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71348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Word版含答案.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政治层面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建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经济层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文化层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

2、权的高度集中。(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制度(1)出现:时期措施职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明宣宗强化内阁逐渐拥有票拟权(2)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3)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二、清朝1清朝初年(1)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

3、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2)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辩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联清朝统治者在承袭明制基本框架的同时对其有所调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4、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与此同时,1718世纪的西方,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议制不断发展,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拓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三、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明中叶后又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区直接节制三司,统一

5、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二)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等。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

6、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辩这种地方分权体制,有利也有弊:利的方面是,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了其坐大割据及其对中央的威胁;弊的方面是,事权散置,协调不利,尤其不利于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在遇到地方叛乱的时候,调动部署军队、征用军粮物资就无法顺畅便捷,步调无法一致。 拓金瓶掣签究其实质是清朝中央政府以此维护和保持对认定大喇嘛转世呼毕勒罕的权力,这就进一步体现并强调了在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转世问题上中央的权威。 重难点一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解读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7、,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其权力来自皇帝私下的支持与信任。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探究(

8、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2)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说明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说明了明朝实行内阁制的最终结果是加强了皇权说明清朝中央行政绕过内阁,内阁职权被军机处所取代说明军机处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说明了内阁的职能,结合唐以前丞相的职责比较其不同;说明了军机处的职权,从其职权上分析其本质。提示(1)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

9、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大臣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这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2)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系统认知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1创新表现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政机构变成握有实权的行政机构。2实施效果(1)明中后期阁臣权力

10、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2)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三)归纳总结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特点(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2)程度空前强化。(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消极影响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

11、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四)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

12、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1制度与“家法”相联清朝“家法”森严,其宗旨是严密防范一切侵犯皇权、威胁国家安全的举动。家法成为第一大法。针对明末的诸种社会弊端,清朝各种制度凸现“家法”精神。清初几位帝王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严防,如顺治帝鉴于往代宦官擅政典兵,流祸无穷,于交泰殿铸铁牌示警,并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十三衙门,再立内务府。外戚不许专权,权臣不得干政,并严行禁止士习不端,结社订盟。康熙帝则禁止官员私置党羽,蠹国害政。雍正帝撰朋党论,告诫臣僚。2糅入周边民族的多种文化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就借鉴了契丹的“八部大

13、人”,金朝的“猛安谋克”制,以及明代卫所的总旗、小旗等;部分机构名称又吸纳朝鲜称谓。文化上彼此相互借鉴,这也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王朝在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共有特征。3彰显满洲贵族与官员的地位在“首崇满洲”的清代社会,官员虽设满蒙汉复职,但制度本身却凸显满洲的地位。4“仿古效今”,承袭明制后金初创,制度未全,多仿明制。比如,清代从中央的内阁、六部、翰林院、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等,到地方的行省、道、府、县衙门的建置,与明朝大同小异。重难点二明清监察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史料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同时,在六部又分

14、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探究根据史料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中央设都察院,负责监察百官在六部设

15、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官员地方设道监察御史监督地方中央派巡按御史不定期巡视地方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清代颁布监察成文法清朝设宗室御史专门稽查皇族(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概括信息不但要分层归纳,更要把所获得的信息综合提炼,如从不同方面阐释了监察制度,但还应从整体上升华,进而分析出其特点。提示监察制度制度化、体系化;服务于皇权;依法监察;强调对皇族贵戚的监督。系统认知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评价(1)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组织独立,自成系统。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

16、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2)对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1)监察应建立在民主、法治、权力制衡的制度基础上。明清监察制度异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监察制度建立在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政体之上,在集权政体之下,只可能做到分工而不可能做到分权。今天

17、我们加强监察机构的组织建设,更重要地是在政体改革中加速民主法治建设,重视权力的制衡。(2)监察机构与职权应独立、中立。在今天的制度设计与改革中,不仅做到监察机构与组织的独立,更应明确界定监察职权的边界,避免对行政、司法的监督成为直接插手行政管理与司法审判,同时实现监察权力真正独立于其他权力之外,使其不受其他力量左右与干扰。(3)监察应制度化、常规化而非运动化、特殊化。只有重视制度的执行,寄希望于制度而非上层决心与打击力度,才能真正避免人亡政息、人走茶凉,维持监察制度的持续高效运转。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郡设监御史汉朝中央设御史大夫,隶属于丞相。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

18、进行监察。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高官,权力很大;无固定治所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宋沿唐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称御史中丞)。宋太宗时,又任命专职的监察御史,考课官员得失元朝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全国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明朝在中央,既设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业务监督;又设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成“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还设

19、立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随堂巩固训练1(2017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读懂材料中的线索是:严禁宦官识字宦官识字制度化编纂宦官学习读本。线索反映了宦官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说明在明朝中后期宦官获得一定的票拟权,从深层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这一历史事实,体现的是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化(异化/专制)。做对选2(2016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

20、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读懂材料中的线索: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降低/提高)后来,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从而提高(提高/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做对选3(2014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读懂从

21、制度上说,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是君主集权加强的表现。到明代中后期,虽然由于皇帝昏庸等原因而出现了如严嵩和张居正等权倾一时的事例,但他们的权力都来自君主的信任。做对选4(2012新课标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读懂“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拘泥

22、规制,不敢创新,这说明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其政治体制已经僵化。做对选1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这表明()点拨:内阁不设专职官员。解析:选A由材料“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可知内阁非法定机构,不设专职官员,由其他官员兼任,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2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点拨:明朝官僚体系日益完

23、备。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其原因是明朝时期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而这些又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故A项正确;B、D两项不能说明材料观点;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非法定机构,C项错误。3(2019商丘模拟)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解析:选D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故A项错误;事务清闲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C项表述

24、与题目中“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不符,属于主观臆测,故C项错误;“不识字”就无法阅读公文文件,这体现了军机处重视保密,较为封闭,故D项正确。4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点拨:司法权分立,各部门相互牵制。解析:选C据材料“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可知主要强调权力的相互牵制从而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25、。5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点拨:规范权力机构的权力运行。解析:选C据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可知主要涉及行政法,有利于行政事务的处理,但不能说明完成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而不是针对汉人,故D项错误。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

26、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宰相制度()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解析:选A题干中反映在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清朝雍正年间,枢密院、三司、军机处因军事、经济、政治因素分别起了中枢机构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2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B君主专制的加强C宰相的权力被削

27、弱 D国家权力的下移解析:选B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并非精兵简政,而加强君主专制是权力的上移,故A、C、D三项错误。3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解析:选B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

28、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B项正确;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故C项错误;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4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其事。如(大学士)高拱之经掌吏部等,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这反映了()A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B内阁并不直接总理政务大权C内阁已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D六部演化为内阁的下属机构解析:选B题干论述的是内阁的职责,不涉及皇权问题,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及题干中“主票拟而不身其事”“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可知内阁并没有直接总理政务的权力,故B项正确;内阁拥有部分的国事决策权在

29、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六部问题,故D项错误。5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D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解析:选A通过题干可知明朝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6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

30、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解析:选D材料强调了科举制下士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教育风气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有关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可知,无论科举做官,还是科举未做官者,都积极参与政治,故

31、D项正确。7(2019石家庄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8美国学者

32、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C“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中枢决策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9清代人口由清初的不足一亿,到1850年已达到约四亿三千万。对于科举考试而言,从清初的顺治年间到清末的光绪年间,乡试的举人名额一般都在1 000到1 500名之间波动。

33、这表明()A清代人口总数的持续增长 B考试制度逐步完善C科举制没有适应社会发展 D社会的流动性增强解析:选C材料的主旨是清代科举制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在清代的不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的乡举,显然没有依据人口的发展而发展,故C项正确;科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自然就会减弱,故D项错误。10(2019日照校际考试)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言。此举旨在()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 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行政文书包括诸多

34、民族文字,这样可以有效传达国家政令方针,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11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A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B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C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D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解析:选C“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可知这是依据地方的不同情况而进行针对的管理,故C项正确。12明清两朝制定了

35、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两朝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清两朝的监察制度,主要针对监察官员,而不是针对相权,故B项错误;“杜绝腐败”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与监察的关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太祖罢御史台,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为百官表率,协

36、同吏部考核官员,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案。都御史为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并称“七卿”。按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凡出巡的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可分别授予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等官衔,督抚可不请示皇帝而“便宜从事”,在组织上仍隶属都察院,起初为临时派往某地监察,后为加强统治而固定化。清雍正元年,为避免监察机构重叠,提升监察机关职能,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把专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实现了科道合并、台谏合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1906年,迫于内外压力,受三权分立等思想影响,清政府拟定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裁撤都御史人数总额;裁撤六科,只设给事中二十人,按行省分设二十二

37、个道;新设都察院研究所,购买书籍及京外报纸,作为科道官员纠察裁判的参考资料。此外,新设的检察厅专管司法监察事务,都察院稽查京师地方治安的监察机构五城兵马司被取消。清朝覆亡,都察院被废除。但其监督职能被不同的机构所继承和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先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法议院法等,都体现了议会监察制度,行使立法、行政、舆论之监督。摘编自刘志勇清末都察院改革:方案设计、改革结果及其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都察院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设

38、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得出地位进一步提高;据材料一“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案可不请示皇帝而便宜从事提升监察机关职能”得出权力不断扩大(行政监察与司法监察并举);据材料一“起初为临时派往某地监察,后为加强统治而固定化”得出都察院官员由临时监察地方到固定化;据材料一“专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实现了科道合并、台谏合一”得出监察职能日趋集中(科道合并、台谏合一);据材料一“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得出对皇权的制约日趋弱化。第二小问,据材料“按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为避免监察机构重叠,提升监察机关职能,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裁撤都御史

39、人数总额;裁撤六科”,得出精简机构与冗员;据材料二“新设都察院研究所,购买书籍及京外报纸,作为科道官员纠察裁判的参考资料”得出注重提升监察官员的业务水平;据材料二“新设的检察厅专管司法监察事务”得出司法检察权(司法监察)独立;据材料二“监督职能被不同的机构所继承和发展清朝覆亡,都察院被废除”得出都察院的改革与废除;据材料二“议会监察制度,行使立法、行政、舆论之监督”得出通过立法建立民主监督体系(议会监察制度)及关注舆论监督。第二小问,据材料二“迫于内外压力”并结合清末严重的统治危机得出清末应对统治危机的需要;据材料二“受三权分立等思想影响”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建

40、立”得出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还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有识之士的推动。答案:(1)趋势:地位进一步提高;权力不断扩大(行政监察与司法监察并举);都察院官员由临时监察地方到固定化;监察职能日趋集中(科道合并、台谏合一);对皇权的制约日趋弱化。影响:强化了专制皇权;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提高了监察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2)变化:精简机构与冗员;注重提升监察官员的业务水平;关注舆论监督;司法检察权(司法监察)独立;都察院的改革与废除;通过立法建立民主监督体系(议会监察制度)。原因:清末应对统治危机的需要;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

41、革命和民国建立的推动;进步人士的积极推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中国外国17世纪40年代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清朝设立军机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无产阶级产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二月革命;发表共产党宣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据古今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整理上表为17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

42、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政治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但要紧紧围绕“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政治经济信息,结合材料具体内容阐述。从材料可知不论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中外均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例如,政治方面中国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而英国已经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制度等;经济方面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而英国已经产生了工业革命。答案:论题:17世纪以来中外历史发展迥然不同。阐述:17世纪和18世纪,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中国封建王朝进行了更替,清朝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而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则逐步

43、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极力对外扩张,为工业品的销售开辟海外市场,并掠夺原料,腐朽落后的中国成为其侵略目标。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悍然挑起鸦片战争,由于中英两国社会制度的差距较大,1842年英国打败中国后,迫使中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地开始了近代化。第12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1农业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手

44、工业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成就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3.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商业市镇发展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丝织业中标志手

45、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特点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要素主要出现在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从行业上看,只出现在一部分手工业的生产部门中从地位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史中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封建政权。消极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