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8759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40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 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专题 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 1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5,4 分)(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5,4 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 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 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 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

2、中央集权的需要,C 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 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 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 选 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 选项排除。 2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6,4 分)(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6,4 分)程颢诗云 :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 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

3、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 ,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 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 物来求理,B 选项符合题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 人生态度,C 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 选项排除。 3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 25, 4 分)(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 25, 4 分)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

4、薄, 甚至裸身, 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 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 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 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 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 选项排除。 4 (2019 年北京卷,13,4 分)(2019 年北京卷,13,4 分) 诗 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

5、 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 诗 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 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 C 项; 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 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B 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 排除 D 项。 5 (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6,2 分)(2019

6、 年 4 月浙江选考,6,2 分)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 “经世致用” B “人心一点灵明” C “循天下之公” D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 选项符合题意。 “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 之主,B 选项排除。 “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 选项排除。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 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 选项排除。 6

7、 (2019 年海南卷,6,2 分)(2019 年海南卷,6,2 分)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 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答案】B 【解析】孔子认为,君子重视礼仪道德,小人逐利;孔子看不上大富大贵但不重视礼仪道德的人。故本题 选 B。 材料并未涉及社会等级的认识、 社会贫富分化的认识、 百姓追求财富的认识, 故排除其他三项。 注意,“小 人”不等同于“百姓” 。 7 (2019 年天津卷,12,19 分)(2019 年天津卷,12,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

8、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孟子提出“定于一” ,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他希望改朝易姓之 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 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 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

9、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7 分)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 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 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 。依据材料一、二、三,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4 分) 【答案】 (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

10、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 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 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 响。 【解析】(1) 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一中的 “霸诸侯, 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 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

11、,复兴周王统治秩序,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政;第二小问,结 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 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等进行分析阐述。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 也,主威之重” ,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国以法 治国思想下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的作用及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导致暴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阐 述。 (3)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从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发 展

12、、国家统一的历史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1 (2018 年北京卷,12,4 分)(2018 年北京卷,12,4 分)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 期,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 甲骨文中 “王” 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 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B。 “以力假仁者 霸以德行仁者王”的

13、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 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 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 不符,排除 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 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 子所说的“德” “仁” ,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24,4 分)(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24,4 分) 墨子中有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杆 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

14、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墨子中的“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 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 慧的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 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 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 D 项错误

15、。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 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 D 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 阶级利益考虑。 3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27,4 分)(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27,4 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有人谑称:“老童(生) 、低秀(才) ,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 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

16、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 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一现象 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 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 的思想,故排除 B、C。 【点睛】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 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

17、主要有二:一是从一 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 (情境) ,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 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 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 出相关的规律、趋势。 4 (2018 年天津卷,1,4 分)(2018 年天津卷,1,4 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 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

18、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 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 A 项排除;依据已 学知识可知, “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 民本思想不合,故 C 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

19、新发展”不合, 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 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 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 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 鉴意义。 5 (2018 年 4 月浙江选考,2,2 分)(2018 年 4 月浙江选考,2,2 分)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 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

20、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 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 A;CD 与题意不 符,故排除。 6 (2018 年 4 月浙江选考,7,2 分)(2018 年 4 月浙江选考,7,2 分)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 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 也”

21、。其主张 重建儒学信仰 人人都有良知 无私则无心 道德自我完善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由“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以得 出;故选 D;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与题 意不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学的否定,故也与题意不一致。 【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 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 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

22、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 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 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 ,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 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7 (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1,2 分)(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1,2 分)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 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 ,富国强兵, “满足”秦实现统一 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

23、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 C 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 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BD 三项。 8 (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6,2 分)(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6,2 分)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旨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答案】D 【解析】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要通过每日接触、了解事物,多思考,才能把握理而有所得,故强调 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故 D 项正确;AB 两项是心学的内容,C 项是明

24、朝李贽的思想,故排除 ABC 三项。 7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 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 。据此判断,下列 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9 (2018 年江苏卷,21,12 分)(2018 年江苏卷,21,12 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 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

25、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 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 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 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 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 释(佛教) 、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

26、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 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 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3 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 文。 (9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 (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 的融合) ;

27、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 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 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 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 融合。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 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

28、,由此得出观点为:理学的产生和发 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 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点睛】本题以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契合了弘扬 传统文化和发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 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仅是化人之本,也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本题将伟大民族精神 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了试卷的精神感召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 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礼敬和

29、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核心素养上看,本题考查了唯物史观、时空 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尤其是第(2)问,在强化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体现了鲜明的创新导向,鼓 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想象力和思想张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多角度考查了多种素养和能力。本 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 1 (2017 年江苏卷,4,3 分)(2017 年江苏卷,4,3 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 为“胜” , “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30、【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 ,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 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 D 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 A 项和 B 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 故 C 项错误。 【名师点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 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 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

31、专制,基本 废除了三省制度。 2 (2017 年海南卷,2,2 分)(2017 年海南卷,2,2 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 “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 体现了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 修身的重要性,故 A

32、项正确;B 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 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 项强调的 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 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类社 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 核威胁、 能源危机、 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

33、性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 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 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3 (2017 年 4 月浙江选考,6,2 分)(2017 年 4 月浙江选考,6,2 分)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 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 、 “陋宋” 。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

34、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 意识,有利于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故 A 项符合题意;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 排除 B 项;尽管明清封建制度在走向衰落,但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在不断被强化,排除 C 项;明末 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具有民主启蒙性质,不属于新的理学体系,排除 D 项。 4 (2017 年 11 月浙江选考,2,2 分)(2017 年 11 月浙江选考,2,2 分)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 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

35、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 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材料“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反映的是主体 情感上的好恶,同样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认识活动,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人的认识应当力避” ,要排 除私心干扰,吸收其他思想家的长处,故 C 项正确 ; A、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 D 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 【名师点睛】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 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

36、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 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 (1)重要 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 (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 官职、人名等。 (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 (4) 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 5 (2017 年 11 月浙江选考,5,2 分)(2017 年 11 月浙江选考,5,2 分)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 “自此以来,公聊 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

37、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五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诗 书 礼 易 春秋 。汉武帝培养五经 博士有利于推动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 A 项正确。中央官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富豪子嗣垄 断官位的局面,但没有从根本上结束这种局面,故 B 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制了学术 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也不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故 C、D 项错误。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文化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文化 1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6,4

38、 分)(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26,4 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 ,至唐代称 作“拔河” ,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 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 社会风尚,故答案为 C 项 ; 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 ;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

39、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 B 项;唐代诗 歌题材多元,D 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2 (2019 年海南卷,5,2 分)(2019 年海南卷,5,2 分)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 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 “曲者,词之变” 。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 生于 A南北朝B唐朝C北宋D元朝 【答案】D 【解析】宋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结合材料中“曲者,词之变”基本可以判断“曲”应该是元曲;而且 “词不快北耳” 是因为元朝占领北方后, “词” 的演唱不被接受, 才会产生 “北曲” , “北曲” 同样也不适合

40、“南 方” ,故又有“南曲” ,综合起来分析,本题选 D 项。 3 (2019 年海南卷,6,2 分)(2019 年海南卷,6,2 分)图 1 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 备素养的是 (围棋) (捶丸一球类竞技) (弓箭) (蹴鞠) 图 1 A B C D 【答案】A 【解析】古代文人雅士必备素养就是所谓的“琴棋书画” ,故本题选 A。其他三项,在古代都是需要争夺、 竞技的,在文人雅士看来,就是勇莽者所为,不符合“雅”的界定。 4 (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2,2 分)(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2,2 分)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

41、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 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B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 C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出自 楚辞 , 属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 B 选项符合题意。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宋朝苏轼的诗句,A 选项排除。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是唐朝杜甫的诗,C 选项排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朝李白的诗,D 选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战国时期文

42、学作品的熟知以及离骚体诗的特点的辨析。 5 (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5,2 分)(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5,2 分)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 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甲骨文 行书 小篆 金文 隶书 草书 楷书 A B C D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小篆、隶书、隶书、草书、楷书属于书体,正确,A 选项排 除,B 选项符合题意。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字体,错误,C、D 选项排除。 6 (2019 年江苏卷,21,13 分)(2019 年江苏卷,21,13 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

43、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 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 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 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

44、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 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 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 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 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5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

45、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5 分) 【答案】 (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 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 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解析】 【详解】 (1)根据“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可知简牍一度取得优势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大,写字 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低。 (2)根据“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

46、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 整齐划一”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根据“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 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 人类文化体系。原因,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从汉字符号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等角度分析。 1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27,4 分)(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27,4 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 ,到清代被誉为“雅乐” “盛 世元音”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

47、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 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由“官腔” 、 “雅乐” 、 “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 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 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 的分明,故选 D 而排除 C; 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

48、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A ;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 B。 【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 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 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 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 特产品” 。既是“土特产品” ,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 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 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 (2018 年江苏卷,4,3 分)(2018 年江苏卷,4,3 分)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 天然而已。 ”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