.8 战略进攻阶段: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开始标志 1948.9 1949.1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949.4 渡江战役4.23 南京解放 6、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 7、1949.10.1 新中国成立 十二、建国以后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 1956) 1、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 北京) (国号、国旗、国都、国徽;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政协会议的功能:参政议政,临时 人大) 2、开国大典(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开国大典) 3、1949 1952 年

28、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歼敌剿匪,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反贪污、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 经济情报) 恢复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 理调整工商业;在农村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等。 4、1953 1956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发展生产力)三改(调整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发展农业、轻工业;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三大改造:

29、对农业:方针:积极引导,稳步前进;方式: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步骤: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对手工业:从供销方面入手,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进行改造到一次性合作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初中级阶段: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高级阶段:公司 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5、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经济上:三大改造完成,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奠定 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1954 年一届 人大制定第一部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与失误(1957 1966)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

30、中共八大 毛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 矛盾和任务,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兴起;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缓 和,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相对安宁的外围环境; 毛泽东在反右派斗争胜利的基础上 访苏,受苏联影响, “超英赶美”口号的提出;中央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速度; 经济建设中群众运动的自然推动 (2)表现: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风盛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干部特殊

31、化风 注:总路线: 1958 八届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速 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全面跃进,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规模大,经营范围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三化:军事 化、集体化、战斗化,公共食堂等) (3)后果: 1959 1961 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4)调整: 1960 年八字调整方针;1962 年七千人大会;1965 年调整基本完成 (5)反思: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如何处理 (三)文化大革命的灾难(1966.5 1976.10) 1

32、、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 误判断;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对毛泽东错误的利用和推波助澜 2、危害: (1)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人权遭到严重践踏; 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夺权运动全面展开,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党内生活遭到破坏,规章制度遭到践踏 (2)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3)扩大了同发达国家的距离 (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两个凡是”的提出(1977.2 )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5 开始)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 北京: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

33、的序幕,拨乱反正,平反文革 前后的冤假错案,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开始 3、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集体生产变为分户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82 年全国推行。 1984 年进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 企业时期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为目标( 1984) 1992 十四大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1993 年写进宪法 1997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

3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1 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进程: 1980 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条件:对外交通发达、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近、历 史上与海外密切交往) 1984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 济开放区 1992 年上海浦东开发2004 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 特征: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 格局 扩大: 2001.12.1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附: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建立 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35、 第一部):意义: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革命 建设成果;反映过渡时期要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奠定民主和法制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共同纲领规定, “五四”宪法正式确立,54、 59、64、 75 前四届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反对国民党的专制 独裁,是该制度的基础;1956 年确立“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指导思想;政治 协商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中共执政党地位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 度的确立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纲领规定、“五四”宪法明确;五

36、个民族自治区: 内蒙 1947.5 、新疆 1955.10 、广西 1958.3 、宁夏 1958.10 、西藏 1965.9 (二)曲折:文革破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三)新发展: 1、平反冤假错案,拨乱反正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和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进入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5、基层民主选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以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标志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对台政策的演变 1949 1954 年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955 年提

37、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63 年周恩来提出“一纲四目”:即台湾必须统一 于中国:统一后外交归中央,军政管理归台湾;台湾军政建设费用不足由中央政府拨付; 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对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A.提出背景:对台政策的长期演变;中美建交;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B.形成: 1979 年邓小平的表态:不用“解放台湾”的提法1981 年叶九条 80 年代邓 小平的多次谈话1982 年宪法保证(规定)1984 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正式确立 2、“一国两制”的应用港澳回归 3、“一国两制” 的前景对台关系的新发展:停止炮击 “三通”开始九二共识1995 江泽民八

38、条主张2005 年反分裂国家法三通实现等 三、新中国的外交 1、五十年代中期前 三大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四大成就:苏联等17 个国家和中国建交,25 个国家承认中国;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2、70 年代的四大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 正常化:“以民促官,水到渠成”;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3、新时期的外交 指导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具体表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表现为不结盟;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 系;在多边经济领域成就斐然,加入世贸;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

39、织的外交活动,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国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附: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 、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非亚的地位) 2 、19 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世界范 围内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 3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国家为输出资本,掠夺殖民地, 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地区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 4 、20 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使各国关系紧张冲突不断,自由贸易遭到破坏,原有的世 界经济秩序受

40、到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二战。 5 、二战后,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旧有世界经济体系的破坏,欧 美实力的演变为战后新的经济秩序建立提供了条件。在美国为首的各国努力下。世界银 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战后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出现。战后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6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加快,出现了崭新局面。(条件:科 技推动,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推动力和物质基础;新型交通通讯方式是技术手段;两极格 局解体是大环境;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实行是制度前提。) 7 、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经济区域化的特征日渐明显:欧盟、东

41、南亚国家联盟、北美 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8、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处境和应对策略 附:世界格局的演变 1、从新航路开辟到一战前,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都在 中间发挥了主要作用。法国大革命中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帝国覆灭后欧洲国家在维也 纳开会,恢复了被大革命破坏了的统治秩序,形成了维也纳体系。英国、普鲁士、奥地 利和俄国占主导作用。 2、一战后、经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和远东地区的矛 盾,确立了战后的和平体系: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由于该体系内部充斥着战胜国和战 败国、战胜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且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该体系解

42、体。 3、二战后、各种力量发生变化,美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 衡的军事政治大国,欧洲实力降。加之战争结束、共同敌人消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 区别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等,战时的合作关系日益破坏,以竞争和对抗为主的美苏两极格 局逐渐形成。 随着冷战的展开和加剧,1955 年伴随华约组织的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又由于这种秩序的建立主要是基于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的决议,所以 这种秩序又叫雅尔塔体系。 注:雅尔塔体系:是针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来源和依据而言的 两极格局:是针对该秩序中的主导力量而言的 冷战格局:是针对美苏两极对抗的形式(方式)而言的 4、 20 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 面,由于各种力量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显。 注:多极化趋势开始于上一世纪六、七十年的,欧共体的成立、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等都使得战后 的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九十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日渐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