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单元测试(六) 变异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24741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85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单元测试(六) 变异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单元测试(六) 变异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单元测试(六) 变异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单元测试(六) 变异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单元测试(六) 变异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单元测试(六) 变异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单元测试(六) 变异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元测试(六) 变异与进化 对应学生用书 P063 一、选择题 1(2018乌鲁木齐检测)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所致 BDNA 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导致基因突变 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属于不同物种 D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 A 解析 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或同源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Aa 基因型个体自交,后代出现隐性性状,是因为等位基 因分离,不属于基因重组,A 错误;DNA 中有不具遗传效应的片段,若 DNA 中 碱基对的增添、 缺失和替

2、换发生在不具遗传效应的片段中, 则不会导致基因突变, B 正确;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不能产生种子,高度不育, 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C 正确 ; 四分体时期交叉互换导致同源染色体上非 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D 正确。 2(2018河北唐山一模)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倍体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其变异可能来自基因重组 B诱变育种不能提高突变率,故需大量提供实验材料 C培育无子黄瓜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D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新个体即为纯合子 答案 C 解析 香蕉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变异不可能来自基因重组,A 错误;诱变 育种能提高突变率, B

3、错误 ; 培育无子黄瓜利用的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C 正确;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新个体不一定为纯合子,如四倍体杂合子 AAaa,花 药离体培养可能产生基因型 Aa 的个体,为杂合子,D 错误。 3(2018山东济南一模)脆性 X 染色体是由于染色体上的 FMR1基因出现过量 的 CGG/GCC 重复序列,导致 DNA 与蛋白质结合异常,从而出现“溢沟” ,染色 体易于从“溢沟”处断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脆性 X 染色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B脆性 X 染色体更易发生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C男性与女性体细胞中出现 X 染色体“溢沟”的概率不同 D由于存在较多的 CGG/GCC 重

4、复序列,脆性 X 染色体结构更稳定 答案 D 解析 脆性 X 染色体是因为基因中出现过量的 CGG/GCC 重复序列,这属于 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为基因突变,A 正确 ; 脆性 X 染色体易于从“溢沟”处断裂, 说明易于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B 正确;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 X 染色体,女性 体细胞中有两条 X 染色体, 女性体细胞中出现 X 染色体 “溢沟” 的概率更大些, C 正确;较多的 CGG/GCC 重复序列使染色体易于断裂,结构不稳定,D 错误。 4研究人员将小鼠第 8 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 DNA 片段进行了敲除,结果 发现培育出的小鼠血甘油三酯含量极高,具有动脉硬化的倾向,并可以遗

5、传给后 代。关于该项研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敲除的 DNA 片段具有遗传效应 B动脉硬化的产生与生物变异有关 C控制甘油三酯合成的基因就位于第 8 号染色体上 D利用 DNA 片段的敲除技术可以研究相关基因功能 答案 C 解析 基因敲除导致小鼠体内的血甘油三酯极高, 可能是该 DNA 片段上的基 因具有促进甘油三酯分解的作用或抑制甘油三酯合成的作用。 5 (2019山东师大附中模拟)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 产生的 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 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 21,这个结果从 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该突变基因为 X 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

6、因的雌配子致死 B该突变基因为 X 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CX 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雄性个体致死 DX 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答案 C 解析 如果该突变基因为 X 染色体显性突变, 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假设突变基因为 D,则亲本杂交组合为 XDXdXdY,由于 XD雌配子致死,子代为 1XdXd(野生)和 1XdY(野生),A 错误;如果该突变基因为 X 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 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 d,则亲本杂交组合为 XdXdXDY, 由于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则子代全为 X

7、DXd(野生),B 错误;如果 X 染 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雄性个体致死,假设发生缺失 X 染色体为 X,则亲本杂交组合为 XXXY,雄性个体 XY 致死,故子代为 1XX(野生)XX(突变)1XY(野生),C 正确;如果 X 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 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假设发生缺失 X 染色体为 X,则亲本杂交 组合为 XXXY,雌配子 X致死,故子代为 1XX(野生)1XY(野生),D 错误。 6 下图为自然界形成普通小麦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 ) A甲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由于甲的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 甲高度不育 B甲成

8、为丙过程中,细胞中核 DNA 分子数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 都发生了加倍 C若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 1 年时间,且所有的有性杂交都从播种开始。理论 上从一粒小麦和山羊草开始,第 2 年即可产生普通小麦的植株 D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最多可含有 12 套遗传信息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 甲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一个来自一粒小麦, 一个来自山羊草, 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所以甲高度不育,A 正确; 甲成为丙的过程中,需要用秋水仙素进行处理,细胞核中 DNA 分子数目、染色体 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都发生了加倍, B 正确 ; 如果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要 1 年时间, 且所有的有

9、性杂交都从播种开始,从一粒小麦和山羊草开始,由图可知在第 2 年 可产生普通小麦的种子,在第 3 年才能产生普通小麦的植株,C 错误 ; 普通小麦体 细胞中此时含有 42 条染色体,每套遗传信息即一个染色体组是 7 条染色体,普通 小麦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可有 84 条染色体,最多含有 12 套遗传信息,D 正确。 7(2018泉州质检)化学诱变剂羟胺能使胞嘧啶的氨基羟化,氨基羟化的胞嘧 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育种学家常用适宜浓度的羟胺溶液浸泡番茄种子以培育番 茄新品种。羟胺处理过的番茄不会出现( ) A番茄种子的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BDNA 序列中 CG 转换成 TA CDNA 分子的嘌呤数目大于

10、嘧啶数目 D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答案 C 解析 氨基羟化的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 并没有改变 DNA 中嘌呤与嘧啶 进行配对的规则,所以不会出现 DNA 分子中的嘌呤数目大于嘧啶数目的情况。 8(2018山东潍坊高三模拟)下列对变异与进化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同胞兄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B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不一定少于染色体变异 C遗传病患者体内一定能检测到致病基因 D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演替过程无关 答案 A 解析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因此同胞兄 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A 正确;基因突变是基因中个

11、别碱基对 的变化,染色体变异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多, 因此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一定少于染色体变异,B 错误 ; 遗传病患者体内 不一定有相应的致病基因,如 21 三体综合征患者体内可以没有任何致病基因,C 错误;共同进化与群落演替均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 错误。 9(2019福建漳州模拟)如图为某哺乳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该动物为二倍体 C该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 AB 或 aB D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 C 解析 图为减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该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 正

12、确; 该动物为二倍体,B 正确 ; 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含细胞质较 多的部分将是卵细胞,基因型应是 aB,C 错误;由同一染色体复制来的姐妹染色 单体形成的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应该相同,图中 A 和 a 不同,则该细胞形成 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D 正确。 1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猫叫综合征是基因中碱基发生了变化所致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 C 解析 猫叫综合征是 5 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遗传病。 11如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

13、 DNA 分子中控制毛色的 a、b、c 三个基因的分布 状况,其中、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 基因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B基因 a 与 b 的互换属于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C、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D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关系 答案 D 解析 c 基因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A 错误;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段进行, B 错误; 、是无遗传效应的序列,其中碱基对的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C 错 误;有的基因可能影响多个性状,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D 正确。 12下列有关

14、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说法不正确是( ) A实验试剂及作用分别为: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质 量分数为 15%的盐酸解离 B该实验临时装片制作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原理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 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D如果以洋葱幼苗为实验材料,该幼苗长成植物体之后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 目都实现了加倍 答案 D 解析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中,只是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如根细 胞中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D 错误。 13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人类的一种伴 X 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

15、传病,该病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在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亦发现其他各种不 同的体征异常,他们的 X 染色体均存在如图所示的小片段缺失,分别以表 示患病男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 5 区域最可能含 DMD 基因 B除 DMD 外,还伴有其他体征异常的原因可能是 DMD 基因外周区域的染 色体缺失 CX 染色体小片段缺失导致基因排列顺序改变,而基因数目保持不变 DDMD 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 答案 C 解析 由分析可知都缺失了 5 片段, 因此 5 片段最可能含 DMD 基因, A 正确;由题图可知,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的 X 染色体 5 片段外周区域的染色体缺 失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除了

16、DMD 外,还伴有其他体征异常的原因可能是 DMD 基 因外周区域的染色体缺失,B 正确;X 染色体片段缺失可能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 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 错误;由题意知,该病是 X 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 该病的特点之一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D 正确。 14(2018江苏徐州测评)关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拉马克提出的进化理论核心思想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推动了生物的进化,但其无法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是自然选择学说,它认为隔离导致了物种的形成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答案 D

17、 解析 “用进废退” 和 “获得性遗传” 是拉马克论述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则, A 正确;达尔文没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B 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是 自然选择学说,它认为隔离导致了物种的形成,C 正确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 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D 错误。 15(2018河北廊坊开学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自然选择是 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 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

18、淘汰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研 究的对象是个体水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正确 ;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错误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错误 ;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正确;隔离主 要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导致物种形成, 正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错误; 所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几个方

19、面, A 正确。 16(2018河南南阳检测)下列关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增加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B 解析 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 错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 通过人工选择导致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增加,B 正确 ; 生物是共同进化的,捕食 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 错误;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

20、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 错误。 17如果二倍体生物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多出一条染色体,则称之为“三体” 。 三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3 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 2 条随机配对联会,然后 正常分离,另 1 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某基因型 为 AaBb(A、a 位于 5 号染色体上,B、b 位于 6 号染色体上)的二倍体番茄,自交 后代中出现一株基因型为 AaBbb 的植株(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此植株的描述错误 的是( ) A 可以确定该植株的形成是由于其亲本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6 号染色体 出错,产生了基因型为 ABb 或 aBb 的配子 B 该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花

21、粉的基因型有8种, 即AB、 Ab、 Abb、 ABb、 aB、 abb、 ab、aBb C该植物的出现丰富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但其还不是一个新的物种 D三体的形成属于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进行辨别 答案 A 解析 三体的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D 正确;基 因型为 AaBbb 的番茄植株同正常的二倍体交配可以产生可育后代,两者之间没有 出现生殖隔离,所以基因型为 AaBbb 的番茄植株还不是一个新物种,但是它增加 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B 正确;由题意可知,基因型为 AaBbb 的番茄植株经过减 数分裂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有 8 种, 即 AB、

22、 Ab、 Abb、 ABb、 aB、 abb、 ab、 aBb, C 正确;该植株可能是因其亲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6 号染色体的两条同源染色体移 向同一极,产生了 ABb 或 aBb 型配子而形成的,也可能是因其亲本减数第二次分 裂时 6 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没有移向两极,产生了 Abb 或 abb 型配子 而形成的,A 错误。 18某人用白眼雌果蝇(XaXa)和红眼雄果蝇(XAY)进行杂交,子一代中出现了 一只白眼雌果蝇。大量的观察发现,在上述杂交子代中,20003000 只红眼雌果 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 20003000 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不育 的红眼雄果蝇。如表

23、所示为果蝇性染色体组成和性别的关系。下列说法最可能正 确的是( ) 性染色 体组成XYXXXXXXXYXOOY 果蝇 性别雄性 (可育)雌性 (可育)超雌性 (死亡)雌性 (可育)雄性 (不育)雄性 (死亡) A亲代白眼雌果蝇发生了基因突变,后代产生了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 B 子代出现异常果蝇是由亲代红眼雄果蝇 X 染色体上的红眼基因丢失造成的 C 子代出现异常果蝇是由亲代雌果蝇的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 色体未分开造成的 D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进行验证 答案 C 解析 由题可知,子一代白眼雌果蝇基因型应为 XaXaY 或 XaXa,红眼雄果蝇 基因型为 XAO 或 XAY,而白

24、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同时出现,可以推测变异的原 因是由于亲代雌果蝇的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个 X 染色体未分开,得到 基因型为 XaXa或 O 的卵细胞, 并与正常分裂得到的精子受精, 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而不是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数目进行验证,C 正确。 19已知小麦中高秆对矮秆(抗倒伏)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以纯合高 秆抗病小麦和纯合矮秆不抗病小麦为亲本,培育抗病抗倒伏小麦,下列相关说法 错误的是( ) A 单倍体育种利用了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及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等 原理 B杂交育种过程需要不断筛选、自交,直到矮秆抗病个体的后代不再发生性

25、 状分离 C利用射线、亚硝酸盐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可实现人工诱变,但成功 率低 D 育种中的筛选过程实质上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种群中抗病基因频率的定向 提高 答案 D 解析 单倍体育种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粉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 体植株,再使染色体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其 中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利用了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原理,诱导染色体加倍利用了秋 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使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无法移向两极, 从而使染色体数加倍的原理,A 正确;杂交育种指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 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即需要不断

26、自交、 筛选得到纯合新品种,B 正确;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 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但基因突变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 所以成功率较低, C 正确 ; 育种的筛选过程实质上是通过人工选择实现种群中相关基因频率的定向提高,D 错误。 20 (2018陕西榆林高三四模)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获得茎秆粗壮、营养丰富的植株 B杂交育种可将优良性状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 C诱变育种能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获得人们所需的品种 D秋水仙素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过程中的作用相同 答案 D 解析 一般来讲,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纯

27、合子,A 错误;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 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B 错误 ;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 定向性,C 错误 ; 秋水仙素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过程中的作用相同,都是抑 制纺锤体的形成,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严重影响人视觉的遗传病。 (1)科研人员对患者甲和乙进行家系调查,得到图 1 所示的两个家系图。 据图分析,甲所患 RP 的遗传方式为_遗传,乙所患 RP 的遗传 方式与甲_(填“相同”或“不同”)。 (2)研究发现,RP 还存在其他遗传方式,并且目前已经发现有多达 20

28、个基因 的 100 多个突变位点与 RP 有关, 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和_的特 点。 (3)科研人员构建斑马鱼模型,探究 rp2 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科研人员敲除斑马鱼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 rp2 基因, 筛选得到 rp2 基因杂 合突变体。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斑马鱼杂交,对得到的 F1进行 rp2 基因测序,发 现序列不同的两种突变类型 A 和 B,如图 2 所示。请比较突变型 A、B 的异同点: _。 研究者认为,与突变型 B 相比,突变型 A 在性状上与野生型差异更大,适 合用于研究 rp2 基因的功能。从分子水平分析,选择突变型 A 的原因是 _ _ _ _ _ _。 选取相同突

29、变类型的 F1个体相互交配得到 F2, 理论上突变纯合子应占 F2的 _, 但 实 际 鉴 定 只 有 10%为 纯 合 子 , 推 测 rp2 基 因 突 变 _。 (4)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突变的 rp2 基因对影响感光细胞感光能力的两种蛋白 P1 和 P2 表达的影响,得到图 3 所示结果。 据 此 推 测rp2 基 因 突 变 导 致 视 觉 异 常 的 原 因 可 能 是 _ _ _ _。 (5)科研人员偶然发现一个 Y 染色体连锁的遗传家系,为探究该突变是 Y 染色 体上的基因直接突变而来,还是由已知致病基因易位所致,科学家利用 X 染色体 上的 rp3 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 S 序列

30、对患者 DNA 进行检测,若患者该序列的拷贝 数是正常男性的_倍,则说明该患者是由于 rp3 所在片段易位所致。 答案 (1)常染色体显性 不同 (2)不定向性 随机性 (3)均属于碱基对缺失, 但碱基对缺失数目不同 A 为 5 个碱基对, B 为 12 个碱基对突变型。A 为 5 个碱基对(非 3 的倍数)缺失,造成 mRNA 上的密码子阅 读框错位,对蛋白质影响较大;而突变型 B 为 12 个碱基对(3 的倍数)缺失,造成 蛋白质中 4 个氨基酸缺失,对蛋白质影响相对较小 1/4 影响斑马鱼的个体发 育,rp2 基因纯合导致其存活率降低 (4)rp2 基因突变对 P1 和 P2 基因的转录

31、无影响, 但下调 P1、 P2 的表达量(或导 致 P1、P2 降解) (5)2 解析 (1)据图分析,图 1 甲家系中父母有病,有一个儿子正常,说明该病为 显性遗传病,又因为甲是患者,而其母亲正常,说明不是伴 X 染色体遗传,则该 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家系中乙的父母正常,而乙有病,则该病是隐性遗 传病。因此两者的遗传方式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RP 的遗传与 20 个基因的 100 多个突变位点有关,说明基 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 (3)据图分析,比较突变型 A 与野生型发现突变体 A 缺失了 5 个碱基对;比 较突变型 B 与野生型发现突变体 B 缺失了 12 个碱基对,

32、因此两者都属于碱基对的 缺失。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突变体 A、B 分别缺失了 5 个、12 个碱基对,其中突 变型 A 的 5 个碱基对不是 3 的倍数,造成 mRNA 上的密码子阅读框错位,对蛋白 质影响较大;而突变型 B 的 12 个碱基对是 3 的倍数,造成蛋白质中 4 个氨基酸缺 失,对蛋白质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与突变型 B 相比,突变型 A 在性状上与野生型 差异更大,适合用于研究 rp2 基因的功能。 相同突变类型的 F1个体为突变基因的杂合子,则它们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 中突变纯合子占 1/4,而实际上只有 10%,说明 rp2 基因突变影响了斑马鱼的个体 发育,rp2 基因纯合导致

33、其存活率降低。 (4)据图分析,与野生型相比,突变的 rp2 基因转录产生的三种 RNA 不变,翻 译产生的 actin 也不变, 而翻译产生的 P1、 P2 都减少了, 说明 rp2 基因突变对 P1 和 P2 基因的转录无影响,但下调 P1、P2 的表达量(或导致 P1、P2 降解)。 (5)根据题意分析,若该患者是由于 rp3 所在片段易位所致,则科学家利用 X 染色体上的 rp3 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 S 序列对患者 DNA 进行检测,患者该序列的 拷贝数应该是正常男性的 2 倍。 22(2018涪陵质检)棉花的纤维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植株有因高酚而抗 虫的,也有低酚不抗虫的,控制这两

34、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 上,彩色棉作为一种具有天然颜色的特殊棉花,它不需要染色就可制成各种原色 棉布,低酚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棉花品种,具有棉纤维酚含量低、对人体皮肤无 负影响的优点,但低酚棉由于酚含量低,使得低酚棉的抗虫能力普遍下降。现有 白色低酚不抗虫棉及紫色高酚抗虫棉的两种纯合品种,欲培育出紫色低酚抗虫棉 品种。某育种机构设计的育种方案如图所示,请回答该方案中的相关问题: (1)从理论上讲,F2群体中的纯种概率为_。截止 F2的这一阶段在育种 工作上经常采用,因为它的优点是_,它依据 的遗传原理是_。 (2)要制备出所需要的转基因细胞,作为其中的受体细胞应从表现型为 _的棉

35、株上获得,而作为所用的目的基因,一般应先在细胞 外形成_再导入受体细胞,为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一般是通过 _是否表达予以初步筛选。 (3)由转基因细胞培育紫色低酚抗虫棉的过程,所采用的生物工程技术为 _。 (4)最终得到的紫色低酚抗虫棉转入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使其基 因型发生了改变,它和亲本植株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 答案 (1)1/4 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体上(或集优) 基因重组 (2)紫色低酚不抗虫棉(必须要有不抗虫三字) 重组 DNA(或重组质粒或基因表 达载体) 标记基因 (3)植物组织培养 (4)是 解析 (1)由题意可知 F1为双杂合,F1自交理

36、论上 F2中纯合子占 1/4。杂交育 种可使不同亲本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体上,遗传原理是基因重组。 (2)目的是培育出紫色低酚抗虫棉品种,由此可知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来自紫 色低酚不抗虫棉。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前, 先使目的基因与载体形成重组 DNA。 标记基因的存在便于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3)转基因细胞培育紫色低酚抗虫棉要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4)抗虫棉和非抗虫棉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抗虫棉和亲本植株仍然是同一物 种。 23德国小蠊(二倍体)是广东常见的室内昆虫,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其抗药 性增强。请回答: (1)长期使用杀虫剂,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解释是

37、 _。 (2)德国小蠊的性别决定为 XO 型,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雄性的性染色 体组成为 XO。某正常德国小蠊,体细胞中有 23 条染色体,则该个体的性别是 _,其减数分裂后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_;下面表示该个 体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表示部分染色体,含性染色体),则符合该个体分裂过程的 选项是_,请在下面的框内画出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3)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抗药性主要是由基因 S 突变成抗性基因 s 导致的,随 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 个体数为 6,SS 个体数为 26,Ss 个体数为 18,则抗 药性基因频率为_。 答案 (1)经自然(杀虫剂)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

38、基因频率升高 (2)雄性 11X 和 11 B 作图要求 : 细胞质均等分裂, 染色体的形态、 数目、 颜色及染色体序号均正确才得分 (3)30%(或 0.3) 解析 (1)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有抗药基因的昆虫生存下来,没有抗药基 因的昆虫被淘汰。长期使用杀虫剂的结果就是留下有抗药基因的昆虫,使种群中 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从而造成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下降。 (2)体细胞中有 23 条染色体的正常德国小蠊,缺一条 X 染色体,为雄性。其经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 X 染色体的染色体组成是 11X,不含 X 染色体的染色体 组成是 11。分析题图可知,1 和 2 是一对同源染色体,3 是一条 X 染色

39、体,没有 同源染色体,而图 A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雌性个体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因此 符合该个体分裂过程的选项是 B。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 染色单体分 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3)抗药性基因频率为(62181)(62618)2100%30%。 24豚鼠毛色的黄色基因 R 与白色基因 r 是位于 9 号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 基因,已知无正常 9 号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 Rr 的异常 黄色雌豚鼠甲(含有异常 9 号染色体的豚鼠为异常豚鼠), 其细胞中 9 号染色体及基 因组成如图 1 所示。 (1)用甲豚鼠与正常的白色豚鼠作亲本杂交, 其 F1随机

40、交配所得的 F2中表现型 及比例为_,异常白色豚鼠所占比例为_。 (2)如果以图 2 所示染色体的雄豚鼠与正常的白色雌豚鼠杂交,产生的 F1中发 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染色体组成无异常,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_(填 “父本” 或 “母本” )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_或者是_ 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_。 (3)如果以图 2 所示染色体的雄豚鼠与正常的白色雌豚鼠杂交,产生的 F1中发 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其 9 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 3 所示,出现这种现 象的原因是_。 (4)豚鼠的粗毛与细毛分别由位于 4 号染色体上的 A 与 a 控制,用染色体及基 因组成如图 4 所示的雌雄豚鼠杂交

41、,子代中黄色粗毛豚鼠所占比例为_, 白色细毛豚鼠所占比例为_。 答案 (1)黄色白色11 1/6 (2)父本 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母本 基因突变 (3)父本(或雄豚鼠)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9 号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4)3/4 0 解析 (1)用雌性豚鼠甲(Rr)与正常的白色豚鼠(rr)作亲本杂交,其 F1基因型 Rrrr11,F1产生的可参与受精的精子为 Rr12,卵细胞为 Rr(正 常)r(异常)121,F1随机交配所得的 F2中表现型白色为 2/33/41/2,黄 色为11/21/2, 所以黄色白色11, 异常白色豚鼠所占比例为2/31/41/6。 (2)如果以图 2 所示染色体的雄豚鼠与

42、正常的白色雌豚鼠杂交,产生的 F1中发 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染色体组成无异常,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父本形成 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产生了含 R 基因的精子,或者是母本 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显性基因突变,产生了含 R 基因的卵细胞。 (3)父本形成配子的过程中9号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产生了含Rr基因的精子, 与 r 基因的卵细胞结合后,形成了子代基因型为 Rrr 的黄色豚鼠。 (4)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 4 所示的雌雄豚鼠杂交, 卵细胞 ARAraRar 1111,可参与受精的精子 ARaR1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粗毛 黄色细毛31,所以黄色粗毛豚鼠所占比例为 3/4

43、,白色细毛豚鼠所占比例为 0。 25萝卜和甘蓝都是人们喜欢的蔬菜,并且萝卜和甘蓝都属于十字花科植物 且都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都是 18。萝卜的染色体组的组成和染色体数 可以表示为 : AA2n18, 甘蓝的染色体组的组成和染色体数可以表示为 : BB2n 18。如图是利用萝卜和甘蓝培育作物品种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中 秋 水 仙 素 的 作 用 是 _, 作 用 的 时 期 是 _;与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一种措施是_。 (2)以上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甲、乙、丙、丁 4 种植株中,可育 的 有 _, 其 染 色 体 组 的 组 成 和 染 色 体 数 分

44、别 为 _。植株丁根尖分生区的一个细胞中最多 含染色体_条。 (3)基因型为 AaBb 的萝卜和基因型为 DdEe 的甘蓝杂交,后代基因型有 _种;请设计一个利用基因型为 AaBb 的萝卜和基因型为 DdEe 的甘蓝,获 得 基 因 型 为 aaaabbbbddee 的 萝 卜 甘 蓝 新 品 种 的 培 育 步 骤 (写 出 一 种 即 可)_ _ _ _ _ _ _ _。 答案 (1)抑制纺锤体形成 有丝分裂前期 低温处理 (2)染色体变异 甲、丙 甲:4nAAAA36,丙:4nAABB36 54 (3)16 用 AaBb 的萝卜自交,获得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诱导加倍获得基因 型为

45、 aaaabbbb 的个体,再诱导加倍获得基因型为 aaaaaaaabbbbbbbb 的个体;用基 因型为 DdEe 的个体自交获得基因型为 ddee 的个体,对其诱导加倍获得基因型为 ddddeeee 的个体;让基因型为 aaaaaaaabbbbbbbb 的萝卜与基因型为 ddddeeee 的甘 蓝杂交, 获得的后代即基因型为 aaaabbbbddee 的萝卜甘蓝新品种(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形成,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 与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是低温处理,低温处理同样可以诱导多倍 体产生。 (2)植株甲获取的原理是染色体组加倍,为同源四倍体,可育;植株乙是通过 杂交获得的异源二倍体,不可育;植株丙获取的原理是染色体组加倍,为异源四 倍体,可育;植株丁是通过杂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