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89064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PDF 页数:101 大小:2.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2019_2020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2019_2020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2019_2020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2019_2020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pdf(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考纲要求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群落的演替()。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考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内容索引 课时作业 群落的结构 考点一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要点 同一时间; ; 。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 、空间结构、 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 (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 的多少。

2、(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 。 知识梳理 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 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 不同群落 物种数目 不同 3.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 深化深化 拓展拓展 项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常见形式: 4.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 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生物种群 分层 光照强度 食物条件 湿度和盐 自身生碱度 长特 点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形成原因:在长期 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 的充分利用。 自然选择 自然资源 1.有关群落特征与种

3、间关系的判断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3)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 度越高( ) (4)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 种之间的关系( ) 常考基础诊断常考基础诊断 (5)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 (6)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 (7)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 2.有关群落结构的判断 (1)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4、,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3)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 有关( ) (4)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6)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 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 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提示 教材热点拓展教材热点拓展 提示 提示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

5、同的生物群落,不是群落的 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提示 提示 提示 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 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 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提示 提示 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巢位的位置。 (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 于什么因素? 命题点一 群落结构的相关辨析命题点一 群落结构的相关辨析 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

6、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命题探究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竹林中的竹子是同一物种,属于种群而非群落,A项错误;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B项正确; 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 项正确; 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项正确。 2.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 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7、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有的群落都具有。 如草坪中地表动物和植被栖息动物的分布均属于分层现象。 命题点二 种间关系的判断及相关曲线分析命题点二 种间关系的判断及相关曲线分析 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 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 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

8、/只 蝌蚪存活率 甲乙丙 1087740 22583025 34423211 48203710 答案解析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析 解析 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 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 得的资源增加,A项正确、D项错误; 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 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项正确; 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

9、时乙的竞争力最弱, 乙可能消失,C项正确。 4.如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 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曲线A表示的是_的种群数量变化,其数量最多时曾达到_只。 答案 雪兔 解析 解析 解析 曲线A表示的是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因为雪兔的数量要多于猞 猁的数量,猞猁为捕食者,雪兔数量最多时是140 000只左右。 140 000 (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_,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 的生物因素主要有_;_。 答案 捕食 解析 解析 解析 猞猁以雪兔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从图中反映出的情况看,雪 兔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是捕食者猞猁的

10、数量急剧减少,另一个原因可能 是雪兔的食物增加。 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可食的植物增加 (3)1935年后的10年间,人类对猞猁毛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捕杀猞 猁后,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是_。 答案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解析 解析 解析 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数量急剧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 斗争加剧,它们的食物减少,所以雪兔的数量也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在1890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左右。从 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K值_(填“早于”或“晚于”)雪 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答案 60 000只 解析 解析 解析 在18901

1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60 000只左右, 由于猞猁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现晚于雪兔。 晚于 捕食关系中捕食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捕食关系中捕食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 规律规律 方法方法 (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 图1中A为被捕食者。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 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 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群落的演替 考点二 1.演替的概念:演替的概念:随着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以发生在裸岩

12、上的演替为例) 知识梳理 时间另一个群落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 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 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 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 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_ 影响因素_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经历时间较短 自然因素 经历时间漫长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4.群落演替的趋势群落演替的趋势 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 ,群落结构越 来越 ,总生产量越来越 ,稳定性越来越 。 5.人

13、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多 复杂高强 速度方向 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深化深化 拓展拓展 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物质变化 1.有关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判断 (1)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 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3)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 (4)次生演替的速

14、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5)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常考基础诊断常考基础诊断 2.有关群落演替的原因、方向、特点的判断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 土壤和火等( ) (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 (3)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 (4)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6)某海岛上的群落因开发旅游,可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进行演替( ) (7)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

15、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 来越复杂( ) 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 (1)图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 教材热点拓展教材热点拓展 提示 提示 提示 由于甲曲线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甲应属于初 生演替,乙曲线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 提示 提示 提示 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 与乙曲线相同。 (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宜用哪条曲线表示? 提示 提示 次生演替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 (3)哪种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 命题点一 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及类型判断与分析命题点一 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及类型判断与分析 1.(2017广东

16、省实验中学期中)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是次生演替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命题探究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生演替 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 A项正确;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可能形成森林,但是初生演替更难形成森林, B项错误;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 次生演替,C项正确

17、; 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项正确。 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 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 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 规律规律 方法方法 “二看法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命题点二 群落演替的趋势分析命题点二 群落演替的趋势分析 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 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

18、,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b点和d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项错误;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 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C项正确; 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 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项正确。 4.(2018郑州一中质检)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 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19、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 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项错误; 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也增大,D项错误。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考点三 实验解读 1.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 。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 的活动能力,常用_ 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

20、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 法。 栖息场所 较强取样器 目测估计 2.实验流程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制订计划: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 的主要情况。 取样:选取 ,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_ 等。 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地形和环境 取样地点地点和 时间 实 施 计 划 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 。 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 ,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21、。 分类 不同的 不同的 丰富 实 施 计 划 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关键点拨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动物的避光性和 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

22、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如图表示的是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请分析: (1)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提示 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 于空气流通。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提示 (2)利用该装置采集主要利用了小动物的什么习性? 提示 提示 提示 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 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3)乙装置采集的小动物保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提示 提示 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 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命题

23、点一 实验基础命题点一 实验基础 1.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 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命题探究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 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 对比4个选项,A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两个条件。 2.(2017桂林中学段考)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 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 类群丰富

24、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 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A项正确;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 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项错误;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 光源,C项正确;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 验结果的可靠性,D项正确。 命题点二 实验拓展命题点二 实验拓展 3.在统计土壤动

25、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实 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 A项错误; 灯罩的功能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上,B项错误; 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项错误; 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杀死样本,并进 行防腐处理,D项正确。 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

26、场绿地、 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 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注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 1015 cm。 样地 类群数个体数 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14831827422 某植物园13741909218 农用地11849211321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

27、标志重捕法,A项错误; 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的动物类群丰富 度差别不大,B项错误; 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 C项错误。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1.捕食和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个体, 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 并不都是由争夺食物引起的。 3.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 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 易错警示突破选择题 4.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

28、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 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 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5.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 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 速度进行。 1.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

29、群落代替的过程。 4.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次生演替开始时, 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5.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 功能完善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长句应答突破简答题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12345 答案解析 1.(2015全国,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 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

30、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12345 解析 解析 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为各种生物 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物 种丰富度,故A项错误; 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 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项错误; 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 节能力更强,C项错误; 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

31、,土壤的通 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项正确。 答案解析 2.(2014新课标,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 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12345 解析 解析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 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 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答案 3.(2014海南,19)

32、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 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12345 解析 解析 解析 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 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 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 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

33、群落的垂 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 布属于种群的分布。 12345 答案解析 4.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12345 解析 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 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但稻田群落仍然具有垂直结构,B项错误; 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项错误; 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项错误。 5.

34、(2014新课标,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 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 _。 12345 答案 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 替为次生演替 解析 解析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 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 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 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

35、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 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 _。 12345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 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 长的时间。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了该条件, 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 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 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 替相比,人类的开

36、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 (填“未发生 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 或“未发生改变”)。 12345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 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 加速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 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 变快 未发生改变 课时作业 12345 答案解析 1.(2018山东实验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

37、组成的 D.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678910111213 基础巩固练基础巩固练 12345 解析 解析 群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项正确; 群落具有丰富度、演替、空间结构等特征,B项正确; 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但不包括无 机环境,C项错误;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寄生等种间关系,D项正确。 678910111213 答案解析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而动物没有 B.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不属于捕食关系 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

38、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12345678910111213 解析 解析 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垂直分层现象,A项错误; 捕食关系是种间关系,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是种 内斗争,不属于捕食关系,B项正确; 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C项 正确; 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争夺阳光等资源的能力处于弱 势,逐渐失去优势地位,而被乔木“优势取代”,D项正确。 12345678910111213 答案解析 3.关于群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

39、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 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 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 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2345678910111213 解析 解析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A项正确; 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 层、乔木层等,B项错误;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 越复杂,C项正确

40、; 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项正确。 12345678910111213 答案解析 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演替至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某坡地发生山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 C.草本阶段多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12345678910111213 解析 解析 B项属于次生演替, C项昆虫进入群落,生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D项群落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

41、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12345678910111213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 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量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 6.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时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12345678910111213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在群落演

42、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因此群落的物 种组成不断变化,A项正确; 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 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即物种 总数起始时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B项正确; 在初始阶段之后,因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 总量也逐渐增加,C项错误; 随着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遗体残骸也逐渐增多, 因此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D项正确。 12345678910111213 答案解析 7.(2017天津模拟)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 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

43、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 (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疟原虫只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只存在捕食关系 12345678910111213 解析 解析 疟原虫与人和按蚊都是寄生关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是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消费者,鱼类捕食孑孓也是消费者; 鱼类和藻类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在空间上还存在竞争关系。 12345678910111213 答案解析 8.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 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

44、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种多样的栖息 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12345678910111213 解析 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 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 群密度的调查,A项正确;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可能发生变化,只是处 于相对稳定状态,B项错误; 水

45、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 构,C项正确; 群落中植物因光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D项正确。 12345678910111213 9.下图表示某地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请 回答下列问题: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A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图中所示过程属于_演替,其中A表示_阶段。在该演替的过程 中,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增强。 12345678910111213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阶段是苔藓阶段,在演替过程中, 生态系统

46、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初生苔藓 抵抗力 (2)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_。 12345678910111213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是因为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森林阶段有些啄木鸟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 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这些啄木鸟之间存在着_。 解析 解析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 (4)森林阶段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 而森林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作了多 种多样的_和_。 123456789101

47、11213 答案解析 解析 解析 群落中生物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它 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栖息空间食物条件(顺序可颠倒) 垂直结构(空间结构) 答案解析 10.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 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 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 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12345678910111213 能力提升练能力提升练 解析 解析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 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A项错误;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 风险越大,B项正确; 距石头的远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