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卷 Word版含答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8897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2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卷 Word版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卷 Word版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卷 Word版含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卷 Word版含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卷 Word版含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卷 Word版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卷 Word版含答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第卷 本卷共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2、,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6 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 年,根据 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 欣然题字。这反映了 A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C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D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220 世纪 60 年代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 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这种政策反映了国家 A已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不足 B

3、发挥了市场在物质管理中的作用 C注重用市场规律调节经济各个环节 D开始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 3下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 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C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4下表是 1985 年到 1987 年中国经济信息 时间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出口商品 1985 年120 种188 种70 种 1987 年60 种23 种36 种 上表说明 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4、制建立 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5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 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 仁”。这一政策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61962 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 30 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A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71

5、950 年土改后,部分农民因种种因素被迫出卖土地或借高利贷。1952 年,在对山西 49 个村的农 民进行调查后的报告显示:有 10780 亩土地被出卖。同年,忻县调查显示:在 2486 户中,放高 利贷的有 20 户,占农户总数的 0.8%。上述材料表明 A土地改革违背国情 B农村经济发展迟滞 C封建剥削沉渣泛起 D农村改造势在必行 8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哪一选项与之最为符合 A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B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 C反映了新中国生产力快速提升 D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91953 年 11 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推行统购统销政策,在农村实行粮食

6、计划收购,在城市实行粮 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这一政策 A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已正式建立 C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实际需求 D适应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要求 101986 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 取合作办厂的方式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 B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C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 D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 111962 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 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 155

7、34 个,增加 27.72%,生产队 增加了 895502 个,增加 19.58%。这一变化 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 B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 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21956 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 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 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 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一五”计划忽视了农业发展 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13“一五”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

8、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 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 摆在后方地区。由此可见,“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 A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 B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 D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 141988 年,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确认“企业对国家授予 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形成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国家所有权与 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离”“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等观念。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启 B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C确立了企业的主体资格 D市场经

9、济体制不断完善 15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 1961 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 生产队占总数的 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 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A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161961 年 6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和关于城乡手工 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 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

10、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些做法 A是对三大改造的继续深化 B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意在缓解严重的经济困难 D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7有学者指出:“20 世纪 90 年代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如果为了达 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片面地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水平,结 果往往是违背了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B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 C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推行土地流转违背了经济规律 181993 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

11、, 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 1991 年前的 50.3%上升到 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19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 可以推知 A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201988 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 地物价上涨很快

12、,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 B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 C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 D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 2119621965 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基础上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 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说明 A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 221978 年底,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 525 台降至 200 台。同时该企业却了解 到许多地方买不到机床。几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

13、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 个月内就承接订货 1400 台。这表明,当时国家 A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D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231979 年到 192 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 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 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A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B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41979 年 2 月,四川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下为部分与会

14、代表的观点: 代表 “国家不仅通过计划来管理经济,更要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经济活 动。” 代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是计划经济的必要补充。” 代表 应该对经济体制和计划方法来一个大改革,但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会导 致资本主义。” 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发展市场经济已是人心所向 B“姓资”“姓社”问题得以厘清 C改革传统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D全面系统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第 II 卷卷 本卷包括本卷包括 25、26、27 三个大题,共计三个大题,共计 52 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15、 社会转型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社会转型的关注有利于深化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 近代世界商品经济形态阶段以物中介的特征使资本基于自身的特殊属性能够不断 增值和其物化货币的社会中介功用成为实现社会转型的动力系统的关键因素,近代化的实现即须在 资本为要素的动力系统推动下前进,而近代化以纯粹资本作动力系统轴心的历史发展又使其本质呈 现为了资本主义化。 摘编自陈广亮(近代世界社会转型的模式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教授认为,从 1840 年以来,中国就开始了社会 转型的漫长历程。到 20 世纪上半叶,社会转型的进程明显加快。但是,这种社会转型又是在外国资 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

16、双重压迫之下进行的,因此既持续进行,又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所特有的情况:一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缓慢和畸形化,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和畸形化,三是开放 的进行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四是社会分化呈现出一种十分不规则的状态。 摘编自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 材料三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换、传统的产品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 济体制的转轨同时并存,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的特征并指出推动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主 要因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

17、型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6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1979 年, 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 “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 “开了大口”, 很难顺利完成。 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 “小康之家”的概念。 后来, 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社会作了阐释 : “雄 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7 年,以建设小 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 按照邓小平的战略

18、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 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目标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7(20 分)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外贸体制不断演进。改革开放以后,外贸体制改革成就突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的统治者依然沿袭着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 的海禁政策,禁止人民私自出海与外国商人贸易。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贸易双方都不遗余力地冲 击这条禁令,东南

19、沿海走私贸易非常兴旺。走私与海禁较量的结果,终于使得统治集团明白,时代 的潮流不可阻挡,海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请求朝廷开放 海禁,准许人民前往东西二洋贸易。朝廷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批准了这个建议。在东南沿海的港口, 设立海关,向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船征收关税,使得“私贩”转化为“公贩”,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1854 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海关税务司,以管理海关行政事务。后来税务司扩大至海 关许多通商口岸,因此,又在上海成立了海关总税务司署。自 1863 年开始,英国人赫德开始长期担 任总税务司一职。1865 年,总税务司署由

20、上海迁至北京,分管全国 30 多个海关。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广东、福建在对外贸易活动方面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两省的产品,除个别商 品外,全部由省经营出口,外汇任务包干,自负盈亏。到 1987 年。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经济特区都有了对外经营的口岸,可以直接开展进出口贸易。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关税务司署成立的历史背景。(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贸体制改革的意义。(6 分)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历历

21、 史史 答答 案案 第卷第卷 1【解析】“解放”“红旗”体现出政治色彩,1956 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故 C 正确;材 料无法体现“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排除 A;B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D。 【答案】C 2【解析】材料中“流通的商品”“像商业部门”“搞活”等词语都反映了要发挥市场在物质管理 中的作用,更为灵活地进行物资管理,故 B 项正确;根据题干“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 可以流通的商品”可知,国家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 重不足,故 A 项错误;“各个环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利用对外贸易 解决供应不足,不符合题意

22、,排除 D 项。 【答案】B 3【解析】“奶奶的尺”“阿姨的尺”说明女性都在为国家建设中做贡献,反映出女性成为国家建 设的重要力量。故 C 项正确。“量布做新衣”“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都无法反映出以工业 化为中心,所以该说法与题干无关。故 A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与 1956 年的 时间限定不符。故 B 项错误。漫画无法反映出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是否发生根本性改变。故 D 项错 误。 【答案】C 4【解析】从 1985 年到 1987 年中国经济信息表可知,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口商品越来越少,表明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故答案为 D 项。A

23、 项,材料信息没 有体现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排除;B 项,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计划类的产品、商品的 种类相对在减少,但不能得出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结论,排除;C 项,21 世纪初,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排除。 【答案】D 5【解析】由材料“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 视同仁”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恢复国民经济,中共对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经济发展上的 重要作用的重视,有利于利用私营工商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好转,故选 A。材料并未提及农业和工 业的比例问题,排除 B;中国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于 1953 年,此时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已经 开始了

24、公私合营的改造过程,不会出现承认私人资本主义重要性的文件,排除 C;经济体制的变 化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D。 【答案】A 6【解析】1962 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材料属于国民经济的调整的一部分,材料中国民经 济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故 C 正确;A 表述太绝对,错误;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 基本核算单位,没有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排除 B; 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无法体现粮食产量增加,更无法得出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排除 D。 【答案】C 7【解析】材料中“1950 年土改后,部分农民因种种因素被迫出卖土地或借高利贷”的现象比较 普遍,根

25、据所学可知,19491956 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出卖土地或借高利贷” 的做法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改造势在必行。 故答案为 D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1950 年进行土地改革是有必要的,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该项表述不 符合史实,排除 ; B 项,材料未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能得出其是发展还是停滞,排除 ; C 项, 封建剥削沉渣泛起的表述是表象,不能反映实质性问题,排除。 【答案】D 8【解析】国民经济成分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产品的支配权,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图 片整体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故 D 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体

26、制建立是三大改造完成 以后,不能完全涵盖材料的主旨,A 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成分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社 会主义工业化发展,B 错误;生产力快速提升显然与材料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信息不符合,C 错误。 【答案】D 9【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有利于稳定粮食市场,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 利开展,故选 C。在粮食的统购统销实施过程中,价格由国家制定,一般来说偏低,这不利于农 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排除 A;1953 年三大改造并未完成,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粮食的 统购统销牺牲了农村和农民的利益,来换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这一政策与农村土地改革 的发展是不匹配的,排除 D。

27、 【答案】C 10【解析】本题考查当代改革开放。由材料可知 1986 年不允许外商独资办厂,说明是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陈规旧制,明显落后于现实需要,故选 A 项。不允许独资办厂,是体制上的限制,不是 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的结果,另外当时的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故 B,C 项错误;不允许独资, 但允许合资,这不能说是“有悖于全球化趋势”,故排除 D 项。 【答案】A 11【解析】材料中“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可知,核算权下放到生产队, 适度缩小了公社和生产队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的弊端,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有一定提高,但无法根本上消除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病。

28、故答案为 D 项,AB 项排除。C 项,生产核算权下放不代表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 【答案】D 12【解析】根据材料“过高地估计”“过度的生产计划”“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可知, 周恩来关注到过度的计划导致工厂生产的不协调现象,为接下来的经济建设提供失败的教训,更 加注重协调发展,故 D 项正确。人民公社运动是在 1958 年之后开始,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 调的是半机械化农具生产与计划不协调的现象,没有体现机械化农具运用于农业,故 C 项错误。 半机械化农具是为了加速发展农业,是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故 C 项错误。 【答案】D 13【解析】材料中“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

29、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 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 要摆在后方地区”反映了“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的选址即企业的分布情况,加工型的企业大多 考虑资源、原料就近,国防类企业主要在后方地区,这是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的表现。故 答案为 A 项。 B 项, 材料未涉及落后地区, 排除 ; C 项, 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是 1950-1952 年, “一 五”期间是 1953-1957 年,时间不符,排除;D 项,材料表述的是企业分布问题,不涉及企业投 资问题,排除。 【答案】A 14【解析】通过题干中“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

30、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 可知国家对企业主体地位的确认,故选 C 项 ; 1984 年 10 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排除 A 项;题干主要论述对企业主体地位的确认,没有谈及所有制 结构的变化,排除 B 项;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而题干没有谈及市场 经济体制问题,排除 D 项。 【答案】C 15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人民公社化运动经过证明不能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此, 根据材料可知安徽省实行的“责任田”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选项 D 正确。国 民经济调整和巩固涉及到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材料中

31、只提及农村农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调 整的任务已经完成,选项 A 错误。1978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拉开序幕,因此选项 B 时间不符。 中央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从 1980 年代开始的,选项 C 时间亦不符。 【答案】D 16【解析】从材料中的“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来看,说明国家正 在实施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努力缓解严重的经济困难。故答案为 C 项。三大改造在 1956 年已经完成,材料中的措施与其无关,排除 A 项;人民公社体制在 1983 年 结束,排除 B 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排除 D 项。 【答案】C 17【

32、解析】材料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家庭经营 模式符合农民意愿,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故 A 正确;材料“片面地强调整合土地, 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往往是违背了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说明规模经营违背了农民意愿, 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农业发展,B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生产经营方式,不是土地所有制形式, 排除 C; 材料反映规模经营违背了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没有体现土地流转违背了经济规律, 排除 D。 【答案】A 18【解析】根据材料中“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市场价 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 199

33、1 年前的 50.3%上升到 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 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分析数据可得出 : 市场在价格中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看不出计划经济,排除;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与材料中的时间“1993 年底”不符, 排除;C 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只是材料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特征,排除。 【答案】D 19【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 度超过英美国家,故 D 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

34、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 B 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 进,故 C 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 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 A 项错误。 【答案】D 20【解析】根据“1988 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 调节”,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放开后各地物价 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说明扩大市场作用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 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故 C 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并

35、且 现在已经取得很大成效,A 表述错误;B 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无法体现生产关系调整,排除 D。 【答案】C 2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灾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严 重的灾难,因此中共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提出了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 针,至 1965 年底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中中国 1962-1965 年期 间经济基本恢复发展是得益于八字方针的提出,不属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故 A 选项错 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以后,故 C 选项错

36、误;材料中经济恢复发展是由于八字 方针的提出,而不是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故 D 选项错误。 【答案】B 22【解析】从材料中的“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 525 台降至 200 台”和“几 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 1400 台” 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厂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松动,说明当时国家已经开 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强调发展重工业,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 国民经济比例的变化,排除 C 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排除 D 项。 【答案】B 23【解析】材料反

37、映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说明中国 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故 C 正确;材料信息只是中国政府有关保护外国投资的法 律和条例,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 A;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经济体制 改革已全面展开,B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政府有关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没有涉及对 外贸易问题,排除 D。 【答案】C 24【解析】根据“国家不仅通过计划来管理经济,更要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经济活 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是计划经济的必要补充”“市场经济与 计划经济结合,会导致资本主义”可知,材料表明与会代表在

38、市场经济是否会导致资本主义问题 的讨论,通过讨论,“姓资”“姓社”的问题得以厘清,故 B 正确 ; 材料未体现“人心所向”“成 为共识”,排除 AC;D 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B 第第 II 卷卷 25(20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通过材料中“近代化以纯粹资本作动力系统轴心的历史发展又使其本 质呈现为了资本主义化”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因素”,可以通过人文精神的复兴,、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中“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概括回答 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

3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中国传统 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政治思想根深蒂固等角度回答。 (3)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转型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答案】 (1)特征:以资本运作为关键因素。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因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和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和民主政治 的确立,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行,殖民扩张的持续进行。 (2)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弱小,传统政治和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西 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40、,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3)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26(12 分) 【解析】 背景: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思想路线的确立等方 面回答;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等方面回答。 【答案】 背景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意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

41、战略规划;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27(20 分) 【解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禁止人民私自出海与外国商人贸易”“海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的 信息可得出从厉行海禁到开放海禁;依据材料一“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的信息可知走私贸易 转化为合法贸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贸易双方都不遗余力地冲击这条 禁令”“朝廷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批准了这个建议。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向从事对外贸 易的商船征收关税”的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海贸易维持生计的需求、海禁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海禁政 策下的朝贡贸易体制不合时宜以及

4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回答。 (2)依据材料二“1854 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海关税务司”“后来税务司扩大至海关许多通商 口岸”的信息并联系所学从鸦片战争后的影响、列强加紧侵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以及列强侵华 促进清政府海关制度近代化思考回答。 (3)意义:依据材料三“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全部由省经营出口,外汇任务包干,自 负盈亏”“对外经营的口岸,可以直接开展进出口贸易”的信息和所学从扩大地方的外贸经营权以 及增加贸易口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回答。 【答案】 (1)变化:从厉行海禁到开放海禁;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 原因:沿海民众又出海贸易维持生计的需求,海禁政策断绝沿海民众的生计,激化社会矛盾;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化贸易浪潮不可阻挡,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体制不合时宜。 (2)背景 : 鸦片战争后列强逐步加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 列强加紧侵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侵华冲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促进清政府海关制度 近代化。 (3)意义:扩大地方的外贸经营权,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增加贸易口岸,推动对外贸易 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